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學考古的師兄師姐聊一聊:考古比《鬼吹燈》更迷人

2020-12-27 新華教育

  日前,湖南耒陽女孩鍾芳蓉報考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的消息引發網友熱議,在大家看來,考古可以算是比較「冷門」的一個專業。那麼,考古學專業的學生們日常學什麼呢?從事考古相關工作的人,他們的日常工作狀態又是怎麼樣的呢?

  成都商報-紅星新聞採訪了3位正在四川大學考古學相關專業就讀及畢業後進入考古領域的學子,聽他們講述自己的故事。

  她/

  高二就迷上考古 通過轉專業進入考古系

  今年,李孟雅從四川大學考古系研究生畢業了。出於對中國古代文化和歷史的喜愛,李孟雅從高二就立下了將來要學習考古、從事考古工作的目標。「我從小學開始就很喜歡看中央電視臺的《探索·發現》節目,關於考古的一期不落。」李孟雅說。

  但在高考填報志願時,川大並未在她所在的省份投放歷史學類專業的招生,李孟雅只得填報與之接近的中國語言文學類專業,在大一結束時通過轉專業的方式進入川大考古系。李孟雅依然記得轉專業面試時,考古學專業的老師告訴她要補習歷史學大類大一的必修課,用三年的時間學習四年的課程,「我很堅定地告訴老師,沒關係,我有信心。」

  進入考古學專業第一學期上的《中國考古學-3》令她印象深刻,李孟雅告訴記者,當時,老師除了講授基礎知識,還會講一些考古專題研究,古代醫學、古代天文學、易經八卦等內容,非常精彩。「這種授課方式,讓剛剛入門的我看到了考古學除了嚴謹的學術研究之外,還有豐富迷人的一面,是與生活各方面息息相關的。」

  大三上學期,李孟雅第一次下考古工地,和全班同學一起到位於新津的寶墩遺址實習,她一共參與發掘了3個探方。在第一個探方裡收穫不多;第二個探方發掘出了5個灰坑,也就是古人的「垃圾坑」;到第三個探方時,挖出多座墓葬。

  李孟雅告訴記者,在對其中一座墓葬進行發掘時,由於墓葬內部空間狹窄,為了防止踩壞墓葬底部的遺蹟現象,「我只能跪在墓葬邊緣上的泥水中,俯身用竹籤和刷子剔除人骨上的汙泥,同時還要用海綿不時吸取滲到墓葬中的水」。李孟雅說,她就這樣跪著清理了3天,因為冬天泥水冰冷,戴手套會限制手的靈活度,拿捏不好力度,所以一直徒手清理。再加上還要用涼水清洗髮掘出的陶片,導致手上生了幾個凍瘡,現在還留有疤痕。

  如今,李孟雅研究生畢業,將繼續從事考古相關工作。但在她眼中,考古學和經濟學、法學、物理學等學科是一樣的,希望大家能夠以平常心對待,不必另眼相看。

  她/

  作為一名工科生 從旁聽生成為文保工作者

  雷欣怡並不是一開始就選擇考古,開始接觸考古是出於創作網絡小說的需要。據雷欣怡介紹,2010年初入大學時,她就讀於四川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作為一名工科生,本科階段她選擇的專業是無機非金屬材料。

  2011年春季,雷欣怡成為了某網站的籤約寫手,每天進行網絡小說連載創作。為了作品背景架構的豐富與嚴謹,她開始旁聽其他專業的課程,建築、文學、歷史、哲學等諸多專業都有涉及,考古也是在這個過程中走入了雷欣怡的校園生活。

  在旁聽完四川大學考古系針對本科生開設的考古技術、考古學史、文物保護概論等課程後,考古的專業、嚴謹,以及當中包含的歷史與文化元素逐漸吸引住她,感覺「考古就是我想畢生從事的事業」。正是抱著這樣的想法,雷欣怡在碩士研究生階段選擇報考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考古系文物與博物館專業,研究方向為文物保護與科技考古。

  雷欣怡依然記得第一次下考古工地的情景。那是2015年的冬天,成都新津的一處崖墓群出土了很多陶器、青銅器和鐵器。回想當時下工地的情景,雷欣怡印象最深的是,見識了出土隨葬品因為年代不同呈現出的大小變化。

