湖南女孩鍾芳蓉報考北大考古引起網民熱議。隨著時代的進步,不少人心中的&34;專業考古學,也在不斷吸納日新月異的高科技工具。
撰文/記者 李鵬 編輯/丁林
新媒體編輯/陳炫之
採訪專家:
吳小紅(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副院長、科技考古與文物保護實驗室主任)
宋向光(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
鄧 濤(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所長)
近日,湖南耒陽考生鍾芳蓉在今年的高考中取得了676分的成績,名列湖南省2020年高考文科第四名。鍾芳蓉決定選擇北大考古專業,在網上引起了熱評。在部分網友看來,考古是個冷門專業,畢業後還可能找不到工作。一些網民甚至直白地指出她&34;,網民們的邏輯是,報考計算機、金融、人工智慧等專業,未來更有&34;。
▲鍾芳蓉在學校圖書館。(圖片來源:瀟湘晨報)
讓鍾芳蓉意外的是,她的選擇在網絡上引起熱議以後,國內考古學界的眾多機構和&34;接力向她表示支持,全國多家文博機構和考古專家也在網上發來祝福、寄送禮物——有人說,鍾芳蓉幾乎成了考古界的&34;。
那麼,考古學真的是個行將作古的學科,沒有&34;嗎?
考古學,是以對地底發掘出的歷史遺留實物材料開展研究為鮮明標誌的學科。近代考古學在中國的興起始於18世紀末~19世紀20年代期間,發展至今已有200餘年。我國一代代的考古人不斷努力,揭曉了一些文字歷史中沒有記載的真相,也讓人們對史前時期先民的社會圖景有了一些理解。
在不少人的印象中,所謂考古大概就類似於&34;。最早廣泛用於盜墓、後成為考古領域專業工具的&34;,也被視作考古專業人員的標配。一些人也想當然地認為:只要拿個洛陽鏟,誰都可以到處掘墓淘寶,鍾芳蓉學習考古學,未來的工作大概也是這個樣子。
▲河南洛陽鏟博物館中展出的&34;考古標配(來源:新華社)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副院長、科技考古與文物保護實驗室主任吳小紅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很多人對考古學存在很大的誤解。如今的考古並沒有人們想像中那樣簡單,而是已經與很多先進技術手段密切結合在一起。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宋向光也告訴記者,雖然幾十年前我國的考古學還是依賴一些傳統的手段,但是經過這些年的發展,越來越多的科技手段被應用到了考古之中。在信息技術、生物工程、對地觀測等相關學科的幫助下,&34;在該學科中的作用變得越來越重要。
有觀點甚至認為,科技的介入改變了田野考古工作的方式,&34;。對於報考考古學領域的學生而言,掌握一些先進的考古手段,也成為了學習階段的必修課。
高科技考古手段的應用中,&34;技術最為人所知,也是十分典型的例子。該方法由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威拉得·利比於上個世紀40年代發明,能夠根據樣品中放射性碳14的衰變程度,來計算出樣品的大概年代。
▲活的生物體內,各種碳同位素(如碳-12、碳-14)比例相對恆定。但在動植物死後,其體內的放射性碳同位素不斷衰變後得不到環境補充,因此可根據其比例來測年。(圖片來源於網絡)
隨後的幾十年中,該技術逐漸為考古學界、地質學界所接受,成為了確定舊石器晚期以來歷史年代的有力工具。最近幾十年,隨著碳14測年方法的不斷完善,其測定結果也變得更加可靠。儘管這種方法依舊存在一些局限,但是現在仍然是考古學上使用最廣泛的測年方法。目前我國已經公布了上千個考古標本測定數據,水平已經居於世界前列。
上世紀80年代以來,聚合酶鏈反應(PCR)技術的建立和普及,直接催化了古DNA分析方法的發展和應用。近年來,古DNA分析技術發展十分迅速,也在古生物學、考古學等領域得到越來越廣泛的應用。這種手段為研究未知的文明、族群遷徙以及動植物的繁殖及遷徙,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孢粉分析是地質學、古生物等一些領域中十分重要的技術手段。最近一些年,它被越來越多地應用到考古學中。研究者可以根據孢粉資料,確定考古遺址的年代;根據已知年代的遺址文化層孢粉組合,來推斷年代不明的文化層;甚至還可以根據孢粉組合推斷古人類的日常生活習慣及生活環境的一些情況。
▲電子顯微鏡下的各種植物孢粉(圖片來源於網絡)
除此以外,顱相面貌復原、對地觀測技術等一些技術的發展,也幫助考古學家解決了傳統考古面臨的諸多問題。我國近些年還發展出陶瓷科技考古、冶金科技考古、農業科技考古、環境考古等科技考古的分支,隨之湧現出一大批考古成果。比如在農業科技考古領域,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趙志軍就在古DNA技術、碳14等測年技術的支持下,釐清了小麥從西亞起源(距今約11000年-8500年)以後,向東傳進入中國最為可能的路線和大致時間。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所長鄧濤告訴記者,長期以來該所一直側重於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的研究,而隨著研究的推進,他們在新石器時代的研究與考古學銜接的地方變得越來多,很多研究已經涉及到傳統考古學的範疇。未來,他們也會拓展這個領域,讓更多古生物、分子生物學、物理和化學等領域的研究方法應用到考古學中。
宋向光教授表示,現在很多考古學方面的研究也都在應用新的科技手段,譬如土壤的分析、微量元素的分析等就是如此。就連一些最前沿的技術都會第一時間被應用到考古學中。相應地,院校開設的考古學課程,也會及時引入一些新的科技手段。
▲遙感信息、虛擬實境、無人機等先進技術,已經在考古發掘中大顯身手。圖為絲綢之路遙感解譯圖(來源:中科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
在人類漫長的歷史中,有文字記載的只有幾千年的時間,剩下的人類發展的歷史主要就得通過考古學來了解,這決定了考古學是人類知識探索中一個十分重要的門類,不管社會如何發展,考古學都需要有人來做。&34;調劑專業&34;網紅專業&34;硬核&34;真刀真槍地去挖&34;文物大省&34;組團挖土&34;年度十大考古發現&34;授業于田野之間,樹人於實踐之中,願你在北大考古,找到畢生所愛。"
出品:科普中央廚房
監製:北京科技報 | 科學加客戶端
歡迎朋友圈轉發
公眾號、報刊等轉載
請發郵件至bjkjbeditor@163.com
未經授權謝絕轉載,違者必究
閱讀更多權威有用的科普文章、了解更多精彩科技活動,請下載「科學加」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