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 教育不能缺失那一環

2021-01-09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我要讓學生們在勞動的過程中體會到美。」北京市外事學校分校的劉靜老師說。

  4月6日,劉靜老師最新一期的勞動課錄播課程在北京市西城區中小學線上學習平臺上線了,學生們在「勞動教育」科目中就能看到這節名為「《一收一納間》衣物篇:輕鬆有趣的小事」的課程。

  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於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要設置勞動教育課程,將勞動教育納入中小學國家課程方案和職業院校、普通高等學校人才培養方案,根據各學段特點,在大中小學設立勞動教育必修課程,系統加強勞動教育。

  也就是說,勞動教育將同數學、語文、英語等科目一樣,成為大中小學生的必修課。事實上,早在《意見》出臺以前,全國各地有不少學校已經在開展與勞動教育相關的課程。那麼為什麼中央還要把勞動教育納入必修課程?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現狀如何?各地已經做了哪些嘗試?帶著這些問題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採訪了多位專家、教師和學生。

  這代青少年是只會學習和考試的一代?

  中小學生對勞動教育有需求

  《意見》中有這樣一段表述:「近年來一些青少年中出現了不珍惜勞動成果、不想勞動、不會勞動的現象,勞動的獨特育人價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視,勞動教育正被淡化、弱化。」

  幾年前,曾經有一個視頻引起了網友的廣泛討論,一位初到美國留學的男孩不知該如何做西紅柿炒雞蛋,為了招待朋友,男孩發微信向母親求助。為了滿足兒子的需求,大洋彼岸的父母,隔著時差大半夜爬起來,到廚房為他錄製番茄炒蛋的視頻。最後,男孩做出了滿意的西紅柿炒雞蛋,他的聚會很成功,朋友們也都很開心。

  很多網友批評這個留學男孩自私,批評現在的年輕人只會學習、考試而不會生活時,其反映出的正是這種「智育領跑其他」產生的弊端。

  「其實,孩子們是有勞動教育的需求的。」劉靜老師說。去年她在北京市西城區一所名校的初一年級中開設了勞動課程,內容是教學生如何更好地進行收納。最初學生們不太重視,覺得「收納沒什麼好學的」「反正這個時間段必須上選修課,隨便選選就行了」。

  但上了收納課之後,孩子們的熱情很快就提高了,「當看到自己的柜子用老師教的方法變得更漂亮、更合理之後,想學的孩子就更多了。」劉靜說,沒有選這門課的學生也開始追問「下學期還開不開」。

  「勞」之所以與其他「四育」成為青少年培養中的重要一環,是因為人本來就有參加勞動的需求。

  這個超長寒假裡,當沒有了如山的學業壓力時,那些「十指不沾陽春水」的中學生們,也變身成了「大廚」。

  「家裡沒有打蛋器,那天兒子為了做蛋糕竟然就用筷子打發了蛋清,蛋糕烤好之後,兒子的胳膊都疼得抬不起來了。真沒想到他能完成,要知道平時掃個地他都會叫苦。」中學生家長汪女士說。

  「愛上勞動」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而參與勞動的成果絕不僅是流汗出力、強健筋骨。杭州市富陽區富春第七小學有一門小小農博士課程——不同年級的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年齡特點,把一些探究性的學習項目帶入到平時的蔬菜種植中,比如,高年級學生在老師的帶領下,以「土壤與植物的關係」為切入點,在種植之前採集土壤樣本,對土壤的PH值、有機質等進行化驗。「種菜前先學做土壤分析師。」一位老師說。

  實際上,勞動不僅不會耽誤學習,相反生活能力強還能夠促進學習。 「收納就是鍛鍊學生分類、整理的過程,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取捨能力,並鍛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劉靜說。

  勞動教育如何開展

  在過程中感受勞動之美

  在當前條件下,勞動教育如何開展也是一門學問。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曾到某大城市的勞動基地採訪,基地裡的初中生要鋤地、耕田、磨麵、蒸饅頭,很多孩子表示第一次見過麵粉的「前世今生」,也第一次吃上自己親手蒸出來的饅頭。

  正如《意見》所要求,這樣的勞動教育能「讓學生動手實踐、出力流汗,接受鍛鍊、磨鍊意志」。

  不過記者在採訪中發現,基地中的勞動還包括諸如清掃豬圈、雞舍等內容,很多孩子完全沒有掌握勞動要領,豬圈沒打掃乾淨,自己渾身上下弄得臭氣燻天,甚至有些學生說:「終於知道以後什麼樣的勞動說什麼也不能幹了。」

