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系媽媽和雞血媽媽有什麼不同,不同的教育方式,影響不同

2020-12-17 糖果的媽媽

寶媽A:「看你天天為孩子忙忙叨叨的,你真是個雞娃媽!」

寶媽B:「啥叫雞娃媽?我孩子不屬雞!」

寶媽A:「雞娃媽你都不知道?OUT了!」

小區裡兩位寶媽的對話引起了大家的興趣,很多寶媽紛紛表示求科普。

所謂「雞娃」,就是給孩子打雞血,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虎媽」「狼爸」們為了孩子能讀好書,不斷地給孩子安排學習和活動,不停地讓孩子去拼搏。

與之相對的是「佛系媽媽」,當媽兩年以上或至少有兩個娃,各種養娃路上的糟心事都遇到過,並逐漸修煉成:「有也行,沒有也罷,不爭不搶,愛咋咋地」的冷靜、淡定、平和的心態,不管遭遇到何種突發狀況,都可以淡然處之。

在了解了這兩個概念之後,寶媽們驚呼簡直太貼切了,孩子未來之路,和父母的教養有很大關係,那麼到底採取哪種教養方式更合適呢?

現象:身邊大部分寶媽都是「雞娃媽」

今年初被一部韓國電視劇所吸引,叫《天空之城》。劇中用了極其誇張的方式,來重現了「雞娃媽」對孩子的教育之路。

媽媽們把育兒作為自己生命的全部,自己的喜怒哀樂,甚至是獲取「報酬」(由老公發放),全部都取決於孩子的成績如何。

孩子成績好,媽媽躋身寶媽群金字塔的最上方,老公會獎勵豪華遊艇,讓其他人羨慕萬分。

而那些還在教育鄙視鏈下遊的媽媽,則要拼盡一切往上爬,只有第一才有意義,其他都是浮雲。

為了得到名師的指點,寶媽們不計一切代價拉攏和奉承;剛剛聽說隔壁鄰居的孩子取得優異成績,趕緊眾籌給這位寶媽辦Party,表面恭賀,實則是在想辦法套出來她家孩子成功的秘籍;為了節省時間,規定孩子吃飯只能有半個小時……

起初看著覺得很滑稽,很荒唐,可是看著看著就覺得這說的是自己,莫名的心酸。在我們的身邊,至少我接觸的圈子,大部分人都是雞娃媽,她們為了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為了幫助孩子站上人生的頂峰,犧牲自我,不遺餘力地去為娃奮鬥。

但是結果呢?往往並不理想!你在拼娃,孩子卻在「拼媽」,他們把學習當成了一種任務,只是為了完成媽媽的規定。

有時候你在「鄙視」孩子,動輒對孩子進行打擊和逼迫,其實孩子也在鄙視你,他覺得你過於功利,冷漠無情,將他們的成功當成了可炫耀的資本和翻盤的機會,親子關係降至冰點。

可是天地良心啊,雞娃媽哪個是為了自己?還不是為了孩子嗎?沒辦法,孩子就是不領情,他們強烈反對,或者默默抵制,嚴重的還出現了厭學、跳樓輕生、心情抑鬱的。雞血,寶媽錯了嗎?

佛系媽媽帶娃,未必不能成功

▼案例:

高麗(化名)是一位全職寶媽,將孩子從出生帶到了小學一年級。如今女兒已經進入了小學二年級,對學校環境也較為適應了,寶媽覺得自己可以出去工作了。幾年的帶娃時間,高麗有些荒廢了,經過仔細比對和選擇,她決定先考取個教師資格證。

說到做到,高麗每天晚上打開檯燈,和女兒坐到了一張桌子上,她不再催促孩子寫作業,而是自顧自地學習。讓寶媽沒想到的是,從她學習的那天起,女兒也自動調成了「靜音模式」,她按時寫作業,看到媽媽還在學習,就自覺地預習功課。有時候作業寫完了就看看課外書。

