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佛系青年」,「佛相」各不同

2020-12-16 環球網

編者按:曾經,當人們議論那些對什麼事都喜歡說「隨便」的人時,經常會說:這樣的人好麻煩。現在,評價可能變成:這就是「佛系青年」吧。近來,「佛系青年」一詞在中國躥紅。這類人的標誌性話語被總結為都行、可以、沒關係,他們「看淡一切」的心態可蔓延至工作、戀愛、網購等每一個生活角落。這是對現實的無奈、釋然還是「以退為進」?在高速運轉了近40年的中國社會,年輕人群體集中出現「慢下來」的態度,這在網絡上激蕩起無數言語與思考的碰撞。「佛系青年」不是中國專屬現象。雖然在其他國家,其隨遇而安的特質並非與中國的完全一致,有的甚至會呈現極端傾向,然而在討論這一話題時,不同國家的人們或許也能從中找到共鳴。

日本:「那小子無憂無慮,我好羨慕他」

岡田是日本一所名牌大學教授,他17歲的兒子直樹生活在老家愛媛縣(位於日本四國地區),是個不折不扣的「佛系青年」。岡田告訴《環球時報》記者,高考當前的直樹經常逃學,喜歡一個人去海邊抓魚,抓完蘸著醬油就地「吃新鮮的」,吃飽就躺在海邊看漫畫,「他從初中開始就是這種狀態,也不去想將來考什麼大學」。與直樹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他的學霸姐姐,13歲起就遠赴加拿大留學,「直樹就喜歡在老家待著,而姐姐很早就天天吵著要出國」。

51歲的公務員津田告訴記者,他覺得自家兒子也很「佛系」。「他對自己一些奇奇怪怪的想法很執著,但對生活似乎沒有什麼要求。比如,他認為日本垃圾處理制度的要求太細,浪費人力物力。於是,他專門去垃圾處理廠開展調查,弄出一堆數據,給相關部門寫信。在這方面,誰都說服不了他。」不過對待自己的生活就不一樣了。津田說,前不久兒子在網上搜尋了很久,找到一個非常中意的小茶几,但到貨時才發現不是他訂購的那個。「本來只要跟商家聯繫一下就會馬上換回來,而且對方承擔一切費用並道歉。可是,他開開心心地用起那個送錯的茶几,還說『到了這裡就是跟我有緣分』。後來商家主動聯繫他,他也回答『不用換了,這個挺好』。」津田覺得,兒子的某些想法「匪夷所思」。

像岡田和津田兒子這樣的「佛系青年」在日本並不少見。這個國家可謂「佛系青年」的鼻祖,中國眼下流行的這一詞語最早源於日本的「佛系男」。2014年,日本暢銷女性雜誌《non-no》總結「佛系男」的特徵,包括對自己感興趣的事非常執著、秉持獨特的世界觀、對埋頭工作的自己感到自豪等等。這些特徵與中國所說的「佛系」有區別。據記者觀察,中國的「佛系青年」其實更接近日本的「草食青年」——對異性沒什麼興趣,不喜歡工作,沒有太大的人生目標,只專注於自己的愛好。「草食男」比「佛系男」更為消極與隱世,前者的出現曾引發日本各界十分擔憂,有學者將其歸結為「失去二十年的併發症」。

日本「佛系青年」更加強調生活與工作的平衡狀態,他們也有「草食男」的一些特點,但更為積極。今年26歲的近藤從東京一家名牌大學畢業後,沒費什麼工夫便進入世界500強企業工作。他一直對花花草草很感興趣,每逢節假日就去各地搜集植物樣本,並與其他「同道中人」交流心得。另外,近藤每天早上6時都會去晨跑,下雨天也會在健身房堅持跑步。他對《環球時報》記者說:「搜集植物能排遣我的工作壓力;跑步則讓我每天精力充沛,感覺很健康。我對出人頭地沒有特別的想法,當然如果是在更重要的職位上,我會盡心做好。只不過,我的心情好壞不會取決於職位的升降。在什麼情況下,我都會做到令自己滿意的狀態,不在乎外界的看法,一切隨緣。」