  應該說,勞動教育不是給學生出難題,而是要根據不同區域學生的不同特點,進行科學的設計。

  「其實我們讓學生參與到勞動中來,除了讓學生掌握勞動技能養成勞動習慣,還要讓學生在勞動的過程中建立起人與物之間的和諧關係,進而建立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關係,最終形成人與外界的和諧關係。」劉靜說,進行勞動教育的前提是教師心裡不能帶著「勞動就是吃苦受累」的想法,而是要讓學生體會到勞動中的美,愛上勞動。

  不少專家也持相同的看法:勞動教育不僅僅是多一門課程,更重要的是讓青少年享受勞動的過程,並在過程中感受勞動之美。

  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教授檀傳寶表示,勞動教育和全部教育工作一樣,都是一個專業性的事業,離不開對於教育規律的尊重。加強勞動教育一定要尊重各學段兒童心理發展的實際、學習生活的實際、社區環境的實際,「大呼隆」「一刀切」的形式主義教育不可能有任何理想的效果。

  「專設勞動教育的課程,固然是勞動教育重要著力點,應當引起高度重視,但是勞動教育又應該有更為廣闊的加強空間。比如道德與法治、語文、歷史、地理、藝術、體育,甚至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學等自然學科都可能蘊藏著大量勞動教育的素材,各學科領域教學因而也都有因勢利導、潤物無聲地開展勞動教育的可能性。」檀傳寶說。

  檀傳寶表示,師生互動、校園環境、課業評價、學校制度等教育生活的方方面面,也都應當增強勞動教育的自覺性。只有勞動教育有機融入全部教育生活中,勞動教育才能取得真正的實效。

  「18歲+」的大學勞動教育應以「真」為主

  勞動不應僅停留在課程學習

  如果說勞動教育對於中小學生來說更多是一種「模擬訓練」,對於18+的大學生來說,勞動教育更應是一場「真刀真槍」的實戰。

  去年9月,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考古專業38名師生,來到河南省淮陽縣平糧臺遺址參加田野考古實習。據了解,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的「田野考古教學實習」課程是探索性勞動教育課程的一個典型案例。考古實習期間,師生們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集體用餐、上工不輟。帶隊老師一般3至4人,晴天上工,雨天上課;白天手把手地教發掘,晚上一筆一筆地改記錄。整個學期,學生和老師、工人一起在考古現場揮汗,動手動腦,直接面對考古前沿現象。

  在這裡,2017級本科生胡云飛迎來了自己的20歲生日。這段時間,他最大的收穫是學會了如何與當地招募的民工相處。剛到淮陽時,因為這些民工講當地的方言,說話又快嗓門又高,胡云飛經常聽不懂他們在講什麼,感覺「不是一個世界的」。但是時間長了,胡云飛找到了一個秘訣:人和人之間的相處要真心真意。

  北京大學教育學院、教育經濟研究所研究員盧曉東認為,基礎教育階段勞動教育的重點是家庭勞動、簡單手工製作以及與年齡相匹配的公益勞動,大學生的勞動教育應該是面向成年人的勞動教育。

  在他看來,大學校園內有許多真實勞動機會,此外,「應鼓勵全日制學生在學期間,在校外參加實習、實訓、調研和科學研究,參加真實、有報酬的勤工儉學,參加校外公益志願服務,深入田間地頭、車間、工地、商場、物流、醫院、公共衛生防疫等勞動場所,深入城鄉社區、福利院等公益服務場所。」盧曉東說。

  如今,不少高校都已通過各種方式開展了勞動教育的相關實踐。

  在汕頭大學,學校以強化學生勞動服務為重點設計公益課程。公益課程是全校本科生的公共必修課。每門公益課程1學分,48學時。其中,勞動服務環節不得少於32學時。每位本科生須獲得至少1個公益課程學分方能畢業。在東北大學,學校在本碩博思政課中循序漸進、螺旋上升地展開勞模文化研究成果進課堂,加強以勞模文化為重要內容之一的思政課課程群建設。

  中國勞動關係學院黨委書記劉向兵表示,大學階段主要培養的是日後要直接走向社會的「準勞動者」,因此,應在教育學生愛勞動、會勞動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懂勞動之義、明勞動之理,深入理解勞動作為人類本質活動的基本規律,由衷認可並懂得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的道理。(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葉雨婷 樊未晨)

