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剛結束不久的高考中,留守女孩鍾芳蓉火了,她在高考中取得了676分的好成績,位列湖南省文科第四名。
得知鍾芳蓉的成績後,校長帶領50多位老師連夜進村,燃放煙花爆竹慶祝,留守女孩鍾芳蓉也成了「全村的驕傲」。
鍾芳蓉之所以能引起這麼大的關注,首先在於其「留守女孩」的標籤。
在我們的認知裡,留守家庭的孩子面臨的不僅是父母關注的缺失,還有經濟、教育等相對落後的資源條件。「寒門出貴子」,普通人通過努力逆襲中國最高學府是網絡時代每個人都喜聞樂見的事。
2011年8月,網友linyang2000發帖稱:
做了15年老師我想告訴大家,這個時代寒門再難出貴子。近兩年學校裡的中高考狀元,家裡條件基本都很好。中考結束,學校有5個排名前列的孩子都上了重點線,他們都來自開跑車、住別墅的家庭。教育的差別越來越大,窮人的孩子要想成績好,光能吃苦是遠遠不夠的,寒門學子輸在了教育起跑線上。
2017年北京高考的文科狀元熊軒昂曾說:
農村地區的孩子越來越難考上好學校,像我這種屬於中產階層家庭的,衣食無憂,家長也都是知識分子,所以在教育資源上有了得天獨厚的條件,是很多外地孩子或農村孩子完全享受不到的,這種東西決定了我在學習的時候,確實是能比他們多很多捷徑。
我們之所以能在鍾芳蓉身上找到共鳴,隔著屏幕為其感到高興,是因為大多數的我們也是和鍾芳蓉一樣的普通人,生活條件甚至還要優於她,但我們都無法站在父母的肩膀上去看世界,所能依靠的只有自己。
高考承擔著打破階級固化的責任,對於普通人來說就是一次改寫自己人生的機會。
鍾芳蓉的成績鼓舞了每個正在努力的人,這個時代也需要更多這樣的奮鬥故事。世界沒有絕對的公平,所以平凡的人都願意去尋找機會和希望。
正如劉媛媛所說
命運的手掌裡是有漏網之魚的。
在今年的高考中,同樣引發熱議的還有華坪女高的校長張桂梅,建校12年,共幫助1645名貧困山區的女孩走出大山,走進大學。
我的學生可以考到廈大、川大、武漢大學!我們是用命換來的。
如果說鍾芳蓉第一次引起轟動是因為她留守女孩的身份,那麼第二次引起轟動,便是她在取得高分的情況下,選擇了一個冷門專業——北大考古博學院。這在目前以就業為導向的選擇標準下,顯得有那麼些出人意料。
面對鍾芳蓉的選擇,網絡上逐漸出現了不少質疑的聲音。
對此,鍾芳蓉開通微博並作出回應稱自己從小就喜歡歷史和文物,受到樊錦詩先生的影響,選擇報考考古專業。北大官方轉發鍾芳蓉的微博表示祝賀和支持。
鍾芳蓉在媒體採訪中多次表示:
我個人特別喜歡,我覺得喜歡就夠了呀!
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不後悔。
很慶幸自己能在樊先生的影響下確定自己的興趣並堅定地選擇了北大考古專業,讓我的成長有了更多的力量。
鍾芳蓉的父親也表示:
農村人最主要是擔心錢的問題,但是她金錢看得比較淡。
我們還是相信她,讓她自己做選擇。
小i覺得,整件事說到底可用八個字概括:「關我屁事」、「關你屁事」。鍾芳蓉的選擇自己滿意,家人支持,僅憑自己的臆想就「替」老師家長失望,大可不必。
什麼樣的生活才是幸福美好的生活?每個人對生活質量的衡量標準是不一樣的。
這些替人操心的網友將好專業等同於好就業賺錢多的專業,但好就業賺錢多僅僅是個人在考慮專業時考量的角度,並不能定義一個專業的好壞。
有的人的幸福來源於金錢,有的人則不然。追求金錢並沒有錯,沒有誰比誰高貴。
但這些看似好心的話裡,包含的是將自己的意志強加在他人身上的私心。
「為你好」這類苦口婆心般過來人式的教導仿佛能讓自己的言語顯得正當,但背後卻是躁動的控制欲。
其實,稍微想想也知道,一個自律、努力、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的女孩,在北大全國排名第一的專業,作為名師大家幾代單傳的學生,就業和生活會沒有保障嗎?
當然不會,其實他們可能也知道,只不過鍾芳蓉未來的工作不是讓他們滿意的工作,但他人的工作為何要讓你滿意呢?
人生一遭,鍾芳蓉的選擇不是扮演一個讓大家滿意和開心的角色,讓他人滿意那並不是她的責任,但過好自己的人生卻是。
在18歲的年紀,找到了自己熱愛並願意為之奮鬥的東西,獨立且堅定的做出選擇,就這一點便已經超越了很多人。
有多少人現在還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呢?小i由衷的佩服這個女孩身上的獨立和果敢。
面對質疑,考古界聯動為鍾芳蓉撐腰。
1、北大除了轉發鍾榮芳微博外,又單獨補充一條微博表示支持:
2、鍾芳蓉的偶像樊錦詩先生,聯合北京大學顧春芳教授為她送去口述自傳《我心歸處是敦煌:樊錦詩自述》,並寫信鼓勵她,「不忘初心,堅守自己的理想,靜下心來好好念書」。
鍾芳蓉連夜回信道:
我希望能追隨您的腳步,去選擇北大考古,選擇為考古獻身。
3、湖北、山西、天津、瀋陽、廣州、甘肅、湖南、河南、江西等各地考古所都向鍾芳蓉送出豐富的書籍、圖錄、文創產品。
4、CCTV《探索發現》聯合《考古公開課》欄目向鍾芳蓉發出邀約,她可以參與每一次的節目錄製,到考古現場實地體驗。
5、@莫高窟轉發鍾榮芳新聞,鼓勵稱:
以上還不是全部,網友紛紛表示酸了,鍾芳蓉被成了考古圈團寵,質疑聲也被鼓勵淹沒,齊心協力保護了一個18歲孩子的夢想。
向錢看不能算是錯,但是它絕不應該成為衡量一切的唯一標準。這個時代,有夢想會被嘲,該反思的到底是誰呢?質疑鍾芳蓉的人應該做的,是過好自己的生活。
原創不易,原文內容未經允許嚴禁轉載抄襲 ,否則將依法維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