有個「佛系青年」兒子的岡田認為,中國出現「佛系青年」並不意味著中國年輕人變得低欲望、沒追求,而是他們的生活方式更加多元化,有更多的自主選擇權,「退出一味的競爭,遵從自身意願生活是件好事」。對於兒子直樹的未來,岡田未流露出擔憂。在他眼裡,直樹「是個善良能幹的小夥子」,擅長捕魚,會做很美味的刺身。「這個世界上不缺學霸,不缺教授,如果他將來當一個刺身師傅,做獨一無二的自己,我也覺得很棒。」岡田對《環球時報》記者開玩笑說,「那小子無憂無慮的,我也羨慕他的生活啊!」

美國:「不要用你們的奮鬥方式影響我」

如果說,「佛系」是對中國年輕人安於現狀、看淡一切的生活寫照,那麼美國青年早就進入這樣的狀態了。許多美國高中生在學業上根本不怎麼打拼,對全A的成績沒那麼在乎,會花更多時間在與異性交往上,或者想著如何在法律規定的16歲就考到駕照。

詹尼芙是一名法律顧問,她的兒子傑弗瑞今年16歲,看上去聰明帥氣。以前,詹尼芙非常希望兒子長大後能像他父親一樣考進耶魯大學這樣的名校。但是最近她告訴《環球時報》記者,這樣的願望是不切實際的。她曾試探性地鼓勵兒子說:「康奈爾大學也許能進去。再努力一下,試試看……」得到的回答卻是:「你不要用你們的奮鬥方式來影響我,每個人都有選擇的權利。」

《環球時報》記者的女兒與傑弗瑞在同一所高中,如今正為最終參加全美SAT考試(俗稱「美國高考」)拿滿分而努力。不少華人家庭都處於這樣的「滿血狀態」,與之相比,很多美國青少年像傑弗瑞這樣淡然、不努力。他們常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It's OK」,對任何事都隨遇而安。一些學者因此也在感嘆,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充滿激情的美國一去不復返了。

不少工作後的美國年輕人生活亦是十分鬆弛,不加班,不存款,吃飯不講究,漢堡快餐隨便對付,對結婚生子沒有什麼傳統觀念,遇到合適的或許同居多年,有的孩子都養幾個了。

記者遇到一個黑人青年,身材並不胖,但穿牛仔褲時褲腿拖在地面,褲腰總是垮著。記者打趣似地問他為什麼這麼穿。他說,這是流行的一種慵懶隨性的穿衣方式,以此來表達對世界無欲無求的個性。當談起中國開始流行「佛系」時,他說,中國年輕人可能下一步就會像他這樣穿牛仔褲了,因為大家總要經歷抗爭、奮鬥、平和、頹廢的循環往復,很正常。

法恩斯是與記者交談的人中,少數不贊同「佛系」生活狀態的人。他是一名保險經紀人,可能與職業有關,他總是很熱情、活絡。法恩斯對《環球時報》記者說:「每一個客戶我都要想辦法爭取過來,否則在競爭這麼激烈的行業,我早被別人甩好幾條街了。」

韓國:YOLO一族與N拋世代

「什麼,佛系青年?『佛系』根本就有違於韓國的『巴裡巴裡(韓語意為快快快)』精神。」當《環球時報》記者詢問在韓國高麗大學就讀的一名學生時,他這樣回答。在延世大學攻讀社會學博士的中國學者王某也表示,韓國社會沒有「佛系土壤」,因為韓國人大多數是「急性子」,動不動小脾氣就上來了,所以他們一般不會「看很開」。

其實從表面特徵而言,「佛系青年」在韓國也有類似群體。韓國女孩宋妍珠告訴《環球時報》記者,韓國有「YOLO族」,即You Only Live Once,人生只有一次,「YOLO族認為,人們要活在當下」。不過在宋妍珠看來,雖然與中國的「佛系」都有隨遇而安的意思,但「YOLO族」更強調消費和金錢。「他們以享受為目的,把錢花在自己喜歡的東西上,甚至是去做一些挑戰性的事情,比如去無人島探訪。核心就是,不擔心花錢。」

