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詩歌鑑賞表達技巧——用典(借古抒懷、借古諷今)

2021-02-23 美麗語文輕鬆學

用典(借古抒懷、借古諷今):就是在詩歌中援引過去有關的人、事、地、物、神話等史實或文句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對現實生活中事、物、人等的立場、態度、個人的情緒和願望等。用典也可稱之為借古抒懷、借古諷今。

 

作用使詩歌語言精練,增加內容的豐富性,增加表達的生動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簡意豐、耐人尋味的效果,增強作品的感染力。(這點需要背誦下來哦)

 

如:辛棄疾《京口北固亭懷古》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裡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本詞總共用了五個典故:孫權、劉裕、劉義隆、佛狸、廉頗。這些典故都是京口的歷史掌故,詞人借這些歷史事實含蓄而自然地表達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下面我們一一分析: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這五句寫三國時吳國皇帝孫權的,他有統一中原的雄圖大略,在遷都建業以前,於建安十四年(209年)先在京口建「京城」,作為新都的屏障,並且打垮了來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軍隊,保衛了國家。可是如今,像孫權這樣的英雄已無處尋覓的了。非但再也找不到孫權這樣的英雄人物,連他當年修建的「舞榭歌臺」,那些反映他光輝功業的遺物,也都被「雨打風吹去」,杳無蹤跡了。詩人借用孫權的典故意在抒發其江山依舊,英雄不再、後繼無人的感慨

 

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裡如虎。」這五句寫與京口有關的第二個歷史人物——劉裕。寫劉裕,則由他的遺蹟再聯想起他的功業。劉裕以京口為基地,削平了內亂,取代了東晉政權。他曾兩度揮戈北伐,先後滅掉南燕、後秦,收復洛陽、長安,幾乎可以克復中原,作者想到劉裕的功勳,非常欽佩,最後三句,表達了詞人無限景仰的感情。英雄人物留給後人的印象是深刻的,可是劉裕這樣的英雄,他的歷史遺蹟,如今也是同樣地找不到了,只有那「斜陽草樹,尋常巷陌」。

 

詞的上闋借古抒情(借古意抒今情)。借用孫權和劉裕兩個歷史人物,抒發了三種感情:一是對歷史人物無限敬仰和欽佩;

二是江山依舊,英雄不再、後繼無人的感慨;

三是諷刺南宋王朝主和派的屈辱求和的無恥行徑,並表現自己的抗金主張和收復中原的決心。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這三句運用南朝宋文帝劉義隆的典故來影射現實,尖銳地提出一個歷史教訓,這三句可以說是借古諷今

史稱南朝宋文帝劉義隆「自踐位以來,有恢復河南之志」。他曾三次北伐,都沒有成功,特別是元嘉二十七年最後一次,失敗得更慘。用兵之前,他聽取彭城太守王玄謨陳北伐之策,非常激動,說:「聞玄謨陳說,使人有封狼居胥意。」「有封狼居胥意」謂有北伐必勝的信心。當時分據在北中國的北魏,並非無隙可乘;南北軍事實力的對比,北方也並不佔優勢。倘能妥為籌劃,慮而後動,是能打勝仗,收復部分失地的。無奈宋文帝急於事功,輕啟兵端。結果不僅沒有得到預期的勝利,反而招致北魏拓跋燾大舉南侵,弄得國勢一蹶而不振了。這一歷史事實,對當時現實所提供的歷史鑑戒,是發人深省的。作者援用古事影射現實,委婉地規勸地南宋統治者吸取前人的和自己的歷史教訓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這三句是借古喻今。 佛狸是北魏的皇帝,距南宋已有七八百年之久,北方的百姓把他當作神來供奉。辛棄疾看到這個情景,不忍回首當年的「烽火揚州路」。四十三年前,完顏亮發兵南侵,曾以揚州作為渡江基地,而且也曾駐紮在佛狸祠所在的瓜步山上,嚴督金兵搶渡長江。以古喻今,佛狸很自然地就成了完顏亮的影子。如今「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與「四十三年,烽火揚州路」形成鮮明的對比,當年淪陷區的人民與異族統治者進行不屈不撓的鬥爭,烽煙四起,但如今的中原早已風平浪靜,淪陷區的人民已經安於異族的統治,竟至於對異族君主頂禮膜拜,這是痛心的事。不忍回首往事,實際就是不忍目睹眼前的事實。這句借古喻今更確切地說是正告南宋統治者,收復失土,刻不容緩,如果繼續拖延,民心日去,中原就收不回了

