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為用典?詩歌中的典故,你了解多少?

2020-12-22 詩文典

用典是古詩詞中常用的一種表現方法,它的主要特點是藉助一些歷史人物、神話傳說、寓言故事等來表達自己的某種願望或情感。在詩歌學習過程中,很多學生都因為對古代文化或古人事跡了解不多,遇到用典的現象就會一頭霧水,不知所云。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下古詩中運用典故的相關知識。

一、用典的形式

事典,即引用歷史故事,把典故濃縮化為詩句。

如李清照的《夏日絕句》: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引用西楚霸王項羽兵敗烏江無顏面對江東父老而自刎的歷史故事,明確的提出了作者的人生價值取向:人活著就要做人中的豪傑,為國家建功立業;就是死也要為國捐軀,成為鬼中的英雄。

言典,即化用前人言辭或詩句,分兩種:一是直接引用前人現成詩句,二是在原句基礎上改動一字或數字,或是只借用其中的某些詞語。

如王維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最後兩句「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就是化用了《楚辭招隱士》的最後一句:「王孫兮歸來,山中兮不可以久留。」表明自己對閒適的田園生活的喜愛和仕宦生涯的厭倦。

二、用典的方法

明用:直接在詩歌當中點出人或事來。如曹操《短歌行》結尾:「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用了周公「一飯三吐哺,猶恐失天下之士」的典故,表達了曹操渴望招賢納士、禮遇天下人才為自己所用的強烈心情。

暗用:也叫化用,假定讀者通曉古籍,用不著指明出處、指明是誰的事跡的用典方式。如劉禹錫的《烏衣巷》: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烏衣巷在今天的南京市東南,東晉時,開國元勳王導和指揮淝水之戰的謝安都住在這裡,烏衣巷也就成了高門士族的聚居區。作者在這首詩中化用烏衣巷的典故表達了對盛衰成敗的無限感慨。

正用:「直用其事」,典故的意思和作者本人的意思是一致的,也即正面採用典故的歷史意義。如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使用孫權、劉裕、劉義隆、廉頗等歷史人物的典故,都是正面採用。

反用:「反其義而用之」,典故的意思同作者本人的意思正好相反,也就是反用歷史故事的典故。如李白的名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宋書·隱逸傳》記載,陶淵明曾做彭澤縣令,因不肯「為五鬥米折腰向鄉裡小兒」而棄官歸隱,「折腰」意為躬身作揖,後來喻指屈身事人,李白在他的這首詩中反用典故,表達了不願屈居人下的遠大抱負。

三、用典的作用

(一)、品評歷史,借古論今。如:

泊秦準(杜牧)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詩中的《後庭花》歌曲名,是引用的一個典故,南朝陳後主所作的《玉樹後庭花》被後人稱為「亡國之音」。詩人所處的晚唐時期正值國運衰微之際,而統治者不以國事為重,反而聚集於酒樓之中欣賞靡靡之音,怎能不使詩人產生歷史可能重演的隱憂呢?所以,詩人在這裡借寫陳後主因荒淫享樂終致亡國的歷史,諷刺晚唐那些醉生夢死的統治者不從中汲取教訓。

(二)、抒情言志,表明心跡。

江城子·密州出獵

(蘇軾)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中引用了一個典故。

據《漢書·馮唐傳》記載:漢文帝時,魏尚為雲中太守,抵禦匈奴有功,只因報功時多報了六個首級而獲罪削職。後來,文帝採納馮唐的勸諫,派馮唐持符節到雲中去赦免魏尚。詩人寫這首詞時身在密州,懷才不遇、壯志難酬,以魏尚自喻,希望有一天朝廷也能派遣向馮唐這樣的人前來,抒發了渴望報效朝廷的壯志豪情。

(三)、引發聯想,創新意境

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 (辛棄疾) 醉裡挑燈看劍,夢回吹南連營。八百裡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髮生。

「八百裡」是牛的名字,出自《晉書·王濟傳》,王凱有一頭牛叫八百裡,他非常珍愛,和王濟打賭時輸了,只能給王濟,王濟命令人將牛殺了炙烤後犒賞部下。

「的盧」是烈馬名,《三國志》記載劉備在荊州遭遇敵人追殺,幸虧所騎的盧神勇,一躍三丈,跳過潭溪,才得脫險。

作者在這裡運用典故,不由讓讀者仿佛看到戰爭爆發前犒勞出徵將士的壯觀場面和戰場上鐵騎飛馳敵陣的激烈場景,極具穿透力。

(四)、簡潔精練,內涵豐富

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劉禹錫)巴山楚水悽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

