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產業成國民經濟新增長點

2020-12-20 中國體育報

「十三五」即將圓滿收官,中國體育產業走過不平凡的五年。回望過往,《關於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46號文件」)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的出臺,推動體育產業進入發展快車道,體育產業每年貢獻的產業增加值到2018年已突破萬億元,在GDP中所佔比重超過1%,成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

規模擴大 體育產業發展效果顯著

今年8月,國內領先的兩大體育品牌安踏與李寧先後公布上半年財報。儘管受到新冠肺炎疫情衝擊,安踏在上半年依然實現營收146.69億元。這意味著,安踏只用了半年,就超過「十三五」開局之年2016年133.5億元的全年營業額。

李寧的半年報也顯示,今年上半年實現營收61.81億元,相比2016年上半年營收35.96億元,增加了71.88%。

以安踏、李寧為代表的國內體育品牌的成長,成為體育產業在「十三五」時期快速發展的縮影。國家體育總局、國家統計局聯合發布的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至2018年,國內體育產業總規模年均增長15.9%,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22.4%,並在2018年實現產業增加值突破萬億元、佔GDP(國內生產總值)比重超過1%這兩個關鍵指標,體育產業總規模和增加值增速均遠遠高於同期全國整體GDP增長速度,凸顯出巨大的市場潛力和空間。

與此同時,體育產業法人單位和從業人員規模在「十三五」時期也不斷擴大。據統計,我國體育產業法人單位數量從2015年的11.6萬個,增長到2018年的24萬個,從業人員從363萬人增加到464.9萬人。一批規模大、實力強、後勁足的民營體育企業迅速崛起。

體育產業的內部結構也在「十三五」時期不斷優化。據國家體育總局經濟司司長劉扶民介紹:「2015至2018年,體育服務業增加值年均增長34.2%,體育服務業增加值佔全部體育產業增加值的比重持續提升,到2018年達到64.8%,其中,體育健身休閒活動、體育場館服務、體育培訓與教育、其他與體育相關服務的佔比均呈上漲態勢,有效滿足了人民群眾多層次、多元化的體育消費需求。」

地位提升 對國民經濟的貢獻凸顯

在浙江省10月發布的2020年前三季度經濟運行情況中,有一組關於體育用品的數字引人關注——在前三季度,浙江省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下降4.9%的背景下,「體育娛樂用品零售額增長51.2%,可穿戴智能設備零售額增長43.2%」。

這組數字還顯示,隨著體育產業每年貢獻的產業增加值突破萬億元,在GDP中所佔比重超過1%後,體育產業在國民經濟中地位的提升,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作用也日益凸顯。

同在疫情期間,北京、上海、河南、河北、山東、江蘇、浙江、江西、福建、貴州、內蒙古等16個省區市及相關地市組織發放了體育消費券,財政資金投入超過9億元,體育企業也踴躍參與,投放了配套的體育消費券,最終拉動體育消費超過百億元。

劉扶民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曾評價:「隨著被疫情暫時壓抑的體育消費需求逐步釋放,以及疫情影響下居民健身健康意識不斷增強,體育產業在經濟復甦發展中呈現出逆勢增長的新亮點,有助於後疫情時期的加快恢復和跨越式成長。」

此外,「體育+」成為體育產業業態創新的重要方向,與相關產業相互交叉、相互滲透、相互融合,催生出體育旅遊、體育康養、體育文創、體育廣告、體育傳媒、體育會展等多種新興業態。特別是在體育旅遊領域,推出了一批體育旅遊示範基地、體育旅遊精品賽事和體育旅遊精品線路。2017年以來,國家體育總局會同有關部門積極推介體育旅遊產品,累計發布黃金周體育旅遊精品線路108條,推出了33個國家體育旅遊精品賽事和30個國家體育旅遊示範基地創建單位,體育的加入讓這些旅遊產品更加深入,市場反應良好。

政策護航 外部發展環境持續向好

體育產業在「十三五」時期取得的成績,離不開國家的重視和政策支持。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體育產業發展,密集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據統計,在「十三五」時期,由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的體育產業政策就有三項,明確提出體育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的戰略目標。國家體育總局與相關部門又聯合印發了10個運動項目的12個產業規劃,其他涉及體育產業的政策文件更多。

另一方面,全國31個省區市相繼出臺貫徹落實《關於加快發展體育產業 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和《關於加快發展健身休閒產業的指導意見》的措施,還有多地根據自身實際情況與發展重點,推出了更多有針對性的政策,包括吸引民間資本、推進賽事改革、促進場館開放、加強體育市場監管、發展戶外運動產業等方面。

在即將開啟的「十四五」徵程中,體育產業面向2025年體育產業5萬億的戰略目標,發展潛力與困難挑戰並存,需要從業各方共同努力,繼續堅持創新發展之路,引導和推動中國體育產業提質增效與高質量發展,為國民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作出新的更大貢獻。(王世讓/文 白宇 鹿麟/圖)

