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篇關於教育的深度思考
從教育最底層的衝突出發
從80%的疑問和掙扎入手
一鍵開啟從普通到卓越的自驅力
讓你心服口服,心甘情願,如饑似渴的優秀
在教育這場混亂中,越早醒悟越好!
01
虎系貓系犬系,佛系渣系中系
你是哪一系
養育孩子,向來有幾大派系,虎系,貓系,犬系,佛系,渣係為主,其它的暫時不去討論。虎系和佛系的家長們,關於「愛與自由,還是從小的嚴格自律」的問題,一直是爭論不休,沒有結果。其實自由也好,自律也罷,作為大多數的渣系和貓系家長,我們更多的是關注如何去適應現實的規則,然而這條看似中庸的道路也並不輕鬆。
02
人人都想退的一個群
最近時間,網上流傳有一位爸爸,被學校的家長群給氣哭了…原因很簡單,他無法及時回復家長群的信息,在家長會被老師點名後,突然情緒失控。他邊哭邊說自己要加班,開會,又要盯著孩子,怎麼看得過來……一個24K純金大老爺們哭成這樣,一定是被逼得不行了。
03
什麼都是家長,要老師又啥用
更有培養出北大高材生,自己也是人民教師的教育工作者出來發聲
「現在都要家長來改作業了?」「我當老師30多年,從來沒聽說過,那要老師有啥用啊?」
何止是批改作業?輔導作業,補習,課外輔導班,特長班,要帶孩子閱讀,運動,旅遊,漲見識,社會實踐,心理輔導…這些關於培養孩子的正事,哪一樣不是家長在做主力?
04
累到失聲的高中生們
孩子們白天浪費那麼多時間學習,晚上還要加班加點學到十一二點,這才是小學,高中每天12點能睡的就是奢侈,有部分家長甚至乾脆直接自己開學校,或者小範圍的home schooling,培養出的孩子,也不會比傳統的學校差,甚至是更優秀。既然如此,那為什麼要送孩子去上學,教育又到底意味著什麼呢?
05
教育是從自然人都社會人的引導過程
教育是讀書,識字,學文化,開眼界,長見識,長本事嗎?
籠統的講,教育就是把一個人形的小動物,培養成被社會接受的人的過程。
當中有引導,有灌輸。有訓練,有薰陶,有懲罰,有鼓勵。
06
教育和不教育,差別很大
不同教育背景出來的人,差別很大。
有人做過一個殘酷的社會實驗。
把一對雙胞胎,從一出生就分給兩個階層懸殊的家庭來培養,20年以後,一個成長為了青年才俊,另一個就是個殺馬特。
07
教育是重生,再造
所以教育對於人的重要性,怎麼強調都不為過。
它是另一個意義上的孕育和降生。
分娩是生理上的誕生,而教育是人格的誕生。
08
我們一直痛恨和抱怨的,是應試教育
在教育過程中,學校教育佔了很大的比重。
我們必須了解學校教育的由來,才能真正的搞懂教育問題。
要知道這種大規模的強制性的,統一教材的學校教育,並不是一個從來就有的東西。他是工業革命之後的產物,在西方也就二三百年的歷史。在中國也就區區的100年歷史。
09
為什麼要上學?
其實學校這個事物,不是自古就有的。古時候,在農業社會,田間地頭,山間河流就是最好的幼兒園,一個村的孩子就是一個天然的混齡幼兒園,根本不需要幼兒園,也不需要老師。到了六七歲,開始學習必要的文化知識,十幾歲拜師學藝,或者跟隨父母做農活。
到了工業社會,所有的東西標準化之後,作為勞動力的商品,人才也開始實行標準化,也才有了為了造出合格的社會人,人才,精英的學校。就像婚姻制度是農業社會的產物,學校教育是工業社會的產物。
10
為什麼會有學校?