「聞笛賦」指西晉向秀的《思舊賦》,三國曹魏末年,向秀的朋友嵇康 、呂安因不滿司馬氏篡權而被殺害。後來,向秀經過嵇康、呂安的舊居,聽到鄰人吹笛,勾起了對故人的懷念。

「爛柯人」指晉人王質,相傳王質上山砍柴,看見兩個童子在下棋,就停下觀看。等棋局結束,手中的斧把已經腐爛。回到村裡,才知道已過了一百年,同代人都已經亡故。

作者運用典故表達自己貶官二十多年後回歸時的感受:世事滄桑、人事全非、恍如隔世,不再是舊時光景了。

四、用典的鑑賞技巧

首先,找出詩詞中的典故。了解典故中詞句、人、事的內容意義。

一般對於一些晦澀難懂的用典,課文或試題當中都會提供注釋,所以需要在讀詩的過程準確的判斷出哪裡用到了典故,進而理解這個典故的內容和意義。比如李商隱的《嫦娥》:

雲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沉。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

嫦娥是神話中的月亮女神,傳說是夏代東夷首領后羿的妻子。因為偷吃了西王母送給后羿的不死藥,飛奔到月宮,成了仙子。了解清楚這個典故,也就明白了作者用典的意圖。

其次,對典故進行具體分析。弄清作者是明用、暗用,還是反用,明確詩人對所引用的典故的態度。比如「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就是明用典故,據《宋書·宗愨傳》載:宗愨少年時,叔父宗炳問他的志向,他說:「願乘長風破萬裡浪。」後來長風破浪也比喻實現政治理想。作者在這裡藉此典故表達自己勇往直前的決心。

最後,結合詩詞的中心思想分析詩人用典的意圖,從而加深對詩人所表達思想感情的感悟。

例如魯迅先生的《自嘲》

運交華蓋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頭。破帽遮顏過鬧市,漏船載酒泛中流。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冬夏與春秋。

這首詩是魯迅先生在上海期間眼見左翼作家受到國民黨的逮捕迫害以及自身遭到威脅的情況下寫的。

「孺子牛」一詞出自《左傳》,相傳齊景公晚年特別寵愛幼子荼,荼又叫孺子。有一次,孺子撒嬌要老父親做牛讓他牽著玩。景公就用嘴銜著繩子,雙手趴在地上不停地學牛叫。因為年歲已高,不小心栽倒在地上磕破了門牙,「孺子牛」的故事就這樣流傳開了。

魯迅先生用這個典故表達了他甘做人民大眾的牛,任勞任怨,抒寫了對人民大眾的忠誠和熱愛。

用典是古代詩人們喜愛的一種藝術形式,不僅可以起到「寓萬於一」「以少勝多」「言簡義豐」的效果,而且可以使詩人的情感表達得更為曲折含蓄,耐人尋味,在表達上增強藝術感染力。

它的意義和作用可以歸納為:

去用前朝事

來說今人愁

欲說卻不盡

故向古人求

所以,要想快速學會鑑賞詩歌,快來詩文典學習吧!

