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在的社會上,我們總被教會,為人處世要圓滑一些,能夠誇讚別人的時候,就不要輕易說別人不好的地方。大家總喜歡聽好聽的話,其他人對我們讚美有加的話,而不是成天被挑剔毛病,被指出這裡不好,那兒做得也不行。
所以,「規勸」、「勸告」別人的話,大多時候,我們都是能避免就避免。而在古時候,一些古人講話可就不是這樣,尤其是一些文人,詩人、詞人,他們會將對別人的規勸話語直接寫出來,甚至是刻在某個地方。
蘇軾,就有過這樣的做法。在勸告好友的時候,直接把勸誡詞刻在了石柱上。一點兒面子都不給朋友留下。
這似乎跟我們所認識的蘇軾很不一樣。在我們的印象中,蘇軾是豁達樂觀的,正如「一蓑煙雨任平生」。
又像林語堂的書中所概括的蘇東坡,樂天派、月下的漫步者、悲天憫人的道德家、心腸慈悲的法官、官場上的堅持己見者、生性詼諧愛開玩笑的人。種種的秉性結合起來,都說不上蘇軾是一位愛挑別人毛病,喜歡規勸他人的人。
樂觀豁達的蘇軾,在勸誡有人時,也會用風趣幽默的方式。比如這首勸朋友戒色的《臨江仙·贈王友道》,很多朋友讀完會心一笑。
這首詞,其實放到現在來讀,不同性別之人,讀起來的感受還是大不一樣的呢。男子讀完了之後會嘻嘻笑,而女子卻怒氣顯露。
上片:誰道東陽都瘦損,凝然點漆精神。瑤林終自隔風塵。試看披鶴氅,仍是謫仙人。
詞的上片,蘇軾接連用了三個典故,一句一典。說出了好友高潔與清新脫俗。其中第一句的典故是指的昔日東陽為了求得官名而日漸消瘦,但後面接著就寫到好友了,眼睛炯炯有神,像極了在畫上點了漆墨一樣的,黑白分明。
而下一句「瑤林終自隔風塵」的典故,是指的東晉時候的大將軍王恭,有些區別於常人的風韻,帶著與世隔絕的仙人氣質。而第三句的典故,「謫仙人」,這裡就更加明顯了。蘇軾把好友比做成披著鶴毛鬥篷的李太白。
從這上片的描寫中,我們可以看出,蘇軾在規勸好友的時候,還是有一定的技巧在裡面的。光是這三句,其實還不能夠看出是一首「勸誡詞」。因為誇獎的力度一句勝過一句。
下片:「省可清言揮玉塵,真須保器全真。風流何似道家純。不應同蜀客,惟愛卓文君」。
勸誡詞的下片,才是勸。不過還是委婉了一些。用了老莊的休養生息的方式來勸阻好友。接下來就比較直接了,「風流何似道家純」。那些風流的事兒,哪有和自己一同修身養性來的純淨。
最後一句,就是這首勸誡詞中寫得最為精妙的,也是後世爭議最大的。「不應同蜀客,惟愛卓文君」。「卓文君」這個女子,相信我們都知道,堂堂一代才女,而且她和司馬相如之間的愛戀,也是千古流傳的絕世感情。
而在這一句中,「同蜀客」,實際上也就是指的司馬相如。說的是,司馬相如對於卓文君是一世的寵愛,但好友不應該像他這樣,過分寵溺女子。
對於男子來說,對情愛方面的憧憬,實屬正常的事情。而對於女子而言,看到這最後一句,說不能像司馬相如一樣,惟愛卓文君。
不就是指的其中的錯誤是因身為女子的卓文君而起的嗎?這樣一來,女子讀了自然氣不打一處來了。
即使在文壇上,一直都在流傳的司馬相如之死,正是因為「悅文君之色」,不過按照倆人的出身與最後的逝世,還是不應該歸咎於卓文君的。
蘇軾的這首詞運用了眾多的史典,託出了詞人於己於友以道治身的美好思想,道出了貌美身健與高潔脫俗、不為仕途所困擾的哲理關係。構思新奇,結構獨特,語言中充滿了道學色彩。
了解一位詞人最簡單直接的方式,便是欣賞他的詞作。《蘇軾詞傳》主要以他一生所作的詞為主。這套詞傳包括《李清照詞傳》、《蘇軾詞傳》、《辛棄疾詞傳》、《李煜詞傳》、《倉央嘉措詩傳》和《納蘭容若詞傳》。
這套詞傳原價238元,現在活動價,只要79元,點擊下方連結購買。讓你多一分書卷氣,感受詩詞的飄逸和靈氣。
小咖話歷史總結:
蘇軾的這首勸誡詞,雖說寫得非常精妙,要勸也會先誇一誇,而且還用了不少的典故在其中,但詞中的意思,卻是爭議不小。總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吧。不過這種規勸他人的方式,我們也可以適當借鑑借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