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這篇文章之前,筆者想了許久,因為近年來一直有一個爭議,那就是所謂的「財富密碼」,是不是國外友人皆是如此呢?看完今天文中提到的這個人,相信大家會有不一樣的感受。
1968年,盧安克出生於德國漢堡,家中有一個雙胞胎的哥哥,中學畢業後他從事了不少工作,後來又進入了漢堡美術學院學習設計,1990年夏,盧安克為了尋求創作靈感來到了中國旅遊,可沒想到短短的三個月中國行,竟改變了他的一生。
回國後的盧安克對於中國一景一物都念念不忘,7年以後他選擇獨自一人前往廣西的大山深處支教,一呆就是15年,初來乍到,自然會遇到不少棘手的問題,當時盧安克在南寧一所殘疾學校教授德文,因為沒有就業證,還被有關部門罰款3000元,後來他在廣西一所中學當初中老師,以天馬行空的教學方式教學生英語,可因為沒有提高學生分數,直接被學校開除了。
兩次碰壁,並沒有動搖盧安克在中國支教的決心,他只想投身於純粹的教育事業,不圖名和利,為了夢想,他適當的做出了一些改變,那就是在南寧註冊了一個教育友好協會辦事處,2001年,因為發生了學生無故退學的事情,盧安克就把他的辦事處搬到了廣西東蘭縣的一處村莊裡,那是一個極其封閉的村落,不通公路和電話,村民也只會說壯語。
對於這個到訪的「外來人」,村民大多稱呼他「染頭髮的爛仔」,在不少當地人的眼裡,這個外國人很奇怪,你教一些沒上過學的孩子有啥用?如果考不上大學,還不如不讀,為了解決家長的疑慮,盧安克做了不少思想工作,而為了讓學生更加輕鬆的學習,他就和所有人一起坐一桌,因材施教,讓每個學生寫出自己的故事,還讓他們用自己的文章不斷練習拼音和普通話。
那時的廣西農村生活條件很艱苦,村民習慣了午餐吃飯,早和晚只有一種菜,那就是紅薯葉,但這並沒有讓盧克按退縮,他用心的去適應,用自己的行動證明了外國人也可以有不同的生活方式。
久而久之,當地的人們逐漸喜歡上了這個來自德國的小夥,不管他來自哪裡,他確實是用心的在免費教育他們的子女,一眨眼,盧安克就在中國支教了整整十年,這期間他做過不少兒童教育的項目,也和電視臺有過合作,在2006年,他還成為了感動中國的候選人。
2009年12月,盧安克接受了中央電視臺《面對面》的採訪,事後主持人柴進還評價道:「盧安克給人的感覺是深邃的感動,他會讓人反思自己的生活以及未來你想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
節目播出後,盧安克受到了不少人的追捧,同時另一種不和諧的聲音也隨之而來,有人質疑他,說不要談教育和留守兒童的問題,你是不是戀童癖啊,可能是無法承受太多來自社會和媒體的關注,在2012年因為家人的不支持和生活狀況的不穩定,盧安克不得不離開了中國。
雖然有短暫的離開,可一個月後他又回到了中國繼續從事兒童教育工作,他自己也曾說:「我不是本國人,但還是要去管一些外來人不該管的事,可能會讓一些人難受,但如果我放棄,我的學生會很難過。」於此同時,盧安克不希望公眾去打擾他,他只想過平靜的生活。
如今已經沒有媒體報導盧安克的事跡,我們也很難再看到他與孩子一起玩耍的身影,不知他過得如何,不過在2017年有網友在一次活動上見到了盧安克,但他拒絕承認身份,其實這位外國友人的理想很純粹,他不想出名,只想做教育,也希望他的未來能走得更長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