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賢菩薩用這個比喻說明,眾生與佛是一體的關係

2020-12-25 普通人看世界

普賢行願品十大願中講,修行菩薩道要恆順眾生,為什麼呢?「菩薩若能隨順眾生,則為隨順供養諸佛。若於眾生,尊重承事,則為尊重承事如來。若令眾生生歡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歡喜。」這是什麼緣故?因為佛與眾生是一體的緣故。他說:「譬如生死曠野有菩提樹王,一切眾生而為樹根,諸佛菩薩而為華果。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華果」

用樹比喻可能還讓人感覺不夠,我們一般會認為樹沒有知覺,體會不到一體的緊密性。若以人比喻,那麼佛菩薩如同頭腦,眾生則如同肢體。我們肢體上的樂受或苦受都會傳遞給大腦,而大腦有什麼感覺,肢體是不知道的,這就是眾生與佛菩薩的差別。如果說聯繫肢體和頭腦的是神經系統,那麼聯繫佛菩薩與眾生的就是法身。法身就是覺性,覺性本來如同虛空,無邊無際,遍滿十方,無所不知,所以又叫如來。可是眾生的覺性被自己的無明遮蓋住了,只能覺一小部分,所以總覺得自己和別人不同,就像兩個腳趾頭,還要分個彼此。佛曾經用大海做比喻,諸佛就是海水,而眾生就是海水裡的水泡,當水泡破裂後,就會融入大海。

說起法身和色身,一般人都會以為,在色身之外還有一個法身,在《壇經》中,僧人志道就請教六祖說,色身無常,有生有滅,法身有常,無知無覺。若色身滅時,四大分解,全然是苦,苦不可言樂;若法身寂滅,即同草木瓦石,誰當受樂?為何佛在《涅槃經》中說常樂我淨?

六祖叱責志道說,你是佛家弟子,為何修習外道,持斷常邪見,而非議最上乘法?若據你所說,即色身之外別有一個法身,離生死求寂滅,又推導出涅槃常樂有法身受用。這是執著生死,貪戀世間享樂。你應當明白,佛因為一切迷惑之人,自認五蘊和合的肉體為自體相,分別外界的一切事物為外塵相,好生惡死,念頭一刻也不停地變遷,不知身心所知都是夢幻虛假,枉受輪迴,反而認為佛的涅槃常樂是苦,終日奔波索求。佛憐憫眾生的迷惑顛倒,於是示現涅槃真樂,在一剎那,無有滅相,更無生滅可滅,是則寂滅現前(聯想一下,一個活人在大火中化為灰燼,一動不動,視苦樂等同)。當涅槃現前時,也沒什麼涅槃的大小體量,這就是所謂的常樂。這種樂即無受者,也無不受者,哪有什麼體或用的分別。

隨後,六祖用偈言總結:無上大涅槃,圓明常寂照,凡愚謂之死,外道執為斷。妄立虛假名,何為真實義?唯有過量人,通達無取捨。以知五蘊法,乃以蘊中我,外現眾色像,一一音聲相。平等如夢幻,不起凡聖見。常聽諸根用,而不起用想,分別一切法,不起分別想。劫火燒海底,風鼓山相擊,真常寂滅樂,涅槃相如是。

