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11月12日訊 自古以來,修行人為了參悟佛法、印證修為,常常行腳天下,雲遊四方,尤其在禪門,風氣更甚。
隨著時代的變遷,許多古老的傳統逐漸消隱,特別是在交通極為發達的今天,「行腳」的傳統更是很少提起。然而,古德先賢的事跡活生生地告訴我們,修行路上,必須腳踏實地地走。
為感恩三寶、追慕古德,同時也感恩在大慈寺修建過程中給予大力扶持的十方信眾,以及不久前為大慈寺義拍籌資的333位善信,今有大慈寺知客覺能法師、念佛組宏玄法師及達州鳳凰寺住持演法法師、新津白雲寺監院覺棟法師等,發心效仿先賢,行腳峨眉,並以此功德回向眾生。
本次行腳活動意義非凡,功德莫能言喻,特告大眾,同願同行。現將相關情況昭告如下:
01行程路線:
成都大慈寺——峨眉金頂。全程約180公裡。
自成都大慈寺山門出發,到達峨眉山,沿山腳大佛禪院、報國寺、半山伏虎寺、萬年寺、金頂華藏寺禮拜諸佛,最終到達峨眉山金頂,禮拜世界上最高的金佛佛像、高48米的十方普賢聖像。
02時間安排:
1、2015年11月19日早8點半,在大慈寺舉行起香、告假儀式。
2、預計11月29日到達峨眉。11月30日返程回大慈寺,舉行千人禮拜八十八佛,回向功德,圓滿此次活動。
03參與辦法:
1、報名:願意隨行參與者,自11月12日起,可攜帶身份證原件到大慈寺菩提功德會報名。截止時間為11月17日下午4點整。11月18日中午12點進行統一面試,面試成功經許可後方可參與行腳。
2、要求:報名者年齡不超過50周歲,身心健康,無妨礙行腳之疾病;有佛教信仰,並經正規寺院傳授皈依的二眾弟子。
04特別聲明:
1、因路途較遠,行腳期間一切意外由個人承擔。
2、本次行腳,大慈寺將會統一為大家購買雨具等用品,費用均攤。
3、途中住宿,法師自帶帳篷,樹下一宿,信眾自理;三餐由大慈寺統一組織,但費用自擔。
4、行腳途中,隨行信眾不得玩耍手機、沿途拍照;不得左右張望,違者監香師香板伺候;二時課誦、早中過堂,隨行者必須按儀軌執行;不服從安排者不得參與活動。
05後勤招募:
考慮到行腳過程中,有可能出現因為天氣、食物、宿營地或其他原因而導致的各種違緣,例如生病、體力不支等無法繼續行腳的情況,為使本次行腳活動順利完成,同時也為大眾提供播種福田的善緣,現特向大眾招募,願大眾發心護持,提供力所能及的後勤支持:
1、食物:沿途大眾可為行腳法師及信眾提供過堂食物和水,不求美味,不求多寡,重在心意。
2、藥品:由於行腳路途遙遠,體力耗費巨大,可能會有人出現身體狀況,望大眾慈悲援助。
3、物資:行腳所需雨具、帳篷、防潮墊、背包等,歡迎大眾隨喜捐助,多少不論。
4、義工:歡迎大眾發心前來擔任本次行腳的義工護法,為行腳隊伍打前哨、保後勤,功德莫能比。
(歷年徒步朝拜峨眉山的信眾們)
(道源寺僧團從2000年起開始行二時頭陀,行腳乞食,至今已有15年歷史)
(朝拜峨眉山,真正的意義在於敬仰並學習普賢菩薩那種大踐行)
(佛經中說,向聖地和修行的寂靜處走七步都有不可思議的功德)
朝拜峨眉山
佛教注重正心、修心、淨心,有利於和諧社會良好心態的形成。只有通過修心、淨心,通過佛陀的般若之智,才能認清事物的本來面目,清除一切煩惱、雜念,達到清淨至善、和諧圓滿的境界。
佛教的以上主張是構建和諧社會良好心態的需要。但是,只有在實踐中,佛陀的偉大思想才會發出熠熠的光輝。這就要求我們在佛陀智慧的引導下,智行並重,精勤實踐。具體來講,就是要實踐普賢行願根本精神。
(峨眉山報國寺早課)
在四大菩薩中,普賢菩薩作為佛法的化身,與三世諸佛法身相等。因此,普賢的境界就是佛的境界,普賢行願就是實踐菩薩道的行為典範。
普賢行願的主要內容有「十大行願」、「十忍」、「懺悔六根」法等。按我們的理解,「行」就是在現實生活中的具體實踐,具體就是修六度、四行,這是修習佛法和學習普賢行願的目的;「願」就是理想,樹立崇高的信念和理想,要把利己和利他結合起來,這是普賢菩薩的「願」,也是佛的「願」,也應該是我們的「願」。只有樹立了理想、努力踐行,才能得到菩薩行願的智慧加披,才能夠為和諧社會的建設發揮個人的作用。
普賢菩薩的十種廣大行願包括了十種實踐和理想,突出體現了達成佛教的實踐精神,這種實踐也是對佛陀和諧思想的實踐,內容豐富精彩。就普賢行願的內涵來說,在突出大行的同時,也包括了大悲、大智、大願的內容。
在普賢十願分別是「禮敬諸佛」、「稱讚如來」、「廣修供養」、「懺除業障」、「隨喜功德」、「請轉法輪」、「請佛住世」、「常隨佛學」、「恆順眾生」,「普皆回向」,其中第十願具有總結的性質,最為重要。該願意思是把實踐前面九種行願所積累的功德施還給眾生,使其獲得幸福,這種行願包含著一種人間情懷,是對他人的一種祝福,這種祝福不僅限於內心的希望,而且是建立在自己已經積累了一定功德的基礎上,對於該願的具體內涵,經文中說:「若諸眾生因其集惡業故,所感一切極重苦果,我皆代受,令彼眾生悉得解脫,究竟成就無上菩提,」這既是大乘菩薩精神的最高體現,也是通向世界和諧與和平彼岸的諾亞方舟。
普賢菩薩的道場在峨眉山,為了建設慈悲道德的人間佛教和構建和諧社會的崇高目標,峨眉山僧眾努力實踐普賢行願,特別是「恆順眾生」、「普皆回向」兩大願。
為滿足四眾朝聖、修學、教育的需要,弘揚普賢大行精神,確立普賢道場建設理念,他們以佛、法、僧三寶寓意,把峨眉山比喻為一尊佛:以金頂為代表的高山區表徵佛的頭,寓意「佛」,是朝聖中心;以萬年寺為代表的中段區表徵佛的身,寓意「法」,是修學行持中心;以大佛禪院為代表的低山區表徵佛的腳,寓意「僧」,是培育僧才的中心。
「法不孤起,仗緣乃生」,如今末法時代,朝拜聖地,我們必將得到殊勝的加持。
通過修行人虔誠的朝拜,可以消除煩惱、淨除業障、增加福慧資糧。願大家端正發心,以菩提心攝持,以感恩心、慚愧心、恭敬心、大信心行持此次朝聖,則全過程都是修行。(尤紫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