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景區
自古以來,修行人為了參悟佛法、印證修為,常常行腳天下,雲遊四方,尤其在禪門,風氣更甚。
隨著時代的變遷,許多古老的傳統逐漸消隱,特別是在交通極為發達的今天,「行腳」的傳統更是很少提起。然而,古德先賢的事跡活生生地告訴我們,修行路上,必須腳踏實地地走。
為感恩三寶、追慕古德,同時也感恩在大慈寺修建過程中給予大力扶持的十方信眾,以及不久前為大慈寺義拍籌資的333位善信,今有大慈寺知客覺能法師、念佛組宏玄法師及達州鳳凰寺住持演法法師、新津白雲寺監院覺棟法師等,發心效仿先賢,行腳峨眉,並以此功德回向眾生。
行腳僧一行50餘人,昨日早8點半,在大慈寺舉行起香、告假儀式。而後從成都春熙路太古裡出發,一路南行。
覺能法師等一行人已行過成都新津。
僧眾們背包簡行,餓了吃乾糧,累了打坐誦經。他們計劃用10天丈量大地,從成都行腳至峨眉山金頂。全程180公裡,平均每天要步行3萬多步。
途中住宿,法師自帶帳篷,樹下一宿,信眾自理;三餐由大慈寺統一組織,但費用自擔。行腳途中,隨性信眾不得玩耍手機、沿途拍照;不得左右張望,違者監香師香板伺候;二時課誦、早中過堂,隨行者必須按儀軌執行。
預計11月29日到達峨眉。11月30日返程回大慈寺,舉行千人禮拜八十八佛,回向功德,圓滿此次活動。
(攝影 呂甲)
朝拜峨眉山
佛教注重正心、修心、淨心,有利於和諧社會良好心態的形成。只有通過修心、淨心,通過佛陀的般若之智,才能認清事物的本來面目,清除一切煩惱、雜念,達到清淨至善、和諧圓滿的境界。
普賢菩薩的道場在峨眉山,為了建設慈悲道德的人間佛教和構建和諧社會的崇高目標,峨眉山僧眾努力實踐普賢行願,特別是「恆順眾生」、「普皆回向」兩大願。
為滿足四眾朝聖、修學、教育的需要,弘揚普賢大行精神,確立普賢道場建設理念,他們以佛、法、僧三寶寓意,把峨眉山比喻為一尊佛:以金頂為代表的高山區表徵佛的頭,寓意「佛」,是朝聖中心;以萬年寺為代表的中段區表徵佛的身,寓意「法」,是修學行持中心;以大佛禪院為代表的低山區表徵佛的腳,寓意「僧」,是培育僧才的中心。
通過修行人虔誠的朝拜,可以消除煩惱、淨除業障、增加福慧資糧。願大家端正發心,以菩提心攝持,以感恩心、慚愧心、恭敬心、大信心行持此次朝聖,則全過程都是修行(尤紫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