贈汪倫

相關焦點

  • 古詩中的用典技法:借典故之意,訴詩人之心
    先秦時期的《詩經》,便開用典之端,兩漢時典故在文賦中使用更多,至於魏晉南北朝,用典已成詩歌的一大特點。鍾嶸《詩品》說:顏延、謝莊尤為繁密,於時化之。用典並非越多越好,需疏密有致後世許多詩人,往往以運用典故為能,仿佛典故用的越多,詩歌也便越好,其實不然。袁枚《隨園詩話》將用典比作用兵,我認為非常貼切,他說:用事如用兵,愈多愈難。以漢高之雄略,而韓信只許其能用十萬。可見部勒驅使,談何容易!
  • 古代詩人中,誰是用典的高手?作詩應該怎樣用典
    《南史·惠連傳》 江淹浦畔,出自江淹《別賦》中有句: 「春草碧色,春水淥波,送君南浦,傷如之何!」 「謝家池上,江淹浦畔」八個字沒有提到春草,但其含義就是詠春草,假如你不了解這兩個典故,不知道與春草的關係,可能就理解不了歐陽修的深意 。
  • 典故的意義——《平「語」近人——習近平總書記用典》觀後
    典故是指在話語活動中所引用的一切業已發生或出現過,有其文獻依據,並具有可追溯的原初情景的敘述內容或語言形式。典故可以表現為一個詞語或成語、短語,也可以表現為一句話、一句詩甚至一段敘述。簡而言之,典故包括事典、語典兩類。   《文心雕龍》專列《事類》一篇,對典故的內涵、起源及使用進行闡釋,這說明最遲到南朝時期,用典已成為中國文化的普遍風氣,亟需對其進行理論總結和使用規範了。
  • 2020年高考語文古代詩歌鑑賞必考題型之詩詞典故
    ★★考點解讀★★用典是古詩詞中常用的一種表現方法,它的主要特點是藉助一些歷史人物、神話傳說、寓言故事等來表達自己的某種願望或情感。在詩歌學習過程中,很多學生都因為對古代文化或古人事跡了解不多,遇到用典的現象就會一頭霧水,不知所云。所以,學習典故很有必要。
  • 高考詩歌鑑賞表達技巧——用典(借古抒懷、借古諷今)
    在詩歌中援引過去有關的人、事、地、物、神話等史實或文句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對現實生活中事、物、人等的立場、態度、個人的情緒和願望等。用典也可稱之為借古抒懷、借古諷今。 作用:使詩歌語言精練,增加內容的豐富性,增加表達的生動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簡意豐、耐人尋味的效果,增強作品的感染力。
  • 近體詩寫作第七講 用典
    用典,能夠以最經濟的筆墨,實現表達內容的最大化以及思想情感的複合性,就像白酒,我們常說有什麼醬香型、清香型、鳳香型等,還有什麼複合味香型。讀者在明白和理解你所用典故的前提下去讀詩,在腦海中會將所用典故的事情已經這個事情的背景,激發起來的情緒和思想,轉移到你的詩之中,這種借而化之的作用,使你的詩中的情感和典故所展現的情感疊加,形成一種複合型的閱讀感受。
  • 王和尚講詩法:寫詩如何用典?兩秘訣可寫出精妙詩句,純乾貨分享
    今日談詩,王和尚細說詩詞如何用典。第一、概念解析:何為用典?其內涵與外延用典,也稱「用事」或「使事」。「典」即典故,「漢語大詞典」這樣解釋:典故即典制和成例子,用於詩詞文學則指「古代故事,或者有來歷有出處的詞語」。
  • 詩歌鑑賞太難,讀了這篇文章,讓你知道部編版用典詩句原來有這些
    而學生在理解詩意、解讀詩情的時候,最不易理解的,其實是運用典故。「古人的話本來就難懂,想不到,古人還要借更古的人來說事,這就更不易理解了。」學生的發言頗有代表性。其實我們老師在教學中又何嘗不是如此想?讀詩,確實是讀古人的話,而用典,則是讀古人口中的古人的話。這不是越來越難了嗎?
  • 詩詞格律與創作 詩詞用典要注意的忌諱
    這一段話很清晰地表明袁枚對於典故多少的觀點,他認為好詩不需要太多的典故 ,古人作懷古詩,一人一事就可以了。2、關於多袁枚也說過:「惟李義山詩,稍多典故;然皆用才情驅使,不專砌填也。「李商隱作詩好用典故,有一首七律不僅僅是」稍多典故「,幾乎是句句用典。
  • 博通經史 精釋用典——讀《習近平用典》一書的典故釋義
    最近,由人民日報出版社推出的《習近平用典》一書甫一面世,即好評如潮,首印30萬冊不盈月即預售完畢。該書的典故釋義作者楊立新是我多年的摯友,蒙他惠賜一冊,乘興翻閱, 不由讚嘆他所下功夫之深, 對總書記所用典故詮釋之精,忍不住拍案叫絕。
