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報】記者和中國科大科技史和科技考古系師生聊考古考古苦...

2020-12-25 中國科大新聞網


近日,湖南高分女孩鍾芳蓉選擇北大考古學專業引發熱議。有人擔心她學得太「冷門」不好找工作,更覺得女生從事這個專業有些「太辛苦」。在很多人印象中,考古這項工作還只是拿著小鏟子蹲在田間地頭裡作業。現代自然科學早就為傳統的考古學插上了科技的翅膀。日前,記者走進中國科大科技史和科技考古系生物考古實驗室,看看有科技「加持」的考古是什麼樣的。


沉寂的遺蹟會說話


走進中國科大生物考古實驗室,實驗桌上擺放著各類試管、顯微鏡和精密儀器,身穿純白實驗服的女學生正站在離心機前,對試管內的樣本進行離心處理。她告訴記者,這是在進行器物表面澱粉殘留物的提取。此前,她們已經通過觀察澱粉粒的形態,同時結合其它實驗手段,找到了距今幾千年前淮河流域不同區域的農業結構證據。時隔數千年,瓦罐裡的食物早已消耗殆盡,可是先民們的飲食偏好,卻通過一系列科技手段得以還原。

中國科大科技史與科技考古系的教授楊玉璋近年來的工作重心一直放在生物考古方面。楊玉璋說,他們希望能夠通過遺蹟遺物復原中國古代社會生活情況,重現人與自然的關係。近十年來,該實驗室充分利用各種現代科技手段,重點對中國東部南北過渡帶淮河流域史前時期環境變化、農業結構演變及考古學發展的關係進行了深入研究。現代科技的加入,使以往考古學家難以觀察到的潛在信息得到揭示,從某種程度來說,科技讓沉寂的文物和遺蹟開口說話。

此前,科大的生物考古實驗室工作人員還來到明光女山湖,對沉積地巖心鑽孔取樣,把樣本帶到實驗室通過理化指標和生物指標進行分析,以此了解當時的降水和溫度狀況,復原出該片土地曾出現過的極端天氣事件。「如果樣本在短時間內出現了大量粗顆粒沉積物,那一時期可能就經歷了大洪水。」楊玉璋說,在對古人類的研究中,科學家們會發現當時的人類是如何應對地球環境的變化,抵抗自然災害的。

冷門專業不乏熱愛者


大眾的印象裡,考古行業是個苦差事,也是大家擇業時選擇避開的冷門專業。已在科技考古行業深耕數十年的楊玉璋教授感嘆,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考古行業的確冷門。

楊玉璋介紹,以前的考古作業中,工作人員來到偏遠地區,要在常人難以忍受的環境中進行高強度工作。近些年來,隨著經濟飛速發展,基礎設施建設提升,整個考古行業的工作環境也有了很大提高。
記者了解到,儘管在科技考古專業中,實驗室的研究佔據了大部分時間,但田野工作仍然是每一個考古人最基本的課題。科大考古系的研究生每年要在考古發掘現場工作至少兩個月,這也是他們必須完成的課程。
來自科大科技考古系的研二女生廖靜雯早在本科階段就選擇了考古專業,她告訴記者,自己從小就認為考古是一門很有意思的學科。「我本科實習期間要下三到四個月考古工地,每天住在工地上。當時班級裡以女生為主,但沒有任何人中途放棄,或者偷懶鬆懈。」
廖靜雯告訴記者,田野挖掘工作大都在偏遠的農村地區,住宿、衛生條件都很艱苦,比如上廁所只能用臨時搭的旱廁。不過,因為有熱愛,這些困難也能克服。廖靜雯說,自己去年去了伊朗高原參加考古發掘工作,近期還參與了河南雙槐樹和青臺遺址的發掘研究工作。
對於未來,廖靜雯並不擔心。她說博物館、考古研究院、高校等對於她來說都是很好的選擇,「身處這個行業,其實不用為生存壓力而擔憂,也不用為了賺錢、職場壓力而煩惱。希望能夠在這個行業立足,做出一些成就。」

