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提倡謙遜,所以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總是習慣於用各種溢美之詞去誇獎別人,而用一些中性甚至是謙卑的詞語來形容自己。
尤其是在一些比較傳統的家庭,即使是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也不會向外炫耀,他們以此作為家教優良的一種表現,而我們現在將其稱之為「低調」。
雖然現在這種謙遜的為人處世之道在慢慢改變,但是當我們追根溯源的時候還是會發現,古人有很多謙虛為人的有趣典故,了解到這些故事之後對於我們與人交流溝通、升遷學習都會大有益處。
這些故事當中的主角通常都是我們所熟知的文人墨客,比如唐朝的賀知章、張九齡,還有宋朝的蘇軾、歐陽修等等,這些大名鼎鼎的文人都有謙虛為人的特點,當然這只是在特定歷史時期和人生階段的一種解讀。
我們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這首詩的主人公同樣具有這樣的特點,他就是唐朝著名詩人李商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位大文豪是怎麼謙虛為人、「吹捧」自己只有10歲的外甥的。
公元851年秋天,李商隱要離開長安遠赴今天的四川任職,離心之前舉辦了一場盛大的送別宴席。在晚宴上李商隱的侄子韓偓大放異彩,這位只有10歲的孩子即興賦詩,驚豔全場。
五年之後,李商隱返回長安,看到侄子所寫的詩詞感慨萬千,隨即揮毫潑墨,寫下了兩首詩作為答謝。這首詩也被後世人作為誇獎別人的經典,被千萬人在生活中引用。
韓冬郎即席為詩相送十歲裁詩走馬成,冷灰殘燭動離情。桐花萬裡丹山路,雛鳳清於老鳳聲。劍棧風檣各苦辛,別時冰雪到時春。為憑何遜休聯句,瘦盡東陽姓沈人。
當時,回到長安城的李商隱面對著昔日好友,感慨歲月如梭、物是人非,很多知己親友都已經離開人世或者遠走他鄉。
此情此景,不免心生惆悵,但是看到自己小小年紀的侄子的詩詞,心裡又無限寬慰,所以寫了這首《韓冬郎即席為詩相送》的名篇來表示對孩子的肯定和鼓勵。
這首詩的首聯是對昔日情形的回憶,小小年紀的韓偓天資聰慧,英氣逼人,能夠在短時間內就寫出一首詩詞,實在讓人驚嘆不已。然而大家很快就要各奔東西,親朋好友不知道什麼時候能夠再次見面,「冷灰殘燭」的情景滿是悲涼與落寞。
下一句是千古名句,尤其是「雛鳳清於老鳳聲」更是被人奉為經典。後來,韓偓跟隨自己的父親一起到外地任職,山高路遠,桐花盛開,在那花叢中隱隱傳出陣陣鳳鳴,而雛鳳的聲音明顯要比老鳳的聲音更為清澈悅耳。
其實這句詩的意思就是我們後來說的「長江後浪推前浪」,但是李商隱卻用一種瑰麗的想像和誇張手法表達出來,使得詩詞形象生動,也讓這種誇讚更多了一層詩意。
更要特別說明的是,這兩句詩中的山、花和鳳都不是實指,而是在這一聯裡,李商隱用了很多美好的字眼來稱讚韓瞻父子。其中,「丹山」、「桐花」、「雛鳳」、「老鳳」並非實指,在詩文典籍當中是代指人們的美好品行。
李商隱稱讚韓偓的才華明顯在他的父親之上,一句「雛鳳聲清」讓韓偓那種少年英才的形象躍然紙上。
詩人接下來寫明了自己與親人不同的人生境遇,他和韓偓父子天各一方,自己身處巴蜀之地,而侄兒卻在江南水鄉。時局不穩,前途渺茫,鬥轉星移,轉眼間大家已經分別了數年。
寒來暑往,韓偓的才氣應該還是沒有絲毫衰減。詩人將自己的侄子韓偓比作何遜,而將自己比作沈約,說自己和韓偓同樣是自愧不如,這個典故《與徐勉書》。
這首詩請情真意切,想像豐富,通過各種意象和修辭手法表達自己的親人的思念、對侄子的讚美以及對人生的思考,讓人拍案叫絕。
雖然知道整首詩的人可能相對是少數,然而僅僅「雛鳳清於老鳳聲」這一句卻賦予了整首詩活躍千年的生命力,一首主題為送別與思念的詩詞竟然也能如此哀婉動人、瑰麗別致,也難怪能夠經久不衰了。
其實這首詩完整的名字非常長,全名如下:韓冬郎即席為詩相送一座盡驚他日餘方追吟連宵侍坐裴回久之句有老成之風因成二絕寄酬兼呈畏之員外·其一,讓我們都有些懷疑是不是把詩詞的序言放進了題目中。
無論如何,這並不妨礙這首詩成為我們心中的經典。詩人的深情、詩人的思念、詩人的稱讚,跟隨著歲月的腳步在我們每一個人的心底留下深刻的足跡,永遠橫亙在歷史長河之中熠熠生輝!
郭沫若與魯迅對罵:都只說了四五個字,卻是字字見血,招招致命
無可奈何花落去:晏殊怎麼都寫不出下句,此人隨口一說成千古絕唱
「心有靈犀一點通」的「靈犀」怎麼理解?千萬人使用,少數人才懂
他用3年才寫出這2句詩,所有人都說他愚蠢,這首詩卻成為千古名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