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隨法師「行腳」峨眉 效仿古德城拜普賢菩薩

2020-12-12 中國網旅遊中國

中國網11月12日訊 自古以來,修行人為了參悟佛法、印證修為,常常行腳天下,雲遊四方,尤其在禪門,風氣更甚。

隨著時代的變遷,許多古老的傳統逐漸消隱,特別是在交通極為發達的今天,「行腳」的傳統更是很少提起。然而,古德先賢的事跡活生生地告訴我們,修行路上,必須腳踏實地地走。

 

 

為感恩三寶、追慕古德,同時也感恩在大慈寺修建過程中給予大力扶持的十方信眾,以及不久前為大慈寺義拍籌資的333位善信,今有大慈寺知客覺能法師、念佛組宏玄法師及達州鳳凰寺住持演法法師、新津白雲寺監院覺棟法師等,發心效仿先賢,行腳峨眉,並以此功德回向眾生。

本次行腳活動意義非凡,功德莫能言喻,特告大眾,同願同行。現將相關情況昭告如下:

01行程路線:

成都大慈寺——峨眉金頂。全程約180公裡。

自成都大慈寺山門出發,到達峨眉山,沿山腳大佛禪院、報國寺、半山伏虎寺、萬年寺、金頂華藏寺禮拜諸佛,最終到達峨眉山金頂,禮拜世界上最高的金佛佛像、高48米的十方普賢聖像。

02時間安排:

1、2015年11月19日早8點半,在大慈寺舉行起香、告假儀式。

2、預計11月29日到達峨眉。11月30日返程回大慈寺,舉行千人禮拜八十八佛,回向功德,圓滿此次活動。

03參與辦法:

1、報名:願意隨行參與者,自11月12日起,可攜帶身份證原件到大慈寺菩提功德會報名。截止時間為11月17日下午4點整。11月18日中午12點進行統一面試,面試成功經許可後方可參與行腳。

2、要求:報名者年齡不超過50周歲,身心健康,無妨礙行腳之疾病;有佛教信仰,並經正規寺院傳授皈依的二眾弟子。

04特別聲明:

1、因路途較遠,行腳期間一切意外由個人承擔。

2、本次行腳,大慈寺將會統一為大家購買雨具等用品,費用均攤。

3、途中住宿,法師自帶帳篷,樹下一宿,信眾自理;三餐由大慈寺統一組織,但費用自擔。

4、行腳途中,隨行信眾不得玩耍手機、沿途拍照;不得左右張望,違者監香師香板伺候;二時課誦、早中過堂,隨行者必須按儀軌執行;不服從安排者不得參與活動。

05後勤招募:

考慮到行腳過程中,有可能出現因為天氣、食物、宿營地或其他原因而導致的各種違緣,例如生病、體力不支等無法繼續行腳的情況,為使本次行腳活動順利完成,同時也為大眾提供播種福田的善緣,現特向大眾招募,願大眾發心護持,提供力所能及的後勤支持:

1、食物:沿途大眾可為行腳法師及信眾提供過堂食物和水,不求美味,不求多寡,重在心意。

2、藥品:由於行腳路途遙遠,體力耗費巨大,可能會有人出現身體狀況,望大眾慈悲援助。

3、物資:行腳所需雨具、帳篷、防潮墊、背包等,歡迎大眾隨喜捐助,多少不論。

4、義工:歡迎大眾發心前來擔任本次行腳的義工護法,為行腳隊伍打前哨、保後勤,功德莫能比。

 

 

(歷年徒步朝拜峨眉山的信眾們)

 

 

(道源寺僧團從2000年起開始行二時頭陀,行腳乞食,至今已有15年歷史)

 

 

(朝拜峨眉山,真正的意義在於敬仰並學習普賢菩薩那種大踐行)

 

 

(佛經中說,向聖地和修行的寂靜處走七步都有不可思議的功德)

 

朝拜峨眉山

佛教注重正心、修心、淨心,有利於和諧社會良好心態的形成。只有通過修心、淨心,通過佛陀的般若之智,才能認清事物的本來面目,清除一切煩惱、雜念,達到清淨至善、和諧圓滿的境界。

佛教的以上主張是構建和諧社會良好心態的需要。但是,只有在實踐中,佛陀的偉大思想才會發出熠熠的光輝。這就要求我們在佛陀智慧的引導下,智行並重,精勤實踐。具體來講,就是要實踐普賢行願根本精神。

 

 

(峨眉山報國寺早課)

 