更多採訪對象想到的是韓國的「N拋世代」,即拋棄戀愛、結婚、生育、購房、人際關係、夢想的20歲至30歲年輕人。該詞始於2011年,當時韓國經濟不景氣,年輕人無法找到穩定工作,無心貪戀「感情」,於是,拋棄戀愛、結婚、生育的「三拋世代」開始流行。後來在此基礎上又出現「五拋」「七拋」,直至2016年底發展為「N拋」,正式宣告年輕人什麼都可以放棄,喪失他們應有的激情。當記者問一名韓國朋友為何會出現「N拋世代」時,他無奈地說,一個人要應付的社會與經濟壓力非常大,不想再把這種壓力傳遞給愛人與孩子。

與中國的「佛系青年」相比,韓國的「N拋世代」更悲觀消極。但在《環球時報》記者看來,他們並非看淡一切,當社會出現有違規制、侵吞青年利益的情況時,他們會奮起抗爭。2016年底因時任總統樸槿惠「親信幹政門」事件爆發的光化門廣場「倒樸」運動正是顯示了韓國青年並非與世無爭。由此可見,「N拋世代」只是年輕人面對韓國社會現實的一種無奈、被迫放棄的體現。

德法:不問政治也不喜輸贏

「你是『佛系青年』嗎?」當《環球時報》記者這樣問28歲德國青年馬庫斯時,他有些摸不著頭腦。後來記者列舉了中國「佛系青年」的特徵,他點點頭稱自己也是。馬庫斯從德國著名的洪堡大學畢業後,在柏林一家小公司做辦公室職員。對此,他並沒有感覺「懷才不遇」。他告訴記者,自己學的是非洲歷史,更適合做研究,能在這家公司找到工作已經很不錯了。馬庫斯的女友叫蘇珊娜,兩人是「異地戀」。蘇珊娜不需要錢、汽車、首飾,不需要兩人一起出國旅遊,只要馬庫斯,可謂「佛系女友」。

在柏林一所大學當講師的瑪格瑞特對記者說,她在工作中接觸到一大批「佛系青年」。「他們適應性強,能熟練使用各種高科技手段,但不具有攻擊性。」瑪格瑞特說,「與上一代人相比,這一代學生不太喜歡與老師爭論,即使老師有問題也不指出,認為自己懂了就行。」畢業本來應該是學生很有感觸的時刻,但這些青年往往顯得無精打採,對未來沒有豪情萬丈。

《環球時報》駐法國記者也接觸到一批「佛系青年」。大三學生泰歐對記者說,當年倫敦擊敗巴黎拿到2012年奧運會主辦權時,媒體一片哀嚎;去年巴黎成功當選2024年奧運會東道主時,媒體又出現集體狂熱。「巴黎輸或贏又能怎樣?這對個人而言,實在是太遙遠的事情。」泰歐說,他不認為自己不愛法國,只是不應該大喜大悲。

記者的鄰居吉姆今年高三,每次碰面,他都眼不離手機、頭不摘耳機,打招呼也是非常隨意的「a va, a va(好,好)」。吉姆的父親是名心理學教授。他認為,虛擬世界為青年「遁入佛系」開闢了通道。他們被屏幕內的精彩刺激吸引,得出「現實生活索然無味」的錯誤結論,待人接物因此總是一種無所謂的態度。

德國、法國「佛系青年」最突出的一個特徵便是不問政治。「法國總理個頭高嗎?」《環球時報》駐法國記者沒有料到,中文課上的一個口語問題難倒一大批法國大學生,全班竟有8成人不知道法國總理愛德華·菲利普。前段時間,法國多家工會及大學生聯合會號召年輕人抗議國家推行高考及擇校改革,結果,一向喜歡遊行維權的法國青年只有1萬人走上巴黎街頭,與2006年30萬人在首都抗議新勞工法的規模不可同日而語。經歷了十多年高失業率的經濟低迷,很多法國年輕人已不再期待某屆政府能創造奇蹟。

