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用典"出版:"論語"引用最多 最青睞蘇軾

2020-12-16 中國新聞網

  □本報記者劉瑛 通訊員錢政安

  歷時一年編寫、校訂工作,國內第一本聚焦習近平總書記用典的書籍——《習近平用典》近日由人民日報出版社出版,面向全國公開發行。該書3日晚經央視新聞聯播推薦後引起廣泛關注,記者第一時間電話聯繫到該書責任編輯之一曹騰進行採訪,了解到該書出版背後的諸多細節。

  歷時一年 精心組織

  《習近平用典》一書由人民日報社社長楊振武作序,人民日報社副總編輯盧新寧組織撰寫解讀文字。楊振武在序言中寫道:「學習習近平的文章、講話、著作等,一個最為深切的感受就是,他善於用典,常常古為今用、推陳出新,不斷激活優秀傳統文化,賦予其鮮活的當代價值與意義。」

  解讀文字由人民日報評論部團隊擔綱撰寫,人民日報出版社社長董偉牽頭編輯出版小組,全力做好編輯、校訂、出版工作。「之所以由人民日報評論部團隊擔綱全書的解讀,正因為評論是人民日報的旗幟和核心優勢,肩負著緊跟中央、引導輿論,對重要精神作出準確闡釋等重要使命,具有長期積累的準確解讀中央精神的天然優勢。」人民日報出版社副社長鞠天相如是對記者說。

  責任編輯之一曹騰接受記者採訪時透露,該書從創意立項到出版,歷時一年,當初項目組7人都籤了保密協議,出版之前選題嚴格保密。

  135則典故 概括精髓

  《習近平用典》共26萬字,從總書記數百篇講話和文章中遴選出他使用頻率高、影響深遠、最能體現他治國理政理念的典故135則,分敬民、為政、立德、勸學、廉政、創新、法治等13個篇章。針對每則典故,分別闡述習近平總書記用典的現實意義,詮釋習近平總書記所引典故的背景義理。鞠天相表示,編輯出版這部《習近平用典》,旨在幫助廣大領導幹部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準確理解總書記的思想精髓。「我們在解讀時,為了確保準確性,主要做了兩方面的工作。一是精讀習近平講話、文章的原文,還原用典的上下文語境。一個用典,肯定是有所指的。把所指的對象呈現出來,是一個基本要求。另一方面的工作是,把習近平對相關問題的思考都做了一個梳理和總結。『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只有全方位了解習近平關於這一領域的論述,才能更好地判斷出這個用典的意義、價值。可以說,在習近平治國理政思想中定位其用典,也是這本書的特色所在。」

  解讀文字的主要撰寫者——人民日報評論部主編張鐵說:「一條微博是140個字,3條微博就是四五百字,為了深入淺出,又生動精到,力求提煉習近平總書記用典的當代價值和意義的精髓,大家撰寫時是以這個標準來要求自己的。」

  引用《論語》11次 最青睞蘇東坡

  據責任編輯之一曹騰介紹,《習近平用典》一書中,引用次數最多的是源自儒學經典的名言名句,其中,《論語》11次,《禮記》6次,《孟子》4次,《荀子》3次,《尚書》、《二程集》等儒學經典著作也有引用。

  記者從書中發現,135個典故中,有7則是宋代文學家、政治家蘇軾的名言名句。習近平曾多次表示他很喜歡蘇軾《晁錯論》中的一句話——「天下之患,最不可為者,名為治平無事,而其實有不測之憂。坐觀其變而不為之所,則恐至於不可救。」

  責任編輯之一賴凌麗介紹說,《習近平用典》分平裝和精裝兩種版本,適合廣大黨政機關領導幹部、企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大中專院校師生及關心關注中國古典文化的讀者閱讀。

  用典精華

  【廉政篇】

  一絲一粒,我之名節;一釐一毫,民之脂膏。

  寬一分,民受賜不止一分;取一文,我為人不值一文。

  誰雲交際之常,廉恥實傷;倘非不義之財,此物何來?

  ——《在河南省蘭考縣委常委擴大會議上的講話》等文中引用

  ■ 原典

  一絲一粒,我之名節;一釐一毫,民之脂膏。寬一分,民受賜不止一分;取一文,我為人不值一文。誰雲交際之常,廉恥實傷;倘非不義之財,此物何來?

  ——[清]張伯行《禁止饋送檄》

  ■ 釋義

  張伯行曾任福建巡撫、江蘇巡撫、禮部尚書。他清廉剛直,從不收受禮物,極力反對以饋贈之名,行賄賂之實,被康熙譽為「天下第一清官」。

  張伯行在福建巡撫任上,為拒絕送禮者,特地撰寫了一篇《禁止饋送檄》,張貼於居所院門及巡撫衙門。這篇檄文被視作為政清廉的「金繩鐵矩」。

  這篇《禁止饋送檄》,全文僅56字,共用了8個「一」字,申述了關心百姓疾苦、注重個人名節、反對送禮行賄的主張。「一絲一粒」雖小,卻牽涉我的名節;「一釐一毫」雖微,卻都是民脂民膏。對百姓寬待一分,那麼百姓所得就不止一分;向百姓多索取一文,那麼我的為人便一文不值。這體現了廉潔奉公的做人原則與道德操守。

