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劉瑛 通訊員錢政安
歷時一年編寫、校訂工作,國內第一本聚焦習近平總書記用典的書籍——《習近平用典》近日由人民日報出版社出版,面向全國公開發行。該書3日晚經央視新聞聯播推薦後引起廣泛關注,記者第一時間電話聯繫到該書責任編輯之一曹騰進行採訪,了解到該書出版背後的諸多細節。
歷時一年 精心組織
《習近平用典》一書由人民日報社社長楊振武作序,人民日報社副總編輯盧新寧組織撰寫解讀文字。楊振武在序言中寫道:「學習習近平的文章、講話、著作等,一個最為深切的感受就是,他善於用典,常常古為今用、推陳出新,不斷激活優秀傳統文化,賦予其鮮活的當代價值與意義。」
解讀文字由人民日報評論部團隊擔綱撰寫,人民日報出版社社長董偉牽頭編輯出版小組,全力做好編輯、校訂、出版工作。「之所以由人民日報評論部團隊擔綱全書的解讀,正因為評論是人民日報的旗幟和核心優勢,肩負著緊跟中央、引導輿論,對重要精神作出準確闡釋等重要使命,具有長期積累的準確解讀中央精神的天然優勢。」人民日報出版社副社長鞠天相如是對記者說。
責任編輯之一曹騰接受記者採訪時透露,該書從創意立項到出版,歷時一年,當初項目組7人都籤了保密協議,出版之前選題嚴格保密。
135則典故 概括精髓
《習近平用典》共26萬字,從總書記數百篇講話和文章中遴選出他使用頻率高、影響深遠、最能體現他治國理政理念的典故135則,分敬民、為政、立德、勸學、廉政、創新、法治等13個篇章。針對每則典故,分別闡述習近平總書記用典的現實意義,詮釋習近平總書記所引典故的背景義理。鞠天相表示,編輯出版這部《習近平用典》,旨在幫助廣大領導幹部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準確理解總書記的思想精髓。「我們在解讀時,為了確保準確性,主要做了兩方面的工作。一是精讀習近平講話、文章的原文,還原用典的上下文語境。一個用典,肯定是有所指的。把所指的對象呈現出來,是一個基本要求。另一方面的工作是,把習近平對相關問題的思考都做了一個梳理和總結。『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只有全方位了解習近平關於這一領域的論述,才能更好地判斷出這個用典的意義、價值。可以說,在習近平治國理政思想中定位其用典,也是這本書的特色所在。」
解讀文字的主要撰寫者——人民日報評論部主編張鐵說:「一條微博是140個字,3條微博就是四五百字,為了深入淺出,又生動精到,力求提煉習近平總書記用典的當代價值和意義的精髓,大家撰寫時是以這個標準來要求自己的。」
引用《論語》11次 最青睞蘇東坡
據責任編輯之一曹騰介紹,《習近平用典》一書中,引用次數最多的是源自儒學經典的名言名句,其中,《論語》11次,《禮記》6次,《孟子》4次,《荀子》3次,《尚書》、《二程集》等儒學經典著作也有引用。
記者從書中發現,135個典故中,有7則是宋代文學家、政治家蘇軾的名言名句。習近平曾多次表示他很喜歡蘇軾《晁錯論》中的一句話——「天下之患,最不可為者,名為治平無事,而其實有不測之憂。坐觀其變而不為之所,則恐至於不可救。」
責任編輯之一賴凌麗介紹說,《習近平用典》分平裝和精裝兩種版本,適合廣大黨政機關領導幹部、企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大中專院校師生及關心關注中國古典文化的讀者閱讀。
用典精華
【廉政篇】
一絲一粒,我之名節;一釐一毫,民之脂膏。
寬一分,民受賜不止一分;取一文,我為人不值一文。
誰雲交際之常,廉恥實傷;倘非不義之財,此物何來?
——《在河南省蘭考縣委常委擴大會議上的講話》等文中引用
■ 原典
一絲一粒,我之名節;一釐一毫,民之脂膏。寬一分,民受賜不止一分;取一文,我為人不值一文。誰雲交際之常,廉恥實傷;倘非不義之財,此物何來?
——[清]張伯行《禁止饋送檄》
■ 釋義
張伯行曾任福建巡撫、江蘇巡撫、禮部尚書。他清廉剛直,從不收受禮物,極力反對以饋贈之名,行賄賂之實,被康熙譽為「天下第一清官」。
張伯行在福建巡撫任上,為拒絕送禮者,特地撰寫了一篇《禁止饋送檄》,張貼於居所院門及巡撫衙門。這篇檄文被視作為政清廉的「金繩鐵矩」。
這篇《禁止饋送檄》,全文僅56字,共用了8個「一」字,申述了關心百姓疾苦、注重個人名節、反對送禮行賄的主張。「一絲一粒」雖小,卻牽涉我的名節;「一釐一毫」雖微,卻都是民脂民膏。對百姓寬待一分,那麼百姓所得就不止一分;向百姓多索取一文,那麼我的為人便一文不值。這體現了廉潔奉公的做人原則與道德操守。
■ 解讀
理想的滑坡,是最致命的滑坡;信念的動搖,是最危險的動搖,這絕不是危言聳聽。而這樣的滑坡和動搖,往往是從小事開始的。習近平還曾以「貪如火,不遏則自焚;欲如水,不遏則自溺」「堤潰蟻穴,氣洩針芒」「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等,提出過同樣峻切的警思。現實中,少數幹部總以為在大是大非面前把握住自己就行了,所以在「小節」上疏於防範,認為吃幾頓飯、喝幾瓶酒、收點小東西無傷大雅,其結果往往是「小節不慎,大節難保」,最終鑄成大錯,悔之晚矣。所以習近平不斷強調,思想的口子一旦打開,那就可能一瀉千裡。幹部不論大小,都要努力做到慎獨、慎初、慎微,「不以惡小而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