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從 《習近平用典》 中汲取精神力量
近讀《習近平用典》一書,我不僅深刻地體會到習近平用典的精妙意境,更深刻地體會到習近平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愛和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強烈文化自信。經典作為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無論人們學與不學、用與不用,都一直存在,「用典」則能體現個人的風格、魅力、情操,領導人用典更會彰顯執政理念,乃至國家形象。
習近平用典的鮮明特點
因時應勢緊扣主題。習近平在省部級領導幹部研討班講話中談治國理政、深化改革,引用「為國不可以生事,亦不可以畏事」。這是北宋蘇軾寫給哲宗奏議中的一句話,就北宋的邊防政策指出治理國家既不可隨便製造事端,也不可膽小怕事。遇事不可退縮,要主動作為。習近平引用這句話,強調不能朝令夕改,保持制度穩定,同時,不能因為別人的非議就縮手縮腳,要堅持我們自己的主張、態度,保持自身定力。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幾年來治國理政的實踐很好地證明了這一點。習近平在蘭考縣參加民主生活會談選拔幹部,強調「宰相必起於州部,猛將必發於卒伍」。這是戰國時期法家代表人物韓非子的話,強調國家的文臣武將,特別是高級官員和將領,一定要有基層實踐經驗。習近平非常重視從基層一線選拔幹部,這句話他幾次引用,他的親身經歷也證明了,從基層一線做起,才能接地氣、通民聲、懂國情。習近平在中央黨校建校80周年大會上與領導幹部談學習,引用孔子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是孔子講學習的三種境界,從要我學、到我要學、再到我愛學,總書記對黨的幹部,同時也是老校長對學員提出要求與期望,可謂新的《勸學篇》。
恰到好處畫龍點睛。習近平整體用典多,僅在中央黨校十九次講話中粗略統計就用典100多處。但具體到一篇文章、講話中,往往只有幾處,有的只有一處,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比如:在院士大會上激勵科學家,「蓋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在全國組織工作會議上,引用「為政之要,莫先於用人」;在中法建交50周年大會的講話中,講「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可謂言簡意賅,一語中的。
呼應民諺俗語生動親和。習近平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記者見面時,用典「夙夜在公」,同時使用了俗語「打鐵還需自身硬」。在博鰲亞洲論壇致辭中,引用四地諺語:東南亞朋友講「水漲荷花高」,非洲朋友講「獨行快,眾行遠」,歐洲朋友講「一棵樹擋不住寒風」,中國人講「大河有水小河滿,小河有水大河滿」。形象地說明合作共贏才能辦大事、辦好事、辦長久之事,使所要表達的思想更加具有貼近性和親和力,引起廣泛共鳴。
語言開放包容相得益彰。習近平語言平實親切生動豐富,發揚傳統又與時俱進。既用典,又用開放性語言,包括流行詞語。比如就任總書記時強調我們的黨「決不會躺在過去的功勞簿上」。新年致辭中用網絡語言「蠻拼的」。接受採訪借歌詞說事「時間都去哪兒了」。講話中常用的「打老虎」「洗洗澡」等通俗用語等等,都體現了這種風格,從更廣闊的視角體現了文化自信,與用典相得益彰。
巧用傳統展現時代精神。早在1990年7月,習近平在福建工作期間,就創作了古體詞《念奴嬌·追思焦裕祿》,其中「百姓誰不愛好官?把淚焦桐成雨」「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等等不脛而走的鏗鏘詞句,真切表達了對焦裕祿精神的深情讚頌和作者愛民為民、勇於擔當的偉岸情懷。這是運用古代詞牌形式謳歌時代精神的成功典範,將用典提升到了一種收放自如的境界。
學習習近平用典,汲取精神力量
古人說,文章是「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對於領袖人物來講,背後是幹事創業、治國理政的「治世」大境界。