相關焦點

  • 家長必讀:教育中缺失的重要一環,是觀察孩子
    和我們的體制有很多相似之處,印度教育重分數,重測試,重排名,傾向應試教育。電影並不沉重,卻潛移默化地影響著觀眾的認知。伊桑,一個9歲的男孩,生活在一個普通的中產家庭,爸爸是個忙碌的上班族,媽媽是全職主婦。
  • 達爾文進化論有「缺失一環」,隨著朝陽鳥化石出土,缺環完整了
    不過,達爾文進化論在鳥類進化史上,卻有非常大的一環缺失。沒想到,我國境內的一種鳥化石出土後,缺環就被補充完整了。您可知道這是怎麼回事?小編這就來為您揭秘:(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首先我們要搞明白:鳥是怎麼來的。
  • 以應試教育的手段促進勞動教育實效
    「由此可見,我國青少年勞動教育缺失問題,已經到了令人擔憂的地步。」(4月8日《光明日報》)  這不是一個新的問題,多年來,也一直有人呼籲各方聯手,著力改善。但不幸的是,問題不但沒有改善,反而越來越嚴重。那麼青少年勞動教育的缺失,何憂之有?最讓人擔心的恐怕還不是青少年生活技能和生存技能的低下(當然這也夠讓人憂心忡忡了),而是勞動教育的缺乏,導致在教育過程中人格塑造和道德教育薄弱。
  • 教育不能缺失的環節:適當的批評與懲罰
    當賞識教育在中國全面鋪開的同時,卻缺失懲罰與批評,這樣的教育完整嗎?今天隨風就跟大家聊聊教育不能缺失的環節:適當的批評與懲罰。一、只有表揚的教育是失敗的教育隨風不是否定表揚,表揚作為教育過程中一個有效的激勵手段,作用是毫無疑問非常巨大的。但是如果教育過程中始終沒有批評與懲罰,絕對是失敗的教育,可以說誤人子弟。
  • 滬上小囡最缺什麼勞動技能?專家:新勞動教育不僅僅是體力勞動
    現在孩子最缺的勞動技能究竟是什麼?開學伊始,上海市建青實驗學校的「勞動大調查」顯示,物質生活豐富的社會大背景下,孩子要獲得勞動技能的實踐機會並不多,而家長的「包辦」也讓孩子缺失勞動主動性,沒有培養起勞動的習慣。「時代發展、科技進步帶來了生活便利,但並不意味著孩子就能『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建青實驗學校小學部主任顏潔說,新勞動教育不僅僅是體力勞動,也需要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的相互結合。
  • 家庭應成為勞動教育「主戰場」
    教育需要形成合力,這種力量來源於家庭、學校和社會等各方面,勞動教育亦然。學校作為專門開展教育活動的專業場所,但凡與教育相關聯的事物,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是學校,但就勞動教育而言,我以為家庭才應該是「主戰場」。任何孩子,首先是家庭的孩子、家長的孩子,是家庭的重要組成部分。
  • 幼兒勞動教育的重要性
    應當重視勞動對人的教育意義,特別是對幼兒的勞動教育。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勞動是有神奇力量的民間教育學,開闢了教育智慧的新源泉。這種源泉是書本教育理論所不知道的。」一、漠視勞動教育所帶來的不良影響了解漠視勞動教育對幼兒發展所帶來的不良影響,最直觀的方式便是觀察其成人後的獨立生活與工作的能力水平或者他們踏入社會、走上工作崗位的情景。我們常常可以聽到剛步入工作崗位的年輕人在抱怨工作的艱辛,有的甚至輕而易舉地放棄了來之不易的工作機會,轉而投向那待遇更低卻更輕鬆的崗位,我們不禁感嘆社會為我們培養的高學歷、高素質人才到底是怎麼了?
  • 大學生作弊被抓墜亡,暴露了中國教育裡最缺失的一環
    而假如換做是自己,你又能不能承受所謂的懲罰呢?人性最賤的地方,在於個個都愛玩火,卻沒幾個人能對後果負責。從這一點上,我們實在沒有資格苛責死去的大學生。我們都不希望悲劇再發生,所以挫折教育必不可少,這是中國教育中最缺的一環。1 乖孩子更需要挫折教育說實話,我本人也是缺乏挫折教育的一個典型。
  • 勞動教育 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的重要一環
    原標題:勞動教育 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的重要一環 編者按 教育部日前發布的《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提出,實施勞動教育的重點是在系統的文化知識學習之外,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學生參加日常生活勞動、生產勞動和服務性勞動,讓學生動手實踐、出力流汗,接受鍛鍊、磨鍊意志,培養學生正確勞動價值觀和良好勞動品質
  • 小學生的勞動實踐教育活動能不能取消?
    如今在學校,很少看到學生參加公益勞動的場景。怕影響學習,怕出安全事故,怕家長不高興(家長的溺愛更甚)。如此等等,令人擔憂。 學校搞一些勞動實踐活動,對學生進行勞動教育,不但可以是學生學會基本的勞動技能,而且可以使其通過勞動實踐學會自理,體驗樂趣,接受鍛鍊,磨練品質,促進身心和諧發展。 可以說,勞動實踐教育是學生成長過程中必修功課。
  • 勞動的生活就是勞動教育
