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後期禪僧行腳錄:禪僧行腳的影響

2020-12-12 手機鳳凰網

僧人行腳(圖片來源:資料圖)

唐後期禪宗的行腳之風,對學僧和整個禪林都產生了巨大影響。

首先,行腳有助於參禪者自身的悟道。

因為心中有所惑,需要資深禪師的點撥,才踏上行腳求學路。無人可以只憑枯坐一處,冥思苦想便能開悟,就能得無上菩提。佛法不離世間法,禪法源於生活。越是著名的禪師越注意遍參叢林,正所謂行萬裡路,過萬重關。正如《禪門秘要決》所謂:

遊江海,涉山川,尋師訪道為參禪。自從認得曹溪路,了知生死不相干。

在動態的交流中,無論是學僧還是禪師都更能夠發現自身不足。學僧可以得到恰當的指點,助益於悟道進程,尤有進者,學僧一旦對禪師的點化產生「疑問」,時時提撕,在適當的條件下,聽到石子擊竹的聲音,過橋看到水中倒影,捲起竹簾看到盛開的桃花,這些都會打破「漆桶」,真正悟道。誠如一首悟道詩所言:

終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遍隴頭雲。

歸來笑拈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

行腳儘管風靡一時,但斯時不主張「遍參」的禪師也大有人在。雪峰義存曾問玄沙師備:「『頭陀何不遍參去?』備對曰:『達摩不來東土,二祖不往西天。』[義]存深器重之。」 不可否認,行腳對參禪有巨大的推動作用,尤其對那些根性相對愚鈍者來說,堪稱通往頓悟境界的捷徑。

其次,行腳體現了身體與心靈「動起來」、「走出去」的理念。

參禪行腳活動是一個動態過程。一則它實現了身體的動。在遊方參學,拜訪著名的禪師過程中,行腳僧人以腳步丈量著名山大川,感受南北不同的自然風光,這是最貼近自然的方式。在行動中也實踐著禪宗「平常心即道」的主張,在問學過程中體悟慧能「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頓悟宗旨。二則,它是心靈的「動」。行腳不僅僅需要身體的動,更需要心靈的動,即帶「行腳眼」,恰如雲門文偃弟子香林禪師的總結:

是汝諸人儘是擔缽囊向外行腳,還識得性也未?若識得,試出來道看。你若識不得,只是被人熱瞞將去。且問你諸人,是你參學,日夕用心,掃地煎茶,遊山玩水。你且釘釘喚什麼作自性?諸人且道,始終不變不異,無高無下,無好無醜,不生不滅,究竟歸於何處?諸人還知得下落所在也未?若於這裡知得所在,是諸佛解脫法門,悟道見性。始終不疑不慮,一任橫行,一切人不奈你何。

心靈上不被人迷惑,把禪師的話語轉化為內在體悟,剝落層層的我執、我見。同時,親近自然,也容易打開心靈,實現人與自然合一,見到自身本來面目,以此開悟。

其三,行腳活躍了山林。

參禪者為悟道而行腳,在寂靜的禪林中形成了一道蔚為壯觀的風景線。學僧與禪師置身山水,在賞心悅目的自然環境下不斷學習,努力精進。這樣的行腳為叢林平添了更多的人文魅力,使得整個叢林成為一個有機整體,學術不再受限於南北地域的隔閡。《古尊宿語錄》卷13《趙州(從諗)真際禪師語錄並行狀》記載了這麼一則公案:

因有南方僧來,舉「問雪峰云:『古澗寒泉時如何?』雪峰云:『瞪目不見底。』學云:『飲者如何?』峰云:『不從口入。』」[趙州禪]師聞之曰:「不從口入,從鼻孔裡入?」其僧卻問師:「古澗寒泉時如何?」師云:「苦。」學云:「飲者如何?」師云:「死。」雪峰聞師此語,贊云:「古佛,古佛。」雪峰後因此不答話矣。

福建雪峰義存解釋「古澗寒泉」的禪語,由行腳僧傳至趙州從諗處,從諗別有解釋。從諗之語後又由行腳僧帶回至雪峰處。在通訊不甚發達的古代,從南到北,再從北到南對一則禪語進行切磋交流,行腳僧無疑起到了媒介作用。

在行腳活動中,不管是禪師與學僧之間、禪師與禪師之間,還是學僧與學僧之間,都可以自由交流,顯現出率性自然的一面。儘管教示手段不同,悟道過程中會有挫折和磨難,但最終無疑營造了一種自由輕鬆的氛圍。山林中寬鬆與無拘無束的氛圍與世俗社會中規中矩的正統思想環境既大相逕庭,又相得益彰,形成了兩個相對獨立又不斷發生交集的禪學文化圈,對宋代佛教文化的發展和士子吸收佛教文化提供了可能性。

