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習慣根據豆瓣評分去尋找一些錯過的好電影,前幾天,和迪亞一起看了8.8分的印度教育題材電影《地球上的星星》,很有感觸。
和我們的體制有很多相似之處,印度教育重分數,重測試,重排名,傾向應試教育。
電影並不沉重,卻潛移默化地影響著觀眾的認知。
伊桑,一個9歲的男孩,生活在一個普通的中產家庭,爸爸是個忙碌的上班族,媽媽是全職主婦。
伊桑不會綁鞋帶,不會扣紐扣,不認識字,更不會寫字,同齡小孩都能輕易做到的事,對他來說卻很困難。
他每一門功課都很差,英語3分,數學2分......上課走神,溝通障礙、和同學打架,妥妥一個「問題小孩」。
可是,誰也不知道,伊桑眼裡的世界是那麼不同:
書上每個字母都在跳舞,數字會變成小章魚溜走…
他用自己獨特的方式感知這個世界。
然而在學校裡,他經常被老師體罰,回家後還經常被父親訓斥。
為了讓伊桑能夠服從管教,父母決定把他送到管理嚴格的寄宿學校。
學校主張學生背誦問題答案,不鼓勵和培養發散思維。他試著在課堂上大膽的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但被老師和同學無情的嘲笑。
伊桑的與眾不同讓他在新的環境裡受盡了嘲諷和排擠,再加上老師的懲罰和輕視,伊桑失去了自信,徹底的傷心絕望了。
他不再愛說話,對什麼都提不起興趣,變得極度自卑。
我揪著心看下去,真怕他自此一蹶不振,畢竟七天的咒罵,都可以殺死一棵大樹......
「喊叫咒罵聲扼殺了大樹的意志」這樣的原理聽起來很荒唐,可在孩子身上同樣適用。
對於絕大多數孩子,不幸福不成功的根源是不被認可和接受。
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匹千裡馬,他們在遇到伯樂後,會綻放出獨一無二屬於的光芒。
還好,後來,伊森遇到了他的伯樂--代課美術老師尼克,尼克和所有的老師都不同,他從來不限制學生的想像,甚至尊重那些稀奇古怪的想法。
尼克告訴伊桑:
不會讀不會寫,沒啥大不了的,愛因斯坦、愛迪生、達文西、畢卡索…他們小時候都有讀寫障礙,但這不妨礙他們改變這個世界。
「而你,也一定能成為像他們一樣的人。」
尼克的鼓勵和信任給了伊森不一樣的色彩,這個曾經自卑到絕望的孩子第一次被身邊的人接受,終於擺脫持續已久的陰霾,激動又欣喜......
直到他怯怯地走向領獎臺,我的眼淚瞬間止不住了。
每個人存在著不同的潛能,這種潛能會不時地被表現出來,這時就看它能不能被人及時地捕捉到,並不斷地加以開掘。
去年反響還不錯的《零零後》,是張同道導演將攝影機扛進了一個叫芭學園的幼兒園,進行了長達12年的拍攝才完成的一部紀錄片。
啼哭與歡笑、成長的煩惱、初戀的懵懂、人生的功課、未來的抉擇......鏡頭記錄了無數孩子成長的珍貴瞬間。
其中的一個主角--池亦洋。
欺負人、打人、不服管、朝老師大吼大叫;踢足球不好好踢,被老師指出「你要遵守規則」,他強硬的吼「我是對的,你不懂」;和小夥伴相處不愉快,別人和他開玩笑,他使出全力毆打,把小夥伴揍哭......
活脫脫像一隻剛翻出五指山的「孫猴子」,不接受任何管束,還揚言要把其他人打成肉泥。
經過一次次的調皮搗蛋,幼兒園裡很多家長群情激憤,他們集體抗議,希望開除池亦洋。
但大李老師不顧家長們的反對,堅持把他留在幼兒園,因為她發現,池亦洋並不是故意欺負人,而是不懂表達情緒。
每當自己的行為被人誤解,他都會急得哭出來;每當男孩子們發生了矛盾,他都會主動站出來主持公道。
所以在老師心目中,調皮搗蛋的池亦洋給男孩子們樹立了一個「男性榜樣」。
面對這樣的孩子,「強硬糾錯」不如「維護天性」,只是這樣的天性需要適當的方法約束。
大李老師說:
「我們教育中缺失的重要一環,是觀察孩子。」
看到很多老師觀察孩子的畫面,作為大人的我們才開始明白,我們一直站在大人的制高點上去俯視孩子,這對他們是極其不公平的!
很快,這個「孫猴子」的故事達到另一個小高潮。
幼兒園裡再起爭執,又有池亦洋,讓人意外的是,他沒有拿起棍棒,他竟學著老師的模樣成了調解夥伴之間矛盾的「孩子王」。
上了中學,在偶然的機會下接觸到了橄欖球,腦力配合體力,池亦洋在橄欖球的高強度對抗性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只是興趣並不能帶來好成績,考試分數仍然慘不忍睹。
然而池亦洋的父母卻覺得,孩子文化課讀不好,並不意味著其他就學不會。
如果允許他不一樣,給孩子多一些選擇,也許未來會變得不一樣。
事實證明,父母的這份信任和選擇沒有錯。
在那年暑假,池亦洋入選國家隊,代表中國出徵世界橄欖球青年錦標賽,開幕式上他莊嚴地唱起《義勇軍進行曲》,熱血、激昂。
鏡頭切回幼兒園,是池亦洋帶領一群小男孩,在芭學園的小操場上高唱國歌的畫面。
10年,一個男孩完成了人生第一階段的蛻變,池亦洋對「英雄」也有了不一樣的解讀。
《愛和自由》中說:父母的職責是用愛給孩子提供一個安全的環境,但至於如何探索世界,那是孩子的自由。
沒有一個孩子的人生軌跡能夠完全重合在一起,他們有自己的成長差異,只有尊重這份與眾不同,才能讓他們活出自己的精彩。
請換個角度來看世界,提醒我們要停下評判,回到愛中,學會欣賞我們眼中的「與眾不同」。
當我們全然接納一切的時候,孩子就會身處於愛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