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戴竺芯 實習生 王嵐
「四川大學考古一直走在學術的前列,是中國西南地區田野考古的先行者、實踐者和探索者。」31日,在四川大學考古學專業創建六十周年紀念大會上,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院長雷興山這樣評價。
他認為,四川大學考古專業自誕生以來,就以其獨特的學科體系和學術發展道路聞名全國,老一輩考古學家篳路藍縷,不僅奠定了川大考古的底色,也推動著中國考古學的發展。
一代代川大考古人努力奮鬥,逐漸形成了四川大學特有的,以田野考古為基礎,深切結合民族學、人類學和歷史文獻等特點的學科發展道路。「60年來,一代代川大考古學家為繁榮中國考古學,開拓新的研究方向,做出了不懈的努力。」雷興山說,四川大學考古學在古蜀研究、西南民族研究、漢唐考古、藏傳佛佛教考古、道教考古等方面成果卓著,為探索中國多民族國家的面貌和文化多樣性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馮漢驥先生開拓的文獻、圖像與考古資料相結合的西南地區古代民族研究,童恩正先生提出的邊地半月形文化傳播帶理論,張勳燎先生推廣發揚的道教考古研究等等,都是中國考古學界的輝煌成就。
「四川大學為中國考古學培養了大批的人才,特別是率先開設考古專業西藏班,極大推動了西藏地區的文物事業,為我國政治、文化建設作出了極大貢獻。」雷興山說,四川大學考古專業有著悠久的歷史,有著輝煌的過去,有著多元而包容的教學與研究體系。他認為,四川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的成立,標誌著川大考古又邁上了新臺階,展現了川大考古努力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的決心和信心。
除此以外,他還表示,北大考古一直與川大考古保持著密切友好的合作交流關係。未來,北大考古也願意與川大考古、與全國高校考古同仁,一如既往的友好交流、深化合作,培養出更多、更好的中華文明的保護者、中華文明的詮釋者、中華文化的傳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