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轉世故事的異域迴響:日本五山禪僧對文人僧化典故的引用及誤解

2021-02-14 四川大學哲學社會科學學報

【注釋】

[1]參見王水照:《蘇軾作品初傳日本考略》,《湘潭師範學院學報》1998年第2期,第3頁。

[2]五山文學如何分期,說法眾多,本文以楊曾文《日本佛教史》(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98頁)中的三期說為準。即「應仁之後為後期,代表人物有天隱龍澤、景徐周麟、橫川景三、月舟桂壽等,詩文尚引典故,盛行儒學研究」。

[3]近年來對前身後世故事的研究較多,如朱學東:《青蓮居士謫仙人 金粟如來是後身——論詩仙李白的佛緣及其禪思禪趣》,《雲夢學刊》2004年第6期;戴長江、劉金柱:《「前世為僧」與唐宋佛教因果觀的變遷——以蘇軾為中心》,《河北師範大學學報》2006年第3期;郭茜:《論東坡轉世故事之流變及其文化意蘊》,《河南師範大學學報》2013年第6期;許外芳:《「紅蓮故事」中的蘇軾前身「五戒禪師」》,《文史知識》2008年第10期;戴路:《「宿命通」與北宋中後期文人的轉世書寫》,王水照、朱剛編:《新宋學》(第四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9月。不過以上研究大都集中在對國內文獻的疏理和考證,未將目光引向域外。

[4]徐文明:《維摩詰經譯註》,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第110頁。

[5]梅慶吉主編:《首楞嚴經》,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4頁。

[6]《晉書》,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第1024頁。

[7]釋道原:《景德傳燈錄》,臺北:三民書局,2009年,第748頁。

[8]段成式《酉陽雜俎》前集卷二記載:同州司馬裴沆途遇病鶴,一老人告知須三生是人者以血塗之方能治癒放飛,而裴生的前生非人;又,崔曙為太山老師後身。前集卷十三記載:顧況之子顧非熊前生為顧況已喪之子,且言「抑知羊叔子事非怪也」。《樹萱錄》中記載:一郎官謁老僧,僧指爐香謂「此是檀越結願香,香菸尚存,檀越已二生,三榮朱紫矣」。參見《全唐五代筆記》,西安:三秦出版社,2012年,第1544、1547、1620、2166頁。

[9]《舊唐書·張昌宗傳》(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第2706頁):「時諛佞者奏雲,昌宗是王子晉後身。……辭人皆賦詩以美之,崔融為其絕唱。」崔融詩參見陳貽焮主編:《增訂補釋全唐詩》卷五七,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1年,第467頁。

[10]此說見戴長江、劉金柱:《「前世為僧」與唐宋佛教因果觀的變遷——以蘇軾為中心》,《河北師範大學學報》2006年第3期,第132頁。

[11]本文所舉唐人詩歌,均可見於《全唐詩》,如無特別強調,不一一標註頁碼。

[12]嚴羽評此詩曰:「因問人為迦葉,故作此答,不則便為誕妄矣。」其解釋更為通透。參見詹鍈:《李白全集校注匯釋》,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10年,第2632頁。

[13]如李嘉祐《送弘志上人歸湖州》「詩從宿世悟,法為本師傅」;呂溫《送文暢上人東遊》「到時為彼岸,過處即前生」。

[14]如其《遣病》「前身為過跡,來世即前程」;《公安縣遠安寺水亭見展公題壁,漂然淚流,因書四韻》「今來見題壁,師已是前身」;《褒城驛二首》其一「今日重看滿衫淚,可憐名字已前生」;《盧頭陀詩》「還來舊日經過處,似隔前身夢寐遊」。

[15]如其《觀棋歌送儇師西遊》「自從仙人遇樵子,直到開元王長史。前身後身付餘習,百變千化無窮已」;《初至長安》「每行經舊處,卻想似前身」;《答張侍御賈,喜再登科後,自洛赴上都贈別》「知君憶得前身事,分付鶯花與後生」;《送慧則法師歸上都,因呈廣宣上人》「雪山童子應前世,金粟如來是本師」。

