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佛教徒們口口聲聲、沾沾自喜的事情就是佛教的現代化,要求與時俱進的呼聲甚囂塵上,好像不享受一下現代社會的科技成果便算不上是將佛教發揚光大的表現,便算不上是與時俱進。
於是乎,開寶馬奔馳甚至更豪華車型的,用最新版的電腦、手機的,用各種奢侈品牌的,……等等,無法一一例舉,但是成果很明顯,無論在哪座寺廟,都可以看到世俗中人才有的各種最新的、最先進的、最奢侈的品牌科技。
看到的和尚們,基本上都是手持蘋果手機在進行各種各樣的網絡行為,真正的是好一個佛教徒的現代化場景。
「鴻雁在雲魚在水」,都是順其自然的表現,沒有人反對將現代科技用於佛教思想的傳播,因為那不現實,也沒人性。可是,《易經》的思想告訴我們,萬事有利必有弊,萬事也都必須要有一個度,否則物極必反,重新開始一個新的輪迴。
限於篇幅,下面我們來分析一下一個最典型的例子,與大家探討,請大家指教。
「開門拂榻便安寢,我是江南行腳僧」。這是宋朝一個著名的負心漢陸遊的詩,詩中的行腳僧便是對於那些在外求學、弘揚佛家思想的和尚們的一種稱呼,行腳僧還有一個更貼切的名字叫苦行僧,一個「苦」字,道出了在外僧人求法的艱辛過程。
可是,即便是苦苦苦,苦到讓人覺得累的不行了(開門拂榻便安寢),也還是有那麼多的前輩高僧要去進行長途跋涉的苦行生活呢?
難道他們便不會在廟裡裡燒燒香、拜拜佛、念念經,好好的去享受一下悠閒的生活嗎?要知道,無論在哪個歷史時期,寺廟裡的經濟條件都是很不錯的,即使最差的,也比貧困人家好的太多,你別看那些個和尚們天天嘴裡念著「貧僧、貧僧」的,其實在經濟條件上他們一點都不貧。
做為一個能外出求法的行腳僧,應該都是到了一定地位的僧人,如果他們想享受生活,大可躲在寺廟裡面享受信眾們的供養,為什麼還要自討苦吃呢?
原因無他,就是為了求法、弘法,佛法是一種什麼法----出世法,佛法的一個顯著特性就是悟,悟分漸悟、頓悟,前輩高僧們進行遠方行腳的目的,就是要由身體的磨礪和精神世界的磨鍊來體會對這個世界的感觸,從而達到為開悟佛法積累自己的資糧的目的。
出世法要由世間得,這個是一個真理,離開了世間萬物的佛法,只不過是一個海市蜃樓的笑話,為了求得至高無上的佛法,前輩高僧大德進行了種種的嘗試,遠方行腳即是一種,通過行腳,一來可以體會世人的喜怒哀樂,進行人性的提煉與升華,二來可以磨鍊自己的意志與身體,三來可以學習、獲得其他有道高僧的提點,「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有時候是有可能發生的。
佛教思想所津津樂道的一句話叫做「一聲棒喝」,就是講的前輩高僧對於那些尚未突破瓶頸的人的一種頓悟式的教學方式,所以又有人稱之為「佛門獅子吼」,如果沒有這一吼,便沒有破繭成蝶的頓悟,也就有可能終生都無法成就、開悟。
所以,古時候的人們才跋山涉水、不辭辛勞的去進行遠行,就是為了獲得「開悟」這一點,付出代價必有回報,「不經歷風雨,怎麼見彩虹,沒有誰能隨隨便便成功」,可以說:凡是想要修證佛法的人,便必須要有超越他人的意志,否則泯然眾人,結局可想而知。
佛祖拈花,迦難微笑,微笑是證悟了的表現,如果是坐在現代高端車裡面的僧人,恐怕是難以知道佛祖為什麼而拈花,迦難又為什麼而微笑的呢?
原因很簡單,一個連路都懶得走的人,進出都以車代步,思想上首先便產生了偷懶的念頭,思想不純,怎麼去證悟、修行,怎麼去與佛祖心意相通,這不是一個笑話嗎?
坐在汽車裡面的僧人,是知道保養身體的僧人,是深諳養生之道的僧人,是囿於外物的僧人,是終生都難以證悟的僧人,他們的成就,可能終生都難以超越古時候的那些個行腳僧人。
與時俱進是一種精神與能力,但是對於佛法的證悟而言,卻可能是一把雙刃劍,有時候,起到了一種反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