其四,行腳活動彰顯了唐後期禪宗的基本特色。

行腳參學中,禪師們展示的教示手段,形成了各宗門獨特的風格。如臨濟宗有「四料簡」教化手段;曹洞宗有「五位法」;溈仰宗的「畫圓相」法;雲門宗有「涵蓋乾坤句」、「截斷眾流句」、「隨波逐浪句」三句。個別禪師的風格,如德山棒、臨濟喝、趙州茶、溈山牛、雪峰球,因師僧的行腳活動而得以廣泛傳播,以各自濃重的禪學特色,為唐後期禪學塗抹重彩。晚唐禪師的特點也成為後世參悟的憑證,正如北宋禪師黃龍惠南所頌:

撥草佔風辨正邪,先須拈卻眼中沙。

舉頭若味天皇餅,虛心難吃趙州茶。

南泉無語歸方丈,靈雲有頌悟桃花。

從頭為我雌黃出,要見叢林正作家。

其五,行腳推動了晚唐及五代禪宗各門宗風的融合。

五家中最晚出的法眼宗具有融攝其他各宗,汲攝各宗優長的特色。除卻時代融合發展的需要,或許還與當時盛行的行腳風氣有關。當時正是行腳僧們將南北方各宗門和著名禪師的思想傳播到各地,扮演著信息媒介的作用。如五代著名禪師法眼文益(885~958年)曾著《宗門十規論》,「最早用文字對禪門四宗的禪門施設和宗師傳法風格進行概括」。 此書的形成與文益的行腳活動有莫大的關係。他七歲出家,十二歲在越州(今浙江紹興)開元寺受具足戒。後來被禪宗玄妙旨趣所吸引,捨棄舊學而南遊,投福州長慶院師從學風義存的弟子慧稜禪師,但無所契悟。遂繼續南遊至漳州(今福建漳浦),禮羅漢桂琛為師,修習禪法,逐漸出名,成為法眼宗的始祖。他在《宗門十規論•自敘》中說:

文益幼脫繁籠,長聞法要,歷參知識,垂三十年……門庭建化固有多方……文益中測頗深,力排匪逮,拒轍之心徒壯,鼴河之智無堪,於無言中強顯其言,向無法中強存其法。宗門指病,簡辯十條,用詮諸妄之言,以救一時之弊。

在自己與他人的行腳過程中,文益了解到禪林中普遍存在的問題,而以「糾弊、救世」之心撰成此書,是為行腳活動間接推動的結果。

在綜合認識禪宗特點的基礎上,法眼宗提出了禪教合一的主張,尤其注重華嚴宗與禪宗的結合,進而促成了永明延壽「華嚴禪」的形成。在《宗鏡錄》中將佛教分為五教:小乘教、初教、終教、頓教、一乘圓教,「[延]壽以華嚴一乘為究竟圓妙之教,以絕待靈心籠括一切聖經去。其理高遠,其論雄健,以折衷綜合為特色,諸宗習合之所以發端也。」此一融合、折衷之風對五代及宋代的教宗融合、宗門融合及三教融合都具有推動作用,成為五代及宋以後佛教發展的主流。

結語

參禪行腳現象經唐後期而成為禪宗僧人修行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伴隨著問學、悟道的全過程。北宋臨濟宗禪師汾陽善昭作「行腳歌」加以系統闡述,為行腳提供了心理和技術上的支持。最終成為後世禪僧參禪問道中樂此不疲的修行方式。