 

「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這三句是借古抒懷。作者以廉頗自比,這個典用得很貼切,內蘊非常豐富。一是表白決心,和廉頗當年服事趙國一樣,自己對朝廷忠心耿耿,只要起用,當仁不讓,奮勇爭先,隨時奔赴疆場,抗金殺敵。二是顯示能力,自己雖然年老,但仍然和當年廉頗一樣,老當益壯,勇武不減當年,可以充任北伐主帥;三是抒寫憂慮。廉頗曾為趙國立下赫赫戰功,可為奸人所害,落得離鄉背井,雖願為國效勞,卻是報國無門,詞人以廉頗自況憂心自己有可能重蹈覆轍,朝廷棄而不用,用而不信,才能無法施展,壯志不能實現。辛棄疾的憂慮不是空穴來風,果然韓侂胄一伙人不能採納他的意見,對他疑忌不滿,在北伐前夕,以「用人不當」為名免去了他的官職。辛棄疾渴盼為恢復大業出力的願望又一次落空。

 

詞的下闋借古諷今,借劉義隆和廉頗的典故,表明自己的抗金主張,抒發對南宋王朝的憤懣。


總之:這首詞用典雖多,然而毫無堆砌之感,得益於這些典故卻用得天衣無縫,恰到好處,它們所起的作用,在語言藝術上的能量,不是直接敘述和描寫所能達到的。就這首詞而論,用典多並不是辛棄疾的缺點,而正體現了他在語言藝術上的特殊成就。全詞豪壯悲涼,義重情深,放射著愛國主義的思想光輝。詞中用典貼切自然,緊扣題旨,增強了作品的說服力和意境美。

