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七月廿三,正值處暑。處暑是表示炎熱的暑天結束,進入氣象意義的秋天。雖然在傳統意義上,「處暑」代表著開始逐漸涼爽,然而在溫室效應影響之下,現在「夏季」的時間段已經被延長了不少。在「足蒸暑土氣」的環境下,你是否經常會感覺到寸步難行?
今天,就由禪風君講一講佛門傳統中的一種修行方式——「行腳」。為什麼佛門弟子即使在酷暑之下,都還堅持這種「踏破鐵鞋」的修行方式?這種看似機械的修行能讓他們收穫什麼?或許看完之後,你會有所感悟~
歷史上的「行腳」
何為「行腳」?其實很好理解,從字面上直接翻譯過來,就是邁開腳步行走和修行,一般指僧侶通過徒步的方式,或雲遊四方自我修持,或參拜名師名寺虛心求教。
行腳的僧侶往往稱為行腳僧,也稱雲水僧。因為行腳參學之人居無定所,悠然自在,如行雲流水,故以雲水喻之。現今很多寺院仍設有雲水堂,即是雲水僧掛搭之處,或稱上客堂;而專為雲水僧所設的齋飯則稱雲水齋。
僧人行腳是佛門的傳統,擁有非常悠久的一段歷史,禪門中有很多由行腳引出的典故。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明海法師曾在一篇文章裡講述了趙州從諗法師及虛雲法師行腳的故事,下面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一下:
我們看歷史上的禪師,比如趙州禪師,他是 80歲時才在柏林寺住下來的。80歲以前,他都是在各地行腳。從他的語錄裡我們可以看出來,他拜訪過全國幾乎所有的禪寺、禪師,足跡遍布中國各地叢林。
趙州禪師十幾歲就出家,年輕時在普願禪師的座下悟明心地。普願禪師去世後,他開始行腳,一直到80歲。據說趙州禪師上五臺山就上過九次,古代到五臺山要走靈壽、阜平,是走山間小路,那困難比今天不知要大多少倍。
宋朝的大居士張商英寫了一首詩,講趙州禪師的修行:「趙州八十猶行腳」,80歲還在各地參訪。「只為心頭未悄然」,為什麼呢,因為他心裡還有一些疑惑,沒有徹底放下。
「及至歸來無一事」,最後到家的時候發現本來沒有什麼,沒有什麼疑惑,也沒有什麼問題,什麼都沒有。「始知空費草鞋錢」,才發現參訪幾十年走壞了很多草鞋,白白地浪費了草鞋錢。實際上這個錢是不會白費的,不經過這個過程,也不會發現無一事,也到不了這個境界。
歷史上行腳修行的禪師是非常多的,到近代,這種傳統依然還在延續。比如虛雲老和尚,他一生走遍中國南北,曾經從浙江的普陀山三步一拜到山西的五臺山,開悟以後住在終南山,後又離開終南山到參訪了無數地方。
在虛雲老和尚的年譜裡,他自述了行腳的種種艱辛和他內心的體驗,而且奇怪的是,在行腳的路上會遇到很多在我們看來是與他過不去的事,中間特別不順利。
比如說過河要上船,他靠後,讓別人先上,輪到他要上時,跳板突然翻了,把他翻到水裡去了。他抓住船梆子,因為船上坐滿了人,所以他就泡在河裡過去了。上岸以後,全身溼透,他跑到一個寺院去掛單。寺院偏偏不收,他只好找了一個戲臺鋪了些溼草,過了一夜。
這樣的經歷在他的行腳生涯中經常遇到。他在年譜中說到,他走過了很多山水,外面的境界在不斷地變化,但是他自己的內心卻越來越清明,內心的覺受越來越堅固。
現代的「行腳」
古代和近代都在延續著「行腳」傳統,那麼在交通十分發達的今天,佛門弟子們是否還有這方面的堅持呢?答案是肯定的。
禪風君就曾介紹過廣西佛教協會副會長、龍華古寺住持湛空大和尚和宗宣法師從廣西龍華古寺行腳六祖惠能大師的故鄉(廣東雲浮新興縣)的歷程。
在此之前,湛空大和尚還行腳3000多裡歷時45天,從廣西桂平西山出發,行至四川峨眉山金頂。在他看來,「走路是一種重要的佛教禪修方式,可以成為很深刻的心靈修行。」
也曾給大家講述了珠海普陀寺行腳僧團的五位行腳師父,從珠海普陀寺行至浙江普陀山,用將近80天,徒步走過了4000裡路,跨越了中國3省24縣市,迎請毗盧觀音回普陀寺安奉的求法之路。
而每年的每年結夏安居結束後,曹山寶積寺的僧眾都會開啟「重走玄奘路」的旅程,秉承祖師遺風,讀萬卷書,行萬裡路,進行意義非凡的行腳之旅,今年已經進入第六年。
其實不管是古代還是現代,無論條件艱苦還是優越,對於每個人來說,修行都是漫長卻也必須要去堅持的。即使是高僧大德,也有參悟不透的時候,於是他們通過「行腳」以及其他的修行方式,將身心投入到其中,才能求得頓悟。
這種修行的方式,對普通人也既有借鑑和教育意義,這種意義並非說每個人都要去徒步修行,都要去朝山,而是說當我們想要認識一個事物的時候,必須要親身去接觸,身體力行,在這個過程中慢慢地去感受,最後悟出自己的一番理解。
中國佛教協會副秘書長、上海靜安寺方丈慧明法師曾在《行腳》一書的發布會上講到,「佛法教導我們我們只管行去,莫問他方是何方。因為任何一方皆是執著,前行不變的才是菩提心的表現。」
不管酷暑還是寒冬,當我們需要去解決一些問題的時候,就必須要直面解決問題過程中遇到的困難,並像行腳一樣,一步一個腳印、腳踏實地地前行。
互動時刻
「行腳」的修行故事對你有何啟發?
歡迎留言分享哦
精選推薦
編輯 | 禪風網
圖 | 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