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之本身?德國小夥來中國山區支教10年,因無證教育被勸退?

2020-12-11 環球火平

中國的教育之史,由來已久,然而對於教育本身的定義,卻隨著時代的改變在不斷的發生變化,到近代以來,教育者首先是有證上位,這成為了最基本的條件。德國一名年輕人前來中國支教近10年,最後卻因為沒有教師資格證被迫離開。對此,筆者深感疑惑:當下教育究竟是怎麼了,能教的人不一定有證,有證的人不一定能教,教育之本,究竟該回歸何處?

現在的中國社會,依舊存在著比較嚴重的貧富差距、教育差距、資源不平衡差距等。因此,國家為了改變這一現狀,也在不斷的發展教育事業,以期用教育的手來減小當下社會的各種差距。在教育扶貧中,不僅有大量的中國學子,還有許多熱心於教育事業的外國友人。而來自德國的盧安克,就是其中一員。盧安克於上世紀90年代來到中國,在這裡的一些經歷與他與中國孩子的接觸,使得他逐漸愛上了中國這片土地與生長在這片土地上的孩子們。

為了能更多的接觸中國的孩子們,他來到了廣西農學院,在這裡,他了解到中國邊遠地區的教育現狀不容樂觀,也正是由此,盧安克便在中國開啟了他的執教生涯。在這段期間,盧安克與邊遠鄉村的孩子們有了很多的接觸,他也給孩子們帶來了見識世界的窗口。同時,在這裡,盧安克也受到了孩子們的善意與喜愛。與他而言,鄉村的執教生活,讓他收穫了太多的感動,這將是他一生的至貴財富。

然而,雖然盧安克在中國呆了很多年,也對中國的教育事業做出了不小的貢獻,但是,後來有人質疑他沒有教師資格證,不具備教孩子的條件。一時之間,輿論四起,盧安克的生活也因此受到嚴重影響,無奈之下,他只有選擇離開中國。對於他的離開,我們深感惋惜,但是,這次事件,也讓我們不得不再次重新審視我們的教育,它的根究竟落於何處?