[16]其《送鴻舉遊江南詩引》云:「夫冉冉之光,渾渾之輪,時而言,有初、中、後之分;日而言,有今、昨、明之稱;身而言,有幼、壯、艾之期;乃至一謦欬,一彈指,中際皆具;何必求三生以異身耶?」

[17]蘇軾詩中已頗引用《太平廣記》中的典故,可見宋仁宗以後在士大夫間已有流傳。具體可參閱張國風:《〈太平廣記〉在兩宋的流傳》,《文獻》2002年第4期。

[18]吳曾:《能改齋漫錄》卷十八,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506頁。

[19]《王荊文公詩箋注》,高克勤點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87、92頁。

[20]其中記載:「宋朝有二青草堂。在前者年九十餘,有曾家婦人,嘗為齋供,及布施衣物。和尚感其恩,乃言老僧與夫人作兒子。一日,此婦人生子,使人看草堂,已坐化矣。所生子即曾魯公也。以前世為僧,嘗修福修慧,故少年登高科,其後作宰相。以世俗觀之,無以加矣。」參見王日休:《龍舒淨土文》,上海:世界佛教居士林,1928年,第77頁。

[21]何薳:《春渚紀聞》,張明華點校,《唐宋史料筆記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第75頁。

[22]周輝《清波雜誌》卷二「諸公前身」條記載:「房次律為永禪師,白樂天海中山,本朝陳文惠南庵,歐陽公神清洞,韓魏公紫府真人,富韓公崑崙真人,蘇東坡戒和尚,王平甫靈芝宮。近時所傳尤眾,第欲印證今古名輩,皆自仙佛中去來。然其說類得於夢寐渺茫中,恐止可為篇什裝點之助。」參見劉永翔:《清波雜誌校注》,《唐宋史料筆記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第56頁。

[23]《蘇軾詩集合注》,黃任軻、朱懷春校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所引蘇軾詩均參見本書,不一一標註頁碼。

[24]此說在後世最為流行,對其的敷衍和論述也最多,參見許外芳:《「紅蓮故事」中的蘇軾前身「五戒禪師」》,《文史知識》2008年第10期,第142頁。

[25]何薳:《春渚紀聞》,第75頁;梅溪集重刊委員會編:《王十朋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942頁。

[26]詳說可參閱郭茜:《論東坡轉世故事之流變及其文化意蘊》,《河南師範大學學報》2013年第6期,第147-149頁。

[27]何文煥輯:《歷代詩話》,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第368頁。

[28]施德操:《北窗炙輠》,《叢書集成初編》第2881冊,北京:商務印書館,1939年,第24頁。南宋葛立方《韻語陽秋》卷十二中引蘇軾之說對此有不同見解:「不立文字,見性成佛之宗,達磨西來方有之,陶淵明時未有也。……其《形影神》三篇,皆寓意高遠,蓋第一達磨也。而老杜乃謂『淵明避俗翁,未必能達道』何耶?東坡諗(《宋詩話全編》作「論」)陶子《自祭文》云:『出妙語於纊息之餘,豈涉生死之流哉?』蓋深知淵明者。」參見何文煥輯:《歷代詩話》,第575頁。

[29]《小補東遊集》,《五山文學新集》第一卷,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1967年,第69頁。

[30]《小補東遊續集》,《五山文學新集》第一卷,第177頁。

[31]《補庵京華前集》,《五山文學新集》第一卷,第261頁。

[32]《小補東遊集》,《五山文學新集》第一卷,第58頁。

[33]魏慶之編:《詩人玉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418頁。

[34]《五山文學全集》第四卷,京都:思文閣,1992年,第179頁。

[35]分見《補庵京華前集》《補庵京華續集》,《五山文學新集》第一卷,第213、411頁。

[36]均見《梅花無盡藏》卷一,《五山文學新集》第六卷,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1972年,第644、666頁。