開學將近一個月,女兒的學習再也沒操心過,而且弱勢科目的成績在穩步提升,這個變化是父母此前沒想到的,算是「意外收穫」。

以往寶媽總是在女兒跟前嘮叨,「都幾點了還不寫作業?不寫作業就去看動畫片?」「太陽都曬屁股了還不起床,你這樣懶下去可怎麼行呢?」

在這樣說孩子的時候,她得到的是負面評價,還沒等做事呢就被貼上了這樣的標籤,父母難搞,孩子也不樂意。

▼對比

佛系帶娃,並不是完全不管孩子,而是不刻意地去指揮孩子,父母先成為怎樣的人,對孩子的示範作用更重要。

這裡面還包括很多佛系的做法,比如不盲目攀比,減少焦慮,對孩子提出合理的目標,對過程進行表揚,控制不了的結果不去爭辯和氣惱。

說著容易,做起來真的很難,更多的時候需要寶媽放下焦慮的心態,在衣食住行上給自己一個放鬆的理由,其實也是給孩子一個相對自由的成長空間。

場景1:烘焙

雞娃媽:我一定要做出美味又好看的蛋糕,讓孩子滿意,讓大家誇讚。

佛系媽:失敗了沒什麼,樣子醜一點,又不是不能吃。

場景2:孩子作業沒完成

雞娃媽:催促、控制、責罵、生氣、憤怒、血壓上升……

佛系媽:適時提醒,後果自己承擔,吃過一次虧就知道咋回事了。

場景3:孩子需要做手工作業

雞娃媽:吃完飯和孩子爸爸一起研究,各種學教程和改良,一定要給孩子做出最好的!

佛系媽:讓娃自己折騰去唄,正好可以緩解下學習的勞累,愛做啥樣是啥樣,能動手就不錯。

不是佛系也非打雞血,和娃合作才能共贏

什麼樣的媽媽才更受歡迎,教育效果更好呢?超脫佛系媽媽和雞娃媽媽,懂得和娃合作才能共贏,才是一個能找準自己以及孩子定位的媽媽。

1、 父母是怎樣的很重要

在《天空之城》中,想要獲得名師給孩子的指點,家長首先要過關,這位名師提出來的首個問題就直擊家庭的靈魂:你是全職寶媽嗎?

如果不是,不好意思,你不是個合格的家長,都無法為孩子奉獻所有的父母,怎麼配得到我的點撥?

電視劇將父母的焦慮放大了無數倍,卻也指明了一個現實,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影響十分巨大,當然我們不主張像劇中採取如此極端的方式。

如果父母沒有做出很好的示範和努力,而是一味要求孩子考名校,有特長,能爭氣,那就是痴人說夢。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先做到!

原創插畫,轉載請授權

2、 給娃提供條件,但不控制

如果孩子不知道對哪個領域感興趣,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多給他報幾個興趣班,讓他自己去發掘和選擇。

或者在日常生活中多觀察多引導,給孩子去創造更好的條件,這個條件無論對家庭還是孩子而言都是觸手可及的,踮踮腳就能夠到,卻可以給孩子無限的希望。

家長需要給孩子提供必備的條件,這是義務,但不要試圖去控制孩子。總是以自我意志去要求他做什麼,達成什麼樣的效果,你可以期待孩子成功,前提是先問問他是否也有同樣的期待。強扭的瓜不甜,道理都知道,執行就走樣。

3、 圈養有原則,放養給自由

佛系還是雞娃,其實可以換用兩個名詞來替代,那就是放養還是圈養。對孩子的教育沒有絕對的放養,也沒有絕對的圈養,而是在二者之間掌握平衡。

對於原則性的問題,比如道德規範、義務教育、文明禮貌,這是屬於圈養範圍的,孩子必須遵守和學習。

對於興趣愛好,或者孩子愛運動還是愛宅著,這並不是原則性問題,家長可以提意見,但更多的是看孩子本身如何。當你能嘗試將「歸屬於孩子的還給他」,父母也將找回曾經的自己,兩生歡喜,相互促進,豈不是更好?

