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詩人中,誰是用典的高手?作詩應該怎樣用典

2020-12-17 騰訊網

前天回答了一個問題:詩詞界誰是用典高手?作詩應該怎樣用典?

前言

古詩詞的創作,用典是最常見的一種手法。詩詞的篇幅一般都比較短小,如果想包含更多的內容,用典是一個簡單而經濟的辦法 。

古人說「辭約而旨豐,事近而喻遠」是用典主要的目的。 簡單來說,就是儘量用最少的字表達更多的內容,

不過,用典多的人,未必是用典高手。

真正的高手並不是掉書袋,搞得大家雲裡霧裡。而是水中著鹽,用典而人不覺。學識豐富的人,心有靈犀。學問一般的人,即使不懂典故,也能看得懂字面的意思。

一、王國維的隔與不隔

說到用典,我們先要從讀者的角度考慮一下,就是讀者能不能看懂。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提到了隔與不隔的概念:

陶謝之詩不隔,延年之詩稍隔矣;東坡之詩不隔,山谷則稍隔矣。「池塘生春草」、「空梁落燕泥」等二句,妙處唯在不隔。

王國維說,陶淵明、謝靈運的詩不」隔,「顏延年的詩就略微有些」隔「 。蘇軾的詩不隔,黃庭堅的詩略微有些隔了。

又說謝靈運《登池上樓》的「池塘生春草」、隋朝薛道衡《昔昔鹽》「空梁落燕泥」,這兩句不隔 。

後面又用歐陽修的詞舉例:《少年詠.詠春草》:

欄幹十二獨憑春,晴碧遠連雲。千裡萬裡,二月三月,行色苦愁人。

謝家池上,江淹浦畔,吟魄與離魂。那堪疏雨滴黃昏。更特地、憶王孫。

王國維說這首詞上半部分不隔,但是下段的「謝家池上,江淹浦畔」就隔了。

因為這裡用了兩個典故,學識不夠的人,對於這首詞就只能讀懂一半。

謝家池上,指謝靈運作詩的故事:

族兄靈運激賞惠連之才思,嘗於永嘉西堂思詩競不成,忽夢見惠連,即得句云:「池塘生春草。」《南史·惠連傳》

江淹浦畔,出自江淹《別賦》中有句:

「春草碧色,春水淥波,送君南浦,傷如之何!」

「謝家池上,江淹浦畔」八個字沒有提到春草,但其含義就是詠春草,假如你不了解這兩個典故,不知道與春草的關係,可能就理解不了歐陽修的深意 。

王國維的隔與不隔,並不是完全因為用典,但是用典的確是其中主要的原因之一。

二、什麼是好的用典

上面說了隔與不隔的原因之一就是用典。

但並不是說歐陽修的詞不好,只是對於不同文化水平的人來說,可能有人能理解,有人卻理解不了其中含義。

那麼,什麼是好的用典呢?

《苕溪漁隱叢話》記載過杜甫的一句話:

作詩用事,要如禪家語:水中著鹽不知,飲水乃知鹽味。"

也就是說,用典於無形之中。

杜甫《閣夜》,第七句臥龍躍馬用諸葛亮和公孫述典故。:

歲暮陰陽催短景,天涯霜雪霽寒宵。五更鼓角聲悲壯,三峽星河影動搖。野哭幾家聞戰伐,夷歌數處起漁樵。臥龍躍馬終黃土,人事依依漫寂寥。

不過,第三句和第四句也是用典,周紫芝《竹坡詩話》中關於暗典的一段話,就是用杜甫這兩句詩為例:

凡詩人作語,要令事在語中而人不知。

餘讀太史公《天官書》:「天一、槍、棓、矛、盾動搖,角大,兵起。」杜少陵詩云:「五更鼓角聲悲壯,三峽星河影動搖。」蓋暗用遷語,而語中乃有用兵之意。詩至於此,可以為工也。

事在語中而人不知。作詩做到這個地步,「可以為工也。」

即使不知道用典也不影響從字面理解。知道了這個典故,則更為杜甫所折服。

三、暗典與明典、反典

用典還是有一點複雜的,用好典故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我們要了解三種最基本的用典方式。