德國小夥馬庫斯也是如此。他告訴《環球時報》記者,他的家人會因為難民問題爭論不休,但他從來不參與,「我反對能改變德國總理默克爾的決定或者是改變德國嗎?」

對於「佛系青年」,每個人的看法很不一樣。法國高中生吉姆覺得,這種狀態雖然會有負面影響,但這只是他的一個人生階段。等他成熟了,觀念自然會改變,不必拿著放大鏡看待「佛系」。大學生泰歐認為,「佛系」可被當成一種生活哲學,與其他生活方式沒有優劣之分。它能幫助一些人渡過難關,沒必要予以否定。

德國大學講師瑪格瑞特則對「佛系青年」不抱好感。她告訴記者,現在大學更渴望不守規矩,甚至叛逆的孩子,「德國的發展想要達到顛覆性飛躍,就不能出現大批『佛系青年』」。對於這些青年,瑪格瑞特甚至將其稱為「有史以來最無聊的一代」。在德國漢堡一家大型保險公司擔任人事主管的尤丹也持相同態度。他對記者說,公司通常會遠離這樣的應聘人員,尤其是需要團隊精神的崗位。尤丹認為,「佛系青年」口頭上總是說可以,表面上好打交道,但他們以自我為中心,欠缺責任感,對於公司而言很難管理。

至於中國的「佛系青年」,德國社會學者馬塞爾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這是中國社會發展的產物。年輕人不用像上一代人那樣高速奮進,社會提供更多的自由空間,這反映了中國的進步。但同時,中國競爭激烈,想成功更難,過多的「佛繫心態」不利於社會發展,「中國需要勇於創造、敢於承擔責任的年輕人」。【環球時報駐外特約記者 蔣豐 青木 潘秋辰 潘亮 李軍 環球時報記者 邢曉婧 白雲怡】

