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括地說,佛系就是指:無欲無求,不爭不搶,看淡一切,皈依我佛。
具體表現有:
佛系員工
老闆需要我做什麼我做什麼,不需要我的時候就自動化成一縷青煙。
佛系乘客
司機您停在那裡不要動,我自己可以走過來。
佛系食客
再也不發愁考慮吃什麼,想不好就昨天的再來一份。
佛系顧客
自助網購從不麻煩客服,看中了就買,到貨了不管合適不合適都留著,不論好壞,不收貨不評論,順其自然。
佛系家長
自己吃的不會省,兒童用品一半靠別人送,一半靠買二手,反正孩子小也看不出差別;認為學習靠自覺,反正真正有出息的孩子不會多,童年那麼辛苦幹嘛。
開宗明義,概念先行。 「佛系」有兩種狀態,一種是可以不吹不搶、不鑽營奪利、不諂媚奉承的隨性、豁達;另一種,也可以是對待競爭、壓力等時候的逃避、怠慢。
「佛系」於青年人來說是一種特殊的生活態度,隨時可以改變,但「佛系標籤」是一種固化的形容,一旦擁有便很難擺脫。看重的是標籤效應為成長帶來的固化影響,判斷標準為佛系標籤能否使人在成長過程中自我實現和自我完善。下面我將從以下三個方面來闡述我方觀點:
1.標籤本身具有的大眾普遍性,使得擁有「佛系標籤」變得一模一樣。「佛系標籤」強調隨性、和氣,曾經「有個性」、「張揚」、」桀驁不馴」在「佛系標籤」下個性變得圓滑、桀驁不馴變成了和氣生財,有特點變成了了無稜角。因為「佛系標籤」使得我們的行為方式開始固化、個性開始趨向統一。在個性張揚的青春階段,「佛系標籤」於成長無益。
2.「佛系」被標籤化後,會輕易成為人懈怠、不思進取的擋箭牌。「佛系」本身是沒有錯的,但「佛系」一旦被標籤化,對事態度便會從一開始的「看淡一點」變為「喪」。當今社會是一個物慾橫流的世界,想生存就必須接受生活的洗禮和摧殘。 「佛系標籤」會使得在面對生活的不公時選擇逃避、不思進取。
3、根據標籤效應,當一個人被貼上佛系標籤時,他就會做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為與佛系標籤相一致,由此可見,佛系安慰作用的發揮是通過不斷降低原本標準來達到的,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可見一斑,基於佛系標籤對青年人成長帶來的利處是可替代的,但弊端一旦出現,則危害不可估量,因此佛系標籤對人的成長是弊大於利。
奧斯特洛夫斯基曾說「人的一生可能燃燒也可能腐朽,我不能腐朽,我願意燃燒起來。」在最好的年紀選擇「佛系標籤」式的人生,就是放棄了對生命地燃燒,任其腐朽卻無動於衷,於成長何益?「佛系標籤」對成長的弊大於利。
尤其是青年人正是應該努力奮鬥的一代人,我們不願看到大家受到標籤化帶來的傳播效力影響,事事隨緣,不思進取。這樣缺乏激情的青春還有何意義,作為一個有為青年,必定要是熱血的,未來的路也是靠自己奮鬥出來的。個性張揚的年紀,卻硬要探索人生之大忍大讓的境界,撫平稜角,收起個性,聽起來,莫不令人捧腹。人生的機會是有限的,事事隨緣,怎樣才能更好地抓住機會?最該奮鬥的年紀不去奮鬥,在最應該思考的年紀不去思考,與魯迅所說「哀大莫過於心死」如出一轍,這對我們的成長有何利?
「佛系」心態教會我們面對壓力和挫折要學會看淡打擊,調整心態迎難而上。而「佛系標籤」則與「佛繫心態」南轅北轍。
「佛系」一詞最初的來源只是人們對枯燥乏味高節奏生活下的一種釋放,本身與宗教無關,跟大乘佛性所言「萬生皆有佛性不同。
「佛系」的核心是:有也行、沒有也行,不爭不搶,不求輸贏。「佛系標籤」與「佛系」大相逕庭,標籤效應將「佛系」本身的弊端成倍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