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雷洪
採寫:楚天都市報記者賀俊
攝影:楚天都市報記者李輝
人物介紹
雷洪,1954年生,湖北武漢人。華中科技大學社會學院教授,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教育部社會學類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社會學會副會長,湖北省社會學學會會長,主要研究社會問題、社會學中層理論。
1 出現「佛系青年」是合乎規律的現象
記者(以下稱「記」):「佛系青年」可以說是近段時間的熱詞,由此還出現佛系追星、佛系打車、佛系工作等各種演繹,你怎麼從社會學的角度來看待這種現象?
雷洪(以下稱「雷」):「佛系青年」的出現並不奇怪。社會學認為,人的成長是一個社會化的過程,而「90後」和之前幾代人的社會化環境有很大差別。像我們「50後」的成長期,當時國際環境面臨壓力,國內生產力水平不高,物質生活只能得到基本滿足。但是人與人之間的差距不大,奮鬥與責任是我們在社會化中形成的主要特點,包括大部分「60後」也是這樣,大家基本在體制的格局內奮鬥,能比較清晰看到自己的未來。而「70後」和一部分「80後」的成長環境正處於社會轉型期,改革開放帶來社會的多元化。不過,這時候社會階層和大多家庭的發展還沒定型,奮鬥的前景很寬廣,大部分人希望通過勞動和工作使生活更好。
「90後」面臨的成長環境又不一樣。改革開放到現在,階層和家庭都明顯分化,代際傳遞給青年人生活帶來了一些影響,有些家庭條件好的大學生月消費幾千,能享有更多的信息和資源;家庭條件差一些的學生月消費只有幾百。社會變化加上網絡普及,不僅把社會的分化、多元化和發展高速度呈現了出來,還放大了。這些社會差異對「90後」有相當的影響,特別是經濟發展和物質生活水平提高後,出現「佛系青年」也是合乎規律的現象。
社會學認為人不能超越環境,但人並不是完全被動的,可以在社會化內容、目標等方面有主觀能動性。比如你可以選擇和誰交朋友,如果你成績好可以選擇讀北大清華或者武大華科。「90後」在選擇空間和機會上比前輩人變化大,這也是社會的進步。
2 佛系有利有弊
記:既然「佛系青年」的出現是合乎規律的,那這種社會態度是否值得提倡?
雷:人的社會化是一個終生過程,主要是成熟之前的基本社會化階段與之後的繼續社會化階段。一部分「90後」為什麼出現佛系的態度?從人的社會化角度看,是生活目標有偏差,自我不完善不完整,基本階段社會化沒完成很好,所以結果不是很理想。而且佛系對社會角色的認知有偏差,沒理解每種社會角色都負有責任和義務,如果對各種事情都無所謂,就是放棄自己承擔角色在社會中的責任。我個人不太贊成佛系的生活態度,它產生的至少不是積極影響。
記:但是很多年輕人覺得佛繫心態在生活中很有用。
雷:當然,佛系從生活態度來講,也有對生活有利的一面,比如避免無謂的人際糾紛、人際麻煩等,也符合無欲無求、順其自然的古訓。不過某種意義上,佛系的與世無爭也是可怕的,如果所有人都這樣生活,對工作不爭取、不努力、不承擔責任,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就不可能快了。
3 不用拿佛系過度解讀年輕人
記:如果每個人都佛系、不追求,就無從談進步了,畢竟我們都生活在社會大環境中。
雷:人與人的相互或共同作用會產生社會合力,這不是簡單的個人力量相加,可能大於個人力量之和。如果大家都講佛系,只管自己不管別人,可能沒有或者社會合力很小,何談社會發展。
記:其實對「佛系青年」的擔憂,是否也是對年輕人的期待,希望他們更積極地面對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