  親自參與文物出土和保護的過程,雷欣怡感觸頗深:「我們有這樣的責任和使命:不能枉費祖先的智慧,也不能對不起後輩的期待與渴求。」

  研究生畢業後,雷欣怡進入成都博物館從事文物保護相關工作。雷欣怡覺得,文物保護工作是一項體現工匠精神的事業,需要細心與專注。這個過程中,她也經歷了社會對考古的觀念之變,「數年前,我剛接觸文物考古工作時,朋友最愛問考古與《鬼吹燈》《盜墓筆記》的關係。而近年來,大家更願意聽我進一步拆析『修文物』和『國家寶藏』。」

  他/

  從被調劑到充滿熱情 畢業後從事博物館展陳工作

  汪勤走上博物館學專業的道路,是由於高考錄取時的調劑。在那之前,他沒有想過有一天自己會學習博物館學,「當時對一切都充滿好奇。」汪勤告訴記者,所以當他在2011年走進了博物館學的大門時,帶有很高的熱情。

  汪勤介紹,博物館學的課程設計中,包含了歷史學基礎課、考古學專業課、博物館學專業課三大板塊,博物館專業課傳授的方法論和研究路徑奠定了他此後的學習和工作的基礎。

  在汪勤看來,博物館學與考古學的一個區別在於前者與人打交道較多,後者偏向於與物打交道。因此,在本科和研究生階段的實習中,他都選擇了做一些博物館展陳相關的工作。汪勤本科階段曾在四川省博物院實習,做一名宣講員,那是他真正走出校園,接觸博物館運營的開端。

  汪勤在研究生階段則是在成都博物館文創部門實習,那時成都博物館正在籌備新館開館工作,館方希望在新館5樓的天台策劃一場服裝秀。汪勤參與的工作包括觀眾席設計、機位架設、燈光設置等。正是在成都博物館的這次實習,讓他見證了中國新一代博物館是如何參與公眾的文化生活的。「其實國外的博物館是可以開展很多社會活動的,國內在這方面還處在逐漸豐富的過程中。」

  如今,汪勤就職於廣東一家從事博物館展陳設計、施工一體化的公司。汪勤告訴記者,伴隨博物館在社會日常生活中重要性的提升,特別是2008年以後全國博物館免費開放政策實施以來,原先博物館自身的展陳部門日漸不能適應市場和公眾的需求。「我現在做的工作,就是幫助博物館等機構去同設計師進行溝通,進而完善陳列大綱,確保設計工作順利展開。」(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 葉燕 實習記者 成博)