增強文化自信。習近平對中華文化非常熱愛。在澳門大學對學生們說:「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我本人也是一個中華文化的熱烈擁護者、忠實學習者。」每次出訪,幾乎都在當地發表演講,或在媒體發表文章,介紹闡釋中華文化,在服裝、宴會等方面也盡顯中華元素。用典是最集中的體現。今人用典,既包含著對歷史文化的尊重,也體現著對歷史文化的自信。在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中,駕輕就熟的用典體現的是他對中華文化的熱愛和高度自信。尤其在外交活動中是如此。在印度尼西亞國會演講,他引用「計利當計天下利」;在德國科爾伯基金會演講,他引用「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比利時《晚報》發表署名文章,他引用「智者求同,愚者求異」;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演講,他引用「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這些用典展現的是中國氣派,體現的是中華精神,彰顯的是中華文化自信。學習習近平用典可以增強文化自信,做中華優秀文化的學習者、傳承者。
汲取政治智慧。中華文化講究修齊治平,落腳於治國安民。古人也講半部論語治天下。習近平善於運用中華經典闡釋治國理政思想,展示了大國領導人的政治智慧。比如:學習他引用的「政者,正也」「治國猶如栽樹,本根不搖則枝葉茂榮」,「以實則治,以文則不治」,可以加深對政治及執政的理解;學習他引用的「但願蒼生俱飽暖,不辭辛苦出山林」,「治政之要在於安民,安民之道在於察其疾苦」,可以牢固樹立群眾觀點;學習他引用的「立善法於天下,則天下治;立善法於一國,則一國治」,「法立,有犯而必施;令出,唯行而不返」,可以深刻認識全面依法治國的重大意義;學習他引用的「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多言數窮,不如守中」,可以增強辯證思維能力。學習習近平用典所蘊含的政治智慧,可以更好地應對各種複雜嚴峻的考驗,更好地推進各項工作。
涵養浩然正氣。中華文化強調價值理念,追求道德崇高。習近平用典深刻體現著中國共產黨人所倡導的價值理念、精神追求。比如,他用「雄關漫道真如鐵」「人間正道是滄桑」「長風破浪會有時」這三句詩描摹中華民族矢志不渝追逐中國夢的壯闊歷程,強調「功崇惟志,業廣惟勤」。他用「德莫高於愛民,行莫賤於害民」,「以百姓之心為心」,「利民之事,絲髮必興;厲民之事,毫末必去」,強調共產黨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高尚情懷。他用「奢靡之始,危亡之漸」,「當官之法,惟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強調領導幹部要正確使用手中權力,守得住清貧、耐得住寂寞、穩得住心神、經得住考驗。學習習近平用典,有助于堅持正確的價值觀、樹立精神坐標,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而不懈奮鬥。
培養篤學精神。中華文化倡導學習,講究崇學向善。習近平用典,何以脫口而出?何以把握得當?何以運用自如?何以影響深遠?根本在於習近平對博大精深中華文化的熱愛,在於對一切優秀文化的借鑑吸收,在於孜孜不倦地學習積累。從青年時起,習近平就留下了很多關於學習的佳話。近年來他特別指出學習傳統的態度,「學史可以看成敗、鑑得失、知興替;學詩可以情飛揚、志高昂、人靈秀;學倫理可以知廉恥、懂榮辱、辨是非」,強調,「不僅要了解中國的歷史文化,還要睜眼看世界,了解世界上不同民族的歷史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從中獲得啟發,為我所用」。學習習近平用典有助於以繼承發揚態度學習優秀傳統文化,以開放包容態度對待和借鑑外來文化,通過不斷學習成長為學習型幹部,建設好學習型政黨和國家。
堅定理想信念。中華文化倡導責任,講究家國情懷。習近平立足於原典,著眼於創新,將經典融入一篇篇生動豐富深刻的講話、文章當中,匯聚於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洪流中,融合在復興使命、家國情懷與偉岸人格中,體現了當代文明與古代文明的對接與傳承,體現了當代共產黨人的鑑古鏡今、繼往開來,展現了文明大國領導人的風採和魅力。用典主題宏大、立意高遠、豐厚豐滿,充滿革命理想的張揚、改造世界的豪情壯志、濃厚的為民務實情懷,體現著共產黨人的理想、信念和核心價值,學習習近平用典可以進一步滋養心靈情感、積聚精神力量、堅定理想信念。
學習習近平用典,就是聆聽當代領袖與古代先賢的交流對話。跟著習近平總書記把握經典的思想脈絡與歷史源流,學習經典的思想精髓和核心要義,感受經典背後的民族發展與文化傳承,感悟用典的精妙意境與文化品格,是增進文化自知、提高文化自覺、增強文化自信、堅持文化傳承、推動文化創新、促進文化發展、實現文化自強的文化尋根之旅,也是汲取政治智慧、培養浩然正氣、思考人生價值、樹立篤學精神的人生學習之旅,更是把握民族歷史、立足現實偉業、放眼未來發展、堅定理想信念、推進民族復興的追夢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