相關焦點

  • 疫情之下我是如何從雞血媽媽變成佛系媽媽的
    雞血媽媽最近幾年在網絡上非常流行的一個詞,每天帶著孩子趕赴各種培訓班,以培養學霸為目標,她們全年無休,偶爾喊累,仍然樂此不疲心中充滿希望。我曾經就是一枚雞血媽媽,騎著小電動繞著圈圈送孩子去各種補習班,颳風下雨阻擋不了我們的步伐,午飯要在路上吃。
  • 佛系向左,雞血向右!
    回到文章的最開頭,34歲還要考研的順義爸爸,在很多人眼裡,估計和主人公Joe一樣,是雞血人生的代表:人活著就得有夢想,就得實現自我價值,要不和鹹魚有什麼兩樣?!而且這位順義爸爸也將"雞娃先雞自己"的名言貫徹到底,自己考研的同時也不忘送孩子去早教班。
  • Angelababy自稱「雞血媽媽」:論教育規劃的重要性
    在媽媽圈裡,對「雞血、佛系、牛娃、普娃」這樣的詞想必一定不會陌生。所謂的雞血媽媽,就是指那些帶著孩子趕赴各種培訓輔導班,樂此不疲地執行著「學霸養成計劃」的媽媽們。Angelababy最近就在節目裡稱自己是「雞血媽媽」,畫畫課、滑輪課、滑雪課、英語課、中文課,一個沒落下!關鍵她的孩子小海綿才3歲,為了讓兒子全面發展,也是很拼。
  • 論當代寶媽的自我修養:雞血、管家、佛系、成長,你贊成嗎?
    ,CBNData《白皮書》通過洞察她們在營養餵養、生長發育、教育理念等方面的差異,歸納得出四種類型的新生代媽媽,她們分別是 「雞血」媽媽、「管家」媽媽、「佛系」媽媽和 「成長」媽媽。根據CBNData《白皮書》顯示,中國媽媽每10個中就有6個希望孩子早點使用新技術產品;此外,90後媽媽更傾向在孩子不到一歲時就購買外文兒童讀物。以上數據均不同程度上呈現了她們「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心態。
  • 一位佛系媽媽的感慨:孩子上了小學後,想找個玩伴太難了
    目前的家長們因為教育理念不同,分為佛系家長和雞血派家長。佛系家長顧名思義,對孩子要求低不控制,更加尊重孩子的選擇和自由,意在給孩子提供一個無憂無慮的童年。對他們來說,孩子只要完成學校作業,剩餘時間就可以自由自在地玩。畢竟還是孩子,誰不想有個快樂的童年呢?
  • 一位佛系媽媽的感慨:孩子上了小學後,想找個玩伴太難了
    朋友家孩子剛上小學,因為朋友是全職媽媽,所以下午早早就接回來了。朋友對孩子一直是佛系教育,孩子只要做完作業就能出來玩。可她詫異地發現,樓下居然找不來同齡孩子做玩伴。通常情況是,孩子做完作業,歡呼雀躍地去樓下的滑梯那裡玩。
  • 「媽媽,我把錢弄丟了」,兩個媽媽的回答不同,孩子的性格也不同
    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父母不同的教育方式對孩子來說會有不同的影響,特別是媽媽的教育方式,會對孩子產生很大的影響。但是,由於每個家長的教育方式不同,特別是媽媽,所以會對孩子造成很多不一樣的影響。喜喜和媽媽說,學校需要交校服的費用,而且要求交現金,所以喜喜媽便一大早把錢給了喜喜。
  • 001 佛系雞血
    有了孩子之後,生活的重心就自然而然轉變了。雞血、快樂教育或者靜待花開,終究還是取決於父母的理念。然而,無論哪種理念,現實總是一地雞毛。雞血如何佛系?佛系,無所求也。舉例來說:我以為,小學(拔高)的數學,刷題和背公式是不好的,動腦思考是好的。那麼問題來了,僅僅動腦思考過,做題速度超級慢,因為不重複訓練,甚至過幾天就忘了,那麼哈哈哈….忘了就忘了吧。風吹過,必然留下痕跡。這是我的佛系。