[37]分見《小補東遊後集》《小補東遊續集》《補庵京華別集》《小補東遊集》,《五山文學新集》第一卷,第111、164、562、49頁。

[38]均見《梅花無盡藏》卷一,《五山文學新集》第六卷,第665、666頁

[39]何薳:《春渚紀聞》,第85頁。

[40]《湖海新聞夷堅續志》,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第280頁。

[41]《五山文學全集》第四卷,第107頁。

[42]《小補東遊續集》,《五山文學新集》第一卷,第164頁。

[43]分見《小補東遊集》《補庵京華新集》,《五山文學新集》第一卷,第71、76、633頁。

[44]分見《小補集》《補庵京華別集》,《五山文學新集》第一卷,第4、588頁。

[45]分見《小補東遊集》《小補東遊續集》,《五山文學新集》第一卷,第65、171頁。

[46]何文煥輯:《歷代詩話》,第355頁。又見《說郛三種》一百二十卷本《竹坡老人詩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3870頁。

[47]嘯嶽鼎虎禪師手抄《山谷詩抄》,山口:洞春寺,2006年影印本。以下所引抄物皆出自此書卷一,不一一標註頁碼。

[48]現存《說郛》(涵芬樓本)卷三十二有節編本,題下標「十四卷」,實際只有十類、四十四條;《宛委別藏》本收錄一卷,僅比涵芬樓本少一條;《歷代笑話集》收是書二十八則;《類說》亦摘錄二十八則;《詩話總龜》曾摘引其文,計《詩話總龜》前後集四條、《苕溪漁隱叢話》前後集三十二條、《草堂詩話》一條、《竹莊詩話》一條、《詩人玉屑》八條、《詩林廣記》九條、《宋詩紀事》四條、《能改齋漫錄》四條,連同《說郛》所錄,共一百○七條,去其重者,共七十三條。

[49]虎關師煉:《濟北詩話》,《日本詩話叢書》,東京:文會堂,1922年,第314頁。

[50]湯谷稔編:《日明勘合貿易史料》,東京:國書刊行會,1983年,第187頁。

[51]陳小法:《入明僧策彥周良與中日「書籍之路」》,《中日「書籍之路」研究》,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3年,第61頁,注26。

[52]見橫川景三所撰表文,《補庵京華前集》,《五山文學新集》第一卷,第277頁。

[53]《梅雲字說》,《補庵京華前集》,《五山文學新集》第一卷,第271頁。

[54]五山時代儒釋道一致論已有諸多論述,茲不贅述。具體可參閱芳賀幸四郎:《中世禪林の學問および文學に関する研究》,京都:思文閣,1981年;鄭樑生:《日本五山禪林的儒釋道三教一致論》,《史學集刊》1995年第2期。又,王明兵在《日本中世末期五山禪僧的「儒·釋」論爭與其內部分化》(《古代文明》2014年第1期)一文中也提及了這一問題。

[55]《奉賀皇帝敕釋書入大藏》其二,《松山集》,《五山文學全集》第一卷,第640頁。

[56]參見《古磵字說》《書印寫金剛經後》,《補庵京華全集》,《五山文學新集》第一卷,第282、285頁。

[57]《寄心華首座寓城西次韻》《雲壑猿吟》,《五山文學全集》第三卷,第2448頁。

[58]橫川景三《琴叔修首座詩稿序》(《補庵京華別集》,《五山文學新集》第一卷,第547頁):「前僧錄北禪翁(瑞溪周鳳),曾跋予拙稿,有謂曰:昔時洛社全盛,人物如林,為詩祖師者唱於上,而為詩弟子者和於下,然得詩法而成一家者,不過兩三人。北禪諭予曰:詩祖師,謂蕉堅老師(絕海中津)也;詩弟子,汝師養源(曇仲道芳)與雙桂(惟肖得巖)諸老也。予退而書紳矣。」