相關焦點

  • 德國小夥廣西大山支教10年,因籤證到期離開,希望能獲中國國籍
    在如今的中國,9年義務教育已經全部普及,從小學到初中,不用交學費也能夠上學,這讓許多山區的孩子都有了通過學習改變自己命運的機會。然而,在一些偏遠的貧困山區,依舊有一些人上不起學,或者是教學條件非常差。長期以來,有許多志願者捐錢捐物,到山區支教,幫助這些貧困的孩子。
  • 30年過去了,在中國山區支教15年,不收學費的德國小夥,現狀如何
    30年過去了,曾在中國山區支教15年,不收學費的德國小夥,現狀如何理想擁抱現實,才能走得更遠!我們每個人都有理想,但是如果理想不擁抱現實,不考慮現實條件而去做改變和創造,理想就變得很孤獨,不被別人理解,甚至會破滅。
  • 德國小夥在中國深山支教10年:我沒有感動中國,是被中國感動了
    多年以前,有個德國小夥來到中國,並在中國深山之中找到了他心目中的「家」。在這裡,他發揮了自己的價值,找到屬於他自己的歸屬感。 他就是盧安克,一個在中國支教多年的德國人,為中國的教育事業付出多年心血。 一、隻身來到中國,投身支教事業 盧安克是一名德國人,1997年,盧安克第一次來中國旅遊,在南京的東南大學,他和中國學生同住了一段時間。
  • 德國小夥在中國山區支教10年,卻因教育方式不同遭質疑,後來怎樣
    --雷鋒 在當今的這個世界,似乎國與國之間已經不再存在國界線,很多的外國人都來到中國生活,而中國人也移居海外,地球早已變成了一個地球村。如今的中國早已經成為很多國家心中所嚮往的地方,因為中國已經變得非常的強大了,所以很多西方的人都希望能夠來到東方,探究這個文明古國。
  • 要在中國山區免費支教30年,能有口飯吃就行的德國教師,現狀如何
    導語:一個國家再窮都不能窮教育,教育是興國之本,不管對於一個國家還是個人而言,要想改變現狀,讀書是最好的途徑了。如今中國能夠發展的這麼迅速,當然也和教育是有很大的關係的。而在我國,大部分的地區都已經實現了義務教育,然而教育資源的分布還是很不公平,有些山區裡面的孩子,非常渴望有老師教他們,因此每一年都會有一些老師甘願去山區支教。不知道大家是否還記得那個要在中國山區免費支教30年,能有口飯吃就行的德國教師,現狀如何?
  • 德國小夥在中國山區支教10年:我沒有感動中國,是被中國感動了
    雖然說在如今的中國社會中,九年義務教育已經全面普及了,但由於一些地方的發展水平較為落後,因此,很多學生也不能享受到教育資源的幫助。眾所周知,在大山深處一般都有許多的留守兒童,而由於沒有父母的引領,所以,在其成長的過程中,也經歷了許多的挫折。
  • 德國小夥在中國支教10年,不接受採訪,只想做一名教師
    如今,在中國,外國人雖然數量也不少,但在中國,依然只是一滴水落到了海洋裡面,國內的大多數人依然沒有接觸過外國人。但對於廣西山區的一個村子來說,外國人,也就洋人,那就是個帶著孩子四處玩耍的小夥子。盧安克是德國人,很早就來到了中國,成為了一名教師,在中國西部山區,極其艱苦的地方支教了十年之久,而且他不接受採訪,只想做一名老師。
  • 德國小夥盧安克,在中國山區支教十年,被中國精神感動了!
    九年義烏教育已經普及,可是中國很多地方教育還沒有完全跟上,大山深處,還有許多留守兒童,沒有父母陪伴,從小受盡挫折。為了發展鄉村教育,很多大城市的孩子也會選擇到鄉村支教,除了熱心的中國人民,還有外國友人。德國人盧安克就是其中之一。
  • 德國小夥3個月愛上中國,花10年為山區支教,沒拿過1分錢的工資
    從古至今,教育都深深地被人們重視,但時至今日,許多老師的教育方法大多都是應試教育,大部分學生在這樣的環境中也只是死讀書,為了完成任務而學習,並不是真正熱愛學習,所以那些能夠真正引導孩子們去熱愛讀書的老師可謂少之又少,不過值得慶幸的是,在我國就曾有一個德國小夥,他在中國山區從事了十多年的支教工作
  • 德國小夥中國山區支教10年 稱害怕感動別人(圖)
    「洋雷鋒」,是很多人的偶像;在他自己看來,他與其他人一樣普通,只是做了自己喜歡做的事情……他就是盧安克,一個在中國廣西山區義務支教10年的德國志願者。山裡來了個「洋雷鋒」2001年7月,廣西東蘭縣坡拉村林廣屯來了一個金髮碧眼的外國人。他在村裡以每月10元的價格租了房子開辦學校,給當地失學的孩子上課。當時的林廣屯不通電話,也不通公路,當地人大多只會講壯族方言。人們覺得這個外國人真是一個怪人,不好好呆在自己的國家,卻跑到中國農村來給學生上課,還不要工資。
  • 一德國小夥來華深山支教18年,卻害怕感動中國!最後結局怎樣?
