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腳只是徒步旅行?佛門「踏破鐵鞋」的修行方式了解一下

2020-12-23 騰訊網

今天是七月廿三,正值處暑。處暑是表示炎熱的暑天結束,進入氣象意義的秋天。雖然在傳統意義上,「處暑」代表著開始逐漸涼爽,然而在溫室效應影響之下,現在「夏季」的時間段已經被延長了不少。在「足蒸暑土氣」的環境下,你是否經常會感覺到寸步難行?

今天,就由禪風君講一講佛門傳統中的一種修行方式——「行腳」。為什麼佛門弟子即使在酷暑之下,都還堅持這種「踏破鐵鞋」的修行方式?這種看似機械的修行能讓他們收穫什麼?或許看完之後,你會有所感悟~

歷史上的「行腳」

何為「行腳」?其實很好理解,從字面上直接翻譯過來,就是邁開腳步行走和修行,一般指僧侶通過徒步的方式,或雲遊四方自我修持,或參拜名師名寺虛心求教

行腳的僧侶往往稱為行腳僧,也稱雲水僧。因為行腳參學之人居無定所,悠然自在,如行雲流水,故以雲水喻之。現今很多寺院仍設有雲水堂,即是雲水僧掛搭之處,或稱上客堂;而專為雲水僧所設的齋飯則稱雲水齋。

僧人行腳是佛門的傳統,擁有非常悠久的一段歷史,禪門中有很多由行腳引出的典故。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明海法師曾在一篇文章裡講述了趙州從諗法師及虛雲法師行腳的故事,下面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一下:

我們看歷史上的禪師,比如趙州禪師,他是 80歲時才在柏林寺住下來的。80歲以前,他都是在各地行腳。從他的語錄裡我們可以看出來,他拜訪過全國幾乎所有的禪寺、禪師,足跡遍布中國各地叢林。

趙州禪師十幾歲就出家,年輕時在普願禪師的座下悟明心地。普願禪師去世後,他開始行腳,一直到80歲。據說趙州禪師上五臺山就上過九次,古代到五臺山要走靈壽、阜平,是走山間小路,那困難比今天不知要大多少倍。

宋朝的大居士張商英寫了一首詩,講趙州禪師的修行:「趙州八十猶行腳」,80歲還在各地參訪。「只為心頭未悄然」,為什麼呢,因為他心裡還有一些疑惑,沒有徹底放下。

「及至歸來無一事」,最後到家的時候發現本來沒有什麼,沒有什麼疑惑,也沒有什麼問題,什麼都沒有。「始知空費草鞋錢」,才發現參訪幾十年走壞了很多草鞋,白白地浪費了草鞋錢。實際上這個錢是不會白費的,不經過這個過程,也不會發現無一事,也到不了這個境界

歷史上行腳修行的禪師是非常多的,到近代,這種傳統依然還在延續。比如虛雲老和尚,他一生走遍中國南北,曾經從浙江的普陀山三步一拜到山西的五臺山,開悟以後住在終南山,後又離開終南山到參訪了無數地方。

在虛雲老和尚的年譜裡,他自述了行腳的種種艱辛和他內心的體驗,而且奇怪的是,在行腳的路上會遇到很多在我們看來是與他過不去的事,中間特別不順利。

比如說過河要上船,他靠後,讓別人先上,輪到他要上時,跳板突然翻了,把他翻到水裡去了。他抓住船梆子,因為船上坐滿了人,所以他就泡在河裡過去了。上岸以後,全身溼透,他跑到一個寺院去掛單。寺院偏偏不收,他只好找了一個戲臺鋪了些溼草,過了一夜。

