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通經史 精釋用典——讀《習近平用典》一書的典故釋義

2020-12-27 人民網

最近,由人民日報出版社推出的《習近平用典》一書甫一面世,即好評如潮,首印30萬冊不盈月即預售完畢。該書的典故釋義作者楊立新是我多年的摯友,蒙他惠賜一冊,乘興翻閱, 不由讚嘆他所下功夫之深, 對總書記所用典故詮釋之精,忍不住拍案叫絕。

楊立新,人民日報社總編室一讀室主任,在多個學科領域均有建樹,並有多部學術專著面世。他博通經史,考論並擅,可謂是典故釋義的絕佳人選。出於好奇,我很想了解這135條用典釋文的寫作過程。楊立新告訴我,最困難的就是查找原典和比對版本了,僅書後所列的主要參考文獻就有142種之多。楊立新說,其實遠不止這些,在版本比對過程中,很多參考價值不大的圖書並未列入。從去年4月接到任務以來,他幾乎天天泡在圖書館裡,經他過眼的圖書就有近千冊。

楊立新舉了個例子。如「治政之要在於安民,安民之道在於察其疾苦」這一條,由於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是化用,同時「安民之道」一語在張居正的書牘、奏疏中反覆出現,故而關於這句話的原典出處頗費斟酌,前後三易其稿。經過反覆查閱《張太嶽集》、《張文忠公全集》,他在艱澀的古文中搜尋判斷,最終確定出自張居正的《請蠲積逋以安民生疏》: 「致理之要,惟在於安民,安民之道,在察其疾苦。」從而推翻了網上流行的典出張居正《答福建巡撫耿楚侗》的錯誤說法。

的確,書中許多條目仍留有馬跡蛛絲,可以看出作者寫作前所做的案頭工作。如「兵無常勢,水無常形」條,作者除介紹通行本《孫子兵法》外,還比對了銀雀山漢墓出土的竹簡版《孫子兵法》:「『兵無常勢,水無常形』易為『兵無成勢,無恆形』,脫開了水的比喻,但仍歸結於用兵的『形』和『勢』。」下面談談我的讀後感,舉其大者,有三點:

一、 捋清思想源流,連通歷史現實。

在《習近平用典》中,作者對每條用典都窮源溯委,詞必有徵。

如首條 「人視水見形,視民知治不(fǒu)」,出自《史記·殷本紀》。作者指出:「這是有據可查的最早的『鏡子論』。」接著從歷史的視角縱向分析道:「成湯的『鏡子論』表明,早在中國奴隸社會時期就已將民情狀況作為衡量統治好壞的標準。此後,『以人為鏡』的觀念被歷代開明統治者所接受。《詩經?大雅》中有『殷鑑不遠,在夏後之世』。《大戴禮記·保傅》曰:「明鏡者,所以察形也;往古者,所以知今也。』唐太宗李世民將『鏡子論』進一步發揚光大。……」

再如「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條。作者指出:「『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從動態角度來強調不斷革新。『創新』一詞即濫觴於此。可見,中國傳統文化是比較強調創新的,要求人們以一種革新的姿態,適應並推動社會發展,而不能因循守舊,阻擋歷史前進的步伐。」接著從歷史源流上加以梳理:「將洗澡引申為精神上的洗禮、品德上的修煉,在中國文化中比較普遍。古之聖人,欲養性必先修身,欲清心必先潔體,如《莊子?知北遊》中的『澡雪而精神』。《禮記·儒行》也稱『儒有澡身而浴德』。」最後輕輕一筆綰結現實:「十八大後,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總要求是『照鏡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其中『洗洗澡』便蘊含著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刻內涵。」舉重若輕,讓人們在歷史文化的長河中遐思翩翩。

二、讀者意識濃厚,考據功底紮實。

翻開《習近平用典》就會發現,書中釋義部分只要是生僻字、古今字、通假字、異體字、古訛字,作者都加以注音、注釋,心細如髮,充分考慮讀者的需要和接受度。

如韓非子的「道私者亂,道法者治」條,書中這樣寫道:「這句話中的兩個『道』,同『導(導)』,引導、遵循的意思。」 「道」和「導」為古今字,作者特意在「導」後加了個繁體的「導」字,就可以使讀者明了這組古今字在字形上的聯繫。