  • 「少氣你媽,比啥都強」,不是佛系就要雞血?母親節,《教子有方》帶你聽聽媽媽的聲音~
    公眾號「伊森媽媽童年館」創辦人  鮑伊琳:大多數的家長應該是在佛系和雞血之間,佛系媽媽是不能完全做到放任不管,而大多數的媽媽也不會雞血到緊逼孩子步步為營。我見過有些雞血的媽媽,在孩子四歲的時候就學會數學開根號,六歲就會做六年級的奧數題,這種極端的雞血應該馬上停止,不然的話會對孩子帶來很大的傷害。
  • 「媽媽,咱家有錢嗎」,三種媽媽不同的回答,影響孩子不同性格
    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大部分家長在如何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金錢觀時都會十分迷茫,也不知道應該在什麼時候說,直到自己家的寶寶突然有一天問到家裡有沒有錢的時候,家長才開始思考應該如何回答。這個問題不同的解答方式則會影響孩子的性格形成,所以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看三個例子。
  • 「媽媽,能給我點錢嗎?」兩個母親不同回答,影響孩子不同的人生
    想要孩子擁有一個正確的金錢觀,父母的教育起止至關重要的作用,孩子長大後的金錢觀如何大多源於父母的教育。案例琪琪(化名)和媛媛(化名)是從小到大的好朋友,但是兩人的金錢觀卻截然不同。原來,琪琪的媽媽從小會按月給她零花錢,並且還會教她一些理財的產品,讓她有了儲蓄的習慣,除此之外,媽媽還會教育她該花的錢還是要花的,但是不該花的錢就不要浪費,儘量購買那些可以保值的產品。在空閒的時間,媽媽會帶著琪琪去買衣服,並且還會教孩子購買性價比高的東西,甚至還會跟商販砍砍價,琪琪在媽媽的教育下,形成了財商和正確的金錢觀念。
  • 漂亮媽媽和邋遢媽媽,對孩子有啥不同影響?老師:後者會遭嫌棄
    媽媽是否打扮愛漂亮,對孩子的影響大嗎?可能很多家長覺得,要教孩子注重內在美,不要囿於外表的浮誇。可是事實上,媽媽對孩子的教育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你有沒有自己的生活和追求,有沒有好好愛自己。所以漂亮媽媽和邋遢媽媽帶出來的孩子的差距不是一般的大。漂亮媽媽和邋遢媽媽,對孩子有啥不同影響?
  • 為什麼「佛系」的媽媽教育出來的孩子越牛呢?虎媽要知道
    現在很多媽媽對自己的孩子要求很嚴厲,那麼今天我們就來聊一下佛系的媽媽,為什麼他們教育出來的孩子反而越牛呢?一起來了解一下。前幾天,跟自己的同學聊起了教育孩子的事情,其中的一個同學他認為自己的兒子需要家長的指引,總想把兒子培養成為優秀的樣子,總會花錢託關係把兒子送進了最好的學校,並且跟著孩子去陪讀,結果把孩子逼成了最糟糕的樣子。
  • 「媽媽,我碗裡有頭髮」,2位媽媽的不同反應,影響孩子一生
    導讀:「媽媽,我碗裡有頭髮」,2位媽媽的不同反應,影響孩子一生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媽媽,我碗裡有頭髮」,2位媽媽的不同反應,影響孩子一生!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媽媽,你可以不上班在家陪我嗎」,不同回答方式,孩子不同人生