相關焦點

  • 高考語文詩歌鑑賞:詩歌的表達方式(三)
    考語文專題複習學案:古代詩歌鑑賞(三)  鑑賞詩歌的表達技巧  表達技巧是一個非常寬泛的概念。從詩歌鑑賞的角度說,詩歌的表達技巧包括三方面的內容:表達方式(記敘、描寫、議論、抒情)、修辭手法(比喻、借代、誇張、對偶、比擬、排比、設問、反問、起興、互文)、表現手法(用典、聯想、想像、襯託或烘託、渲染、象徵、對比、對照、抑揚、照應、動靜、正側、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於景、託物言志)  這是詩詞考核鑑賞的重點,再次強調答題要領:內容(寫什麼)、方法(怎麼寫,也就是表達技巧)、效果(
  • 語文詩歌鑑賞答題技巧
    語文詩歌鑑賞一直都是令大家頭疼的題目,題型也很多,其中詩歌的表達技巧是最容易被弄混的一類知識,今天,小編給大家整理匯總了詩歌鑑賞的答題技巧,希望能幫到你們哦!3、借景--寫景抒情詩--情景交融--情在景之特點與人相通處對景的鑑賞應注意的常見方法和技巧:①留意作者觀察景物的立足點和描寫景物的角度,如高低俯仰②把握和分析作者描寫景物的方法,如繪形、繪聲、繪色⑤理解和說明描寫景物的技巧,如虛實結合,以動襯靜,明暗對比,以小見大(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裡船
  • 鑑賞詩歌的表達技巧
    學習目標1.了解詩歌表達技巧的範疇與內涵。2.明確高考試題有關考查表達技巧的命題特點。3.掌握試題解題思路和方法。表達技巧是詩人塑造形象、創設意境、表達情感、闡述觀點所採用的特殊手法。它包括四個層面的內容:結構特點、表達方式、修辭手法、表現手法。
  • 2020年高考答題模板之五:詩歌鑑賞
    (四)鑑賞詩歌表達技巧1、答題模式1)點明手法。(用什麼)2)結合詩句闡述這種手法的內容。(2)表現手法:對比襯託(突出強調)、聯想想像(豐富生動)、象徵(託物言志)、渲染烘託(鮮明突出)、賦(鋪敘)比興、用典(含蓄蘊藉)、以小見大(凝練突出)、抑揚結合(搖曳多姿)、虛實結合(拓展意境)、對面落筆(突出情感)、借古諷今(含蓄蘊藉)等。(3)表達方式:記敘、說明、議論、抒情、描寫。
  • 高考詩歌鑑賞表達技巧之一
    高考詩歌鑑賞表達技巧 結構緊湊,文意貫通;增強氣勢,增強感染力設問提出問題,引起注意;啟發思考,加深理解反問加強語氣,加重語勢;激發感情,加深印象反覆突出內容,強化感情,增強感染力四、篇章結構 鑑賞詩歌的表達技巧是詩歌鑑賞的重難點,一般認為詩歌的表達技巧分為
  • 古詩詞鑑賞之情感及答題模板,建議中學生收藏,答題用得著
    鑑賞又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鑑賞其形象、其語言、其表達技巧。評價就是分析詩歌的思想(感情)內容。因為在考試時會考到古詩鑑賞,古詩鑑賞就是分析其語言、其表達技巧,運用了什麼修辭,表達了什麼樣的情感,而是所佔的分值還比較高,如果學生不能掌握,那麼考試時一個字都寫不出來。其實啊,古詩鑑賞並不難!今天整理了初中語文古詩鑑賞的6大情感及套路,建議大家收藏,考試用得著!
  • 中學語文古詩詞鑑賞之情感及套路,建議大家收藏,考試用得著
    鑑賞又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鑑賞其形象、其語言、其表達技巧。評價就是分析詩歌的思想(感情)內容。因為在考試時會考到古詩鑑賞,古詩鑑賞就是分析其語言、其表達技巧,運用了什麼修辭,表達了什麼樣的情感,而是所佔的分值還比較高,如果學生不能掌握,那麼考試時一個字都寫不出來。其實啊,古詩鑑賞並不難!今天整理了初中語文古詩鑑賞的6大情感及套路,建議大家收藏,考試用得著!
  • 古詩詞鑑賞 | 表達技巧專題(五)抒情手法
    【情景交融】含義:即詩歌既描寫景物,又表達情感,相互烘託,沒有主次之分,二者幾乎合為一體,是情景關係的最高層次。要達到情景交融,至少需要兩個條件:一是要觸景生情,二是要善於借景抒情,融情於景。作用:①用古人古事,借人寫己,抒情委婉含蓄;②用詩文名句,佐證文意,增強說服力。例句賞析: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 精品乾貨|適合寒假背誦與快速理解做題的詩歌鑑賞純乾貨,趕緊運用!
    (四)鑑賞詩歌表達技巧1、答題模式1)點明手法。(用什麼)2)結合詩句闡述這種手法的內容。(怎麼用)3)指出這種手法的表達效果,即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傳達了怎樣的旨趣。(2)表現手法:對比襯託(突出強調)、聯想想像(豐富生動)、象徵(託物言志)、渲染烘託(鮮明突出)、賦(鋪敘)比興、用典(含蓄蘊藉)、以小見大(凝練突出)、抑揚結合(搖曳多姿)、虛實結合(拓展意境)、對面落筆(突出情感)、借古諷今(含蓄蘊藉)等。(3)表達方式:記敘、說明、議論、抒情、描寫。
  • 備考2020:詩歌鑑賞知識點再梳理