    一般而言,為了能夠支持山村的教育事業發展,城市裡會出現許多自願支教的師生,而在他們的幫助下,許多山村的孩子也有了接受教育的機會。事實上,除了中國的支教人員外,還有一些外國學生對教育很感興趣。曾有一個德國小夥來到中國,並進入深山支教十八年,然而,面對「感動中國」提名這一榮譽,他卻表現出十分恐懼。那麼,這個德國人到底是誰?
  • 曾在中國山區支教15年,從不收取學費的德國小夥,如今過得怎樣了
    盧安克出生於德國漢堡,家中有一個雙胞胎的哥哥,中學畢業後他從事了不少工作,後來又進入了漢堡美術學院學習設計,1990年夏,盧安克為了尋求創作靈感來到了中國旅遊,可沒想到短短的三個月中國行,竟改變了他的一生。
  • 非誠勿擾:農村小夥支教山區,年收入不到4千,被女嘉賓深情告白
    在中國的貧富差距的現象非常的大,在一些發達的城市中有很多有錢人,但是在一些貧窮的山區和村莊中,絕對見不到有錢人的身影。在我國的貧困地區有很多,鄉下的農村山區,很多有錢人一直堅持著做慈善公益就是為了幫助他們解決掉貧困的現象,為了呼籲大家捐助貧困山區的孩子,電視臺也出現了很多公益廣告。慈善公益的事情並不是只靠著一個人的力量就能完善的,還需要大家的共同幫助下改善農村的環境。大家都知道,在貧困偏遠的山區中,他們不僅生活艱苦,他們的年收入也只有幾千到上萬塊。
  • 當代洋雷鋒,德國人支教中國山區18年,教育理念讓城市人遙不可及
    如今我國的包容性以及開放性越來越強,很多外國人會選擇到我國來發展,來學習,這也讓我國的街頭上可以看到外國人的身影,而支教這個概念對我們來說並不陌生,因為很多人在大學畢業以後,出於對教育事業的熱愛,他們會選擇到一些偏遠的山村進行支教,而這些曾經去支教過的人,回到城市以後都會感嘆,同時也心心念念著那些曾經支教過的學生們。
  • 老外在中國深山支教10年,拒絕採訪害怕「感動中國」,最後怎樣了
    信念往往是支撐一個人做事的精神力量,有強大信念的人通常同時也具有超越常人的毅力,能忍受常人不能忍受的艱苦環境,能做出常人所做不出的犧牲,所以,有信念的人往往能讓人感到震驚動容,盧安克就是這樣一個人,這位地地道道的外國小夥,在中國的貧困地區支教數十年,不計報酬,不問西東,震撼了許多人的心靈。
  • 女子山區支教十餘載 如今患癌無錢打止痛針(圖)
    她在最美好的年華忘卻自我,深入山區支教十餘載,幫助了無數的孩子與村民本版統籌:新快報記者 潘芝珍本版採寫:新快報記者 嚴 蓉十九年前,剛滿21歲的陳敏莉被一篇報導貧困山區的文章所吸引,告別煩囂都市,從白領麗人變成山區代課老師,去廣東清遠一待六年。
  • 在山區支持教育的15年裡,搬遷中國的德國人的現狀如何
    三十年前,一個德國男孩來到中國旅行,尋找創作靈感,但是他在中國中的所見所聞改變了他的一生,三個月後,他決定獨自教書回到中國,沒有薪水也沒有學費。一個人的生活方式有很多種,為了財富、幸福和理想,但總有一些人不為自己和不切實際的想法而努力。
  • 大愛在湘西:「支教奶奶」點燃山區孩子的希望
    同時,她還牽線搭橋,為漵浦山區貧困家庭找到精準脫貧的金鑰匙。六旬奶奶,不遠千裡湘西山區支教1948年出生的周秀芳,是寧波市鄞州區李惠利小學的一名退休教師。2003年,她被一所私立學校高薪返聘後,仍想著要實現自己多年來的支教心願。周秀芳上小學時因家貧交不起學費,父母讓她輟學。
  • 德化:15名大學生來支教 山區響起「歡樂歌」
    6月21日,來自廈門大學的15名大學生背起行囊緩緩走出校園,位於德化縣葛坑鎮的中小學生用山區最樸實的掌聲含淚向她們告別。在過去的15天裡,廈門大學的15名學生利用空餘時間,來到德化縣葛坑鎮中心小學和葛坑中學支教,並一對一為四名即將中考的學生突擊補習英語。葛坑鎮地處泉州市德化縣戴雲山脈深處,境內峰巒迭起,坑谷縱橫,素有「泉州的香格裡拉」之稱。
  • 老外在中國大山支教10年,接受採訪稱:我來到中國是中國感動了我
    前言夫學須志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每年中國都會評選出十大年度感動人物以此來表彰感謝心懷大恩至善之人。支教之路不過他的教學之路並不是那麼順利,剛開始的他遇上了中國式教育,學生的成績提不上去,學生家長等紛紛有了意見,最後他還被開除了。盧安克顯然不甘心自己的教育之路被止於此,經過多番努力,他最終在廣西成立了一個辦事處,終於可以合法地進行教學工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