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湖南留守女孩鍾芳蓉以文科676分的高考成績,報考北京大學考古專業一事,成為大家關注的熱點話題。一方面,有人憂心「頗為冷門的考古專業沒『錢』景,還可能不好就業」;另一方面,則是眾多文博界的專家學者力挺,並紛紛贈送禮物和鼓勵,使這位留守女孩儼然成為「團寵」。
事件回顧
湖南留守女孩報考北大考古專業惹爭議
近日,湖南留守女孩鍾芳蓉以文科676分的成績,報考北京大學考古專業,引發了網友們的熱議!
7月23日,湖南耒陽留守女孩鍾芳蓉高考考出676分的好成績,50多位老師連夜進村報喜,村民們也放起鞭炮慶祝。鍾芳蓉父母外出打工7年,每年僅能看望她三四次。她從6年級開始在校寄宿,一月回家一次。獨立自強的她考取高分,千萬網友送上祝福:真·全村的希望!
成績出來後,有高校招生老師相繼上門進行報考志願指導。鍾芳蓉說,受樊錦詩先生的影響,以及未來規劃的考慮,她選擇了北京大學考古專業,以後會讀研深造,做考古研究。
「高考676分」「留守女孩」「北大考古」……這些獨一無二的標籤讓世人眼中相對冷門的考古圈又一次喜提熱搜。
「好不容易考上了北大,為什麼不選個熱門專業?」「考古是很苦的,根本不是一個小女孩能夠承受的!」「留守家庭應該選畢業後能賺錢的專業,比如北大經管。」還沒等來錄取通知書,報考北大並選擇考古專業的湖南女孩鍾芳蓉就遭到了網友的質疑。
爭議焦點
「考古學」等冷門專業是否有前途?
「考古=窮」,是站在門外的人們對考古這個行業的偏見。不僅如此,文史哲、數理化等許多基礎學科、也常被人們這般「定向思考」。
記者梳理爭議發現,很多網友聚焦的都是,這個女孩肩負著改變家庭命運的使命,沒有選擇熱門的經濟管理、金融等專業,而去選擇冷門考古專業,就業面窄,且註定不會大富大貴。
當然,也有一部分網友持不同的觀點,他們相當支持和理解鍾芳蓉的選擇。讚揚者鼓勵說,應當遵從內心,選擇自己所愛,不應僅從專業的「熱」「冷」角度考量,而應該更多地考慮個人興趣愛好和國家社會發展需求。
網友@周末不開市 表示: 選擇專業還是得和未來的前景掛鈎,如果最後發現理想與現實差距太大,可能會讓自己有落差。考古專業還是太冷門,就業面太窄,可以把考古當個愛好也行。
網友@網逝者與吾同在 認為:普通家庭必須要考慮未來的就業前景和薪資。畢業之後,會發現社會是非常現實和殘酷的,光有情懷,待遇不好也不行啊。
但網友@快樂&幸福 卻認為: 姑娘的選擇真的是聰明至極。中國最頂級的學校,也是考古行業最頂級學校,接受的都是國內頂級水平教授的培養,這樣的人才畢業後還愁找不到工作?冷門到了極致,就不一定是冷門了。
網友@城北徐公: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能知道自己心裡想要的是什麼朝著這個目標努力的人未來才不會太差。考這麼高的分數,選擇自己所熱愛的專業,真的無可厚非。
業界發聲
前途無憂,冷門專業也有大舞臺
留守女孩報考考古專業引發網友熱議的同時,也引來了考古界的關注。7月31日,@北京大學微博就給報導鍾芳蓉的微博視頻點了贊。據中人社傳媒記者不完全統計,目前至少已實現9省市考古圈聯動,為鍾芳蓉送去了祝福。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錢國祥表示,考古是一種事業,不能僅憑「賺了多少錢」來計算價值,文化傳承同樣也是一種價值。
錢國祥稱,考古學確實是一個冷門的專業,但是就業率並不低,和其他專業一樣,同樣面臨人才競爭大的挑戰。「考古團隊在某一階段的工作量還是很大的,需要引進考古人才,但是崗位有限,有新思想的高層次人才才能進入比較大的研究機構。」不過除了國家級研究所和博物館等,畢業生也可以選擇各省、市博物館、研究所等上百家機構就業。
內蒙古大學考古文博系系主任孫璐在早前接受媒體採訪時說到,事實上,考古所和博物館以及文物管理部門等事業單位都是考古專業學生就業的選擇,薪資水平跟當地的普通公務員一樣,不存在收入過低的問題。
記者觀察
曾經的「冷門專業」正日漸升溫
高考志願選「熱」不選「冷」?「冷門專業」就意味著沒前景?真相是這樣嗎?中人社傳媒記者調查發現,其實不然。學了熱門專業的學生不一定最後都有前途,沒學熱門專業的學生也不一定沒前途。
陝西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副院長郭妍利表示:「所謂的冷門與熱門學科和專業,是以近年來的就業情況來劃分的,很大程度上是根據市場對人才的需求程度、應用性強弱劃定的。學科的劃分不僅要看短期的市場需求,更要綜合兼及社會發展方向等多方面因素。」
「看薪資不能只看眼前,考古是一種通才,通才的成長是需要時間的,45歲才是通才的成熟期。每一個專業都有起伏,誰能保證報的專業到你畢業的時候還是熱門呢?」孫璐說。
記者注意到,近些年來,曾經的「冷門」學科正在「熱」起來,考古學、古文字學等往年的「冷門」學科,成為越來越多高分考生的首選。此外,今年啟動的在全國36所高校開展的「強基計劃」,也明確將古文字學專業列入招生和培養範圍,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多所高校都制定了古文字學專業的招生培養計劃。(部分內容綜合《光明日報》、中國新聞網等媒體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