相關焦點

  • 佛教中的普賢菩薩是誰?如何理解普賢菩薩的理德和行德?
    《妙法蓮華經》普賢菩薩勸發品第二十八,就是後人添加的「偽經部分」,因此,大家不要引用《法華經》的經文去理解普賢菩薩。《妙法蓮華經》普賢菩薩勸發品第二十八,是對普賢菩薩褻瀆的妖魔邪說。3、《華嚴經》有四十、六十、八十等等,三個卷本,說明至少被篡改過三次,裡面的經文基本都是妖魔邪說,因為都是與《法華經》前21品、《金剛經、壇經、心經》經義截然相反的,所以,大家不要相信《華嚴經》裡面有關普賢菩薩的說明。
  • 《華嚴經》與普賢菩薩思想---李富華
    但普眼及眾菩薩反覆「周遍求覓」,就是看不到「普賢菩薩其身及座」。這時佛告訴普眼等:「普賢菩薩住處甚深不可說故,普賢菩薩獲無邊智慧門,入師子奮迅定,得無上自在用,入清淨無礙際,生如來十種力,以法界藏為身,一切如來共所護念,於一念頃悉能證入三世諸佛無差別智,是故汝等不能見耳」。眾大菩薩聽了佛的這一番話,一個個對普賢菩薩「心生竭仰,願得瞻覲」。於是「三稱」南無一切諸佛,南無普賢菩薩名號,「頭頂禮敬」。
  • 文殊、普賢菩薩沉香作品鑑賞!
    菩薩是古代印度語的譯音,意思是大士,即是指發大心願的人。菩薩立誓:『以智上求佛道,以悲下化眾生。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的救世慈悲者。菩薩的地位僅次於佛,而高於羅漢。普賢菩薩,是一位具足無量行願、普現於一切佛剎土的大乘聖者。與文殊菩薩一起同為釋迦摩尼的肋侍者。即文殊駕獅子侍佛祖左側,普賢乘白象侍右側。相對於文殊菩薩的婦孺皆知。同為佛祖肋侍的普賢菩薩可謂是非常的低調了。
  • 普賢菩薩感應故事,以及和法華經的因緣
    中國的菩薩,觀音菩薩和眾生緣分最足。普賢菩薩的感應比較少見。但發現,念法華經和華嚴經感應錄中,普賢菩薩的感應就很多了。普賢菩薩是華嚴經的會主,法華經的最後一品中,普賢菩薩勸發,說聽聞法華經是普賢菩薩加持的功德。
  • 普賢菩薩的「十大行願」,你知道是什麼嗎?
    本篇文章,小編要帶大家了解的是華嚴經《普賢行願品》中的「普賢菩薩十大行願」。首先簡要介紹一下「普賢菩薩」。普賢菩薩,音譯為「三曼多跋陀羅」,譯為「遍吉菩薩」,也被稱為「十大願王」,是我國大乘佛教四大菩薩之一,象徵著理德、行德。普賢菩薩是理德和大行願的象徵,他以智導行,以行證智,解行並進,完成求佛者的志願,故而被稱為「大行普賢菩薩」。
  • 佛家:文殊菩薩、普賢菩薩
    漢文佛典中著名的菩薩有彌勒、文殊、普賢、觀世音、大勢至、地藏等幾位一一彌勒後來升級成佛了;大勢至菩薩未能獨立成軍,沒有什麼勢力範圍:觀音、文殊、普賢則隨緣應化自立道場,成為中國化的著名菩薩,並稱為「三大士」;再加上在九華山立道場的地藏,並稱「四大菩薩」。四大菩薩佔山作道場,徹底漢化。所佔之山成了漢化佛教的四大名山。
  • 惠安石雕文殊普賢菩薩大型石雕文殊普賢寺廟佛像雕刻
    石雕文殊菩薩和石雕普賢菩薩在佛教中的身份分別是釋迦牟尼佛的左右脅侍,石雕文殊菩薩擁有無上智慧,號稱大智文殊菩薩,普賢菩薩修行一,號稱大行普賢菩薩。石雕普賢菩薩-凱巖石業石雕文殊菩薩-凱巖石業石雕普賢菩薩-凱巖石業石雕普賢菩薩身騎白象手持蓮花,我們都知道蓮花是佛教的聖物,代表著純潔與神聖,而白象是普賢願行廣大、功德圓滿的象徵,同時六牙白象的六牙也是佛法中的六度(布施、持戒
  • 跟隨法師「行腳」峨眉 效仿古德城拜普賢菩薩
    因此,普賢的境界就是佛的境界,普賢行願就是實踐菩薩道的行為典範。普賢行願的主要內容有「十大行願」、「十忍」、「懺悔六根」法等。按我們的理解,「行」就是在現實生活中的具體實踐,具體就是修六度、四行,這是修習佛法和學習普賢行願的目的;「願」就是理想,樹立崇高的信念和理想,要把利己和利他結合起來,這是普賢菩薩的「願」,也是佛的「願」,也應該是我們的「願」。
  • 普賢菩薩六字真言與象徵意義什麼?
    普賢菩薩是漢傳佛教中的四大菩薩之一,同時也是最廣為人知的菩薩之一,與地藏王菩薩、觀世音菩薩以及文殊菩薩齊名,因此,供奉普賢菩薩的人並不在少數。  菩薩因何名為普賢《悲華經》中記載:「我行應當勝諸菩薩。寶藏佛言,以是因緣,今改汝字,名曰普賢。」而對普賢一名的解釋,歷代大師各抒己見,其中有較多人接受的解釋有:「體性周遍曰普,隨緣成德曰賢。」
  • 農曆二月廿一:普賢菩薩聖誕吉日!這尊佛教大菩薩還化現為……
    在佛教所說的娑婆世界中,普賢菩薩和文殊菩薩是釋迦牟尼佛的兩大助手,協助如來教導度化眾生。也就是說,如果能圓滿、徹底地證得普賢菩薩代表的理、行、定三德,以及文殊菩薩代表智、證、慧三德,那就是佛了。這樣,文殊、普賢與法身佛——毗盧遮那佛之間,就形成了一種因果關係:文殊、普賢是因,毗盧遮那佛是果。
  • 佛教:普賢菩薩留下的五道密咒,願您常持念,功德無量
    此外本來以「苦行第一」在四大菩薩中聞名的普賢菩薩,就是因為這一品經文也留下了「願王」的讚譽,都有點像是來搶「大願地藏王菩薩」的名號的意思了,這又是為何呢?02第一句:稱讚如來——眾生皆有佛性這是普賢菩薩十大願中的第二句,這裡的「如來」並不單指如來佛,而是指的佛的真如本性,而這個本性,我們每個人身上也都有