1、明典

一看就知道用典,就是明典。

假如看不懂這個典故,就如同一座山橫亙在眼前,不知道作者究竟要表達什麼意思。例如辛棄疾的: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

元嘉草草,諷刺的是劉裕之子劉義隆,元嘉是其年號。劉義隆貿然北伐,夢想著像霍去病一樣封狼居胥山,結果出師不利,反而讓北魏主拓跋燾抓住機會南下。 因此辛棄疾說「贏得倉皇北顧」。

假如不知道明典的含義,理解其意就如同隔著一堵牆一樣。

2、暗典

暗典不同,看不懂也可以按照字面意思去理解,例如剛才說的「五更鼓角聲悲壯,三峽星河影動搖。「

看懂的人自有妙悟,不知道用典的人,也不妨礙理解這首詩的表層意思。例如周紫芝在《竹坡詩話》中,講的自己的親身感受:

東坡性喜嗜豬,在黃岡時,嘗戲作《食豬肉詩》云:「黃州好豬肉,價賤等糞土。富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他自美。每日起來打一盌,飽得自家君莫管。」此是東坡以文滑稽耳。後讀《雲仙散錄》,載黃升日食鹿肉二斤,自晨煮至日影下西門,則曰「火候足」。乃知此老雖煮肉亦有故事,他可知矣。《竹坡詩話》

蘇軾作豬肉詩,也用了典故。即使如周紫芝這樣的大詩人,一開始也不知道蘇軾用典。偶然間讀到了《雲仙散錄》,才知道」火候足時他自美「原來也有出處。

3、 翻典

古人用典,常常反其意而用之,特別是懷古詩,詩人更喜歡翻典。大家都說好,我偏偏說不好,大家說不好,我就要說好。

如白居易《放言》:

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偽復誰知?

杜牧《題烏江亭》: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

這種情況下,也需要讀者理解典故的本意,否則也搞不清作者的意思。

四、作詩用典好不好呢? 如何用典

鍾嶸《詩品》中說過:

若乃經國文符,應資博古。撰德駁奏,宜窮往烈。至乎吟詠情性,亦何貴於用事?」

他認為寫文章」應資博古「,至於寫」吟詠情性「的詩歌嘛,就不要用事了,他認為用典太多」殆同書鈔「。

隨園老人袁枚則認為:

「用巧無斧鑿痕,用典無填砌痕,此是晚年成就之事。若初學者,正要他肯雕刻,方去費心;肯用典,方去讀書。」

初學詩要肯雕刻,肯用典,這樣才能去費心、去讀書。 然後修成」用典無填砌痕「的本事。

老街個人的經驗是,五律、七律,儘量要用到典故。中調以上的詞,也儘量用典。

用典數量的多少不一定,好的詩人要根據通篇的布局掌握節奏,控制好數量。例如,我感覺七律用典,其中有一、二聯即可。

但是古人也有用典多的佳作,例如李商隱的七律《淚》用典就比較多:

永巷長年怨綺羅,離情終日思風波。湘江竹上痕無限,峴首碑前灑幾多。人去紫臺秋入塞,兵殘楚帳夜聞歌。朝來灞水橋邊問,未抵青袍送玉珂。

杜甫的這首《登高》或許字字有出處,但是可以看作不用典: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裡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五、生僻典故的故事

作詩儘量不要用太生僻的典故。

老街有一篇文章《不懂裝懂的蘇軾亂改詠菊詩,彼此酬唱,卻搞不懂對方詩意的唐朝詩人》。

文中寫道,《北夢瑣言》中記載了一個有趣的故事。

唐韓定辭為鎮州王鎔書記,聘燕帥劉仁恭,舍於賓館,命幕客馬彧延接。馬有詩贈韓曰:"燧林芳草綿綿思,盡日相攜陟麗譙。別後巏嵍山上望,羨君時復見王喬。"彧詩雖清秀,然意在徵其學問。韓亦於座上酬之曰:"崇霞臺上神仙客,學辨痴龍藝最多。盛德好將銀筆術,麗詞堪與雪兒歌。"

詩作完了,看客們紛紛稱讚。但是,大傢伙兒其實都沒有完全搞懂,每個人心中都在嘀咕:這兩首詩中說了些啥?