    中國最早實施勞動教育在贛南蘇區學校,後來在新中國的教育工作中特別重視勞動教育,「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寫進了教育方針和《憲法》。家庭勞動主要圍繞家庭生活開展,勞動教育的最終目的是人的健全發展。在家庭生活中,本應該是孩子自己動手的事情父母不要阻止或代勞,比如像穿衣、吃飯、疊衣服、收拾床鋪、掃地、擦桌椅,孩子自己沒有動手意識就不能正常開展勞動教育。首先,勞動是生活之中的,不是生活之外的。
  • 高考作文輔導14:讓熱愛勞動成為一種習慣
    本題由四則材料組成,第一則材重點說的是在學科學習中滲透勞動教育,培養勞動精神;第二則材料說的是學校重視勞動教育,然而「臨近期末,該校學生在夜幕下風雨中,依然打著手電在校農場栽種油萊」,表明學生並不重視這一課,採取的是敷衍的態度;第三則材料說的是一種常見的現象,那就是家庭教育中,長輩往往讓孩子遠離勞動,凸顯家庭在勞動教育方面的缺失;第四則材料中,老師把勞動當作懲罰錯誤的工具,反映出人們在勞動觀念上的認識誤區
  • 讓青少年在勞動教育中「動起來」
    自中國共產黨誕生以來所提出的教育方針政策中,始終主張實施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主張在勞動實踐中,進行思想鍛鍊和思想改造,主張在勞動中與工農結合中了解社會、豐富知識、增長才幹。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一如既往重視青少年勞動教育。2020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於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為新時代青少年勞動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
  • 豐富勞動教育實施途徑 弘揚勞動精神
    豐富勞動教育實施途徑 弘揚勞動精神 2020-03-27 來源:教育部 東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勞動教育是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主要內容之一;勞動教育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人才的關鍵一環
  • 精神缺失是教育面臨的最大問題
    前段時間,遇到了一位教育老前輩,他做過多年的教育管理工作,現在退休在家。他很關心我的工作,也想了解教育的現狀。我恰又是一個不會報喜的人,談到了自己對於教育的憂慮。老人是寶,如此觀點無疑對當下的教育是一劑良藥。當下的教育,有很多困難,但是精神的缺失無疑是最大的問題。一個人之所以職業倦怠,拈輕怕重,主要的問題在於精神缺乏。思想軟弱,怎麼能高高挺立。一個沒有信仰的人,是無法發現工作的美好,也不可能對生活充滿著趣味。有人說,我只想安心教課,別的什麼事都不想管。
  • 教育孩子「愛勞動」也是好家風
    不過筆者認為,在五一勞動節假日,家長還有一堂必修課當給孩子們補上,那就是對他們進行「熱愛勞動」的教育。   勤勞善良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美德,勤勞致富已成民族共識。然而恕筆者直言,如今的孩子,勞動素質從整體上來說極其不盡人意,城區裡的孩子表現尤為突出。比如勞動技能不強,怕吃苦吃虧,勞動熱情不夠,勞動實踐時間嚴重不足等等。
  • 人類進化鏈上缺失的一環被找到,人類起源問題有望蓋棺定論
    一具約有4700萬年歷史極其古老的靈長類動物化石的出現,揭開了人類起源問題的重要秘密,掀起了科學家尋找補充人類進化鏈上缺失第一環的狂潮,是人類進化研究中的重大發現,對於人類進化研究而言提供了可信的理論支撐,對於生物學而言提供了豐富可靠的科學解釋依據。
  • 如何培養孩子的勞動習慣?無錫這堂勞動教育課上出新花樣!
    (原標題:如何培養孩子的勞動習慣?無錫這堂勞動教育課上出新花樣!)糧食豐收離不開辛勤的勞動,在勞動教育中讓孩子學會珍惜糧食,這是教育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 教師教育能力的缺失與重建
    一、教師教育能力缺失的表現 工作方面:許多教師認為,學生是靠厲害「管」出來的,能把學生「管」住,就是好老師。把教育設置成學校的一項專職工作並配備與之相應的專職或兼職的教育工作者隊伍,導致教育與教學不能有效整合。教育工作功利性、政治性明顯,形式、場面宏大,嚴重脫離教育工作實際,不能有效解決教育管理工作中的具體現實問題,教師參與教育工作的積極性不高、個體教師教育管理實踐機會少。
  • 疫情之後請將缺失 的食育教育補給孩子
    國內外相關調查顯示,美國小學生平均每天的勞動時間為1.2小時,韓國0.7小時,而中國小學生平均每天的勞動時間只有12分鐘。 在各種興趣班、培訓班、藝術班成為我國孩子「標配」的今天,讓孩子學會做飯,可以說是一件既罕見又難得的事情。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一句話幾近成為家長信仰的信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