[59]橫川景三《松竹齋主所藏墨梅圖詩後序》(《補庵京華別集》,《五山文學新集》第一卷,第554頁):「投老松竹齋連城珍藏主,有墨梅圖,秘而寶焉。一日謁予,求系一辭,然蕉雪(惟肖得巖)以下九老題於上,詩中佛也。北禪翁(瑞溪周鳳)跋於下,文中王也。」

[60]橫川景三《南陽(智鳳)少年試筆》「君家幸有詩尊宿,請自斯春秉燭遊」句自注「詩尊宿,謂希世靈彥也」,又見《梅雲字說》。參見《補庵京華前集》,《五山文學新集》第一卷,第213、270頁。

[61]橫川景三《子建字說》,《補庵京華續集》,《五山文學新集》第一卷,第418頁。

[62]《五山文學全集》第四卷,第196頁。

[63]《五山文學全集》第四卷,第128頁。

[64]《功叔字說》,《補庵京華前集》,《五山文學新集》第一卷,第266頁。

[65]《月桂明公庵主率都佛事》,《小補東遊後集》,《五山文學新集》第一卷,第129頁。

[66]《元日立春 次東坡唱和回催來勻(「韻」),北禪和尚(瑞溪周鳳)題》,《小補集》,《五山文學新集》第一卷,第4頁。

[67]《悼英玉淵詩敘》,《鴉臭集》,《五山文學全集》第三卷,第2230頁。

[68]《補庵京華別集》,《五山文學新集》第一卷,第528頁。

[69]《補庵京華後集》,《五山文學新集》第一卷,第317頁。

[70]《補庵京華續集》,《五山文學新集》第一卷,第433頁。

[71]《屈眴辨》,《濟北集》卷九,《五山文學全集》第一卷,第134頁。

[72]《通衡之五》,《濟北集》卷二十,《五山文學全集》第一卷,第364頁。

[73]《竹居清事》,《五山文學全集》第三卷,第2807頁。

 

