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教育之史,由來已久,然而對於教育本身的定義,卻隨著時代的改變在不斷的發生變化,到近代以來,教育者首先是有證上位,這成為了最基本的條件。德國一名年輕人前來中國支教近10年,最後卻因為沒有教師資格證被迫離開。對此,筆者深感疑惑:當下教育究竟是怎麼了,能教的人不一定有證,有證的人不一定能教,教育之本,究竟該回歸何處?
現在的中國社會,依舊存在著比較嚴重的貧富差距、教育差距、資源不平衡差距等。因此,國家為了改變這一現狀,也在不斷的發展教育事業,以期用教育的手來減小當下社會的各種差距。在教育扶貧中,不僅有大量的中國學子,還有許多熱心於教育事業的外國友人。而來自德國的盧安克,就是其中一員。盧安克於上世紀90年代來到中國,在這裡的一些經歷與他與中國孩子的接觸,使得他逐漸愛上了中國這片土地與生長在這片土地上的孩子們。
為了能更多的接觸中國的孩子們,他來到了廣西農學院,在這裡,他了解到中國邊遠地區的教育現狀不容樂觀,也正是由此,盧安克便在中國開啟了他的執教生涯。在這段期間,盧安克與邊遠鄉村的孩子們有了很多的接觸,他也給孩子們帶來了見識世界的窗口。同時,在這裡,盧安克也受到了孩子們的善意與喜愛。與他而言,鄉村的執教生活,讓他收穫了太多的感動,這將是他一生的至貴財富。
然而,雖然盧安克在中國呆了很多年,也對中國的教育事業做出了不小的貢獻,但是,後來有人質疑他沒有教師資格證,不具備教孩子的條件。一時之間,輿論四起,盧安克的生活也因此受到嚴重影響,無奈之下,他只有選擇離開中國。對於他的離開,我們深感惋惜,但是,這次事件,也讓我們不得不再次重新審視我們的教育,它的根究竟落於何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