與楊立新交談,感覺他頗有些「考據癖」的遺風,時常在網上讀到他的考據文章,旁徵博引,考證精核,新見迭出。《習近平用典》正可發揮其所長

如 「法立,有犯而必施;令出,唯行而不返」條,出自「初唐四傑」之一王勃(650年—676年)的《上劉右相書》。作者據史考證指出: 「《上劉右相書》是王勃的成名之作,《新唐書》是這樣記載的:『麟德初,劉祥道巡行關內,勃上書自陳,祥道表於朝,對策高第。』麟德是唐高宗的年號,時僅兩年(664—665年)。劉祥道於唐高宗龍朔三年(663年)官拜右相。由此可知,王勃作此文時只有十四五歲。」

又如「地位清高,日月每從肩上過;門庭開豁,江山常在掌中看」條,大家熟知為南宋朱熹為創辦白雲巖書院題寫的對聯。但作者以其對古典詩詞的深厚功力指出,朱熹這副聯語借用了《全唐詩》中唐宣宗李忱的七律《百丈山》之頷聯:「日月每從肩上過,山河長在掌中看。」並點評道:「朱熹將其頷聯借用,巧妙地將一代帝王的雄才大略化用為儒者的責任擔當。」

再如出自諸葛亮《便宜十六策》中的「治國者,圓不失規,方不失矩,本不失末,為政不失其道,萬事可成,其功可保」條。作者一針見血地指出:「諸葛亮繼承和推行的是法家路線。而小說《三國演義》將一貫有法家風範的諸葛亮描寫成興天繼統、神機妙算、亦儒亦道的半仙人物。重讀原典,可以還原歷史人物的真實面貌。」

三、徵引浩博翔實,傳統經典融通。

曾去過楊立新的家,但見滿壁插架,墨香四溢,坐擁書城的楊立新沉溺書海,盡得儒雅之樂。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在《習近平用典》的典故釋義中,他以其學問之淹博,腹笥之豐贍,充分顯示了他的學術功力。如出自明代馮夢龍《東周列國志》中的「大廈之成,非一木之材也;大海之闊,非一流之歸也」條,作者信手拈來道:「與『大廈』之語相類,西漢王褒在《四子講德論》中說:『大廈之材,非一丘之木。』將『一木之材』擴大為『一丘之木』。北宋蘇軾在《謝兼侍讀表》中則強調『一木』的重要性:『大廈既構,尚求一木之支。』與『大海』之語相似,《荀子·勸學》亦言:『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足見作者對古代典籍的如數家珍、駕輕就熟。

不僅如此,作者還貫通儒道,縱橫其間。

如老子的「多言數窮,不如守中」條。作者分析後指出:「在這一點上,老子與孔子似乎有諸多相似之處。孔子認為君子應『敏於事而慎於言』,甚至主張『一言而興邦』『一言而喪邦』,將言論提升至關乎國計民生的高度。孔子是從『有為』角度出發,老子所談的卻是『無為』,主張為政不在言多,其所說的『守中』的『中』,通『衝』,指內心的虛靜,不是儒家所謂的中正、中庸、不偏不倚。」讓讀者明了儒道兩家並非完全對立,互不相容,二者自成一家,又相輔相成。

同樣出自老子的「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條,作者對儒道兩家還有進一步的申論:「老子『大生於小』的思想對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荀子產生了影響。在《荀子·勸學》中,荀子提出了『積土成山』『積水成淵』『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裡;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等觀點。但與老子不同的是,荀子據此提出了『鍥而不捨,金石可鏤』的積極進取的主張,與老子順應自然的『無為』『無執』思想大異其趣。相同的前提卻得出了不同的結論,這反映了儒道之間既相互取益又相互牴牾的複雜關係。」

(作者系啟功大師兄柴德賡之孫、蘇州大學教授)          