相關焦點

  • 王連旺丨日本的蘇詩「抄物」及其文獻價值
    可以推想,尚未調查的14部中附有「寫入抄」的可能性極高。五山版中同一種書存有24部是極為罕見的,也從一個側面幫助蘇軾詩歌在日本中世禪林中普及程度之高,書上所附禪僧們的「寫入抄」更增加了該書的文獻價值。這裡可以給我們一點啟示,整理影印日本五山版漢籍時,是從刊刻藝術角度考慮選擇潔淨整齊的版本,還是從文本價值角度考慮選擇滿紙「寫入抄」的版本呢?
  • 蘇軾作一詞慶賀好友喜得貴子,引用2個典故,逗得眾人開懷大笑
    其實透過歷史,我們輕而易舉就能發現蘇軾並不符合大眾想像中的讀書人那般一板一眼。與之相反的是,蘇軾恰恰是個十分有趣愛玩的文人。接下來這句就是蘇軾對新生兒的稱讚,誇這個孩子的身體和精神頭十分強壯,出生才滿三天,就已經壯得好像能吃下一頭牛。雖然看起來很誇張,但實際上這兩句話是蘇軾引用了《尸子》中的語句,表達了他對友人孩子的最美好期盼,希望他能茁壯成長。
  • 你知道蘇軾《朝雲詩》中都引用了哪些典故嗎?
    你知道蘇軾《朝雲詩》中都引用了那些典故嗎?吳斌接本百家號上篇《「不似楊枝別樂天,恰如通德伴伶玄」蘇軾《朝雲詩》折射出的情感》。蘇軾在《朝雲詩》中引用了不少典故,上次我們說了在《朝雲詩》序中引用的白居易《不能忘情吟》的典故,現在我們說說蘇軾在《朝雲詩》中引用的其它典故。
  • 朱剛║「蘇軾尺牘考辨」系列之二:蘇軾與雲門宗禪僧尺牘考辨
    自《嘉泰普燈錄》始,蘇軾被編入臨濟宗黃龍派東林常總(1025—1091)禪師的法嗣[1],但不可否認的是,他生前跟雲門宗禪僧的交往其實更為密切。現存蘇軾尺牘中,有不少是寫給雲門宗禪僧的,本文對這些尺牘的內容和寫作時間作些考辨,在此基礎上概述蘇軾與雲門宗禪僧的交往情形。
  • "習近平用典"出版:"論語"引用最多 最青睞蘇軾
    135則典故 概括精髓  《習近平用典》共26萬字,從總書記數百篇講話和文章中遴選出他使用頻率高、影響深遠、最能體現他治國理政理念的典故135則,分敬民、為政、立德、勸學、廉政、創新、法治等13個篇章。針對每則典故,分別闡述習近平總書記用典的現實意義,詮釋習近平總書記所引典故的背景義理。
  • 如何在詩詞中使用典故?
    如何在古詩詞中使用典故◎南郭居士查典故的基本釋義,原指舊制、舊例,也是漢代掌管禮樂制度等史實者的官名。後來一種常見的意義是指關於歷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故事或傳說。本文所說的典故是為第二種含義,簡言之就是詩詞或文章等,引用古書中的故事或詞句。
  • 一人之下505:米二引用日本神話故事!這一話的看點到底有哪些?
    【前言】‖人氣動漫畫《一人之下》第505話更新,在這一話中一個日本小孩兒直接直接召喚出了一隻狗,一開始我們以為這就是《火影忍者》裡佐井的忍法超偽化獸,但後來我們又發現這狗竟然好像還是小男孩兒哥哥的寵物,於是這又讓我們不得不聯想到《火影忍者》裡的另一個人物角色牙和他的赤丸
  • 蘇軾「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中,嬋娟一詞有豐富的典故來源
    蘇軾「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中,嬋娟一詞有豐富的典故來源文·段宏剛北宋大文豪蘇軾(1037年——1101年)屈原畢竟是一代文豪,他的影響力很大,他所使用的典故被後來的文人所認可。到東漢時期,「嬋娟」在文人的心目中,已經成為情操高尚的美女的代名詞。張衡在《西京賦》中,創造了一個成語「嬋娟此豸」,本意指像嬋娟一樣的美女,具有妖嬈嫵媚的姿態。後來,這個成語變成了形容詞,專門形容美女外秀中惠的姿態。
  • 蘇軾,描寫友人生子的快樂,表現了作者性格中開朗而詼諧的一面
    宋詞起初是出自宋朝時期宴飲娛樂乃至青樓歌曲的創作,早先時期很多文人對作詞都表示不齒,即使在宋詞的演變發展中它逐漸成為了上流社會和文人墨客消遣的工具之後,依然以靡靡之音為主,風格婉約,柔若無骨。很多北宋詞人也嘗試過對宋詞題材和寫作上的革新,到蘇軾時期,宋詞的轉型和豪放派宋詞才真正成型。蘇軾,他是宋代詞壇的領袖人物,生性豁達,為人率真,他的一生特別愛結交朋友。
  • 蘇軾勸朋友戒色,寫了一首詞,連用三個典故,讀完會心一笑