正研發考古勘探車

記者了解到,近些年,國內多所高校的考古實驗室通過進行人類骨骼同位素、放射性測量和古人類DNA等科技手段來研究人類起源的問題。中國科大結合學校理工科專業建設齊全的優勢,在全國最早成建製成立科技史與科技考古專業。

楊玉璋認為,現代科技手段今後將繼續在「發現-研究-保護-展示」四個階段與考古學及文化遺產研究進行深度融合,全息修復技術也被廣泛應用在文物展示工作中。楊玉璋告訴記者,科大近期也在進行考古勘探車的研發工作,利用這種設備能夠在不破壞考古遺址的情況下,直接探測到地下的遺蹟、遺物情況,對於考古發掘工作是一個巨大的進步。而這些科技手段的運用,也為考古行業注入源源不斷的生機與活力,使得中國的考古工作逐漸與世界接軌。

儘管冷門專業沒有完全熱起來,但在楊玉璋看來,投身考古行業,擁有一份穩定的工作和收入,滿足家庭生活需求是沒有問題的。而且,近些年國家對考古業日益重視,考古工作者也擁有了越來越多的機會。王文佳新安晚報安徽網大皖客戶端記者陳牧攝影報導


《新安晚報》(2020年8月7日)

http://epaper.ahwang.cn/xawb/20200807/html/page_02_content_000.htm


相關焦點

  • 沉寂的遺蹟會說話 聽中科大科技史和科技考古系師生聊考古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近日,湖南高分女孩鍾芳蓉選擇北大考古學專業引發熱議。有人擔心她學得太「冷門」不好找工作,更覺得女生從事這個專業有些「太辛苦」。在很多人印象中,考古這項工作還只是拿著小鏟子蹲在田間地頭裡作業。現代自然科學早就為傳統的考古學插上了科技的翅膀。日前,記者走進中國科大科技史和科技考古系生物考古實驗室,看看有科技「加持」的考古是什麼樣的。
  • 研究生院成立科技史與科技考古系
    11月20日上午,中國科學院院研究生院人文學院科技史與科技考古系舉行了掛牌儀式。柯俊院士、劉東生院士、中國社科院劉慶柱所長、北京大學文博學院高崇文院長、國際古蹟遺址理事會副主席及國家文物局巡視員郭旃教授、中科院基礎局黃勇副局長、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高星副所長先後致詞,對科技史與科技考古系的掛牌表示熱烈祝賀。
  • 「中國科學院大學人文學院史前考古與科技文明南陽研究中心」成立
    孫小淳教授測量后庄村具有天文屬性的巖畫(巖石文) 呂東/圖直播南陽訊(全媒體記者 黃翠/文)12月23日,「中國科學院大學人文學院史前考古與科技文明南陽研究中心」成立,與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南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籤訂三方合作協議
  • 中國科學技術史學會2019年度學術會議在中國科大開幕
    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方夢宇)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史學會2019年度學術會議在中國科大舉行。作為國內規模最大的科學技術史研究者的學術交流盛會,本次會議由大會報告和分會場報告組成,共有19個分會場,約數百位全國各高校和研究機構的科技史工作者和研究生參會。持續兩天的本次年會,由中國科學技術史學會主辦、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科技史與科技考古系承辦。國際科學史學會前主席、柯瓦雷科學史獎章獲得者劉鈍等多位著名專家出席。
  • 聽學考古的師兄師姐聊一聊:考古比《鬼吹燈》更迷人