馬彧不是一個不懂裝懂的人,當場雖然沒有問,但是下次見面時直接就問韓定辭。

原來韓定辭詩中,竟然有三處用典馬彧不懂:雪兒、銀筆、痴龍。

銀筆典出梁元帝,他當皇帝以前喜歡給人寫傳記,所用的筆分為三等,第一等「忠孝全者」用金筆,銀筆是第二等,用來讚揚」德行清粹者「,第三等「文章贍麗者」用斑竹筆。

痴龍典故出自南北朝劉義慶《幽明錄》,痴龍的髯下有三顆珠子,第一顆長生不死,第二顆延年益壽,第三顆僅僅充飢而已。所以詩中誇獎對方具有「學辨痴龍」的本事。

雪兒是唐朝李密的愛姬,每次看到好詩,雪兒就能唱出來,所以詩中說「麗詞堪與雪兒歌」。

韓定辭解釋完了,問馬彧,你詩中的「巏quán 嵍máo山」在哪裡呀?

定辭復問彧巏嵍之山當在何處,彧曰:"此隋郡之故事,何謙光而下問。"由是兩相悅服,結交而去。

馬彧說這是隋郡的舊事。漢朝《列仙傳》記載:「王喬為柏人令,於東北巏quán 嵍máo山得道」,所以詩中說「別後巏嵍山上望,羨君時復見王喬」。

結束語

用典的高手,並不是用典多的人。

其實有些人並非有學問而掉書袋,古代有很多類書,裡面有不少生僻的典故,也有人偶爾看到了一個生僻的故事,便拿來放入詩中,搞得大家雲裡霧裡。

用典的高手,應該像蘇軾與杜甫那樣,如鹽著水而不覺。也可以像辛棄疾那樣,雖然用典較多,但大多是歷史上有名的故事,有助於襯託整首詞的主題。

結束時,再說點,上聯用典,下聯一定也有用典,否則就犯了古人所說的」失偶「之病。

@老街味道

觀宋填詞132|程垓詞中,有一種迴環反覆的寫法最有味道

相關焦點

  • 古詩中的用典技法:借典故之意,訴詩人之心
    用典在詩歌創作中的實際意義隨著詩歌的不斷發展與社會環境的變遷,作詩用典的目的,也在這個過程中,從語言典雅的追求,逐漸豐繁,並具有實際積極的意義。1.古代封建制度的不足,致使王朝更替頻繁,古人以史為鑑,常總結前朝得失。劉禹錫在此詩中,所要表達的觀點,是奢靡誤國。在一、二句中,劉禹錫道出六朝的綺縻奢華,然後在第三句作轉折,以今夕萬戶凋零的場景,來做對比,使讀者感受到其中物是人非的變遷。
  • 詩詞格律與創作 詩詞用典要注意的忌諱
    前面寫了兩篇相關的文章,在本文後面附有連結,說的都是關於典故的一些淺薄認識,今天這一篇說下用典要注意的幾個方面,歡迎朋友們指正。一、避免生僻作詩儘量少用生僻字,最好也少用生僻的典故。如果是暗典還好一點,高手用典如「水中著鹽同不知」,讀者即使不知道有暗典,也能夠按照自己的理解把詩讀完。但是明典就不 ,不知道典故的出處和含義,就理解不了作者的意圖。所以勉強可以說:明典避免,暗典無妨。1、暗典無妨說無妨有點絕對,但是意思大家應該明白。我在《東坡食豬肉 少著水火候足 不知這裡暗含典故也怪我們讀書少嗎?》
  • 何為用典?詩歌中的典故,你了解多少?
    用典是古詩詞中常用的一種表現方法,它的主要特點是藉助一些歷史人物、神話傳說、寓言故事等來表達自己的某種願望或情感。在詩歌學習過程中,很多學生都因為對古代文化或古人事跡了解不多,遇到用典的現象就會一頭霧水,不知所云。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下古詩中運用典故的相關知識。
  • 從《習近平用典》 中汲取精神力量
    習近平整體用典多,僅在中央黨校十九次講話中粗略統計就用典100多處。但具體到一篇文章、講話中,往往只有幾處,有的只有一處,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比如:在院士大會上激勵科學家,「蓋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在全國組織工作會議上,引用「為政之要,莫先於用人」;在中法建交50周年大會的講話中,講「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可謂言簡意賅,一語中的。   呼應民諺俗語生動親和。