    備考2020:詩歌鑑賞知識點再補漏詩歌鑑賞知識點一、詩歌鑑賞答題「五讀」法:讀題目、讀作者、讀內容、讀注釋、讀命題。間接抒情有借景抒情、寓情於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以景襯情、融情入景)、託物言志、用典抒情、借古諷今、借事(折柳、登高、憑欄、用典)抒情、以樂景抒哀情等。象徵、襯託、烘託、抑揚、對比昭應、虛實結合、比興。九、描寫(寫景)方法—— 渲染、襯託、動靜、對比、擬人、誇張、正側、白描、虛實、視、聽、觸、嗅覺等、比興。
  • 古詩詞鑑賞常見的9種類型及分析方法
    鑑賞又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鑑賞其形象、其語言、其表達技巧。評價就是分析詩歌的思想(感情)內容。一、送別抒懷詩【鑑賞要點】送別抒懷詩是古詩詞中的一個大類。C.宮怨詩,專寫古代宮女嬪妃因其失寵而生怨情的詩歌,表達盼幸承歡、失寵被棄、孤寂善感、渴望愛情與自由的情感。D.在怨女詩中,一些詩歌中女性意象淡化,政治性較為突出。主要通過男女的戀愛關係比喻君臣關係。具體分為兩種:一是直接用男女之依戀表達詩人對君王的依戀,希望被君王重用;二是用男女失戀,女子被拋棄來喻自己不被朝廷重用等。
  • 高考語文複習之詩歌鑑賞表達技巧篇:表達方式
    古代詩歌中的表達方式主要指敘述、抒情、描寫、說明、議論等。高考中重點考查抒情、描寫兩類,並且描寫和抒情的技巧與表現手法有交叉重合之處。常見的提問方式有:某詩句運用了哪種表達方式,有什麼作用?某詩句運用了什麼描寫方法?
  • 2017高考語文二輪複習 詩歌鑑賞之修辭分析
    考生進入到關鍵的第二輪複習,對於高考語文第二輪複習來說,要達到三個目的:一是從全面基礎複習轉入重點複習,對各重點、難點進行提煉和把握;二是將第一輪複習過的基礎知識運用到實戰考題中去,將已經把握的知識轉化為實際解題能力;三是要把握各題型的特點和規律,把握解題方法,初步形成應試技巧。
  • 武林秘籍 | 古詩詞鑑賞情感種類+答題角度最全整理!
    送別抒懷詩是古詩詞中的一個大類。他們一般按時間、地點來描寫景物、表達離愁別緒,從而體現作者的思想感情。這類詩歌大多纏綿悽切,充滿感傷情調,如柳永的《雨霖鈴》。這類詩歌在藝術手法上大多是採用觸景生情、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也藉助於想像、聯想塑造形象。
  • 如何從事詩歌鑑賞教學
    2、學會詩歌鑑賞,能培養和提高語言表達能力通過查閱近幾年的中考和高考詩歌賞析題,均要求考生要用自己的通順流暢的語言文字來表達。它要求學生不能「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心裡思考好的,筆下還得寫出來。筆者認為,對文學作品的欣賞,是建立在對語言理解的基礎上的。
  • 「詩歌鑑賞」如何評價詩歌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
    「評價詩歌的思想內容」,側重概括詩歌的主旨和簡析形象的含義(包括表層含義和深層含義)。「評價作者的觀點態度」,側重對詩歌作者的生活情趣、審美情趣和情感傾向以及作品局限性的評價。鑑賞時,首先必須明確其表層意思與深層意思,把握其主旨和思想傾向。要立足於對詩歌形象、語言、表達技巧的賞析,做到全面、準確、深入、客觀地分析評價。要努力忠於原詩,做到言之成理,言之有據。
  • 「詩歌鑑賞」2018年高考題和高考模擬題詩歌鑑賞彙編
    2018年高考題和高考模擬題詩歌鑑賞彙編一、【2018年高考新課標卷】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14~15題。【試題點評】詩歌鑑賞採用客觀題的形式命題,涉獵的知識點範圍廣了,難度也比主觀題難度大。考生在做題時,可以先根據逗號,判斷一個選項有幾個知識點需要判斷。再通過詩歌鑑賞知識點進行判斷,如表達方式、修辭手法、句子作用、表達技巧等。
  • 語文詩歌鑑賞之表達技巧分析
    語文詩歌鑑賞之表達技巧分析由北京教師招聘考試網提供:更多關於語文,詩歌鑑賞,表達技巧,分析的內容請關注教師資格考試網/北京教師招聘考試網!或關注北京華圖微信公眾號(bjhuatu),北京教師考試培訓諮詢電話:400-010-1568。
  • 因為你還沒掌握這些詩詞的表達技巧與鑑賞規律
    本文是{語文課外綜合知識}專欄第6節,古詩詞常用表達技巧、古詩詞鑑賞思路。一、古詩詞常用表達技巧詩歌的表達技巧多種多樣,常見的有抑揚結合、點面結合、動靜結合、虛實相生、情景交 融、映襯對比、伏筆照應、借古諷今、託物言志
  • 古詩詞鑑賞常見的9種情感及分析套路,建議收藏!
    送別抒懷詩是古詩詞中的一個大類。他們一般按時間、地點來描寫景物、表達離愁別緒,從而體現作者的思想感情。這類詩歌大多纏綿悽切,充滿感傷情調,如柳永的《雨霖鈴》。這類詩歌在藝術手法上大多是採用觸景生情、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也藉助於想像、聯想塑造形象。  古人送別的習俗:①折柳送別 ②飲酒餞別   ③唱歌送別  ①分析人們思鄉緣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