    成都商報-紅星新聞採訪了3位正在四川大學考古學相關專業就讀及畢業後進入考古領域的學子,聽他們講述自己的故事。她/高二就迷上考古 通過轉專業進入考古系今年,李孟雅從四川大學考古系研究生畢業了。出於對中國古代文化和歷史的喜愛,李孟雅從高二就立下了將來要學習考古、從事考古工作的目標。「我從小學開始就很喜歡看中央電視臺的《探索·發現》節目,關於考古的一期不落。」李孟雅說。但在高考填報志願時,川大並未在她所在的省份投放歷史學類專業的招生,李孟雅只得填報與之接近的中國語言文學類專業,在大一結束時通過轉專業的方式進入川大考古系。
  • 聽學考古的師兄師姐聊一聊:考古比《鬼吹燈》更迷人
    成都商報-紅星新聞採訪了3位正在四川大學考古學相關專業就讀及畢業後進入考古領域的學子,聽他們講述自己的故事。  她/  高二就迷上考古 通過轉專業進入考古系  今年,李孟雅從四川大學考古系研究生畢業了。
  • 中國大學考古系地圖
    考古系作為大學最冷門的專業之一最近突然火「出圈」與報考北大考古專業的留守女孩鍾芳蓉一起在網絡上掀起了一輪又一輪熱搜 作為一門大學專業考古系在中國誕生不足百年與其誕生和發展相生相伴中國近代考古學也走過了百年滄桑
  • 人文學院考古系教工黨支部召開支部黨員大會
    2020年6月10日,中國科學院大學(以下簡稱「國科大」)人文學院考古系教工黨支部召開網絡支部會議,認真學習了習近平總書記給科技工作者代表回信精神。結合考古學以及科技考古學科特點,支部書記羅武乾重點強調了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科學普及和科學研究一道,都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沒有全民科學素質普遍提高,就難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質創新大軍,難以實現科技成果快速轉化。以考古學、科技考古學為例,我們在做好研究工作的同時,做好公眾考古、文化遺產宣傳保護工作也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 遼寧大學歷史學院考古系公眾考古實踐走入阜新
    日前,遼寧大學歷史學院考古系與阜新市博物館聯合舉辦的「讓考古學走近公眾」主題公眾考古實踐活動在阜新市博物館拉開大幕。1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23次集體學習時的重要講話精神,遼寧大學歷史學院考古系主動承擔起「向廣大社會公眾宣傳考古成果、普及考古知識、提高全民文化遺產保護意識、弘揚中華優秀歷史文化」的責任,舉辦此次活動目的是將考古工作的全貌更真切地展現於公眾面前,讓其感受到考古學的真實、歷史的厚重以及中國文化的絢爛。
  • 「北大考古女孩」熱議背後:科技手段助力,考古早已今非昔比
    (圖片來源:瀟湘晨報)讓鍾芳蓉意外的是,她的選擇在網絡上引起熱議以後,國內考古學界的眾多機構和&34;接力向她表示支持,全國多家文博機構和考古專家也在網上發來祝福、寄送禮物——有人說,鍾芳蓉幾乎成了考古界的&34;。那麼,考古學真的是個行將作古的學科,沒有&34;嗎?
  • 臺灣考古專業師生:屈家嶺文化讓人大開眼界
    新華社武漢7月17日電(記者俞儉)「海峽兩岸考古教學交流基地」首個教學點17日在位於湖北省荊門市的屈家嶺考古遺址公園掛牌。來自臺灣大學、輔仁大學、淡江大學等10所大學的28名師生代表參加了當天的掛牌儀式,並開始為期一周的交流參訪活動。  屈家嶺遺址是屈家嶺文化的發現地和命名地。
  • 臺灣考古專業師生:「屈家嶺文化讓我大開眼界」
    新華社武漢7月17日電(記者俞儉)「海峽兩岸考古教學交流基地」首個教學點17日在位於湖北省荊門市的屈家嶺考古遺址公園掛牌。來自臺灣大學、輔仁大學、淡江大學等10所大學的28名師生代表參加了當天的掛牌儀式,並開始為期一周的交流參訪活動。  屈家嶺遺址是屈家嶺文化的發現地和命名地。
  • [新安晚報]科大碩士休學為圓創業夢
    因為一個創意,已經在中國科大讀了6年書的23歲肥東人李鑫決定休學,去追尋他的創業夢想。現在,李鑫已經成功融資100萬,他希望用這筆錢,把現在科大校內的交友網站推廣到整個華東地區,打造將來物聯網時代的facebook。