  • 普賢菩薩坐騎「六牙白象」代表什麼
    今天是農曆二月二十一,普賢菩薩聖誕日,請大家多做善事,吃素念經,戒殺放生,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普賢菩薩,佛教四大菩薩之一,頭戴五佛冠身金色,右手持劍左手結施願印,半跏趺坐於六牙白象之上。普賢菩薩是「華嚴三聖」之一,「三聖」即毗盧遮那佛、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其中,文殊代表智慧、普賢代表行願,寓意要從智慧、行願二途趨入,方才究竟。
  • 普賢菩薩講述,一切世界海的十種莊嚴 | 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
    在這個時候,大行普賢菩薩又對大眾說:各位佛的弟子!你們應該知道世界海,不但有種種的住、種種的形、種種的體,而且還有種種的莊嚴。現在說出十種的莊嚴。 為什麼莊嚴?因為眾生見到莊嚴,會生恭敬心、會發菩提心。無論銅鑄、玉雕、木刻、泥塑等的佛像,都是端莊而嚴肅,令人肅然起敬。
  • 自然法師:為何觀世音菩薩與娑婆眾生有大因緣?
    視頻文字稿節選:大智文殊菩薩,你找不到的;大行普賢,凡夫證不了的。所以連《華嚴經》中,聲聞在佛旁邊,說我要欲見普賢,卻不能夠找到普賢;凡夫見不了的。在哪裡修你知道嗎?觀音大悲上修!就在這個觀音現女相,就在這個女德修;你將來才能夠證得,原來大智文殊的智體;才能夠感覺到,根本覺心一體流出的大行。才能夠證得普賢,才能看到普賢。所以觀世音菩薩與娑婆眾生有大因緣,都是在哪裡見?文殊都說:「我亦從中證,非唯觀世音。」就在同體大悲中,你才知道大智;就在同體大悲中,你才知道大行;就在同體大悲,你才相信大願!
  • 普賢菩薩說——隨喜讚嘆還是嫉妒嗔恨,一念天堂,一念地獄
    《普賢菩薩行願品》:若欲成就此功德門,應修十種廣大行願。何等為十?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讚如來。三者、廣修供養。四者、懺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法錀。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恆順眾生。十者、普皆回向。
  • 輕鬆學佛:明白了菩薩不是僕人後,再求就容易得到保佑了
    經常有人跟我說:「你說佛門有求必應,為什麼我求了菩薩,他卻不來幫我呢?」開始以為這是個很普通的個例,後來才知道,這其實是個普遍存在的問題。那麼我們就把這個問題深入地研究明白,這樣就可以幫助大家輕鬆學佛了。
  • 拜佛時,一定要拜這三尊菩薩,福報自來!
    佛是覺行圓滿的人,我們普通人離成為佛還很遠,但我們可以通過去向菩薩學習,這樣我們離成佛也就更近了。在中國民間信仰中,有四尊菩薩最受歡迎和愛戴,我們今天主要來說一說其中的三尊菩薩。第一尊菩薩:觀音菩薩。觀音菩薩救苦救難是慈悲的象徵,因為觀音菩薩對眾生的慈悲,所以人人都喜歡拜觀音菩薩。我們在拜觀音菩薩時,不要忘了要向菩薩去學習,學習菩薩的慈悲心。在佛教中,每一尊菩薩都代表了不同的含義,菩薩之所以沒有成佛,是因為菩薩還沒有覺行圓滿,菩薩正處在上求佛果,下化眾生的階段,所以菩薩與我們的距離是最近的。
  • 四大菩薩究竟代表什麼含義?
    這四大菩薩分別代表了大乘佛法修學的四個科目,缺一不可,我們在看到這些菩薩形像的時候,馬上就能想到它都教給了我們什麼?我們是不是落實了?這就對了。下面我們簡單分享一下:一,地藏王菩薩。地是心地,藏是寶藏,比喻智慧德能。意思是我們真心自性裡含藏著無量的智慧德能,這就叫地藏。
  • 佛經中經常提到的八大菩薩有哪些,有一位菩薩和我們一生福報有關
    佛經中經常提到的八大菩薩有哪些,有一位菩薩和我們一生福報有關。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49年,不僅是對人說法。有時會有八部天龍聽法,所以八部天龍也是佛教的護法神。有時也有很多菩薩聽法,包括他方世界的菩薩。據《心經》上講「三世諸佛」,可見佛是無量無邊,對應的眾生也是無量無邊的,同時菩薩也是無量無邊的。
  • 佛教的四大菩薩,你知道都是誰嗎?
    菩薩,是菩提薩埵的簡稱。菩提,是覺、智、道的意思;薩埵,眾生、有情的意思。菩薩,翻譯過來,就是覺悟的有情眾生。大乘佛教中有四大菩薩,與我們中國非常有緣。所以佛就用「大地」來比喻我們的「心地」。我們的「心地」,就如大地一樣,本具佛性,本自圓滿,本來就具足無量的智慧德能,所以叫地藏菩薩,這名字也是表法用的。《地藏菩薩本願經》講的主要就是孝道,這是入佛門最初的修學方法——孝親尊師。如果連父母都不孝順,怎麼會尊重師長?不尊重師長,怎麼會聽師長的話?老師再有能力,再有學問,也沒法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