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典詩詞中,適當運用典故可以增加詩詞的表現力,在有限的詞語中展現出無限的內涵,也可以使詩詞委婉含蓄,避免平直。但在創作詩詞中要運用好典故並非是一件易事,它不僅要作者熟悉掌握大量典故,還要能夠準確理解有關典故的正確含義和使用方法。縱觀我國古典詩詞史,典故運用最多,也最高妙的便數李商隱。
本文就讓我們通過李商隱的一首詩《淚》,來見識一下古典詩詞中對於典故的妙用。《淚》是李商隱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寫於大中二年(848年)冬,為李德裕遭貶所寫。雖然這首詩只有8句,李商隱卻在詩中連用了6個典故,且個個巧妙之極,不得不令人拍案叫絕。
另外,這首詩還有一個值得注意的地方。即全文無一「淚」字,卻句句是淚。為什麼要這麼說呢?顧名思義,李商隱這首詩的核心是「淚」,所以他在詩的前六句,便運用6個典故,講述了歷史上6大悲傷流淚之事,分別為失寵、憶遠、感逝、懷德、悲秋、傷敗。加上最後兩句李商隱身世的血淚,便句句是淚了。下面我們便來具體看看這首詩:
永巷長年怨綺羅,離情終日思風波。
湘江竹上痕無限,峴首碑前灑幾多。
人去紫臺秋入塞,兵殘楚帳夜聞歌。
朝來灞水橋邊問,未抵青袍送玉珂。
首先,我們來看這首詩的第一句,也就是第一個典故,「永巷長年怨綺羅」。它的意思是說,幽閉在永巷中失寵的宮妃,長年累月地淚溼綺羅。根據《三輔黃圖》記載:「永巷,宮中長巷,幽閉宮女之有罪者。漢武帝時改為掖庭,置獄焉」。可見第一句寫的是失寵之淚。
次句「離情終日思風波」,便是第二個典故。它的意思是說,在閨中獨居的思婦因為思念遊子,而整日擔心江上的風波。《楚辭·九章·哀郢》中有:「順風波以從流兮,焉洋洋而為客」之句。可見第二句寫的是憶遠之淚。第三句「湘江竹上痕無限」,即湘江邊的竹子上,斑駁的啼痕應該有無數。據《述異記》記載,「舜南巡,葬於蒼梧,堯二女娥皇、女英淚下沾竹,文悉為之斑」。此為感逝之淚。
第四句「峴首碑前灑幾多」,意思是說,在峴首山的石碑前,感懷的涕淚流下幾多?第四個典故,則出自於《晉書》:「羊祜卒,百姓於峴山建碑。望其碑者莫不流涕」。寫的是懷德之淚。第五句「人去紫臺秋入塞」,即昭君離開紫臺,在秋風中走向荒涼的塞外。第五個典故,我們應該都比較熟悉,便是昭君出塞的典故。此為悲秋之淚。
第六句「兵殘楚帳夜聞歌」,意思是說,項羽兵困垓下,在營帳裡夜聞悽愴的楚歌。第六個典故也是我們比較熟悉的,據《史記·項羽本紀》記載:「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這是傷敗之淚。至此,李商隱連用了6個典故,講述了歷史上的6種淚。
最後兩句「朝來灞水橋邊問,未抵青袍送玉珂」,則是李商隱自己的身世之淚。它的意思是說,當我清晨來到灞水橋邊,看到青袍寒士相送達官貴人的時候,才明白前面的淚,都不算什麼。這是因為李商隱地位卑微,經常要送迎貴客,尤其是對令狐綯低聲下氣,還是被排斥,所以最後的淚,可以說是身世的血淚。
綜觀李商隱的這首詩,無疑它全文無一「淚」字,卻句句是淚。並且,還巧妙地連用了6個典故,足見李商隱水平的高超。總的來說,李商隱的這首詩,是一首感傷流淚的佳作。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