這樣的經歷在他的行腳生涯中經常遇到。他在年譜中說到,他走過了很多山水,外面的境界在不斷地變化,但是他自己的內心卻越來越清明,內心的覺受越來越堅固

現代的「行腳」

古代和近代都在延續著「行腳」傳統,那麼在交通十分發達的今天,佛門弟子們是否還有這方面的堅持呢?答案是肯定的。

禪風君就曾介紹過廣西佛教協會副會長、龍華古寺住持湛空大和尚宗宣法師從廣西龍華古寺行腳六祖惠能大師的故鄉(廣東雲浮新興縣)的歷程。

在此之前,湛空大和尚還行腳3000多裡歷時45天,從廣西桂平西山出發,行至四川峨眉山金頂。在他看來,「走路是一種重要的佛教禪修方式,可以成為很深刻的心靈修行。」

也曾給大家講述了珠海普陀寺行腳僧團的五位行腳師父,從珠海普陀寺行至浙江普陀山,用將近80天,徒步走過了4000裡路,跨越了中國3省24縣市,迎請毗盧觀音回普陀寺安奉的求法之路。

而每年的每年結夏安居結束後,曹山寶積寺的僧眾都會開啟「重走玄奘路」的旅程,秉承祖師遺風,讀萬卷書,行萬裡路,進行意義非凡的行腳之旅,今年已經進入第六年。

其實不管是古代還是現代,無論條件艱苦還是優越,對於每個人來說,修行都是漫長卻也必須要去堅持的。即使是高僧大德,也有參悟不透的時候,於是他們通過「行腳」以及其他的修行方式,將身心投入到其中,才能求得頓悟。

這種修行的方式,對普通人也既有借鑑和教育意義,這種意義並非說每個人都要去徒步修行,都要去朝山,而是說當我們想要認識一個事物的時候,必須要親身去接觸,身體力行,在這個過程中慢慢地去感受,最後悟出自己的一番理解

中國佛教協會副秘書長、上海靜安寺方丈慧明法師曾在《行腳》一書的發布會上講到,「佛法教導我們我們只管行去,莫問他方是何方。因為任何一方皆是執著,前行不變的才是菩提心的表現。」

不管酷暑還是寒冬,當我們需要去解決一些問題的時候,就必須要直面解決問題過程中遇到的困難,並像行腳一樣,一步一個腳印、腳踏實地地前行。

互動時刻

「行腳」的修行故事對你有何啟發?