相關焦點

  • 「佛系青年」的英文怎麼說?
    在後臺收到一個問題:您好,可以請教一下最近網上出現的「佛系」"道系"怎麼翻譯比較確切嗎?謝謝「佛系」 「道系」是流行文化中的新詞,在收到這個問題之前我並沒有聽說過它。通過搜索我了解到:「佛系」一詞首先出現在日本non-no雜誌,把「佛系男」的特點總結為:1. 依照自己的步調行動;2. 嫌戀愛麻煩 3. 不特別顧慮他人 4.
  • 「佛系青年」對社會認知有偏差
    1 出現「佛系青年」是合乎規律的現象  記者(以下稱「記」):「佛系青年」可以說是近段時間的熱詞,由此還出現佛系追星、佛系打車、佛系工作等各種演繹,你怎麼從社會學的角度來看待這種現象?  雷洪(以下稱「雷」):「佛系青年」的出現並不奇怪。社會學認為,人的成長是一個社會化的過程,而「90後」和之前幾代人的社會化環境有很大差別。
  • 妖系青年是什麼意思什麼梗? 佛系青年的衍生梗了解一下
    妖系青年是什麼意思什麼梗? 佛系青年的衍生梗了解一下時間:2020-06-03 18:34   來源:互動百科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妖系青年是什麼意思什麼梗?佛系青年的衍生梗了解一下 妖系青年,網絡流行語,是從佛系青年衍生出的一個詞,指的是比較變幻無常的一類年輕人,他們能腹黑也能撒嬌賣萌,容易迷惑他人。 妖系青年,表面上人畜無害,實際上極度能麻煩別人的事情,決不自己做。善   原標題:妖系青年是什麼意思什麼梗?
  • 佛系青年——被這個詞誤導的年輕一代
    最近一年,」佛系「一詞漸漸被中國的青年當做自己的標籤,各種「佛系少年」、「佛系少女「開始在網絡上流行起來。並且,這個群體正在傳播一種無欲無求的生活態度,講究一切隨緣,這種態度對於在當今處於快節奏的生活壓力下的年輕一代而言無疑是很有吸引力的,因此」佛系「圈子也就在社會上越來越流行。
  • 佛系青年的心態是什麼呢?
    佛教的思想不是消極厭世,而是積極入世的,現代有一句網絡流行詞叫做佛系,有看破紅塵、按自己生活方式生活的一種生活狀態和人生態度。這樣的人在日常生活中雖不結觸佛法,而自然生出的一種心態,佛系青年起源於物質生活充足,沒有體驗過為衣食住行而艱苦尋求的感受,物質的充足會使人追求內心。感恩國家讓人們物質充足,精神飽滿,才有條件讓更多人追求心靈,大海航行靠舵手…,理論的推動可指引物質世界的一切。
  • 別再談佛系青年了,你們不配
    90 後,感覺被下了降頭的一代,從喪文化、禿頭、中年危機、保溫杯,再到成家走到了出家,修煉成佛,被冠名「佛系人群」。大家定義的所謂 「佛系青年人」是:不爭不搶、不哭不鬧、不卑不亢、不悲不喜、一切隨緣。考究下來,從至高無上的宗教,到網際網路時代的生存哲學,一路充滿了類似這樣的人,但看上去相似的人,卻有天壤之別。歷史上第一位佛系男子,當然是釋迦牟尼。
  • 佛系出自哪裡佛系什麼梗?解釋佛系屬性什麼意思及佛系生活來源出處
    佛系出自哪裡佛系什麼梗?解釋佛系屬性什麼意思及佛系生活來源出處!最近網上特別流行一個詞「佛系」,什麼佛系追星、佛系男孩、佛系女孩、佛繫戀愛都出來了,讓人看得摸不清頭腦。那麼,佛繫到底是什麼意思?佛系是什麼梗呢?》》》佛系是什麼意思佛系女孩是什麼梗?
  • 佛系標籤對於青年的成長弊大於利
    謝謝評委謝謝主席,今日我方觀點為【「佛系」標籤對青少年的成長弊大於利】開宗明義,定義先行。正如對方辯友所言,佛系是一種特殊的生活狀態和人生態度。對於青年人來說,這種生活狀態是隨時可以改變的,但是對於標籤來說,這是一種固化的形容,一旦被貼上很難再摘下,所以佛系絕對不等於佛系標籤。「佛系」標籤帶來利弊,絕對不能只考數量,也要看影響。所以我方只需證明,「佛系」標籤對於青年人的影響弊大於利即可。
  • 做一名「佛系青年」有什麼好處,又有什麼壞處?
    佛系青年,網絡流行詞,含義是指那些在快節奏的都市生活中,追求平和、淡然的生活方式的青年人。該詞最早來源於2014年日本的某雜誌,該雜誌介紹了「佛系男子」,把喜歡獨自待著,關注自己興趣愛好和生活節奏,不想在談戀愛上浪費時間的男性稱為「佛系男子」。
  • 中國90後被說「佛系」,牛津詞典2017年度熱詞卻是「青年震蕩」
