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修行得到的了解,能帶來舍離
談到有關「法」的了解時,學問僧和修行僧使用的是相同的字眼,但真正從研究理論中得到的了解,和從修行中得到的,大不相同。兩者看起來好象一樣,但其中一個更深奧與深刻。
從修行中得到的了解能帶來舍離與斷除,直到完全舍離為止――我們在思惟中所堅持的。若貪慾與瞋怒在心中生起,我們不會漠不關心,或丟下它們不管,而是正視它們,觀察它們如何生起與從何而來。接著思惟,看看它們如何與我們對立。我們清楚地看見它們,並了解自己是藉由相信與追逐它們,因而陷入困境。這種了解,除了在自己的清淨心之中,無法從其它地方獲得。
就因為如此,研究理論者和修禪者才會互相誤解。通常那些強調研究者會說:「禪修的比丘只是跟隨自己的想法,缺少經教的基礎。」事實上,在某種意義上來說,研究和修行這兩種方式,完全是同一件事。它們就如手心和手背,若伸出手,手背看起來好象不見了,但它只是隱藏在下面而已。當把手翻過來時,同樣的情形也發生在手心上,它哪裡也沒去,只是隱藏在下面而已。
阿姜查尊者簡介
阿姜查·波提央(Chah Phothivan,1918-1992),近代最有影響力的南傳佛教大師,泰國公認的阿羅漢成就者。9歲出家,20歲正式受戒為比丘。1946年通過最高級正規佛學課程考試後,開始託缽行腳,尋師訪道。
1948年,他在森林中與20世紀偉大的森林禪師阿姜曼相遇,獲得重要的啟發,改變了他的修行方法。1954年回到家鄉吳汶省巴蓬森林,追隨者日多,於是有了著名的巴蓬寺。2002年,在泰國境內與世界各地,巴蓬寺的分院共計超過兩百座。2012年在泰國烏汶的巴蓬寺安詳的離開了人間。
阿姜查的修行方式有兩大特色:頭陀行與禪定體驗,兩者都是延續迦葉尊者重視苦行的精神而來。他的教導方式簡明深遠,吸引了不少西方人士前來受教。其中包括傑克·康菲爾德(Jack Kornfield)、保羅·布裡特(Paul Breiter)、阿瑪洛比丘(Ajahn Amaro)等。
阿姜查的教導不強調任何特別的打坐方法,也不鼓勵人們參加速成內觀或密集禪修課程。他教人先觀出入息以調心,等心安住了,繼續觀察身心的變化。保持生活簡樸、自然的生活態度以及觀察心念是他的修行要領,以培養一種平衡的心境,既無所執著也無我。無論是靜坐或日常生活作息都是修行,只要耐心觀照,智慧與祥和便自然產生。
|中國噶舉中心|
讓我們共同搭建一個沒有邊界的精神樂園
您可能已經關注中國噶舉中心公眾號(chinakagyu)一段時間了,也可能剛剛關注我們,當您感受到了這裡日日不斷的感動!當您把我們的公眾號推薦給身邊的人,這份感動也就得到了傳遞,如此您也積累了無量的法布施的功德福報,很多人也許就因為您而受益,因為您而改變!讓我們共轉法輪、同生淨土!
淨霖有約 投稿郵箱 : gamajinglin@gmail.com 噶瑪淨霖微信:gamajiayuan
每點擊一次下方廣告,便能供養中心2毛錢,讓我們共同融入上師三寶弘法利生事業!點滴布施,從心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