歡迎留言分享哦

精選推薦

編輯 | 禪風網

圖 | 網絡

相關焦點

  • 修行在路上——寒山寺徒步行腳靈巖山活動紀實
    行腳,乃古大德遍參名山,為尋求解脫,悟佛知見的一種修行法門。崇林法師開示道:讀萬卷書,更需行萬裡路,需理論與實踐並行,身外與心內相融。若依此修道,則妄心能歇,道業可成。早上7點,大家從和合精舍自在門出發,開始行腳至靈巖山。
  • 佛門風範 重慶華巖寺行腳朝聖古劍山威儀清淨
    其實,這是重慶華巖寺的行腳朝聖隊伍。2013年4月17日上午八點半,為期七天的重慶華巖寺朝聖綦江古劍山行腳活動正式開始。在大雄寶殿舉行簡短禮佛儀式後,華巖寺方丈道堅法師率四眾弟子五十餘人走上街頭,向此行的目的地古劍山方向出發。於是,就出現了被重慶市民好奇圍觀的一幕。行腳是佛教古風,具有悠久的歷史傳統。
  • 行腳峨眉山,一次與心對話戰勝自我的旅程
    在峨眉山的徒步棧道上,總能遇見朝聖的人,或是三步一拜,或是結隊相伴而行,又或是獨自一人負重苦行。信仰的力量總是強大而堅韌的,這座大山帶給人們的更是內心的安穩和無我的深思。當旅行不再只是觀光,獲得感成了人們所追求的;當信仰也不再僅限於宗教範疇,體驗感成了峨眉山的獨特魅力。
  • 天童百僧行腳——朝拜阿育王寺佛陀真身舍利
    時值農曆二月十四日,釋迦牟尼佛涅槃紀念日前夕,天童禪寺方丈誠信大和尚組織「天童百僧行腳——朝拜阿育王寺佛陀真身舍利」的大型行腳活動,率領僧俗一百八十人從天童禪寺行腳前往阿育王寺瞻仰禮拜佛陀真身舍利。
  • 《行腳非洲的和尚爸爸》簡介
    書名:行腳非洲的和尚爸爸 作者:張融琳 出版社:東方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年1月 內容簡介: 為救助「黑暗大陸 跟隨主人公慧禮大師的腳步,您可以體驗到非洲原住民生活百態,重溫這場感人至深的追夢之旅,和他一起完成這段關於愛的行腳。 編輯推薦: 所有追尋夢想或追求修行的人,都應該看看這本書。慧禮法師是個值得大家認識的人物。不僅因為他的宗教情操與善行,更難得的是他堅定不移的信念。
  • 行腳第二天:法師得慈悲居士的供養 今日閩南無上清涼
    春雨初晴的閩南,籠罩在悶熱之中,大家都說,今天是這個春天,閩南最熱的一天,可是,行腳法師與沿路信眾、見聞隨喜者,卻在這一天中,感受著發自內心的無上清涼。一、金剛經帶來的清涼九點多,行腳法師們第一次路邊休整。這一次的休整,已經不是簡單的散坐,而是在大雪峰監院傳觀法師和小雪峰住持法度法師的帶領下,共同讀誦金剛經。
  • 大慈寺50名行腳僧從成都出發 徒步峨眉拜普賢
    峨眉山景區 自古以來,修行人為了參悟佛法、印證修為,常常行腳天下,雲遊四方,尤其在禪門,風氣更甚。隨著時代的變遷,許多古老的傳統逐漸消隱,特別是在交通極為發達的今天,「行腳」的傳統更是很少提起。然而,古德先賢的事跡活生生地告訴我們,修行路上,必須腳踏實地地走。
  • 然教法師談行腳功德
    行腳離京城,明月寄我情。除此六度外,別無菩薩行。很多人問:什麼是行腳?行腳又叫作遊方、雲遊,遊學。指的是佛門僧眾,或為尋訪名師,或為自我修持,或為教化他人而廣遊四方。遊方之僧,即稱為行腳僧,與禪宗參禪學道的雲水同義。佛教行腳最著名的和尚,應該算是趙州從諗禪師。
  • 行腳回顧丨普陀僧團行腳歸來,首次分享心路歷程
    2020年11月29日中午,「珠海普陀寺僧團行腳五臺山朝聖圓滿分享會」在三學堂舉行。珠海普陀寺首座果慧法師、監院悟和法師、五位行腳法師以及常住法師、護法檀越、職工義工參加了分享會。在熱烈的掌聲中,五位法師開始分享行腳的心路歷程,暢談個人的心得體會。
  • 心靈的行腳
    蔡力群  一位信佛的朋友在微信上給我發了一組照片,那是一組大悲寺僧人行腳的照片。
  • 古代的行腳僧,與現代的汽車僧,誰更容易證悟佛法?