  • 詩詞格律與創作 淺說古詩詞中的用典 水中著鹽不知,飲水乃知鹽味
    除了上面用嫦娥、孫權等人名的,還有各種名字,古代的類書分的很細。如杜甫秋興八首中: 蓬萊宮闕對南山,承露金莖霄漢間。西望瑤池降王母,東來紫氣滿函關。 蓬萊是宮殿名、瑤池是景物名、函關是地名,承露金莖是器物或建築名,都有背後的典故。
  • 近體詩寫作第七講 用典
    古代的詩人,寫得好的,大多都能夠熟練恰當地運用典故,使自己的詩歌作品能夠超越一般的記敘描寫的範疇,而增加了許多情趣和機巧在裡面。典故的作用,我總結有三個方面。大家姑且一聽。首先,最明顯的,就是經濟筆墨,增益詩意。
  • 楊立新:習近平的用典藝術
    通過對習近平總書記在重要講話、文章中引用的典故查找原典、加注釋義,我深深 地感到,習近平總書記對中國傳統文化經典取精用宏、驅遣自如,在古典和現代之間自由穿行、遊刃有餘,所引典故體系完備、脈絡分明,充分發掘了中國傳統文化 的歷史意義和當代價值,揭示並彰顯了包孕其中的時代精神。 習近平善於用典,精於用典,堪稱用典大家。其用典範圍之廣、數量之大、頻率之高,在歷屆黨和國家領導人中非常突出。
  • 向總書記學習用典
    習近平總書記的語言之所以引人入勝,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他善於運用古代典籍、經典名句。從諸子百家到唐詩宋詞,從孔夫子到毛澤東,從外國諺語到中國俚語,旁徵博引、畫龍點睛,總是給人以思想啟迪、心靈震撼、精神激勵。   在寫文章或講話中,不少人往往喜歡通過用典來強化表達力,增強感染力和溝通效果。典用好了,形象恰當,反映出一個人的人文素養,對於實際工作的指導也有積極意義。
  • 《習近平用典》亮相法蘭克福 英專家:引人入勝
    由人民日報出版社出版的《習近平用典》一書,在這充滿中華古韻的氛圍中亮相書展。  這本書從習近平數百篇講話和文章中,遴選出使用頻率高、影響深遠、最能體現其治國理政理念的典故135則,並對這些古典名句的釋義和習近平引述所賦予的現實意義加以解讀。其古樸素雅的裝幀設計,與展臺淡雅的風格相互輝映,引得不少參觀者駐足翻閱。
  • 詩詞用典
    秦詞雖然清麗,因為用典故少而少了華貴。易安在她的《詞論》中批評少遊詞:「秦即專主情致,而少故實,譬如貧家美女,雖極妍麗豐逸,而終乏富貴態」。意思是詞不用典故,即少富貴態。情致深邃的小詞中,加上兩則典故,就像給貧家女戴起鳳冠霞帔,顯得雍容華貴些。不僅可以拓寬詞的境界,而且可以增強詞的思想內容,進一步豐富讀者的想像。
  • 善於用典,跟著古代大咖學寫作
    在這首《塞下曲》中,盧綸引用漢代歷史典故,高妙至極,被收錄進《唐詩三百首》。要知道,李白也寫過《塞下曲》,卻沒有被收錄呢!平明尋白羽,沒在石稜中。怎麼樣?這首詩好聽嗎?你們知道這首詩的意思嗎?【譯文】林中昏暗,風吹草動令人心驚。將軍夜裡搭箭拉弓盡顯神勇。
  • 習近平總書記用典為何有如此之魅力?
    總書記用這個例子說明,領導幹部在整個歷史發展進程中,在一個經濟落後地區的發展進程中,都不應該追慕自身的顯赫,應尋求一點一滴的進取,甘於成為總體成功的鋪墊。康震認為,「鐵」是我們對於滴水穿石的一般性理解,「金」就是總書記點出來的「前赴後繼、勇於犧牲」的思想境界。  建構「中國風格」話語表達方式,習近平總書記的落腳點在於古為今用。
  • 王和尚講詩法:寫詩如何用典?兩秘訣可寫出精妙詩句,純乾貨分享