在四大菩薩中,普賢菩薩作為佛法的化身,與三世諸佛法身相等。因此,普賢的境界就是佛的境界,普賢行願就是實踐菩薩道的行為典範。

普賢行願的主要內容有「十大行願」、「十忍」、「懺悔六根」法等。按我們的理解,「行」就是在現實生活中的具體實踐,具體就是修六度、四行,這是修習佛法和學習普賢行願的目的;「願」就是理想,樹立崇高的信念和理想,要把利己和利他結合起來,這是普賢菩薩的「願」,也是佛的「願」,也應該是我們的「願」。只有樹立了理想、努力踐行,才能得到菩薩行願的智慧加披,才能夠為和諧社會的建設發揮個人的作用。

 

 

普賢菩薩的十種廣大行願包括了十種實踐和理想,突出體現了達成佛教的實踐精神,這種實踐也是對佛陀和諧思想的實踐,內容豐富精彩。就普賢行願的內涵來說,在突出大行的同時,也包括了大悲、大智、大願的內容。

在普賢十願分別是「禮敬諸佛」、「稱讚如來」、「廣修供養」、「懺除業障」、「隨喜功德」、「請轉法輪」、「請佛住世」、「常隨佛學」、「恆順眾生」,「普皆回向」,其中第十願具有總結的性質,最為重要。該願意思是把實踐前面九種行願所積累的功德施還給眾生,使其獲得幸福,這種行願包含著一種人間情懷,是對他人的一種祝福,這種祝福不僅限於內心的希望,而且是建立在自己已經積累了一定功德的基礎上,對於該願的具體內涵,經文中說:「若諸眾生因其集惡業故,所感一切極重苦果,我皆代受,令彼眾生悉得解脫,究竟成就無上菩提,」這既是大乘菩薩精神的最高體現,也是通向世界和諧與和平彼岸的諾亞方舟。

 

 

普賢菩薩的道場在峨眉山,為了建設慈悲道德的人間佛教和構建和諧社會的崇高目標,峨眉山僧眾努力實踐普賢行願,特別是「恆順眾生」、「普皆回向」兩大願。

為滿足四眾朝聖、修學、教育的需要,弘揚普賢大行精神,確立普賢道場建設理念,他們以佛、法、僧三寶寓意,把峨眉山比喻為一尊佛:以金頂為代表的高山區表徵佛的頭,寓意「佛」,是朝聖中心;以萬年寺為代表的中段區表徵佛的身,寓意「法」,是修學行持中心;以大佛禪院為代表的低山區表徵佛的腳,寓意「僧」,是培育僧才的中心。

 

 

「法不孤起,仗緣乃生」,如今末法時代,朝拜聖地,我們必將得到殊勝的加持。

通過修行人虔誠的朝拜,可以消除煩惱、淨除業障、增加福慧資糧。願大家端正發心,以菩提心攝持,以感恩心、慚愧心、恭敬心、大信心行持此次朝聖,則全過程都是修行。(尤紫璇)