    近年來,佛教徒們口口聲聲、沾沾自喜的事情就是佛教的現代化,要求與時俱進的呼聲甚囂塵上,好像不享受一下現代社會的科技成果便算不上是將佛教發揚光大的表現,便算不上是與時俱進。限於篇幅,下面我們來分析一下一個最典型的例子,與大家探討,請大家指教。「開門拂榻便安寢,我是江南行腳僧」。這是宋朝一個著名的負心漢陸遊的詩,詩中的行腳僧便是對於那些在外求學、弘揚佛家思想的和尚們的一種稱呼,行腳僧還有一個更貼切的名字叫苦行僧,一個「苦」字,道出了在外僧人求法的艱辛過程。
  • 【行腳感悟】行腳使我煥然一新!
    本來九華山行腳結束時就該把感悟寫好發給師父的,但我卻以太忙、還要再沉澱一下、等等再寫為理由而沒能寫。可隨後,卻在心願的力量下我又一次來到您身邊,參加行腳,並最終圓滿。一路走來,收穫很多、感悟很多、也成長很多,但卻不知道該從何說起。  現僅就感悟最深的兩點向師父匯報。
  • 唐後期禪僧行腳錄:行腳與禪風的關係
    編者按:行腳,作為動態的修行方式,與禪宗傳統靜態的修行方式相得益彰,共同推動了禪學的興盛。本文作者楊富學、趙娜,比較詳細的論述了行腳現象的盛行過程,以及行腳現象出現的原因和影響,讓我們哪能夠更全面的認識行腳這種修行方式,也以其為切入點,加深對禪學的理解。
  • 這種修行方式看似遊山玩水,卻是禪宗大力提倡的解脫之道
    尤其是禪宗興起之後,禪宗僧人尋師訪道之風盛行,如趙州從諗禪師八十高齡還在行腳參訪,汾陽善昭禪師平生參拜過81位善知識。 雲水禪宗僧人的行腳,不同於一般人的遊山玩水,而是一種特殊的修行方式。禪僧行腳時通常所帶的東西只有一件袈裟、一隻缽盂,這一衣一缽裝在一個只有一尺長、三寸寬、三寸半高的小箱子裡,簡單到了不能再簡單的地步。然後把小箱子往胸前一掛,獨自一人,雲遊四方。所謂「芒鞋(草鞋)踏破嶺頭雲」、「一枝藜杖一禪衣」,正是行腳僧真實而形象的寫照。
  • 跟隨法師「行腳」峨眉 效仿古德城拜普賢菩薩
    中國網11月12日訊 自古以來,修行人為了參悟佛法、印證修為,常常行腳天下,雲遊四方,尤其在禪門,風氣更甚。隨著時代的變遷,許多古老的傳統逐漸消隱,特別是在交通極為發達的今天,「行腳」的傳統更是很少提起。然而,古德先賢的事跡活生生地告訴我們,修行路上,必須腳踏實地地走。
  • 阿姜查尊者 | 從修行中得到的了解能帶來舍離與斷除
    ,但真正從研究理論中得到的了解,和從修行中得到的,大不相同。 從修行中得到的了解能帶來舍離與斷除,直到完全舍離為止――我們在思惟中所堅持的。若貪慾與瞋怒在心中生起,我們不會漠不關心,或丟下它們不管,而是正視它們,觀察它們如何生起與從何而來。接著思惟,看看它們如何與我們對立。我們清楚地看見它們,並了解自己是藉由相信與追逐它們,因而陷入困境。這種了解,除了在自己的清淨心之中,無法從其它地方獲得。
  • 唐後期禪僧行腳錄:行腳風氣形成的原因
    編者按:行腳,作為動態的修行方式,與禪宗傳統靜態的修行方式相得益彰,共同推動了禪學的興盛。本文作者楊富學、趙娜,比較詳細的論述了行腳現象的盛行過程,以及行腳現象出現的原因和影響,讓我們哪能夠更全面的認識行腳這種修行方式,也以其為切入點,加深對禪學的理解。
  • 唐後期禪僧行腳錄:禪僧行腳的影響
    參禪行腳活動是一個動態過程。一則它實現了身體的動。在遊方參學,拜訪著名的禪師過程中,行腳僧人以腳步丈量著名山大川,感受南北不同的自然風光,這是最貼近自然的方式。在行動中也實踐著禪宗「平常心即道」的主張,在問學過程中體悟慧能「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頓悟宗旨。二則,它是心靈的「動」。
  • 《執劍之刻》行腳商人位置在哪 行腳商人位置坐標分享
    導 讀 大家知道在手遊執劍之刻裡行腳商人的位置在哪裡嗎?
  • 帶你了解佛門的素食
    編者按:營養過剩和食品安全問題齊發的今天,素食備受青睞,吃素已然成為一種健康的社會風尚,除佛門中人外,從明星政要到普通百姓,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認可並實踐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