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系青年?是消極頹廢的現象,亦或標籤化後的無奈?

2020-12-23 半月談

年輕人,真的「佛系」了嗎

什麼是「佛系」?舉個兩個簡單例子,大家感受一下。

比如,「 佛系員工 」,被描繪成「交代下來的任務從不推辭,但是也絕對不會給自己攬工作;工作質量永遠保證合格,但從來不會有驚喜」。

再比如,「 佛繫戀愛 」,是「不溫不火,不會奪命追魂call,主要相處方式就是一周一兩次見面」。

怎麼看這樣的「佛系」?這當然跟大乘佛教所言「眾生皆有佛性」不同,更多是網友的「夫子自道」而已。像很多事情一樣,我們還是可以分兩面來看「佛系」的狀態。

還原到生活場景, 一方面,這可以是不爭不搶、不鑽營不吹捧的隨性、豁達;另一方面,這也可能是面對競爭、面對壓力時候的怠惰、消極。 好與不好,存乎一心。

應該說,年輕人天性是熱烈的、向上的,對生活充滿熱忱、對世界充滿好奇。不過, 「佛系」一詞能讓很多人覺得深有同感,也讓人感受到一些共同的狀態。

業績只能「更快更好」,成績總要「再創新高」,房價高、物價貴、好工作也難找,經常要使出渾身解數,往往要委曲求全,神經總是緊繃、壓力總是「山大」……

有拼搏、有奮鬥,有成功的熱望、有向前的激情,不過,也難免會有緩下來、松下來的念頭——畢竟弦不能繃得太緊,容易斷。

所以, 即便不是生活的常態,「佛系」一說,也承載了一種對於生活中快與慢、進與退的思考,乃至追求。

本質上,這樣的「佛系」人生,跟「我們是誰」的咆哮體,跟「葛優躺」「感覺身體被掏空」的吐槽,跟「第一批90後脫髮了」,也都有些相似。

不過,「佛系」之說,在無奈之外,更多了一些「不焦躁、不執著、不強求」的態度,也未嘗沒有「不願給人添麻煩」的心情。

這難免讓人聯想到日本的「低欲望社會」:物質極大豐富,吃飽穿暖不是問題;「隨緣」的人生,沒有大的野心和抱負;城市生活便捷,連跟人的交往都能降到最低……

人們從中,也會看到「世代轉換」之後人生觀、價值觀的悄然轉型。

在「佛系」之前,還有個年輕人喜歡用的詞——「喪」。「喪」已經是消極了,更消極的是,連「喪」都懶得「喪」。

或許,不管想要怎樣、能夠怎樣,年輕人終究還是要「嗨起來」。 畢竟,消極不是放縱,沉穩不是慵懶,有所節制不是無欲無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並非無喜無悲。

不「盡人事」,怎能徒「聽天命」?Deadline迫在眉睫,佛系員工可以視若罔聞嗎?希望不作、不矯情,佛系男子可以坐等愛情從天而降嗎?

「佛系」與90後相遇的背後,潛藏著保溫杯泡枸杞的中年隱憂。曾經拒斥「90後」這一標籤的90後,或是困惑於現實,或是迷茫於選擇,於是給自己貼上了「佛系」的標籤。

積極也好消極也罷,「佛系」跟不久前流行的「油膩」一樣,也不過是個標籤,並不足以指代豐富多彩到無所不有的人生。

我們還能看到理工男、萌大叔、女漢子、社交宅、鏟屎官, 青年既懼怕被歸類,又希望得到認同;既要彰顯個性,又要互相取暖,說到底,這或許只是年輕人在探索自己的人生定位、社會定位,在追尋人格層面、精神層面的成長。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團火,路過的人只看到煙」,我們可能也只是看到了標籤,而沒有看到「佛系」心中那不屈不撓的「鬥戰勝佛」吧。所以,不妨也「佛系」一下:不必太當真,也不能不當真。

