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即將圓滿收官,中國體育產業走過不平凡的五年。回望過往,《關於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46號文件」)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的出臺,推動體育產業進入發展快車道,體育產業每年貢獻的產業增加值到2018年已突破萬億元,在GDP中所佔比重超過1%,成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
規模擴大 體育產業發展效果顯著
今年8月,國內領先的兩大體育品牌安踏與李寧先後公布上半年財報。儘管受到新冠肺炎疫情衝擊,安踏在上半年依然實現營收146.69億元。這意味著,安踏只用了半年,就超過「十三五」開局之年2016年133.5億元的全年營業額。
李寧的半年報也顯示,今年上半年實現營收61.81億元,相比2016年上半年營收35.96億元,增加了71.88%。
以安踏、李寧為代表的國內體育品牌的成長,成為體育產業在「十三五」時期快速發展的縮影。國家體育總局、國家統計局聯合發布的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至2018年,國內體育產業總規模年均增長15.9%,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22.4%,並在2018年實現產業增加值突破萬億元、佔GDP(國內生產總值)比重超過1%這兩個關鍵指標,體育產業總規模和增加值增速均遠遠高於同期全國整體GDP增長速度,凸顯出巨大的市場潛力和空間。
與此同時,體育產業法人單位和從業人員規模在「十三五」時期也不斷擴大。據統計,我國體育產業法人單位數量從2015年的11.6萬個,增長到2018年的24萬個,從業人員從363萬人增加到464.9萬人。一批規模大、實力強、後勁足的民營體育企業迅速崛起。
體育產業的內部結構也在「十三五」時期不斷優化。據國家體育總局經濟司司長劉扶民介紹:「2015至2018年,體育服務業增加值年均增長34.2%,體育服務業增加值佔全部體育產業增加值的比重持續提升,到2018年達到64.8%,其中,體育健身休閒活動、體育場館服務、體育培訓與教育、其他與體育相關服務的佔比均呈上漲態勢,有效滿足了人民群眾多層次、多元化的體育消費需求。」
地位提升 對國民經濟的貢獻凸顯
在浙江省10月發布的2020年前三季度經濟運行情況中,有一組關於體育用品的數字引人關注——在前三季度,浙江省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下降4.9%的背景下,「體育娛樂用品零售額增長51.2%,可穿戴智能設備零售額增長43.2%」。
這組數字還顯示,隨著體育產業每年貢獻的產業增加值突破萬億元,在GDP中所佔比重超過1%後,體育產業在國民經濟中地位的提升,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作用也日益凸顯。
同在疫情期間,北京、上海、河南、河北、山東、江蘇、浙江、江西、福建、貴州、內蒙古等16個省區市及相關地市組織發放了體育消費券,財政資金投入超過9億元,體育企業也踴躍參與,投放了配套的體育消費券,最終拉動體育消費超過百億元。
劉扶民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曾評價:「隨著被疫情暫時壓抑的體育消費需求逐步釋放,以及疫情影響下居民健身健康意識不斷增強,體育產業在經濟復甦發展中呈現出逆勢增長的新亮點,有助於後疫情時期的加快恢復和跨越式成長。」
此外,「體育+」成為體育產業業態創新的重要方向,與相關產業相互交叉、相互滲透、相互融合,催生出體育旅遊、體育康養、體育文創、體育廣告、體育傳媒、體育會展等多種新興業態。特別是在體育旅遊領域,推出了一批體育旅遊示範基地、體育旅遊精品賽事和體育旅遊精品線路。2017年以來,國家體育總局會同有關部門積極推介體育旅遊產品,累計發布黃金周體育旅遊精品線路108條,推出了33個國家體育旅遊精品賽事和30個國家體育旅遊示範基地創建單位,體育的加入讓這些旅遊產品更加深入,市場反應良好。
政策護航 外部發展環境持續向好
體育產業在「十三五」時期取得的成績,離不開國家的重視和政策支持。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體育產業發展,密集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據統計,在「十三五」時期,由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的體育產業政策就有三項,明確提出體育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的戰略目標。國家體育總局與相關部門又聯合印發了10個運動項目的12個產業規劃,其他涉及體育產業的政策文件更多。
另一方面,全國31個省區市相繼出臺貫徹落實《關於加快發展體育產業 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和《關於加快發展健身休閒產業的指導意見》的措施,還有多地根據自身實際情況與發展重點,推出了更多有針對性的政策,包括吸引民間資本、推進賽事改革、促進場館開放、加強體育市場監管、發展戶外運動產業等方面。
在即將開啟的「十四五」徵程中,體育產業面向2025年體育產業5萬億的戰略目標,發展潛力與困難挑戰並存,需要從業各方共同努力,繼續堅持創新發展之路,引導和推動中國體育產業提質增效與高質量發展,為國民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作出新的更大貢獻。(王世讓/文 白宇 鹿麟/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