    而在古時候,一些古人講話可就不是這樣,尤其是一些文人,詩人、詞人,他們會將對別人的規勸話語直接寫出來,甚至是刻在某個地方。蘇軾,就有過這樣的做法。在勸告好友的時候,直接把勸誡詞刻在了石柱上。一點兒面子都不給朋友留下。這似乎跟我們所認識的蘇軾很不一樣。
  • 蘇軾是千古第一文人,連政敵王安石都稱讚他
    在中華五千年的歷史上,文人爛若繁星,不過,要論起才華和人格魅力,蘇軾才是我心中的千古第一文人。他在詩、詞、散文、書法、繪畫上都取得了極高的成就。連他曾經的政敵王安石都,不知要過幾百年,才會再有這樣的人物。事實上,千年已過,卻再未見蘇軾這樣的人物。
  • 習近平烏鎮演講再引用《易經》中的八個字 近三個月引用了三次
    大會上還引用了哪些古語典故? 在第二屆世界網際網路大會開幕式上,習近平引用古語、典故還有兩處,一是引「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出自《老子》,原文為「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如何回詩日本?中國詩詞大會冠軍回應了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出自《繡袈裟衣緣》作者是日本長屋王。這句話來源於1300多年前中日友好交往的一段佳話。根據記載鑑真事跡的歷史典籍《東徵傳》,公元八世紀,日本長屋親王曾在贈送大唐的千件袈裟上,繡上十六字偈語: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寄諸佛子,共結來緣。
  • 書法美文:嗜筆如命的文人啊
    在很大程度上,文明的傳承,文化的發展,都依賴於文人的一支妙筆。故而,筆之於文人來說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過去的文人,無論走到哪裡,別的東西可以不帶,而筆墨總會不離於身。筆,成為了文人與天地對話、抒發思緒、達情言志而須臾不可離的妙物。筆墨與文人士大夫水乳交融的結合,形成了中國文化特別是書畫藝術獨具特色的意韻。
  • 唐後期禪僧行腳錄:禪僧行腳風氣的盛行
    與敦煌出土的早期燈史類著作——如淨覺撰《楞伽師資記》、杜胐撰《傳法寶記》和佚名氏撰《歷代法寶記》——所記載的早期禪僧相比,唐後期的禪僧在求學問道的過程中,更加突出了四處參請的現象。這一做法與道信、弘忍所倡導的聚徒傳法看似有違,實則不然。道信之前,遊化是禪修的主要形式,而唐後期的遊化,只不過是聚徒弘法的一種補充形式而已,遊的最終目的仍在於聚,通過遊,而止於更為理想的禪法弘揚地,以求精進。
  • 歐陽修和蘇軾,文人心中最理想師生,蘇軾此詞為尊師重道的典範!
    在宋代,因為文人地位的空前抬高,因科舉考試而建立起來的師生關係相對而言也牢固很多。歐陽修和蘇軾就成為中國文人最理想的一對師生,亦師亦友,相知相交,默契有加。公元1079年,蘇軾知湖州,三過平山堂,此時歐陽修已經去世八年了,睹物思人,蘇軾一時感懷,便寫下這首詞紀念恩師。而這首詞也成為歷史上尊師重道的典範。
  • 清朝一文人,送給屠戶一副對聯,句句罵人,卻不帶一個髒字
    今天筆者就和大家分享一則文化人寫對聯罵人,反而被人奉為座上賓的故事。話說清朝乾隆年間,蘇州有一個殺豬的屠戶,史料沒有記載屠戶的名字,只是記載屠戶家裡非常富裕。屠戶是個有追求的人,覺得自己雖然出身殺豬世家,但是不能一輩子殺豬,得想辦法提高自己的身份地位。
  • 引用中國成語典故,這位全日本最年輕的知事在說什麼?
    據日本共同社2月26日報導,鑑於日本北海道地區的新冠肺炎疫情嚴峻(確診54例,病亡2例),日本北海道知事,未滿39周歲的鈴木直道宣布,北海道地區的所有中小學校停課。這一防疫舉措的強度,遠大於日本政府近日推出的防疫方針的力度,因而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
  • 日本文化中的「寒山寺」憧憬
    寒山詩東傳日本之時,正值日本鎌倉時代末期,時局動蕩,戰亂頻發。寒山詩中的無常思想和隱士情懷恰與當時日本文人想要逃避殘酷現實、尋求精神解脫的願望不謀而合,因此廣受好評。寒山詩中所呈現的熱愛自然、隱居山野的理想境界也讓日本人由衷讚嘆。身處生命無常、動蕩不安的社會,許多知識分子受寒山的影響遁世出家,並創立了隱者文學,其中最為著名的便是鴨長明的《方丈記》、吉田兼好的《徒然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