「為什麼佛系就變成了喪氣?」朋友小Y在朋友圈裡吐槽。

我們熱心公益,默默地捐錢、當志願者,在相臨車道數量轎車對老奶奶視而不見的時候站出來截住後面的車流讓奶奶順利通過。

相關焦點

  • 過度表達的佛系清流不該被標籤化處理
    (10月25日 澎湃新聞)然而,此股被眾多網友點讚的清流依舊沒能逃脫輿論質疑的命運,部分網友將此與網絡流行語「佛繫心態」相聯繫,對比逆來順受、能忍則安等性格特徵,對其發出形式主義質疑。在筆者看來,這股「佛系清流」的存在是必要的,不應當被打上「佛繫心態」的固化標籤。
  • 白映玉代表:「佛系青年」不一定是頹廢一代 要給他們更多關懷
    中國青年網實習記者支慧媛 攝  中國青年網3月12日電(記者 宋晨 實習記者 邢澤宇) 「『佛系青年』並不是頹廢的一代,應該多給他們展現自我的機會,提高他們的自信心。」全國人大代表、東方電氣(廣州)重型機器有限公司手工焊焊工白映玉做客由國務院國資委宣傳局指導,國務院國資委新聞中心、中央企業媒體聯盟、中國青年網聯合錄製的系列訪談節目《對話新國企、奮進新時代》時講道。
  • 中外「佛系青年」,「佛相」各不同
    現在,評價可能變成:這就是「佛系青年」吧。近來,「佛系青年」一詞在中國躥紅。這類人的標誌性話語被總結為都行、可以、沒關係,他們「看淡一切」的心態可蔓延至工作、戀愛、網購等每一個生活角落。這是對現實的無奈、釋然還是「以退為進」?在高速運轉了近40年的中國社會,年輕人群體集中出現「慢下來」的態度,這在網絡上激蕩起無數言語與思考的碰撞。「佛系青年」不是中國專屬現象。
  • 佛系標籤對於青年的成長弊大於利
    對於青年人來說,這種生活狀態是隨時可以改變的,但是對於標籤來說,這是一種固化的形容,一旦被貼上很難再摘下,所以佛系絕對不等於佛系標籤。「佛系」標籤帶來利弊,絕對不能只考數量,也要看影響。所以我方只需證明,「佛系」標籤對於青年人的影響弊大於利即可。
  • 「佛系」現象緣何而生
    2017年底,「佛系」一詞成為了新的網絡流行詞,許多年輕人自詡為「佛系青年」,他們採取一種隨遇而安、寧靜淡泊的生活態度,常把「都行」「可以」「沒關係」之類的詞掛在嘴邊。事實上,「佛系」作為一種文化現象,並不是無源之水和無本之木,而是基於現代社會轉型時期所出現的各種新變化和湧現的新問題,具有一定的現實原因和生成根源。
  • 佛系標籤對青年人弊大於利
    什麼是「佛系」?這當然跟大乘佛教所言「眾生皆有佛性」不同,「佛系」的狀態為:一方面,這可以是不爭不搶、不鑽營不吹捧的隨性、豁達;另一方面,這也可能是面對競爭、面對壓力時候的怠惰、消極。我方的判斷標準為佛系標籤能否使青年人在成長過程中自我實現和自我完善。第一,佛系青年只是給我們擺脫責任,逃避現實的藉口。「佛系青年」這類詞說白了只是借個符號,跟宗教文化沒多大關係,背後透出的還是「喪文化」,生活中的壓力、孤獨感、渺小感、無力感,這些情緒都需要宣洩,喊「喪」是情緒表達的一種方式。佛系簡而言之就是無可無不可,可行可不行。
  • 2017十大新詞名單+來源解釋 90後佛系青年和喪文化誕生過程
    電視劇播出後,加上有網友爆料鄭州市人社局現實版「丁義珍式蹲式窗口」,這個詞語瞬間引爆輿論,一時間網絡對各省市「丁義珍式」不作為現象的曝光呈「井噴」之勢。「丁義珍式」不作為現象主要有三種表現形式:一是「蹲式窗口」,二是「丁義珍式意見箱」,三是「丁義珍式公交站牌」。
  • 今天,我要為「佛系」90後正一正名
    「哎呀呀,現在的年輕人,動不動就佛系,低落又頹喪,一點朝氣都沒有,簡直不像話。」晨間在公交車上偶然聽到兩個阿姨在討論「佛系」90後,大致的意思就是90後時常打著「佛系」的旗號,行慵懶造作、不思進取之事,作為一枚「不幸中招」的90後姑娘,我無奈地笑了笑:阿姨,你們真的冤枉我們了,我們時常自稱的「佛系」,真的不能與消極畫劃上等號。
  • 「佛系青年」:鐵打的90後,流水的群嘲
    但與此同時,無論是「佛系90後」一文,還是之前的「脫髮」「熬夜養生」「枸杞茶」,卻在90後中引起一陣共鳴。有人說,90後不是「佛系」了,是「喪」了。這些自嘲式標籤背後,更多的是對現狀無力改變的一種無奈,個人的奮鬥被碾壓在時代進程的車輪下,那種深深的無力感融入了90後生活的方方面面。面對無止境加班、瘋漲的房價、父母逼婚,一種自發的群體「自嘲」成了90後們在社交媒體抱團取暖的方式。
  • BBC對話中國正牌90後出家人:真正「佛系」不是消極避世
    原標題:BBC對話中國正牌90後出家人:真正「佛系」不是消極避世  英媒稱,「第一批90後已經出家了」成為社交媒體熱烈討論的話題,「佛系青年」成為中國年輕人最新的標籤。  報導稱,至於中國的「佛系青年」,並不限於男子。「佛系」代表的是一種生活態度──對事情沒有什麼所謂、處之泰然、不費勁、不爭鬥。  不過,「佛系」與真正的佛家思想有什麼差別?
