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由人民日報出版社推出的《習近平用典》一書甫一面世,即好評如潮,首印30萬冊不盈月即預售完畢。該書的典故釋義作者楊立新是我多年的摯友,蒙他惠賜一冊,乘興翻閱, 不由讚嘆他所下功夫之深, 對總書記所用典故詮釋之精,忍不住拍案叫絕。
楊立新,人民日報社總編室一讀室主任,在多個學科領域均有建樹,並有多部學術專著面世。他博通經史,考論並擅,可謂是典故釋義的絕佳人選。出於好奇,我很想了解這135條用典釋文的寫作過程。楊立新告訴我,最困難的就是查找原典和比對版本了,僅書後所列的主要參考文獻就有142種之多。楊立新說,其實遠不止這些,在版本比對過程中,很多參考價值不大的圖書並未列入。從去年4月接到任務以來,他幾乎天天泡在圖書館裡,經他過眼的圖書就有近千冊。
楊立新舉了個例子。如「治政之要在於安民,安民之道在於察其疾苦」這一條,由於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是化用,同時「安民之道」一語在張居正的書牘、奏疏中反覆出現,故而關於這句話的原典出處頗費斟酌,前後三易其稿。經過反覆查閱《張太嶽集》、《張文忠公全集》,他在艱澀的古文中搜尋判斷,最終確定出自張居正的《請蠲積逋以安民生疏》: 「致理之要,惟在於安民,安民之道,在察其疾苦。」從而推翻了網上流行的典出張居正《答福建巡撫耿楚侗》的錯誤說法。
的確,書中許多條目仍留有馬跡蛛絲,可以看出作者寫作前所做的案頭工作。如「兵無常勢,水無常形」條,作者除介紹通行本《孫子兵法》外,還比對了銀雀山漢墓出土的竹簡版《孫子兵法》:「『兵無常勢,水無常形』易為『兵無成勢,無恆形』,脫開了水的比喻,但仍歸結於用兵的『形』和『勢』。」下面談談我的讀後感,舉其大者,有三點:
一、 捋清思想源流,連通歷史現實。
在《習近平用典》中,作者對每條用典都窮源溯委,詞必有徵。
如首條 「人視水見形,視民知治不(fǒu)」,出自《史記·殷本紀》。作者指出:「這是有據可查的最早的『鏡子論』。」接著從歷史的視角縱向分析道:「成湯的『鏡子論』表明,早在中國奴隸社會時期就已將民情狀況作為衡量統治好壞的標準。此後,『以人為鏡』的觀念被歷代開明統治者所接受。《詩經?大雅》中有『殷鑑不遠,在夏後之世』。《大戴禮記·保傅》曰:「明鏡者,所以察形也;往古者,所以知今也。』唐太宗李世民將『鏡子論』進一步發揚光大。……」
再如「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條。作者指出:「『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從動態角度來強調不斷革新。『創新』一詞即濫觴於此。可見,中國傳統文化是比較強調創新的,要求人們以一種革新的姿態,適應並推動社會發展,而不能因循守舊,阻擋歷史前進的步伐。」接著從歷史源流上加以梳理:「將洗澡引申為精神上的洗禮、品德上的修煉,在中國文化中比較普遍。古之聖人,欲養性必先修身,欲清心必先潔體,如《莊子?知北遊》中的『澡雪而精神』。《禮記·儒行》也稱『儒有澡身而浴德』。」最後輕輕一筆綰結現實:「十八大後,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總要求是『照鏡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其中『洗洗澡』便蘊含著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刻內涵。」舉重若輕,讓人們在歷史文化的長河中遐思翩翩。
二、讀者意識濃厚,考據功底紮實。
翻開《習近平用典》就會發現,書中釋義部分只要是生僻字、古今字、通假字、異體字、古訛字,作者都加以注音、注釋,心細如髮,充分考慮讀者的需要和接受度。