    今日談詩,王和尚細說詩詞如何用典。第一、概念解析:何為用典?其內涵與外延用典,也稱「用事」或「使事」。「典」即典故,「漢語大詞典」這樣解釋:典故即典制和成例子,用於詩詞文學則指「古代故事,或者有來歷有出處的詞語」。
  • 袁枚:對於一個詩人,學習古人的詩是很重要的
    桐城張徵士若駒《五月九日舟中偶成》云:「水窗晴掩日光高,河上風寒正長潮。忽忽夢回憶家事,女兒生日在今朝。」此詩真是天籟。然而把「女」字換一「男」字,便不成詩。此中消息,口不能言。譯文:有的詩人表面上看極為平淡,仔細品味會感到意韻深長。桐城張若駒徵士《五月九日舟中偶成》詩寫道:「水窗晴掩日光高,河上風寒正長潮。忽忽夢回憶家事,女兒生日在今朝。」
  • "習近平用典"出版:"論語"引用最多 最青睞蘇軾
    歷時一年 精心組織  《習近平用典》一書由人民日報社社長楊振武作序,人民日報社副總編輯盧新寧組織撰寫解讀文字。楊振武在序言中寫道:「學習習近平的文章、講話、著作等,一個最為深切的感受就是,他善於用典,常常古為今用、推陳出新,不斷激活優秀傳統文化,賦予其鮮活的當代價值與意義。」
  • 博通經史 精釋用典——讀《習近平用典》一書的典故釋義
    出於好奇,我很想了解這135條用典釋文的寫作過程。楊立新告訴我,最困難的就是查找原典和比對版本了,僅書後所列的主要參考文獻就有142種之多。楊立新說,其實遠不止這些,在版本比對過程中,很多參考價值不大的圖書並未列入。從去年4月接到任務以來,他幾乎天天泡在圖書館裡,經他過眼的圖書就有近千冊。 楊立新舉了個例子。
  • 典故的意義——《平「語」近人——習近平總書記用典》觀後
    南朝以後,用典之風逐漸滲透到經史子集各個層面,成為中國文化最明顯的表徵之一,也是中國話語言簡義豐、意味深長的根本所在。因此,中國古代的文人讀書伊始,就特別注重典故內容的學習及用典技巧的訓練,這是一種基本的文字功夫。   用典的前提是必須有典故存在。典故是從哪裡來的?典故的特點之一是可以追溯,能夠追尋到其原始的文獻出處。一言以蔽之:典故來源於古代文獻。
  • [習近平最新用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編者按:習近平總書記在文章、講話、著作中常常引用古代典籍中的經典名句,用中國經典講「中國經驗」,以中國道理說「中國道路」。這些典故名句是5000年文化長河中沉澱的智慧結晶,寓意深邃、生動傳神,極具啟迪意義,也彰顯了文化自信。
  • 《習近平用典》立德篇
    ——﹝南宋﹞呂本中《官箴》 ■ 釋義 呂本中(1084—1145年),南宋詩人,歷官中書舍人、權直學士院。其所著《官箴》共三十三條。首條開頭云:「當官之法,惟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他認為當官的法則,只有三條,即清廉、謹慎、勤勉。遵守這三條法則,就可以保住官位,可以遠離恥辱,可以得到上司的賞識,可以得到下屬的擁戴。
  • 《習近平用典》敬民篇
    中國共產黨90多年光輝歷程啟示我們,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宗旨,使我們從人民群眾中汲取了巨大的物質力量和精神力量。正是這種力量讓我們創造了中國奇蹟、書寫了中國震撼、找到了中國道路。現實中,不管是教育實踐活動,還是更多其他工作,讓群眾參與、受群眾監督、請群眾評判,多照照群眾這一面鏡子,多比比群眾這一把尺子,才能真正回答好「依靠誰、為了誰」的問題。 ■ 原典 湯徵諸侯。葛伯不祀,湯始伐之。湯曰:「予有言:人視水見形,視民知治不。」伊尹曰:「明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