相關焦點

  • 徐存雲先生敬繪釋迦牟尼佛、普賢菩薩像、印光法師像
    徐存雲先生沐手敬繪釋迦牟尼佛像普賢菩薩 (梵文 Samantabhadra),大乘佛教的四大菩薩之一,象徵著理德、行德,與象徵著智德、正德的文殊菩薩相對應,同為釋迦牟尼佛的左、右脅侍。此外,毗盧遮那如來、文殊菩薩、普賢菩薩被尊稱為「華嚴三聖」。普賢菩薩,世稱為十大願王。《法華經》指出:只要能虔誠信奉,普賢菩薩將與諸大菩薩一起出現守護此人,使他身心安穩,不受一切煩惱魔障之侵。《普賢延命經記》指出:普賢菩薩具有延命益壽之不可思議的力量。普賢菩薩是理德和大行願的象徵,象徵真理。
  • 佛教中的普賢菩薩是誰?如何理解普賢菩薩的理德和行德?
    佛教的普賢菩薩普賢菩薩,音譯為三曼多跋陀羅,曾譯為遍吉菩薩,大乘佛教的四大菩薩之一,象徵著理德、行德,與象徵著智德、正德的文殊菩薩相對應,同為釋迦牟尼佛的左、右脅侍。此外,毗盧遮那如來、文殊菩薩、普賢菩薩被尊稱為「華嚴三聖」。
  • 佛家:文殊菩薩、普賢菩薩
    漢文佛典中著名的菩薩有彌勒、文殊、普賢、觀世音、大勢至、地藏等幾位一一彌勒後來升級成佛了;大勢至菩薩未能獨立成軍,沒有什麼勢力範圍:觀音、文殊、普賢則隨緣應化自立道場,成為中國化的著名菩薩,並稱為「三大士」;再加上在九華山立道場的地藏,並稱「四大菩薩」。四大菩薩佔山作道場,徹底漢化。所佔之山成了漢化佛教的四大名山。
  • 大慈寺50名行腳僧從成都出發 徒步峨眉拜普賢
    為感恩三寶、追慕古德,同時也感恩在大慈寺修建過程中給予大力扶持的十方信眾,以及不久前為大慈寺義拍籌資的333位善信,今有大慈寺知客覺能法師、念佛組宏玄法師及達州鳳凰寺住持演法法師、新津白雲寺監院覺棟法師等,發心效仿先賢,行腳峨眉,並以此功德回向眾生。
  • 滬上僧人行腳5000裡圓滿金頂 拉開了峨眉朝山會的序幕
    行腳僧人各地信眾朝拜金頂 祖國各地朝山會接踵而至,花海佛國盛世普賢迎滬上來客6月3日,峨眉山桫欏鵑海杜鵑正豔,天庭之上聖潔之地,朝聖隊伍一步一拜圓滿金頂。 峨眉山是慧明大和尚朝禮中國四大佛教名山的第四站。早在1990年、2000年、2010年, 慧明大和尚分三次三步一拜普陀山慧濟寺、九華山肉身殿和五臺山五方文殊殿,此次行腳峨眉山,為行程最遠的一次。
  • 普賢菩薩感應故事,以及和法華經的因緣
    中國的菩薩,觀音菩薩和眾生緣分最足。普賢菩薩的感應比較少見。但發現,念法華經和華嚴經感應錄中,普賢菩薩的感應就很多了。普賢菩薩是華嚴經的會主,法華經的最後一品中,普賢菩薩勸發,說聽聞法華經是普賢菩薩加持的功德。
  • 具足「真信切願,老實念佛」就超過華嚴會上的普賢大菩薩
    普賢菩薩,華嚴會上的大菩薩,我們有什麼資格能超過?如果你具足對極樂世界「真信切願,老實念佛」,你就超過普賢了。誰說的?釋迦牟尼佛說的。  我們看底下這經文四句:【經】若諸有情當作佛。行超普賢登彼岸。彼岸,西方極樂世界,你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你就超過普賢菩薩,念老的註解,  【解】右之二偈,總結全經。
  • 臺灣地藏禪寺地皎法師--我與地藏菩薩之因緣
    在大海邊、在深山中,仍然可覓得她三步一拜的手印與足跡;在朵朵雲彩間、嵐嵐山峰裡,依舊可窺見她行腳生涯的安閒與舒服。  她,就是十方弟子最敬愛的恩師上人~地皎法師。  期待這本冊子是一個好因緣,能讓大家一起學習地藏菩薩,一起親近善知識。  地藏悲願基金會編輯部謹識。
  • 寧靜:三千裡路雲和月——慧明大和尚率團行腳五臺朝山紀實
    行腳法師法喜充滿,圓滿抵達五臺山 慧明大和尚率行腳團一行三步一拜登上黛螺頂朝拜五方文殊菩薩此情此景,令法師們無比激動,汗水、淚水模糊了眼眶……。對已經連續行腳60多天的每一位法師來說,從這一天開始,每一天都是無限莊嚴時刻。大家懷著一顆歡喜之心,虔誠之心,跟隨慧明大和尚遍訪五臺古剎名寺。7月12日,慧明大和尚一行叩拜黛螺頂五方文殊。此廟正殿模仿五臺山東臺頂的聰明文殊、西臺頂的獅子吼文殊、南臺頂的智慧文殊、北臺頂的無垢文殊、中臺頂的孺童文殊合塑於此。
  • 文殊、普賢菩薩沉香作品鑑賞!
    普賢菩薩,是一位具足無量行願、普現於一切佛剎土的大乘聖者。與文殊菩薩一起同為釋迦摩尼的肋侍者。即文殊駕獅子侍佛祖左側,普賢乘白象侍右側。相對於文殊菩薩的婦孺皆知。同為佛祖肋侍的普賢菩薩可謂是非常的低調了。
  • 大慈寺行腳僧眾歷經9天 徒步180公裡登峨眉金頂