  • 楊立新:習近平的用典藝術
    通過對習近平總書記在重要講話、文章中引用的典故查找原典、加注釋義,我深深 地感到,習近平總書記對中國傳統文化經典取精用宏、驅遣自如,在古典和現代之間自由穿行、遊刃有餘,所引典故體系完備、脈絡分明,充分發掘了中國傳統文化 的歷史意義和當代價值,揭示並彰顯了包孕其中的時代精神。 習近平善於用典,精於用典,堪稱用典大家。其用典範圍之廣、數量之大、頻率之高,在歷屆黨和國家領導人中非常突出。
  • 2020年軍隊文職考試漢語言文學備考:詩歌鑑賞必須掌握的知識點
    三、表現手法   表現手法是詩歌鑑賞當中常考的知識點,主要可以分為想像、聯想、象徵、比襯、烘託、渲染、用典、虛實相生等。   象徵   象徵是古典詩歌中慣用的表現手法之一,是通過特定的容易引起聯想的具體形象,表現某種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藝術手法。
  • 詩中要不要用典故?沒有金剛鑽,別攬瓷器活
    沒有金剛鑽,別攬瓷器活   潘向黎  在詩中要不要用典故?歷來見仁見智。第一種觀點以鍾嶸為代表,認為:「若乃經國文符,應資博古,撰德駁奏,宜窮往烈。至於吟詠情性,亦何貴於用事?『思君如流水』,即是即目。『高臺多悲風』,亦惟所見。
  • 如何在詩詞中使用典故?
    如何在古詩詞中使用典故◎南郭居士查典故的基本釋義,原指舊制、舊例,也是漢代掌管禮樂制度等史實者的官名。後來一種常見的意義是指關於歷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故事或傳說。本文所說的典故是為第二種含義,簡言之就是詩詞或文章等,引用古書中的故事或詞句。
  • 詩詞用典
    意思是說蘇軾的詞多不協律,故不能歌。秦詞雖然清麗,因為用典故少而少了華貴。易安在她的《詞論》中批評少遊詞:「秦即專主情致,而少故實,譬如貧家美女,雖極妍麗豐逸,而終乏富貴態」。意思是詞不用典故,即少富貴態。情致深邃的小詞中,加上兩則典故,就像給貧家女戴起鳳冠霞帔,顯得雍容華貴些。不僅可以拓寬詞的境界,而且可以增強詞的思想內容,進一步豐富讀者的想像。
  • 詩詞格律與創作 淺說古詩詞中的用典 水中著鹽不知,飲水乃知鹽味
    前言 什麼是用典?劉勰在《文心雕龍》說過:「然則明理引乎成辭,徵義舉乎人事,乃聖賢之鴻謨 ,經籍之通矩也「。他舉例說周文王寫文章就已經開始用典故了,說明某一道理引用成語典故,是聖人賢人的大文章,是寫作通用的規範 。那麼什麼是用典呢?
  • 語文詩歌鑑賞題怎麼做?
    03了解詩歌的結構「起承轉合」是古典詩歌尤其是近體詩的結構中固有的特徵,在一定程度上,我們可以把它作為一個視角窺探作者的思路,進而貫通全詩。在初三複習備考中,如果我們遵循這種規律的話,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凡依著起承轉合的程式來寫的詩,尤其要注意起句,因它往往是貫通全詩、解讀全詩的鑰匙。
  • 《中華成語典故學習詞典—習近平用典釋義與溯源》在臺灣出版
    一部由大陸、臺灣、港澳共二十六位博士、專家、學者參與編寫的《中華成語典故學習詞典——習近平用典釋義與溯源》日前在臺灣出版。該書主編由中國語言文字大詞典編纂工作委員會主任劉嘉豐、副主任劉澤武與臺灣新生報大陸新聞召集人王輝丹擔綱。
  • 7種抒情手法在詩詞寫作中的運用方式
    情景交融與借景抒情有何區別:  「融情於景」,明寫景,即字面都是景語;但是,必須暗含情,即所有景語皆情語也。  「借景抒情」者,抒情的一種方法,即藉助於景物,以達到抒情的目的。  二者的共同點是,以抒情為中心。其區別是,前者表面寫景,實質寫情;後者寫景、抒情都是明寫,只是景為由、情為根而已。
  • 《習近平用典》亮相法蘭克福 英專家:引人入勝
    由人民日報出版社出版的《習近平用典》一書,在這充滿中華古韻的氛圍中亮相書展。  這本書從習近平數百篇講話和文章中,遴選出使用頻率高、影響深遠、最能體現其治國理政理念的典故135則,並對這些古典名句的釋義和習近平引述所賦予的現實意義加以解讀。其古樸素雅的裝幀設計,與展臺淡雅的風格相互輝映,引得不少參觀者駐足翻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