  ■ 解讀

  理想的滑坡,是最致命的滑坡;信念的動搖,是最危險的動搖,這絕不是危言聳聽。而這樣的滑坡和動搖,往往是從小事開始的。習近平還曾以「貪如火,不遏則自焚;欲如水,不遏則自溺」「堤潰蟻穴,氣洩針芒」「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等,提出過同樣峻切的警思。現實中,少數幹部總以為在大是大非面前把握住自己就行了,所以在「小節」上疏於防範,認為吃幾頓飯、喝幾瓶酒、收點小東西無傷大雅,其結果往往是「小節不慎,大節難保」,最終鑄成大錯,悔之晚矣。所以習近平不斷強調,思想的口子一旦打開,那就可能一瀉千裡。幹部不論大小,都要努力做到慎獨、慎初、慎微,「不以惡小而為之」。

相關焦點

  • 習近平烏鎮演講再引用《易經》中的八個字 近三個月引用了三次
    大會上還引用了哪些古語典故? 在第二屆世界網際網路大會開幕式上,習近平引用古語、典故還有兩處,一是引「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出自《老子》,原文為「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 楊立新:習近平的用典藝術
    通過對習近平總書記在重要講話、文章中引用的典故查找原典、加注釋義,我深深 地感到,習近平總書記對中國傳統文化經典取精用宏、驅遣自如,在古典和現代之間自由穿行、遊刃有餘,所引典故體系完備、脈絡分明,充分發掘了中國傳統文化 的歷史意義和當代價值,揭示並彰顯了包孕其中的時代精神。 習近平善於用典,精於用典,堪稱用典大家。其用典範圍之廣、數量之大、頻率之高,在歷屆黨和國家領導人中非常突出。
  • 從《習近平用典》 中汲取精神力量
    原標題:從 《習近平用典》 中汲取精神力量   近讀《習近平用典》一書,我不僅深刻地體會到習近平用典的精妙意境,更深刻地體會到習近平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愛和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強烈文化自信。
  • 《習近平用典》亮相法蘭克福 英專家:引人入勝
    由人民日報出版社出版的《習近平用典》一書,在這充滿中華古韻的氛圍中亮相書展。  這本書從習近平數百篇講話和文章中,遴選出使用頻率高、影響深遠、最能體現其治國理政理念的典故135則,並對這些古典名句的釋義和習近平引述所賦予的現實意義加以解讀。其古樸素雅的裝幀設計,與展臺淡雅的風格相互輝映,引得不少參觀者駐足翻閱。
  • 《習近平用典》敬民篇
    從「緊緊依靠人民,充分調動最廣大人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到打掉橫亙在黨和群眾之間的無形之牆,增強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繫,習近平總書記履新之始就將「人民」作為我們黨治國理政的核心價值,在「敬民」的話語坐標下,強調親民有真感情、愛民有真措施、利民有真成效。
  • 《中華成語典故學習詞典—習近平用典釋義與溯源》在臺灣出版
    一部由大陸、臺灣、港澳共二十六位博士、專家、學者參與編寫的《中華成語典故學習詞典——習近平用典釋義與溯源》日前在臺灣出版。該書主編由中國語言文字大詞典編纂工作委員會主任劉嘉豐、副主任劉澤武與臺灣新生報大陸新聞召集人王輝丹擔綱。
  • 《習近平用典》立德篇
    「修其心治其身,而後可以為政於天下」「廉不言貧,勤不道苦」……習近平同志引用的典故,對於官德有大量論述。這些言簡意賅、意蘊深遠的話語,從各個側面回答了「什麼是官德」「為何要官德」「怎麼有官德」的問題。
  • [習近平最新用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編者按:習近平總書記在文章、講話、著作中常常引用古代典籍中的經典名句,用中國經典講「中國經驗」,以中國道理說「中國道路」。這些典故名句是5000年文化長河中沉澱的智慧結晶,寓意深邃、生動傳神,極具啟迪意義,也彰顯了文化自信。
  • 習近平總書記用典為何有如此之魅力?
    「原聲微視頻」「思想解讀」「經典釋義」「現場訪談」「互動問答」「經典誦讀」,豐富的形式和內容,讓《百家講壇》系列特別節目《平「語」近人——習近平總書記用典》給人耳目一新之感。  提起典故,往往有人會覺得艱澀難懂。習近平總書記用典為何有如此之魅力?讓人想聽、愛聽、願聽,讓人聽得進,記得住,傳得開,用得上,忘不掉。總書記是如何引用中國經史典籍中的華章佳句的?
  • 向總書記學習用典
    繼2015年2月《習近平用典》第一輯出版後,近日《習近平用典》第二輯又出版了。其中第一輯收錄習近平總書記用典135則,第二輯148則。將兩本書結合起來閱讀,我們不僅深刻地體會到總書記用典的精妙意境,更深刻地體會到總書記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愛和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強烈文化自信。   古人說文章是「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的一系列重要講話、文章、訪談等,形成了獨具個性的風格,人們愛聽、愛讀、愛看,海外媒體紛紛稱之為「習式風格」。