    繼「保溫杯」「油膩」「脫髮」後,最新一個被印上年齡標籤的是「佛系」。不同於以往禿了、垮了、油膩了、保溫杯裡要放枸杞了的「中年危機」,這次中招的是90後。  「佛繫戀愛」、「佛系追星」、「佛系交友」、「佛系購物」、「佛系上班」……所謂「佛系」,大概意思就是:有也行,沒有也行,不爭不搶,不求輸贏。
  • 佛系青年?是消極頹廢的現象,亦或標籤化後的無奈?
    年輕人,真的「佛系」了嗎 什麼是「佛系」?舉個兩個簡單例子,大家感受一下。比如,「 佛系員工 」,被描繪成「交代下來的任務從不推辭,但是也絕對不會給自己攬工作;工作質量永遠保證合格,但從來不會有驚喜」。
  • 美國「90後」青年也「佛系」:冥想、吃素、打毛線
    圖片來源:PLANT NITE「佛系」已然成為中國許多「90後」青年樂於貼在自己身上的一個新標籤,以展現面對壓力與挑戰時淡然隨性的生活哲學。不僅在中國,美國、日本、歐洲等發達國家和地區的新一代青年,也紛紛開啟了「佛系」生活模式。
  • 佛系青年請注意,你那個叫「墮系」,不一定是「佛系」!
    「佛系」一詞火了,「佛系」的大概意思是:有也行,沒有也行,不爭不搶,不求輸贏。
  • 「佛系」,「喪」……這些詞真的能代表當代青年嗎?
    一時間,大批「無志」青年似乎終於找到了失散多年的組織,「喪文化」直接被拉到了大眾生活的臺前。與之相似的,還有「佛系」一詞的悄然走紅。「都行」「可以」「沒關係」,是「佛系青年」的口頭禪,他們奉行不大走心、看淡一切的活法。
  • 「90後佛系青年們」,人民日報給你們敲警鐘了
    「油膩大叔」還沒走遠,「佛系青年」又刷屏了。您別誤會,跟宗教沒有任何關係,就是借這個符號,講一種怎麼都行、不大走心、看淡一切的活法。約車,司機到門口也行,自己走兩步也行;「雙11」,搶著也行搶不到也行;餓了,有啥吃啥,湊合就行;幹活,說我好也行,說不好也行……無可無不可的「佛系」一夜風行,其實是擊中了現代社會的一個痛點
  • 「佛系大學生」
    佛系舍友,你值得擁有。《人民日報》在評價「佛系青年有所堅持的「佛系生活」,本質是斷舍離,是極簡主義,是聚焦。是心系做實驗把懷表擱鍋裡煮,是撞上大樹還道歉。不理細務是所求者大,是把有限的精力集中到一點上,好求一針捅破天。
  • 「佛系」雖佛,佛而無過
    於是關於佛系的一些話題又重歸大眾視線,「佛系」這個詞到底有什麼樣的魔力,能夠一次又一次地戳中人們心中的未知禁地。於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佛系」反倒成為了一些不太堅強但又不想放棄的人的保護色,他們的言語看似隨意,他們的舉止看似漫不經心,但他們並沒有丟掉自己心裡的那份堅守。
  • 佛系標籤對青年人弊大於利
    什麼是「佛系」?這當然跟大乘佛教所言「眾生皆有佛性」不同,「佛系」的狀態為:一方面,這可以是不爭不搶、不鑽營不吹捧的隨性、豁達;另一方面,這也可能是面對競爭、面對壓力時候的怠惰、消極。我方的判斷標準為佛系標籤能否使青年人在成長過程中自我實現和自我完善。第一,佛系青年只是給我們擺脫責任,逃避現實的藉口。「佛系青年」這類詞說白了只是借個符號,跟宗教文化沒多大關係,背後透出的還是「喪文化」,生活中的壓力、孤獨感、渺小感、無力感,這些情緒都需要宣洩,喊「喪」是情緒表達的一種方式。佛系簡而言之就是無可無不可,可行可不行。
  • 「佛系」現象緣何而生
    2017年底,「佛系」一詞成為了新的網絡流行詞,許多年輕人自詡為「佛系青年」,他們採取一種隨遇而安、寧靜淡泊的生活態度,常把「都行」「可以」「沒關係」之類的詞掛在嘴邊。事實上,「佛系」作為一種文化現象,並不是無源之水和無本之木,而是基於現代社會轉型時期所出現的各種新變化和湧現的新問題,具有一定的現實原因和生成根源。
  • 佛系青年:不是我們喪,只是我們與人為善
    如果此刻孤單不妨抬頭看看月亮2017年馬上過去了,整個下半年的流行詞好像都人不大友好,「佛系青年」一詞繼「豬精女孩 」「油膩大叔」為2017年年度熱詞語畫上了一個符號。佛系 ,簡而言之就是有也行, 沒有也行,不爭不搶,不求輸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