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的消息牽動了每個中國人的心,2月8日除了日常通報的確診病例人數,還有一個消息:目前可以確定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傳播途徑除了之前的直接傳播、接觸傳播,還有氣溶膠傳播!
(新冠病毒確認氣溶膠傳播,網絡截圖)
什麼是氣溶膠傳播?
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中,氣溶膠傳播並不是第一次被提及,例如國家衛健委發布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五版)在傳播途徑提出,氣溶膠和消化道等傳播途徑尚待明確。
確認新冠肺炎可通過氣溶膠傳播的消息來自上海市政府昨天(2月8日)舉行的新聞發布會,發布會上提醒市民朋友加強家庭內部疫情防控,明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的三大傳播途徑:直接傳播、氣溶膠傳播和接觸傳播。」
所謂「直接接觸」是指飛沫傳播,也就是當新冠肺炎患者打噴嚏、咳嗽、說話時,產生飛沫,如果有人近距離吸入飛沫,就可能導致感染。接觸傳播是指新冠肺炎患者噴出的飛沫沉積在物體表面,其他人用手接觸後,再接觸口、鼻、眼睛等黏膜,也可能導致感染。
氣溶膠傳播是什麼?上海這次新聞發布會介紹的是,「氣溶膠傳播是指飛沫混合在空氣中,形成氣溶膠,吸入後導致感染。」
(圖中紅色煙霧為氣溶膠,圖片來自麻醉醫生凌楚眠微博)
微博認證為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 麻醉科醫師凌楚眠的博主曾發文詳細介紹氣溶膠的相關知識:當一個人打噴嚏,因為呼吸道強大的壓力會噴出數以億計的病毒,大於100微米的飛沫很快就落在1-3米的距離內,而大小在0.001~100微米的氣溶膠卻可以飄散在9-10米內的空氣中,這些就是氣溶膠。凌楚眠表示,可以把氣溶膠想像成懸浮在空氣中的膠體「雲霧」。
復旦大學特聘教授莊國順在接受媒體採訪時也介紹,氣溶膠是一種介質,飛沫其實也是通過氣溶膠這個介質來傳播的。
真正應該防護氣溶膠傳播的是醫護人員!
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很多口腔科門診都停診了,主要目的就是防止氣溶膠傳播。以超聲潔牙為例,口腔科的設備在患者口內工作時,會產生大量混合著患者唾液甚至血液的氣溶膠。
凌楚眠也表示,麻醉醫生為患者插管時,人體呼吸道的正壓會讓氣溶膠湧向麻醉醫生的面部,因此操作時需要面屏保護。
(多地口腔科門診停診,網絡截圖)
而在此次疫情中的醫護人員在救治患者過程中,插管、取咽拭子等操作往往要接觸患者的呼吸道,其面臨的氣溶膠傳播風險更大,因此需要防護服、護目鏡等全套防護裝備。
醫療大V裴洪崗表示,強調氣溶膠傳播途徑更多應該是針對醫務人員的醫療操作裡產生的氣溶膠有感染風險的警示。
普通民眾面對氣溶膠傳播,應該怎麼做?
一如接觸傳播被確認時產生的緊張,氣溶膠傳播途徑確認以後,有朋友找到小九,問這意思是不是說空氣也能傳播新型冠狀病毒啊?以後是不是不能開窗通風了啊?
凌楚眠在博文中介紹,氣溶膠「經歷蒸發、乾燥,慢慢蛻變為被上皮細胞包裹的冠狀病毒微粒,這些瀰漫著病毒的「霧氣」如果達到足夠高的濃度,是可以通過眼角膜等黏膜進入體內的。」
也就是說氣溶膠是否會引起感染,主要看是否達到一定的濃度。總結一句話:撇開劑量談氣溶膠傳播都是耍流氓。凌楚眠在微博強調,公眾不必因為增加的氣溶膠傳播渠道恐慌。
」目前防範新冠唯一的改變是建議人多的室內佩戴護目鏡。」 凌楚眠在博文中表示,當前普通民眾預防新型冠狀病毒,做到四點,大可放心,第一,避免出現在眾人聚集的場所,或在人多的密閉空間帶好口罩、做好防護(護目鏡可選戴);第二,勤洗手,幹掉最多見的觸摸感染源;第三,有條件衣物用75%酒精消毒,殺滅可能存在的病毒微粒;第四,室內通風。
莊國順在接受媒體採訪時也表示,近距離的傳播要比遠距離的傳播大得多,大眾擔心的病毒通過氣溶膠遠距離傳輸的概率仍然是比較小的。莊教授建議大家依然要開窗,尤其是在感到室內空氣混濁時,適當開窗透氣,時間不必太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