如韓非子的「道私者亂,道法者治」條,書中這樣寫道:「這句話中的兩個『道』,同『導(導)』,引導、遵循的意思。」 「道」和「導」為古今字,作者特意在「導」後加了個繁體的「導」字,就可以使讀者明了這組古今字在字形上的聯繫。
與楊立新交談,感覺他頗有些「考據癖」的遺風,時常在網上讀到他的考據文章,旁徵博引,考證精核,新見迭出。《習近平用典》正可發揮其所長
如 「法立,有犯而必施;令出,唯行而不返」條,出自「初唐四傑」之一王勃(650年—676年)的《上劉右相書》。作者據史考證指出: 「《上劉右相書》是王勃的成名之作,《新唐書》是這樣記載的:『麟德初,劉祥道巡行關內,勃上書自陳,祥道表於朝,對策高第。』麟德是唐高宗的年號,時僅兩年(664—665年)。劉祥道於唐高宗龍朔三年(663年)官拜右相。由此可知,王勃作此文時只有十四五歲。」
又如「地位清高,日月每從肩上過;門庭開豁,江山常在掌中看」條,大家熟知為南宋朱熹為創辦白雲巖書院題寫的對聯。但作者以其對古典詩詞的深厚功力指出,朱熹這副聯語借用了《全唐詩》中唐宣宗李忱的七律《百丈山》之頷聯:「日月每從肩上過,山河長在掌中看。」並點評道:「朱熹將其頷聯借用,巧妙地將一代帝王的雄才大略化用為儒者的責任擔當。」
再如出自諸葛亮《便宜十六策》中的「治國者,圓不失規,方不失矩,本不失末,為政不失其道,萬事可成,其功可保」條。作者一針見血地指出:「諸葛亮繼承和推行的是法家路線。而小說《三國演義》將一貫有法家風範的諸葛亮描寫成興天繼統、神機妙算、亦儒亦道的半仙人物。重讀原典,可以還原歷史人物的真實面貌。」
三、徵引浩博翔實,傳統經典融通。
曾去過楊立新的家,但見滿壁插架,墨香四溢,坐擁書城的楊立新沉溺書海,盡得儒雅之樂。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在《習近平用典》的典故釋義中,他以其學問之淹博,腹笥之豐贍,充分顯示了他的學術功力。如出自明代馮夢龍《東周列國志》中的「大廈之成,非一木之材也;大海之闊,非一流之歸也」條,作者信手拈來道:「與『大廈』之語相類,西漢王褒在《四子講德論》中說:『大廈之材,非一丘之木。』將『一木之材』擴大為『一丘之木』。北宋蘇軾在《謝兼侍讀表》中則強調『一木』的重要性:『大廈既構,尚求一木之支。』與『大海』之語相似,《荀子·勸學》亦言:『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足見作者對古代典籍的如數家珍、駕輕就熟。
不僅如此,作者還貫通儒道,縱橫其間。
如老子的「多言數窮,不如守中」條。作者分析後指出:「在這一點上,老子與孔子似乎有諸多相似之處。孔子認為君子應『敏於事而慎於言』,甚至主張『一言而興邦』『一言而喪邦』,將言論提升至關乎國計民生的高度。孔子是從『有為』角度出發,老子所談的卻是『無為』,主張為政不在言多,其所說的『守中』的『中』,通『衝』,指內心的虛靜,不是儒家所謂的中正、中庸、不偏不倚。」讓讀者明了儒道兩家並非完全對立,互不相容,二者自成一家,又相輔相成。
同樣出自老子的「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條,作者對儒道兩家還有進一步的申論:「老子『大生於小』的思想對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荀子產生了影響。在《荀子·勸學》中,荀子提出了『積土成山』『積水成淵』『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裡;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等觀點。但與老子不同的是,荀子據此提出了『鍥而不捨,金石可鏤』的積極進取的主張,與老子順應自然的『無為』『無執』思想大異其趣。相同的前提卻得出了不同的結論,這反映了儒道之間既相互取益又相互牴牾的複雜關係。」
(作者系啟功大師兄柴德賡之孫、蘇州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