相關焦點

  • 體育產業新的經濟增長點:文體旅融合發展
    在體育產業發展布局中,力爭到2025年體育產業總規模超過5萬億元;到2035年體育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讓經常參加體育鍛鍊成為一種生活方式。加快發展體育服務業、創新體育產品供給機制、引領體育消費新需求,依託5G、物聯網、大數據和人工智慧等新技術手段為體育各領域發展注入新動力成為新的潮流。
  • 淺談對體育產業發展的認識
    2014年10月,國務院印發《關於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體育產業的發展和體育消費的增加成為中國經濟在新常態發展中的一個新的亮點。體育產業前所未有地成為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角色。面對如此利好,體育人如何發揮主觀能動性,加快推動體育產業發展?
  • 新發展格局下體育產業如何破局?中國體育改革,呼喚更多的姚明!--上觀
    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全球賽事秩序被打破,體育產業發展遇停滯。體育產業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國經濟發展中如何找到自己的定位?近年來,上海體育學院成為國家「雙一流」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和上海高水平地方建設高校,是中國體育高等教育、科學研究和人才智庫的高地。
  • 第四屆體育產業上海論壇開幕 為體育產業未來助力
    為推進全球著名體育城市建設,助力上海城市能級和核心競爭力的提升,12月6日,2018年第四屆體育產業上海高峰論壇在上海體育學院拉開了帷幕,眾多體育產業人才齊聚一堂,共同為上海體育產業未來的發展加油助力。
  • 石墨烯將為我國防腐塗料產業帶來新增長點
    中國金融信息網訊(沈璇、肖心月)2018防腐蝕塗料年會近日在江蘇揚州舉行,江蘇省產業技術研究院石墨烯材料研究所所長、南京工業大學化工學院副院長、江南石墨烯研究院執行院長暴寧鍾教授等專家受邀出席大會並在石墨烯專題論壇上作主旨發言。暴寧鍾等認為,石墨烯將為我國防腐塗料產業帶來新增長點。
  • 廣西體育產業瞄準千億目標
    玉智威/攝體育產業是綠色、健康、朝陽產業,對擴大內需、推動經濟轉型升級、促進就業和培育經濟新動能具有重要作用。今年9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促進全民健身和體育消費推動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指出,要強化體育產業要素保障,激發市場活力和消費熱情,推動體育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意見》出臺後,各地紛紛將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目光投向體育產業。
  • 體育產業不離學術研究 高校和企業共建行業風向標
    騰提度體育傳媒董事長蘇玲在參加今天舉行的第七屆中國體育產業高峰論壇時如是說。  今天,北京大學首都發展研究院院長李國平、北京體育大學校長池建、樂視體育首席內容官劉建宏等多位業內巨擘和專家匯集北大,與100多位嘉賓分享了自己操作的經典體育案例,以及自己對於體育的感悟。
  • ...體育產業未來更精彩——訪中國體育用品業聯合會副主席兼秘書長...
    新華社北京12月8日電 化「危」為「機」 體育產業未來更精彩——訪中國體育用品業聯合會副主席兼秘書長羅傑新華社記者王楚捷、林德韌2020年,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令國內諸多行業備受衝擊,體育產業同樣未能倖免。但在國內疫情逐漸得到控制後,體育產業展現出強大「韌性」,呈現復甦態勢。
  • 體博會上海開幕打造體育產業發展新動能
    原標題:體博會上海開幕打造體育產業發展新動能   以「聚力 融合 創新」為主題的2018(第36屆)中國國際體育用品博覽會(以下簡稱「體博會」)5月25日將在上海開幕。
  • 新職業新基建成應屆生就業增長點,娛樂體育休閒業就業形勢較好
    報告稱,大學就業景氣指數隨著國內疫情防控的持續向好、國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也在逐漸回升,分行業和職業來看,新職業、新基建人才缺口較大,成為應屆生就業增長點。2020年第二季度各月份的企業招聘需求逐月遞增,各月對應的求職投遞人數逐漸下降,就業景氣指數(市場招聘需求人數/市場求職申請人數)指數也逐漸上升,由4月的0.81上升至6月的1.07。
  • 體育產業期待高素質人才