相關焦點

  • 楊立新:習近平的用典藝術
    去年,我應人民日報出版社之約,為《習近平用典》一書作典故釋義。通過對習近平總書記在重要講話、文章中引用的典故查找原典、加注釋義,我深深 地感到,習近平總書記對中國傳統文化經典取精用宏、驅遣自如,在古典和現代之間自由穿行、遊刃有餘,所引典故體系完備、脈絡分明,充分發掘了中國傳統文化 的歷史意義和當代價值,揭示並彰顯了包孕其中的時代精神。 習近平善於用典,精於用典,堪稱用典大家。其用典範圍之廣、數量之大、頻率之高,在歷屆黨和國家領導人中非常突出。
  • 典故的意義——《平「語」近人——習近平總書記用典》觀後
    習近平總書記曾經強調,在新時代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在這方面,習近平總書記本人率先垂範,在他的一系列重要講話和文章當中,無論是談治國理政的重大問題,還是在國際場合闡明中國的原則、觀點、立場,抑或是在基層和幹部群眾傾心地交談,習近平總書記經常會引用一些中國經史典籍當中的華章佳句,不僅對這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有精準的闡釋,而且賦予了新的時代內涵,閃爍著新時代的思想光芒。
  • 《習近平用典》亮相法蘭克福 英專家:引人入勝
    由人民日報出版社出版的《習近平用典》一書,在這充滿中華古韻的氛圍中亮相書展。  這本書從習近平數百篇講話和文章中,遴選出使用頻率高、影響深遠、最能體現其治國理政理念的典故135則,並對這些古典名句的釋義和習近平引述所賦予的現實意義加以解讀。其古樸素雅的裝幀設計,與展臺淡雅的風格相互輝映,引得不少參觀者駐足翻閱。
  • "習近平用典"出版:"論語"引用最多 最青睞蘇軾
    歷時一年 精心組織  《習近平用典》一書由人民日報社社長楊振武作序,人民日報社副總編輯盧新寧組織撰寫解讀文字。楊振武在序言中寫道:「學習習近平的文章、講話、著作等,一個最為深切的感受就是,他善於用典,常常古為今用、推陳出新,不斷激活優秀傳統文化,賦予其鮮活的當代價值與意義。」
  • 《中華成語典故學習詞典—習近平用典釋義與溯源》在臺灣出版
    一部由大陸、臺灣、港澳共二十六位博士、專家、學者參與編寫的《中華成語典故學習詞典——習近平用典釋義與溯源》日前在臺灣出版。該書主編由中國語言文字大詞典編纂工作委員會主任劉嘉豐、副主任劉澤武與臺灣新生報大陸新聞召集人王輝丹擔綱。
  • 《習近平用典》立德篇
    「修其心治其身,而後可以為政於天下」「廉不言貧,勤不道苦」……習近平同志引用的典故,對於官德有大量論述。這些言簡意賅、意蘊深遠的話語,從各個側面回答了「什麼是官德」「為何要官德」「怎麼有官德」的問題。
  • 習近平總書記用典為何有如此之魅力?
    「原聲微視頻」「思想解讀」「經典釋義」「現場訪談」「互動問答」「經典誦讀」,豐富的形式和內容,讓《百家講壇》系列特別節目《平「語」近人——習近平總書記用典》給人耳目一新之感。  提起典故,往往有人會覺得艱澀難懂。習近平總書記用典為何有如此之魅力?讓人想聽、愛聽、願聽,讓人聽得進,記得住,傳得開,用得上,忘不掉。總書記是如何引用中國經史典籍中的華章佳句的?
  • 從《習近平用典》 中汲取精神力量
    原標題:從 《習近平用典》 中汲取精神力量   近讀《習近平用典》一書,我不僅深刻地體會到習近平用典的精妙意境,更深刻地體會到習近平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愛和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強烈文化自信。
  • 古代詩人中,誰是用典的高手?作詩應該怎樣用典
    《南史·惠連傳》 江淹浦畔,出自江淹《別賦》中有句: 「春草碧色,春水淥波,送君南浦,傷如之何!」 「謝家池上,江淹浦畔」八個字沒有提到春草,但其含義就是詠春草,假如你不了解這兩個典故,不知道與春草的關係,可能就理解不了歐陽修的深意 。
  • 濟南市:「學習強國」「學習達人」薛在銀學習《習近平用典》書法...
    1月15日上午,由山東省濟南市委宣傳部、山東省圖書館學會、山東省濟南市委講師團、「學習強國」濟南工作專班聯合主辦的「學習強國」「學習達人」薛在銀學習《習近平用典》書法作品巡迴展在山東省圖書館舉行。展出的書法作品主題鮮明,內容豐富,吸引了眾多書法愛好者前來觀展。
  • 向總書記學習用典
    繼2015年2月《習近平用典》第一輯出版後,近日《習近平用典》第二輯又出版了。其中第一輯收錄習近平總書記用典135則,第二輯148則。將兩本書結合起來閱讀,我們不僅深刻地體會到總書記用典的精妙意境,更深刻地體會到總書記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愛和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強烈文化自信。   古人說文章是「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的一系列重要講話、文章、訪談等,形成了獨具個性的風格,人們愛聽、愛讀、愛看,海外媒體紛紛稱之為「習式風格」。