  • 「佛系,不會讓你立地成佛」,00後集體寫作文吐槽90後佛系
    楚天都市報記者 高領亞 通訊員 蘇敏「佛系,不會讓你立地成佛」、「告別佛系,爭做一名獸系青年」、.這些頗有哲學味道的金句,居然出現在高中生的作文裡。近日,武漢市第十一中學寒假開學後舉行了第一次月考,語文作文題讓學生大談當今在90後中流行的「佛系生活」,面對如此鮮活和接地氣的作文題,學生們可謂是金句頻出。
  • 為何90後容易走向佛系的怪圈,是因為90後的佛系是被逼出來的
    什麼是「佛系青年」?為什麼90後就那麼容易走向「佛系」?先知君在前後也寫過不少的文章,零零總總都是說明「佛系」的危害,今天我想談談的是「佛系」為什麼就那麼容易在90後這個群體產生呢?事實上,「佛系」這個詞的起源應該是要追溯到日本的「低欲望社會」,因為從某方面來說我們的「佛系社會」是從日本的「低欲望社會」演變而來,它與「低欲望社會」有著相同之處但是它也極富有自己的特色!現在的「佛系青年」有著自己更為顯著的標籤,「超單身」、「不婚族」、「租房派」。
  • 「佛系青年」對社會認知有偏差
    1 出現「佛系青年」是合乎規律的現象  記者(以下稱「記」):「佛系青年」可以說是近段時間的熱詞,由此還出現佛系追星、佛系打車、佛系工作等各種演繹,你怎麼從社會學的角度來看待這種現象?  雷洪(以下稱「雷」):「佛系青年」的出現並不奇怪。社會學認為,人的成長是一個社會化的過程,而「90後」和之前幾代人的社會化環境有很大差別。
  • 佛系教師現象之我見:選擇很重要,把握度更重要
    而近年來網絡上流行的「佛系文化」現象,我個人感覺有些譁眾取寵的意味——有其名無其實。或說,大多是一種自貼標籤的現象,甚至有的人存有追風、蹭熱點、標榜作秀的嫌疑。「佛系文化」作為一種生活中的處事心態——順其自然,不悲不喜,無欲無求,雲淡風輕的豁達心態,是挺好。
  • 學佛使人消極?「佛系」是真正的佛教精神嗎?六祖說…(學壇經)
    人在沒有見到「清淨自性」時是凡人,見到後就是「佛」了。可見,人之自心具足一切佛法。既然如此,解脫煩惱之道就應該是,面向自心,力求頓見自心中那個恆常不變的清淨本體(真如本性),這就叫「明心見性,見性成佛」。而切不可盲目向外追求 。
  • 佛系青年,中國農村比城市更先「低欲望」,90後:努力也沒用
    這本是日本著名管理學家大前研一《低欲望社會》一書中的一句話,用來描述日本當代年輕人消極的生活狀態。日本社會的冷漠幾乎人盡皆知,可以人情社會著稱的中國,似乎也開始面臨「低欲望社會」帶來的困境。所謂低欲望,其實就是「佛系青年」的精神核心,喪一點說就是「有也行,沒有也行,不爭不搶,不求輸贏」。
  • 「佛系青年」的英文怎麼說?
    在後臺收到一個問題:您好,可以請教一下最近網上出現的「佛系」"道系"怎麼翻譯比較確切嗎?謝謝「佛系」 「道系」是流行文化中的新詞,在收到這個問題之前我並沒有聽說過它。通過搜索我了解到:「佛系」一詞首先出現在日本non-no雜誌,把「佛系男」的特點總結為:1. 依照自己的步調行動;2. 嫌戀愛麻煩 3. 不特別顧慮他人 4.
  • 從「宅男」到「佛系男子」,「90後」的價值取向怎麼了?
    如果用「宅男」來形容80後,那麼現在的90後,又出現了一個新的網絡詞,叫「佛系」,「佛系」一詞悄然走紅。90後的年輕人紛紛自稱為佛系男子、佛系女子,此外還有佛系追星、佛系購物、佛系員工、佛繫戀愛等說法。那麼,究竟什麼是「佛系」?同許多青年亞文化一樣,「佛系」一詞也來源於日本。
  • 90後佛系,心態到底是不求上進還是另一種豁達你知道嗎?
    下面我將從以下三個方面來闡述我方觀點:1.標籤本身具有的大眾普遍性,使得擁有「佛系標籤」變得一模一樣。「佛系標籤」強調隨性、和氣,曾經「有個性」、「張揚」、」桀驁不馴」在「佛系標籤」下個性變得圓滑、桀驁不馴變成了和氣生財,有特點變成了了無稜角。因為「佛系標籤」使得我們的行為方式開始固化、個性開始趨向統一。在個性張揚的青春階段,「佛系標籤」於成長無益。
  • 「佛系」,「喪」……這些詞真的能代表當代青年嗎?
    「只想行屍走肉、麻木不仁地活下去」「什麼都不想幹」「頹廢是糖,甜到憂傷」......年輕人的一場「比廢大戰」,因為葛優大爺的一張沙發癱拉開序幕。一時間,大批「無志」青年似乎終於找到了失散多年的組織,「喪文化」直接被拉到了大眾生活的臺前。與之相似的,還有「佛系」一詞的悄然走紅。「都行」「可以」「沒關係」,是「佛系青年」的口頭禪,他們奉行不大走心、看淡一切的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