    在華藏寺,四眾弟子以三步一拜的形式表達了對普賢菩薩行願的崇敬和嚮往。禮拜圓滿後又在普賢菩薩座下恭誦《普賢菩薩行願品》一卷。當天的峨眉山金頂,氣溫是零下5度。從雷洞坪開始就暗冰封路,加之山高路陡,走起來相當艱難。大家帶著對此次活動即將圓滿的喜悅,克服著疲憊傷痛的困擾,打起精神,十分小心地走著這4公裡多的溼滑陡峭的山路,5個小時後,疲憊不堪的行腳隊伍終於到達金頂。
  • 普賢菩薩的「十大行願」,你知道是什麼嗎?
    本篇文章,小編要帶大家了解的是華嚴經《普賢行願品》中的「普賢菩薩十大行願」。首先簡要介紹一下「普賢菩薩」。普賢菩薩,音譯為「三曼多跋陀羅」,譯為「遍吉菩薩」,也被稱為「十大願王」,是我國大乘佛教四大菩薩之一,象徵著理德、行德。普賢菩薩是理德和大行願的象徵,他以智導行,以行證智,解行並進,完成求佛者的志願,故而被稱為「大行普賢菩薩」。
  • 香港佛國萬裡行「五臺山行腳朝聖團」朝拜碧山寺
    妙江法師作開示 贈予文殊菩薩像 合影留念 佛教在線五臺山訊 人間菩提路,佛國萬裡行。2011年5月24日下午,香港普門寺住持道平法師率領由香港佛教文化協會主辦的「五臺山行腳朝聖團」的九位法師和來自香港、江浙地區及海外地區的200餘位護法居士,到五臺山首站朝聖地碧山寺朝拜,受到碧山寺僧眾的熱情歡迎。朝拜團一行在道平法師的帶領下,誠誦「南無大方廣佛華嚴經」名號依次進入寺院,行至碧山寺法堂前,大眾列隊恭請五臺山碧山寺方丈妙江法師登臺說法。妙江法師端坐在法座上為眾開示。
  • 普賢菩薩六字真言與象徵意義什麼?
    普賢菩薩是漢傳佛教中的四大菩薩之一,同時也是最廣為人知的菩薩之一,與地藏王菩薩、觀世音菩薩以及文殊菩薩齊名,因此,供奉普賢菩薩的人並不在少數。  菩薩因何名為普賢《悲華經》中記載:「我行應當勝諸菩薩。寶藏佛言,以是因緣,今改汝字,名曰普賢。」而對普賢一名的解釋,歷代大師各抒己見,其中有較多人接受的解釋有:「體性周遍曰普,隨緣成德曰賢。」
  • 淨界法師:拜八十八佛的意義
    拜八十八佛的意義 淨界法師 諸位法師慈悲!諸位菩薩,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 好,請放掌。 希望大家好好體會,你如果好好的、如法的去拜,一部八十八佛拜下去,可以消除你過去的罪障,可以開創你未來的光明,功德很殊勝。淨界法師:拜懺的方法 我們看拜懺的方法:一、請聖明證。二、說己罪名。三、立定誓願。四、讀誦禮拜。
  • 聖嚴法師:風雪中的行腳僧
    聖嚴法師:風雪中的行腳僧 2012-12-14 13:01  來源:時代周報
  • 宗道法師:念佛,讓你具足普賢菩薩10大願,具足一切功德!
    宗道法師:普賢菩薩有十大願: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讚如來,三者廣修供養,四者懺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法輪,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恆順眾生,十者普皆回向。給位同修要想具足普賢菩薩10大願,具足一切功德,唯有好好念佛!下面把普賢菩薩十大願做逐一介紹。一、念佛是最大的禮敬諸佛。
  • 成都僧眾出發行腳峨眉金頂
    &nbsp&nbsp&nbsp&nbsp4月5日,成都20多名僧眾背上簡單行李和乾糧,從大慈寺出發行腳至峨眉山金頂,此次行腳全程180餘公裡,預計路途9天左右,平均每天將步行3萬餘步。
  • 《華嚴經》與普賢菩薩思想---李富華
    此本相當於前譯《華嚴經》的(人法界品),但經文增加了許多,其中引人注目的是普賢十大行願和普賢廣大願王清淨偈等。這就是一般所說的四十卷本《華嚴經》。一、《華嚴經》關於普賢菩薩形象的描寫《華嚴經》中關於普賢菩薩的描寫遠不如釋迦牟尼佛那樣具體。這裡我們首先引述{普賢三昧品)關於普賢菩薩形象描述的一段經文: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於如來前,坐蓮華藏師子之座。
  • 拜佛時,一定要拜這三尊菩薩,福報自來!
    觀音菩薩救苦救難是慈悲的象徵,因為觀音菩薩對眾生的慈悲,所以人人都喜歡拜觀音菩薩。我們在拜觀音菩薩時,不要忘了要向菩薩去學習,學習菩薩的慈悲心。在佛教中,每一尊菩薩都代表了不同的含義,菩薩之所以沒有成佛,是因為菩薩還沒有覺行圓滿,菩薩正處在上求佛果,下化眾生的階段,所以菩薩與我們的距離是最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