相關焦點

  • 聽學考古的師兄師姐聊一聊:考古比《鬼吹燈》更迷人
    成都商報-紅星新聞採訪了3位正在四川大學考古學相關專業就讀及畢業後進入考古領域的學子,聽他們講述自己的故事。她/高二就迷上考古 通過轉專業進入考古系今年,李孟雅從四川大學考古系研究生畢業了。進入考古學專業第一學期上的《中國考古學-3》令她印象深刻,李孟雅告訴記者,當時,老師除了講授基礎知識,還會講一些考古專題研究,古代醫學、古代天文學、易經八卦等內容,非常精彩。「這種授課方式,讓剛剛入門的我看到了考古學除了嚴謹的學術研究之外,還有豐富迷人的一面,是與生活各方面息息相關的。」
  • 學啥?將來做啥?關於最近很火的考古專業,我們找「內夥子」聊了聊……
    日前,湖南耒陽女孩鍾芳蓉報考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的消息引發網友熱議,在大家看來,考古可以算是比較「冷門」的一個專業。那麼,考古學專業的學生們日常學什麼呢?從事考古相關工作的人,他們的日常工作狀態又是怎麼樣的呢?紅星新聞採訪了三位正在四川大學考古學相關專業就讀及畢業後進入考古領域的學子,聽他們講述自己的故事。
  • 學考古沒「錢」途?湖北考古人力挺湖南小師妹
    鍾芳蓉今年高考收穫了676分的好成績,名列湖南省文科第4名,她在接受採訪時透露要報考北大考古系,這個志願選擇卻被不少網友質疑:「沒有錢途,應該選一個能幫助家裡解決經濟困難的務實專業。」學考古沒「錢途」?考古專業不務實?湖北考古人聞言皺了皺眉頭。
  • 學考古沒「錢」途?湖北考古人力挺湖南小師妹
    楚天都市報記者戎鈺這幾日,「考古」持續成為網絡熱搜詞,起因是一位叫鍾芳蓉的湖南耒陽留守女生。鍾芳蓉今年高考收穫了676分的好成績,名列湖南省文科第4名,她在接受採訪時透露要報考北大考古系,這個志願選擇卻被不少網友質疑:「沒有錢途,應該選一個能幫助家裡解決經濟困難的務實專業。」學考古沒「錢途」?考古專業不務實?
  • 考古系的學生畢業後都在做什麼?
    想著自己有一天能夠過上探險的生活,陳旭覺得和老媽一夏天吵的架,值了。然而,入學後陳旭發現自己真的有點想當然了,「完全就不是一回事兒,盜墓本質是一種破壞,而考古是通過尋找、分析物質遺存來還原過去。」大一全是基礎理論,整天和各種石頭打交道,砍砸器、刮削器、尖狀器、雕刻器、球狀器……按現在的話說,課程安排的確是實力勸退。「有同學受不了,轉專業了。」
  • 考古系的學生畢業後都在做什麼?
    想著自己有一天能夠過上探險的生活,陳旭覺得和老媽一夏天吵的架,值了。他開始著手申請國外的大學,但這一次不再是考古系,而是他不太喜歡的金融系。考古和金融這兩個專業聽上去完全不搭邊,陳旭補習金融學課程著實費了很多努力。「很多東西都是重頭開始學,但也沒辦法。」這一點,他看得很開,多學一點總是好的。
  • 對高分學考古指指點點的人,大概不懂得「夢想」|睡前聊一會兒
    來源:人民日報中央廚房-思聊工作室近日,湖南耒陽的農家女孩鍾芳蓉火了。父母外出打工7年,作為留守女孩的她早早自立自強,在高考中考出了文科全省第四名的優異成績並報考北京大學。按理說,這樣的高分,專業還不是隨便挑?但鍾芳蓉偏偏選擇了相對冷門的考古專業。網友們議論紛紛,有人支持她的選擇,有人認為她應該選擇更熱門的專業。
  • 對高分學考古指指點點的人,大概不懂得「夢想」| 睡前聊一會兒
    但鍾芳蓉偏偏選擇了相對冷門的考古專業。網友們議論紛紛,有人支持她的選擇,有人認為她應該選擇更熱門的專業。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個話題。歷經近百年風雨的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是中國近代考古學教育的發源地。這裡群星璀璨,馬衡、蘇秉琦、宿白、鄒衡、嚴文明、李伯謙……哪一個不是學術大家?從仰韶文化到龍山文化,再到商周考古,哪一項重大考古工程少了北大考古人的身影?
  • 沉寂的遺蹟會說話 聽中科大科技史和科技考古系師生聊考古
    有人擔心她學得太「冷門」不好找工作,更覺得女生從事這個專業有些「太辛苦」。在很多人印象中,考古這項工作還只是拿著小鏟子蹲在田間地頭裡作業。現代自然科學早就為傳統的考古學插上了科技的翅膀。日前,記者走進中國科大科技史和科技考古系生物考古實驗室,看看有科技「加持」的考古是什麼樣的。
  • 考古不是《盜墓筆記》《鬼吹燈》「冷門」不代表沒前途
    這名留守女孩便是湖南耒陽市的鐘芳蓉,在報考時,她選擇了北大考古系,她的選擇再一次引發網友熱議,很多考古界大V紛紛現身為其打call,讓小姑娘享受到了團寵的待遇。說起來,網絡上那些質疑鍾芳蓉的人,主要是對考古了解甚少。一般人眼中的考古,可能就和《鬼吹燈》《盜墓筆記》一樣,充滿著危險與神秘,考古學家不是在荒郊野嶺的墓穴裡挖文物,就是在去往墓穴的路上。
  • 考古系90後妹子另類實習:鑽古墓摸千年遺骸-周麗 考古系 長沙民政...