    但是當孩子詢問媽媽「你可以不去上班,在家裡陪伴我嗎?」這樣的問題時,作為家長的你該怎樣回答呢?不同的回答,對孩子的影響全然不同。兩個媽媽不同的回答方式,呈現兩個孩子不同人生:媽媽吳女士:吳女士的女兒今年兩歲,因為孩子的,加上家裡需要還車貸和房貸,所以吳女士不得不回到職場工作。
  • 教育孩子不同的教養方式!
    不同的家庭,自然就會有不同的教養方式,不同人生。總體來說,教養方式可以分成三類:1、嚴厲性這種教養方式的主要特點是:家庭中所有的規則都是由家長制定;孩子不參與決策過程,但要絕對的服從,否則會受到懲罰。3、正面管教型在這種方式中,家庭規則由父母和孩子共同制定雙贏規則,遇到問題,共同作出對雙方都有利的解決方案,當需要家長做判斷時,會給予孩子足夠的尊重,維護孩子的尊嚴,這種環境下成長的孩子,會知道什麼可為,什麼不可為。
  • 兩種不同的教育方式,造就了兩個不同的人生
    我和弟弟是孿生,一同出生、一同長大、又一同結婚生子。婚後我們共同生活在一個大家庭裡,上有爺爺奶奶、父親母親,下有我和弟弟的兩個孩子,我的孩子比弟弟的孩子只大十天。我孩子的媽媽是個教師,他懂得什麼叫賞識教育,我的弟媳是個粗枝大葉的人,並且脾氣暴躁,於是兩個孩子就在兩種不同的教育方式下慢慢成長。做媽媽的誰都寵愛自己的孩子,都想把自己一生中最好的全部給孩子,可兩種愛的方式卻截然不同。記得兩個寶貝在13個月的時候開始學走路。我們把兩個孩子一同放在地上,只見他們顫顫巍巍,兩隻小手舉著,踉踉蹌蹌、步履蹣跚,兩個媽媽護在左右。
  • 中外「佛系青年」,「佛相」各不同
    「佛系青年」不是中國專屬現象。雖然在其他國家,其隨遇而安的特質並非與中國的完全一致,有的甚至會呈現極端傾向,然而在討論這一話題時,不同國家的人們或許也能從中找到共鳴。可是,他開開心心地用起那個送錯的茶几,還說『到了這裡就是跟我有緣分』。後來商家主動聯繫他,他也回答『不用換了,這個挺好』。」津田覺得,兒子的某些想法「匪夷所思」。像岡田和津田兒子這樣的「佛系青年」在日本並不少見。這個國家可謂「佛系青年」的鼻祖,中國眼下流行的這一詞語最早源於日本的「佛系男」。
  • 媽媽用不同的方式應對寶寶尿褲子,區別有這麼大
    昨天在和幾個朋友討論的孩子尿褲子的問題,發現不同的媽媽對孩子尿褲子的態度還真不一樣。A媽媽說,發現孩子尿褲子後,有時候會很窩火,因為孩子5歲了,按照自己的理解5歲的孩子應該不會尿褲子了,B媽媽說,我的寶寶(3歲)尿褲子的時候,我是邊教育他邊給他換褲子,寶寶還老是一副很無辜的樣子。
  • 「媽媽,我被打了」,三位媽媽的不同反應,造就娃的不同性格
    不同的做法對孩子有著不同的影響。「媽媽,我被打了」,三位媽媽的不同反應,造就娃的不同性格媽媽A:別就知道哭,別人怎麼打你,你就打回去!結局:娃遇到事情習慣暴力解決,脾氣也愈發暴躁浩浩在學校被同學欺負,他回家跟媽媽哭訴,說他被同學打了,媽媽是個火爆脾氣,聽完之後訓斥浩浩就是太柔弱,並且說浩浩什麼也做不了,就知道哭,下次被欺負了別跟她反應,勇敢地打回去才是對的。浩浩聽了媽媽的建議,捏緊了自己的小拳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