  • 《習近平用典》敬民篇
    從「緊緊依靠人民,充分調動最廣大人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到打掉橫亙在黨和群眾之間的無形之牆,增強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繫,習近平總書記履新之始就將「人民」作為我們黨治國理政的核心價值,在「敬民」的話語坐標下,強調親民有真感情、愛民有真措施、利民有真成效。
  • 帶您品讀習近平十大人才用典
    帶您品讀習近平十大廉政用典【編者按】習近平總書記歷來高度重視人才工作。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曾多次就人才工作發表重要論述,就如何識才、愛才、敬才、用才、引才、育才,以及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等話題,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新要求。
  • 古詩中的用典技法:借典故之意,訴詩人之心
    北宋名臣王安石隱退江寧時,與隱居紫金山的楊德峰交往甚密,並為其寫了不少詩文,諸如著名的《書湖陰先生壁二首》,第一首中的「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更是廣為流傳,為人所稱道。眾所周知,這兩句之妙處,在於詩中擬人的手法。
  • 何為用典?詩歌中的典故,你了解多少?
    用典是古詩詞中常用的一種表現方法,它的主要特點是藉助一些歷史人物、神話傳說、寓言故事等來表達自己的某種願望或情感。在詩歌學習過程中,很多學生都因為對古代文化或古人事跡了解不多,遇到用典的現象就會一頭霧水,不知所云。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下古詩中運用典故的相關知識。
  • 平語近人·習近平總書記用典:金聲玉振 史鑑昭昭
    作者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百家講壇》特別節目《平「語」近人——習近平總書記用典》現場    中華經典,是一座豐富的寶庫,蘊藏著無數寶貝。其中有一個有力的手段就是用典。    中國歷史悠久,內容豐富多彩,歷史上誕生過無數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藝術家,發生過無數波瀾壯闊的、綺麗委婉的故事,有著許許多多推動人類文明進程的發明創造,因此也就留下了種種典故,形成了大量成語。它們既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智慧,也是中華語言文字的工具和素材。引用經典,可以達到言簡意賅、以少勝多的效果。
  • 安徽省詩書畫研究會舉辦《習近平用典》書畫作品巡展
    人民網合肥9月13日電(記者苗子健)經過數月的籌備,9月13日上午,「安徽詩書畫,喜迎十九大——《習近平用典》國學書畫作品巡展」在合肥久留米美術館拉開帷幕。 安徽省詩書畫研究會會長朱秀坤介紹說,舉辦《習近平用典》國學書畫作品巡展,雖說已不再是全國範圍內第一次以詩書畫藝術形式,學習和宣傳《習近平用典》的一次政治文化活動,但在安徽舉辦這樣的活動,仍然是規模最大,規格最高的。此次活動既是對《習近平用典》一書學習和宣傳的推動,更是向「黨的十九大」獻禮。
  • [習近平最新用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編者按:習近平總書記在文章、講話、著作中常常引用古代典籍中的經典名句,用中國經典講「中國經驗」,以中國道理說「中國道路」。這些典故名句是5000年文化長河中沉澱的智慧結晶,寓意深邃、生動傳神,極具啟迪意義,也彰顯了文化自信。
  • 詩詞用典
    意思是說蘇軾的詞多不協律,故不能歌。秦詞雖然清麗,因為用典故少而少了華貴。易安在她的《詞論》中批評少遊詞:「秦即專主情致,而少故實,譬如貧家美女,雖極妍麗豐逸,而終乏富貴態」。意思是詞不用典故,即少富貴態。情致深邃的小詞中,加上兩則典故,就像給貧家女戴起鳳冠霞帔,顯得雍容華貴些。不僅可以拓寬詞的境界,而且可以增強詞的思想內容,進一步豐富讀者的想像。
  • 學習用典•漫畫版丨九層之臺,起於累土
    在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中多處引經據典,生動傳神,寓意深邃,極具啟迪意義。河南日報客戶端特推出「學習用典•漫畫版」欄目,用漫畫形式解讀典故,旨在對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引用典故追根溯源的同時,並就其現實意義進行解讀,以期幫助廣大網友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準確理解習近平總書記的思想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