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太有才了就忍不住要說話,膠帶都粘不住。蘇軾對自己的文章也頗為自得:某平生無快意事,惟作文章。意之所到,則筆力曲折,無不盡意。自謂世間樂事無踰此矣。
蘇軾的快意文章也不禁要用到嘲笑人上。張先81歲娶了18歲小妾,蘇軾忍俊不禁,忍不住要調侃張先:十八新娘八十郎,蒼蒼白髮對紅妝。鴛鴦被裡成雙夜,一樹梨花壓海棠。雖然這事把張先氣得不行,但是仍然沒有計較什麼。
都說勸人是一件苦差事,而且還很容易得罪人。勸人者,必須要把握好對方的心思,更加需要把握好對方的性格,如果不夠了解對方,說出讓對方不喜歡的話,別說勸對方,甚至還可能被對方厭惡呢!
有一次,蘇軾遇到一位道友,居然寫了一首勸誡詞,還題刻在石頭上。但蘇軾的勸誡概括起來就是兩個字:戒色
此詞作於蘇軾67歲時,當時他與好友王友道同在廬山上修身養性,沉溺女色,便寫下此詞。為了勸對方,東坡費盡心機,開篇連用三個典故,。讓我們來品一品這首詞:
《臨江仙·贈王友道》北宋.蘇軾誰道東陽都瘦損,凝然點漆精神。瑤林終自隔風塵。試看披鶴氅,仍是謫仙人。省可清言揮玉塵,真須保器全真。風流何似道家純。不應同蜀客,惟愛卓文君。
上闕在誇讚對方的基礎之上,下闕開始勸誡。「省可清言揮玉塵,真須保器全真」,可是你要知道道家生活的修行,其實是有著嚴肅的清規戒律的。
唯有真正履行這清規戒律,才能算是做到了極致的修行。
「風流何似道家純」,風流韻事雖然看上去卻是非常享受,但是哪裡又能比得上真正純樸的道家修行呢?
「不應同蜀客,惟愛卓文君」,你可千萬不要寫司馬相如那樣,因為貪戀卓文君的美貌最終收穫了不好的結局。
不過,蘇東坡這首詞雖然句句都在點子上,效果也很好,還被刻在石頭上。但是,卻惹惱了後世的很多女人。蘇軾一生以受女子喜愛著稱,怎麼會被女人罵呢?原因就出在最後一句「不應同蜀客,惟愛卓文君」上,這不是公然說才女卓文君是色的元兇嗎?
雖然文壇一直傳言,說司馬相如是「悅文君之色」而死,但這種說法並沒有史料依據。更何況,人家夫妻二人是兩情相悅,當年卓文君更是不嫌對方窮酸下嫁,是一個實打實的糟糠妻,所以,蘇軾用這二位的例子未免有些不地道了
不過蘇軾的這首宋詞,也從另外一個方面說明了人自身不可太過放縱,因為太過放縱,必然會帶來德行的變化,必然會使得身體不足以在修行,在仕途當中取得更大的成績。
全文都是用道家思想來勸誡對方不要太貪戀這世間的美色。這樣內容的詩詞,在蘇軾的詞作當中並不多見。
我們恐怕沒有聖人的意境,也沒有足夠的閱歷,但都不妨閒時讀讀《蘇軾詞傳》,人生的沉浮,情感的憂樂在我們的理念中自會有一番新的體悟。也許不經年我們也能理解蘇軾的超然灑脫。
此書用唯美深情的妙筆將蘇東坡的一生娓娓道來,融東坡的生平與經典詩詞為一體,將他少年時的驚世才情、青年時的意氣風發、中年時的愈挫愈勇、老年時的達觀淡泊生動地展現在世人眼前。讀後希望自己有一日可以學會蘇東坡其實無所謂風雨和斜陽的「吟嘯徐行」。
《辛棄疾詞傳》。辛棄疾與蘇軾並稱為"蘇辛",被譽為"詞中之龍"。兩本書都結合了主人公的人生經歷,再現了其當時以文傳世的世人形象。不僅內容豐富,外觀也是十分精美,紙質厚實,字跡清晰。可能書籍也學習了蘇軾「內外兼修」的品質吧。閱讀起來受益非常。
整套書分為《蘇軾詞傳》《辛棄疾詞傳》《李煜詞傳》《李清照詞傳》《納蘭性德》《倉央嘉措》。
內容講得很精緻,涵蓋政治、歷史、人文等很多的領域。可以說,這是最不可錯過的一套經典詩詞讀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