    體育產業與金融、地產等產業相聯繫,形成特有的產業體系,在國民經濟中佔有重要位置。與當今中國體育產業的迅猛發展相比,國內的體育產業專業人才建設相對滯後,學習和借鑑國外先進的市場運作技巧,有助於提高中國體育產業的整體商業化運作水平和市場規範化程度。這也就是北京體育大學和美國俄亥俄大學合作舉辦體育經營管理碩士的初衷。
  • 「鴻翔模式」激發體育產業新活力
    近日,「鴻翔杯」中國女籃VS古巴女籃國際對抗賽在嘉興市體育中心籃球館精彩上演,央視體育頻道進行了現場直播。這是嘉興乃至全省引進的高水平的國際女子籃球賽事。這一賽事由鴻翔控股集團冠名,且由其旗下子公司嘉興鴻翔國際文化創意有限公司協辦推廣。從2005年進軍體育文化產業以來,鴻翔體育文化經過近10年的探索發展,已成長為嘉興體育文化產業的龍頭企業。
  • 打造體育產業功能區 龍潭湖體育產業園前景良好
    著力打造體育健身休閒、體育競賽娛樂、體育彩票、體育會展、體育傳媒、體育動漫網絡等產業集群,形成與文化、旅遊、傳媒等行業的綜合產業鏈。  北京體育產業發展應該走以體育創意產業為主導,帶動其他分支門類產業發展的道路,並重點培育大型體育品牌賽事。
  • 北京經濟增速回落 新興高科技產業將是新增長點
    在三大產業中,第一產業增加值98.8億元,下降8.2%;第二產業增加值2985.4億元,增長2.4%;第三產業增加值12918.2億元,增長8.1%。  國家統計局北京調查總隊副總隊長、新聞發言人邢志宏表示,雖然前三季度地區生產總值增速比上半年回落0.3個百分點,下降到「7」以下,北京市經濟運行仍在合理區間。
  • 大連體育產業揚帆起航
    本報訊(大連新聞傳媒集團記者毛雪梅)10月7日,2020首屆大連體育產業嘉年華落幕,7天來共舉辦體育賽事活動和互動體驗活動百餘場,4場網絡直播活動吸引近170萬人次在線觀看。2020首屆大連體育產業嘉年華由大連市體育局、大連新聞傳媒集團主辦,大連市體育總會、大連天健網承辦,中國銀行大連市分行、各區市縣先導區體育行政主管部門、各市級單項體育協會協辦。近百家參與企業舉行了足球、橄欖球、棒球、運動風箏、瑜伽、飛鏢、帆船、沙灘足球、高爾夫球、跆拳道等體育賽事和互動體驗活動。本屆體育產業嘉年華將線下嘉年華和雲端嘉年華充分融合,走出「體銀合作」第一步。
  • 2017年全國體育產業總規模與增加值數據公告
    從體育產業內部結構看,體育用品及相關產品製造的總產出和增加值最大,分別為13509.2億元和3264.6億元,增長速度分別為12.9%和14.0%。  2.核算分類  體育產業核算分類採用《國家體育產業統計分類》(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令2015年第17號)。《國家體育產業統計分類》以《國民經濟行業分類》(GB/T4754—2011)為基礎,根據體育生產活動的特點,將符合定義的類別重新組合而成,是《國民經濟行業分類》的派生分類。  體育產業核算採用兩級核算分類。
  • 「商圈高管」下午茶時間 共商「徐家匯體育產業」新方向
    12月11日下午,徐家匯街道在新落成的「徐家匯T站」啟動了徐家匯「商圈高管」下午茶第一期活動——「徐家匯體育產業」交流會。這也是徐家匯街道攜手徐家匯商會、區域內產業龍頭、頭部企業,搭建政企、企企合作交流平臺,形成優質資源共用、服務共享機制,全力打造區域「最優營商環境」的又一舉措。
  • 2019中國體育產業與社會足球發展論壇在餘杭舉辦
    本次論壇以「融合發展 聚力杭行」為主題,旨在進一步落實全民健身計劃,推廣普及足球運動,傳播足球文化,促進體育消費,推動城市足球賽事及體育產業發展,促進當地文化、體育、旅遊等領域在新時期的融合發展。,浙江大學國家體育產業研究基地副主任、浙江大學教育學院體育產業與健康管理研究中心主任鄭芳等相關領導嘉賓出席論壇。
  • 中國體育產業:新變局與新機遇
    新華社北京1月6日電 中國體育產業:新變局與新機遇新華社記者公兵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響,東京奧運會、歐洲足球錦標賽等世界大賽紛紛延期,中國體育產業難以置身事外,產業變局已然產生。如何在疫情防控常態化下尋找新機遇,是中國體育產業人必須面對的課題。1月5日,體育大生意年度峰會在線上舉行。
  • 江小涓:體育產業發展——新的機遇與挑戰
    進入高質量發展新階段,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願望的新型消費觀,促進數位技術、智能技術與傳統產業的融合發展等,都是國家提出的更高發展要求,也是體育產業發展的新環境新條件。這些變化和挑戰表明,體育產業發展有了許多新商業模式,體育活動有了許多新項目,體育消費有了許多新內容,人們觀賞體育活動有了許多新載體,中國人口規模在數字和智能技術與體育融合方面有了新優勢。與此同時,體育產業發展也會碰到新問題、新挑戰。這些變化還表明,今後中國體育產業的發展路徑與先行國家之前路徑的可重複性有所降低,今後中國體育發展將呈現出既符合一般規律、又具有中國特色和時代特色的鮮明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