相關焦點

  • 唐後期禪僧行腳錄:禪僧行腳風氣的盛行
    編者按:行腳,作為動態的修行方式,與禪宗傳統靜態的修行方式相得益彰,共同推動了禪學的興盛。本文作者楊富學、趙娜,比較詳細的論述了行腳現象的盛行過程,以及行腳現象出現的原因和影響,讓我們哪能夠更全面的認識行腳這種修行方式,也以其為切入點,加深對禪學的理解。
  • 唐後期禪僧行腳錄:行腳風氣形成的原因
    編者按:行腳,作為動態的修行方式,與禪宗傳統靜態的修行方式相得益彰,共同推動了禪學的興盛。本文作者楊富學、趙娜,比較詳細的論述了行腳現象的盛行過程,以及行腳現象出現的原因和影響,讓我們哪能夠更全面的認識行腳這種修行方式,也以其為切入點,加深對禪學的理解。
  • 唐後期禪僧行腳錄:行腳與禪風的關係
    編者按:行腳,作為動態的修行方式,與禪宗傳統靜態的修行方式相得益彰,共同推動了禪學的興盛。本文作者楊富學、趙娜,比較詳細的論述了行腳現象的盛行過程,以及行腳現象出現的原因和影響,讓我們哪能夠更全面的認識行腳這種修行方式,也以其為切入點,加深對禪學的理解。
  • 藍貝|激烈響亮的禪僧
    看1969年香港老電影《虎山行》,對喬宏一角兒印象深刻。片中,喬宏飾演一個落髮出家的抗金英雄。受宋將委託,再次出山。金兵說「你即已出家,就該呆在廟裡,為何又管俗事?」喬宏說:「你們髒了我修行的土地」。還是喬宏,在胡金銓的電影《俠女》 裡,也飾一位得道高僧,是俠女徐楓的師傅。
  • 天童百僧行腳——朝拜阿育王寺佛陀真身舍利
    時值農曆二月十四日,釋迦牟尼佛涅槃紀念日前夕,天童禪寺方丈誠信大和尚組織「天童百僧行腳——朝拜阿育王寺佛陀真身舍利」的大型行腳活動,率領僧俗一百八十人從天童禪寺行腳前往阿育王寺瞻仰禮拜佛陀真身舍利。
  • 朱剛║「蘇軾尺牘考辨」系列之二:蘇軾與雲門宗禪僧尺牘考辨
    自《嘉泰普燈錄》始,蘇軾被編入臨濟宗黃龍派東林常總(1025—1091)禪師的法嗣[1],但不可否認的是,他生前跟雲門宗禪僧的交往其實更為密切。現存蘇軾尺牘中,有不少是寫給雲門宗禪僧的,本文對這些尺牘的內容和寫作時間作些考辨,在此基礎上概述蘇軾與雲門宗禪僧的交往情形。
  • 影響賈伯斯一生的日本禪師的12條生活準則(一)
    這本書正是賈伯斯學禪的入門書籍,從學禪中得來的生活與工作的啟示,影響了賈伯斯一生。 今天和大家再次分享鈴木俊隆禪師自己的12條生活禪修準則,願將靜心帶入帶入生活中的每個當下。這一規則(還有其他一些後面的規則)為長期閱讀禪僧習慣的讀者所熟知。這也是我哲學的一部分,也是一個禪僧生活的一部分:單任務而不一次進行多項任務。當你在倒水的時候就只倒水就可以了。
  • 香港「佛國萬裡行之普陀山行腳」朝聖團功德圓滿
    行腳僧團比丘滿心歡喜朝普陀行腳僧團關心疾苦行腳掠影合影留念佛教在線香港訊 一步一願,祝福中華,一心一念,祈福香江!香港佛教文化協會主辦的「佛國萬裡行之普陀山行腳」朝聖團於2008年1月20日,禪悅法喜,功德圓滿!2007年12月26日,行腳僧團十八比丘,經過七十多天的行腳,步行四千裡,登上海天佛國普陀山,朝山禮佛。同時抵達的還有108位香港十八區功德主代表。與會大眾,吉祥自在,法喜無量! 佛國萬裡行之普陀山行腳,是香港佛教界有史以來,第一次以步行方式朝禮普陀山。
  • 【行腳感悟】行腳使我煥然一新!
    但一見到師父,走進行腳隊伍,我立刻被一種說不出的喜悅所包圍。  行腳的第一天,師父便以我所學的專業知識為我開示(研究生方向為園林植物與觀賞園藝)。您指著路邊的小喬木問我「樹木為什麼要修剪?」我一時有些沒反應過來,只是說一般在園林中修剪有兩個目的,一是為了讓樹木更快更好的生長;二是對樹木進行藝術造型,使其更具觀賞價值。
  • 茶味禪味,味味一味:茶趣與禪思的美好姻緣及影響
    困時睡覺,醒來喝茶,餓了吃飯,該行則行與傳統的中庸之道也有些許相符之處。而禪茶的結合是正是禪宗所標榜的「該行則行」的結果。大唐氣象萬千,文化興盛,宗門之中也多是飽學之士。故而禪宗與茶的結合,它的功能已不僅僅是早期的去困解乏,而是創造了飲茶文化的一種新的精神意境。並由此逐步形成了我國特有的佛教茶文化。最為後世所稱道的便是所謂的「茶禪一味」。
  • 行腳峨眉山:行腳是出家人的本分事
    行腳峨眉山:行腳是出家人的本分事
  • 香港佛國萬裡行「五臺山行腳朝聖團」朝拜碧山寺
    妙江法師拈香主法 妙江法師作開示 贈予文殊菩薩像 合影留念 佛教在線五臺山訊 人間菩提路,佛國萬裡行。2011年5月24日下午,香港普門寺住持道平法師率領由香港佛教文化協會主辦的「五臺山行腳朝聖團」的九位法師和來自香港、江浙地區及海外地區的200餘位護法居士,到五臺山首站朝聖地碧山寺朝拜,受到碧山寺僧眾的熱情歡迎。朝拜團一行在道平法師的帶領下,誠誦「南無大方廣佛華嚴經」名號依次進入寺院,行至碧山寺法堂前,大眾列隊恭請五臺山碧山寺方丈妙江法師登臺說法。妙江法師端坐在法座上為眾開示。
  • 傳播希望種子 第四屆青年踏尋孔子行腳大陸行啟動
    傳播希望種子 第四屆青年踏尋孔子行腳大陸行啟動 2013年07月27日 17:23 來源:中國臺灣網 字號:  小  中  大 轉發
  • 蘇軾轉世故事的異域迴響:日本五山禪僧對文人僧化典故的引用及誤解
    [50]湯谷稔編:《日明勘合貿易史料》,東京:國書刊行會,1983年,第187頁。[51]陳小法:《入明僧策彥周良與中日「書籍之路」》,《中日「書籍之路」研究》,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3年,第61頁,注26。[52]見橫川景三所撰表文,《補庵京華前集》,《五山文學新集》第一卷,第27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