  • 梳理習近平的300餘次引用:儒學經典名言最多
    在那次座談會上,習近平又一次提到了法國作家與藝術家:司湯達、巴爾扎克、莫泊桑、羅曼·羅蘭。他說,最受震撼的是雨果的《悲慘世界》和《九三年》。他同樣喜歡法國畫家塞尚和德加。  不過,這次習近平的書單又增加了新的內容,英國作家、德國作家和美國作家都為他所提及。
  • 平語近人·習近平總書記用典:金聲玉振 史鑑昭昭
    作者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百家講壇》特別節目《平「語」近人——習近平總書記用典》現場    中華經典,是一座豐富的寶庫,蘊藏著無數寶貝。(《論語·季氏》)。自古以來,中華先民就重視語言的修飾和錘鍊。給語言增加文採,有很多方法,比如講究修辭,選擇恰當準確形象的詞彙,比如講究鍊句,語言簡潔、明快,比如講究邏輯嚴謹,思維縝密等。其中有一個有力的手段就是用典。
  • [習近平最新用典]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
    編者按:習近平總書記在文章、講話、著作中常常引用古代典籍中的經典名句,用中國經典講「中國經驗」,以中國道理說「中國道路」。這些典故名句是5000年文化長河中沉澱的智慧結晶,寓意深邃、生動傳神,極具啟迪意義,也彰顯了文化自信。中國之聲特別策劃《習近平最新用典》,梳理習近平總書記最新重要講話和文章中引用的經典名句。
  • 金聲玉振,史鑑昭昭(平語近人·習近平總書記用典)
    本文作者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百家講壇》特別節目《平「語」近人——習近平總書記用典》現場 (《論語·季氏》)。自古以來,中華先民就重視語言的修飾和錘鍊。給語言增加文採,有很多方法,比如講究修辭,選擇恰當準確形象的詞彙,比如講究鍊句,語言簡潔、明快,比如講究邏輯嚴謹,思維縝密等。其中有一個有力的手段就是用典。
  • [習近平最新用典]行之力則知愈進 知之深則行愈達
    編者按:習近平總書記在文章、講話、著作中常常引用古代典籍中的經典名句,用中國經典講「中國經驗」,以中國道理說「中國道路」。這些典故名句是5000年文化長河中沉澱的智慧結晶,寓意深邃、生動傳神,極具啟迪意義,也彰顯了文化自信。
  • 典故的意義——《平「語」近人——習近平總書記用典》觀後
    習近平總書記曾經強調,在新時代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在這方面,習近平總書記本人率先垂範,在他的一系列重要講話和文章當中,無論是談治國理政的重大問題,還是在國際場合闡明中國的原則、觀點、立場,抑或是在基層和幹部群眾傾心地交談,習近平總書記經常會引用一些中國經史典籍當中的華章佳句,不僅對這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有精準的闡釋,而且賦予了新的時代內涵,閃爍著新時代的思想光芒。
  • 除了習近平主席收到的「國禮」《論語》還有哪些外文版?
    3月24日,法國總統馬克龍將1688年出版的首部法文版《論語導讀》贈送給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  法國總統馬克龍贈送給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珍貴國禮——1688年法國出版的首部《論語導讀》法文版原著,也是最早的西文版《論語》之一。據悉,馬克龍贈送的這本《論語導讀》,法文全稱是《孔子與王家科學》,翻譯了《論語》約3/4的內容,作者是17世紀法國醫生和教士弗朗索瓦·貝尼耶。這部《論語導讀》原著目前僅存兩本,一本送給習近平主席,另一本存放在巴黎的法國國立吉美亞洲藝術博物館。
  • [習近平最新用典]海不辭水,故能成其大
    編者按:習近平總書記在文章、講話、著作中常常引用古代典籍中的經典名句,用中國經典講「中國經驗」,以中國道理說「中國道路」。這些典故名句是5000年文化長河中沉澱的智慧結晶,寓意深邃、生動傳神,極具啟迪意義,也彰顯了文化自信。
  • 博通經史 精釋用典——讀《習近平用典》一書的典故釋義
    最近,由人民日報出版社推出的《習近平用典》一書甫一面世,即好評如潮,首印30萬冊不盈月即預售完畢。該書的典故釋義作者楊立新是我多年的摯友,蒙他惠賜一冊,乘興翻閱, 不由讚嘆他所下功夫之深, 對總書記所用典故詮釋之精,忍不住拍案叫絕。
  • 學習用典︱天下之難持者莫如心,天下之易染者莫如欲
    在說到少數黨員、幹部自我革命精神淡化,違反黨的紀律和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問題屢禁不止時,習近平總書記使用了典故「天下之難持者莫如心,天下之易染者莫如欲」。  本期《學習用典》解讀:天下之難持者莫如心,天下之易染者莫如欲。  原文:古人說:「天下之難持者莫如心,天下之易染者莫如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