學校的出現有這麼幾個背景。
首先是,成年的男女都需要參加全日制勞動,沒有辦法像傳統家庭那樣,女人在家裡相夫教子。
社會對成熟工人,要求越來越高,越來越多,工業需要流水線,產業工人也需要被大批量的製造出來。
11
教育問題最底層的衝突
而從工業社會的學校出來的孩子,就像馬路邊的綠化帶,防風林,和果園裡的果樹一樣,只能長成規定的樣子,不能有什麼出格的特點,一旦多長出來一些,就會被剪掉,最後出來的是幾乎一模一樣的。這就造成了教育問題最底層的衝突。
我們家長希望孩子快樂成長,學知識,長本事,培養出健全的人格。
但是學校教育的目的不是這個,他是為了培養合格的公民,然後從中篩選出精英。
我們家長一大早把孩子從床上薅起來,送到學校,我們在做什麼?
我是在做交換。將孩子的童年快樂,自由,個性,讓渡一部分出來,讓學校來培養,並接受學校代表社會對他進行的篩選。
12
愛與自由不是每個人都能有的奢侈品
有人說,在如今的教育體制下,再難出牛頓,愛因斯坦,達文西,瓦特,魯班等這樣的偉大的科學家了。因為現代的孩子,被學業,被家長盯得太緊,幾乎很難再有能不上幼兒園,能成天什麼都不幹,只盯著蘋果思考,看著水壺蒸汽找靈感的機會了。每天醒來,迎接孩子的不是鮮花,露水,蝴蝶,小鳥,而是應試教育的滿漢全席。
如果,你有志氣,能憑一己之力,掌握和設計好孩子的教育。
如果,你有勇氣,並且有實力,能為孩子遮風擋雨一輩子。
如果,你有底氣,給孩子鋪路,讓孩子一出生就有足夠多的選擇權。
那另當別論。
如果暫時無力改變現狀,那我們只能是一往無前。同時蓄謀好自己的「肖申克的救贖」,等待時代的變革和時機的來臨。
13
學校就是用來考試的,同學就是用來碾壓的
考試的這個遊戲中,優秀的永遠只是少數。大部分人都只是芸芸眾生中最普通的那些,應試教育的這些雞零狗碎,該面對的還是要面對。
比如,即使明明知道學校學的知識沒有用,卻還是要學。老師只是照本宣科,紙上談兵,根本沒有什麼探索體驗,公式定理該背的還是要背。明明知道學校只是一個「教授知識,並組織考試」的個工具,大家努力學習,拼得你死我活,就是為了相互碾壓,淘汰那些在天賦和努力程度上不那麼優秀的孩子,卻還是要在這場混戰中力爭上遊。
14
作為一個工具,它一定是有局限性的
藏獒的傲骨雄風,獵鷹的嗜血如命,都是熬出來的。
應試教育,只不過是新時代的人類競爭法則。
既然這只是一個篩選人才的遊戲,沒有辦法保證它一定有用,或者有趣。
目前的篩選方式是文化知識的考試,如果某一天改成了騎馬射箭,那孩子們上學就得騎著馬,背著箭筒。
再比如,為什麼有的孩子學習成績很好,甚至名校明夜,但是在社會上的成就並不是那麼卓越。這個問題更簡單,因為學習成績好,只是證明了這個孩子在做題,遊戲中獲得了較好的名次而已,並不代表任何的時間能力和創新精神。
做事的膽識,做人的擔當等這些更重要的素質。
而這些素質也確實沒有辦法通過統一的考試來測試出來。
就像一個人得了武術冠軍,能代表他在戰場上比那些老兵油子活得更久?不能
所以考了好成績的孩子,不用沾沾自喜,家裡出了學習成績好的孩子的家長更要保持冷靜。
如果有一個家長跟你誇耀說他的孩子王者榮耀打得很好,大部分人會覺得這有點可笑。但是從某種意義上來講,誇耀自己家孩子學習好,也是一樣的可笑。考試考得好,遊戲打得好,都是在一個固定科目的相對優秀而已, 真的並不代表什麼。