  • 德國美因茲大學柯彼德教授訪問中國科大
    5月13日至16日,德國美因茲大學翻譯學、語言學與文化學學院中國語言文化系主任柯彼德教授訪問中國科學技術大學。13日下午,柯彼德教授與中國科大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部分教師就對外漢語教學與研究以及葡萄酒文化研究等問題進行座談。人文學院分黨委書記潘正祥等介紹了科大計劃中的漢語教學國際化課程,柯彼德教授提出了很多啟發性的建議,雙方對成功開展漢語教學國際化充滿信心。
  • 陳全家教授:我國舊石器考古和動物考古教學科研的耕耘者
    陳全家教授目前擔任中國考古學會舊石器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動物考古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主要從事舊石器和動物考古兩方面的教學和科研工作,所授課程有舊石器考古、動物考古、舊石器考古專題、動物解剖學、史前考古埋藏學、地貌與第四紀地質學等。他授課認真、嚴謹、田野經驗豐富,高度注重學生的理論能力和實踐動手能力的培養,受到歷屆學生一致好評,並獲得2017-2018學年本科「課堂教學質量獎」卓越獎。
  • 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學院成立!師資強大!
    學院以「5系+1館」為主要建設架構,擬先設考古與文博系、藝術史系、美術學系、設計藝術系四個學系和藝術與考古博物館,條件成熟時將「考古與文博系」分設成「考古學系」和「文化遺產與博物館學系」。學院擁有藝術學理論、考古學兩個一級學科和藝術設計學二級學科,考古學、藝術學理論兩個博士後流動站。
  • 我們為什麼要考古
    這,也是今天這期浙江考古年度盤點想要告訴你的事。12月20日-22日,浙江考古界的奧斯卡獎——2020年度浙江考古重要發現匯報會將在紹興舉行。由浙江省文物局指導,浙江省考古學會主辦,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承辦,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寧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溫州市文物保護考古所、紹興市文化廣電旅遊局協辦,錢江晚報支持。
  • 山大青島校區考古團隊成果 入選今年世界十大考古新發現
    原標題:全世界都關注了這件距今1.35萬年的靈井鳥雕( 來源:青島晚報)近日,《考古》雜誌評選出2020年度世界十大考古新發現,山東大學青島校區文化遺產研究院李佔揚教授團隊在河南靈井發現的鳥雕像化石獲評2020年度世界十大考古新發現
  • 考古不是《盜墓筆記》《鬼吹燈》「冷門」不代表沒前途
    記者走近吉大師生,了解我們身邊的考古專業4日,長春晚報記者聯繫到了3位吉林大學考古學院的老師、學生,其實鍾芳蓉的選擇很棒,記者帶大家看看不一樣的考古系……A大一學生報考時糾結現在覺得選擇正確說起來鍾芳蓉以676分報考北大考古系的事兒,吉大考古專業19級本科學生李廣澤表示,剛開始看到新聞,他沒有特別大的波瀾,「考古學是一門非常有價值的學科,能被人發現、被人熱愛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
  • 臺灣師生在鄂參與考古交流 感受楚文化
    新華社武漢8月5日電(記者喻珮)為期一周的第二屆海峽兩岸考古教學交流基地夏令營正在湖北舉行,來自臺灣大學、臺灣師範大學、臺灣輔仁大學、中興大學、淡江大學等高校的30餘名師生,與來自復旦大學、武漢大學等高校的10餘名師生共同參訪湖北多個重要考古遺址、博物館等,增進對中華文明和傳統文化的了解與熱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