    圖片說明:在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實習的考古系研究生,為你現身講述「探墓秘籍」  地球物理學、古生物學、法醫學、考古學……每到畢業季,這些「高冷」專業的就業和實習去處便成為網絡熱門話題。而一向自帶神秘光環的考古專業也讓不少關注者會好奇:學考古要學看羅盤嗎?發掘古墓有無遇見過盜墓小說裡出現的千年不腐的屍體呢……四川大學考古系研一的周麗目前正在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以下簡稱「成都考古院」)實習,聽到這些「業餘考古迷」的問題,她捂著嘴直樂,「和考古打交道,日子每天都有新鮮感和期待。因為,你不知道今天會挖到什麼寶貝!」
  • 四川男孩選擇北大考古系:發現未知的快樂 是比佔有物質更加深沉的快樂
    封面新聞記者 張崢當謝瑞傑的父母知道他被北大考古系錄取的消息後,他們的第一反應是震驚,然後便跟兒子調侃起來:考古是不是跟《盜墓筆記》裡寫的一樣?5日,北京大學宣布了2020強基計劃在川錄取名單,高考文科成績645分的綿陽南山中學學生謝瑞傑在通過校測後,被北大考古系錄取。他將成為此前被半個考古圈團寵的湖南妹子鍾芳蓉的同學。為什麼選擇考古?
  • 考古系的學生畢業後都在做什麼?你可能想像不到
    想著自己有一天能夠過上探險的生活,陳旭覺得和老媽一夏天吵的架,值了。那裡沒有廁所,更沒有下水道,只有古早鄉村電視劇裡才能看到的茅房。陳旭是頭一回吃這種苦,內心是有些崩潰的。他開始著手申請國外的大學,但這一次不再是考古系,而是他不太喜歡的金融系。考古和金融這兩個專業聽上去完全不搭邊,陳旭補習金融學課程著實費了很多努力。&34;這一點,他看得很開,多學一點總是好的。
  • 【新安晚報】記者和中國科大科技史和科技考古系師生聊考古考古苦...
    有人擔心她學得太「冷門」不好找工作,更覺得女生從事這個專業有些「太辛苦」。在很多人印象中,考古這項工作還只是拿著小鏟子蹲在田間地頭裡作業。現代自然科學早就為傳統的考古學插上了科技的翅膀。日前,記者走進中國科大科技史和科技考古系生物考古實驗室,看看有科技「加持」的考古是什麼樣的。
  • 學考古究竟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近日,湖南留守女孩鍾芳蓉以文科成績676分,湖南高考文科第四名的好成績報考北大考古專業一事引發熱議,不少網友認為考古專業沒「錢」途,勸鍾芳蓉不要報考這樣冷門的專業。公眾對於考古的想像,更多來自《鬼吹燈》和《盜墓筆記》這兩部小說。現實中,學考古的體驗可能比你想像的還要豐富。在山大歷史文化學院考古學與博物館學系副教授唐仲明看來,工科、理科、藝術、文學、哲學……無論你想學啥,考古專業總有一款適合你。在很多人的印象中,考古學屬於文科,其實學生要涉獵很多理科知識,還要掌握一定的實驗技能。
  • 留守高分女孩學考古引爭議 三位「大師兄」現身說法
    還有多種專題類課程,包括《中國古代陶瓷》《中國古代青銅器》《絲綢之路考古》《地中海考古》等。第二類是「怎麼挖」,主要是從事考古工作相關的理論、方法技術類課程,包括《田野考古技術專題》《動物考古》等。第三類是「真刀真槍地去挖」,主要是田野考古實習,12學分的課程,持續一學期,安排在大三。 來自河南商丘的盧亞輝2009年考入北大。
  • 不一樣的「盜墓筆記」 李子一漫畫考古日記在網上走紅
    原標題:不一樣的「盜墓筆記」導讀:真實的考古到底是怎麼樣的?最近,李子一的漫畫考古日記在網上走紅,它可不是玄幻小說,李子一是鄭州大學2011級考古系的學生,她用漫畫的形式記錄考古經歷,普及考古知識,帶領網友進入立體真實的考古世界。
  • 90後女生漫畫揭秘考古生活:考古不是挖恐龍古墓
    去年9月,她開始在微博@鄭州大學官莊考古隊上用漫畫記錄自己的學習和生活,以獨特的方式帶領人們走進了一個妙趣橫生的考古世界。   「考古圈一畫畫的,漫畫圈一挖墓的」—這是李子一在微博上的個人簡介,她的連載漫畫吸引了不少考古人的關注,不少學生看到漫畫後跟她聯繫,說自己也想學考古,希望聽聽她建議。中國考古網還轉載了李子一的漫畫。
  • 三位「大師兄」現身說法:在北大學考古是一種幸福
    還有多種專題類課程,包括《中國古代陶瓷》《中國古代青銅器》《絲綢之路考古》《地中海考古》等。第二類是「怎麼挖」,主要是從事考古工作相關的理論、方法技術類課程,包括《田野考古技術專題》《動物考古》等。第三類是「真刀真槍地去挖」,主要是田野考古實習,12學分的課程,持續一學期,安排在大三。  來自河南商丘的盧亞輝2009年考入北大。
  • --「考古界的趣味叛徒」為你揭開考古真面目
    而「考古界的趣味叛徒」鄭嘉勵所寫的《考古者說》,就是一本很接地氣的考古著作。鄭嘉勵先生說:「我不能容忍用枯燥的文字記錄考古」。所以他選擇用幽默風趣的方式來講述考古這件事。考古看來枯燥,無關風月,然而那些看似沒有生命的文物,在鄭嘉勵的筆下變得意趣無窮。他也自言:「墓地文學,給考古插上人文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