15
很多家長心疼孩子學業太重
作業一寫就寫到十一點,關於這一點,我記得當時的奧運冠軍,劉翔的母親在接受採訪的時候曾經這樣說過,「你們看劉翔跨欄很激動,覺得他破記錄,但是我只是看到了我的孩子,脖子上青筋暴起,累到虛脫,滿身的傷病,我只有心疼,沒有激動。」
這是我們每一個母親的寫照,他們一邊馬不停蹄的送去各個輔導班,一邊心疼孩子的辛苦。從這個額角度上,勸天下的父母一句話,「我們既然選擇了讓孩子接受社會的規則,甚至希望他長大成為精英,那麼他要付出辛苦,減少快樂,這個就是代價。」大人們為了孩子可以辛苦的工作,甚至忍氣吞聲,身心疲憊,那麼孩子為了自己的未來,也應該付出代價。
16
家長和孩子是一個戰壕的戰友
在這一點上,家長和孩子是戰友,一個戰壕的戰友。
所以下次,大家再看到那些溫情脈脈的文章,說孩子就應該快了,童年就應該玩耍,這時候一定要保持清醒的頭腦。你是這個戰場上的將軍,體恤部下沒有問題,但是如果你聽別人說,你的士兵還是個孩子,他應該快了,不應該灰頭土臉的蹲在戰壕裡。你要是聽了這些話,那是要吃大虧的。
17
那你說孩子就應該成為一個學習的機器嗎?
當然不是,如果學校教育是大鍋飯,那麼家庭教育就是自留地,是我們每個家長都要精心耕耘的領地。
孩子有沒有知識,是看學校。有沒有靈魂是看家長。
同樣考了6、700分,上清華的孩子,普通家庭的孩子就顯得很凝重,不生動,而家庭條件優越的孩子,就要立體得多。他的視野,知識面,認知水平就要高很多。
18
義務教育只是義務,不能苛求太多
我們九年義務教育,很多人反映老師不負責任。把教育責任推回給家長,這個問題確實存在。但這個真的沒有必要抱怨。義務教育的老師,負責任的是個別,而不負責任的才是常態。對於老師們來說,工資是固定的,而且並不高。孩子是別人家的,也不一定聽話。你要是老師,你能幾十年如一日的燃燒自己,照亮他人嗎?對教育事業抱有極大熱忱的靈魂工程師有,但是你不能苛求每個都是。
19
教育也會慢慢兩極分化
為什麼我們作為家長的八零九零後理解不了這些呢?
那是因為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基本沒有私立學校。
所以優秀的老師,沒有被分流。
優秀的學生,也沒有被分流。
現在呢?
20
義務教育是一定要堅持的國策
但是必須強調,義務教育是一定要堅持的國策,否則基礎教育市場化,一定是個災難。到時候不是你抱怨老師不負責任的事情,而是很多家庭的孩子根本就上不起學。所以,對老師不負責任這件事,要表示理解,並且想辦法去解決。而不是想不通,或者抱怨。
沒有人有責任讓你的孩子優秀!
家長永遠是第一責任人!
總結
教育要拋棄以下的這些幻想,比如,把孩子送到學校就萬事大吉。
或者孩子碰巧學習好,就很開心。孩子考了好大學就一帆風順了。老師一定會嘔心瀝血的叫自己家的孩子。
孩子可以一邊快樂的成長,一邊又能成長為人中龍鳳。
醒一醒,所有這些都是幻想。
天上不會掉餡餅,你們家祖墳上也不會無緣無故冒青煙。
在教育的過程中,心疼孩子辛苦,失落,絕望,堅持,這才是常態。而驚喜,欣慰,感動,知識偶爾出現。
歡迎各位家長關注
「小西媽雙語工程服務號」
每周五查看分享文章集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