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8日,「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總結大會在北京召開,習近平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在說到少數黨員、幹部自我革命精神淡化,違反黨的紀律和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問題屢禁不止時,習近平總書記使用了典故「天下之難持者莫如心,天下之易染者莫如欲」。
本期《學習用典》解讀:天下之難持者莫如心,天下之易染者莫如欲。
原文:古人說:「天下之難持者莫如心,天下之易染者莫如欲。」一旦有了「心中賊」,自我革命意志就會衰退,就會違背初心、忘記使命,就會突破紀律底線甚至違法犯罪。
——習近平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總結大會上的講話
中央民族大學歷史系教授蒙曼解讀
「天下之難持者莫如心,天下之易染者莫如欲。」這句話出自南宋朱熹的《四書或問》,是朱熹引用北宋哲學家呂希哲的一句話,大意是說:天下最難以把持的就是人的內心,而天下最容易受到沾染的是人的欲望。
《四書或問》為宋朱熹撰,共三十九卷。朱熹既作《四書章句集注》,復以諸家之說紛紜,因設為問答,明所以去取之意,以成此書。此書有《大學》二卷,《中庸》三卷,《論語》二十卷,《孟子》十四卷。
呂希哲(1036—1114)北宋教育家、官員,字原明,學者稱滎陽先生,壽州(治今安徽鳳臺)人,作品有《登單州城樓》、《和堯夫打乖吟》、《絕句四首》。
怎樣才能保持內心的清靜,不受各種各樣的汙染?
那就要不斷克服自己的貪慾,不斷反省自己的內心,這其實就是古人所說的誠意、正心,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不忘初心。
面對紛紜複雜的外部環境和自己內心的種種私慾,人只有像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的那樣,不斷破除「心中賊」,不斷增強黨的自我淨化、自我反省、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才能滌蕩一切附著在黨肌體上的骯髒東西,把我們的黨建設得更加堅強有力。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是加強黨的建設的永恆課題,也是全體黨員、幹部的終身課題。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個場合借古人智慧警醒黨員、幹部在細微處常懷戒慎之心,慎獨、慎初、慎微、慎欲,培養和強化自我約束、自我控制的意識和能力,把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進行到底。
2012年11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體學習時引用了蘇軾《範增論》中的「物必先腐,而後蟲生」,強調反對腐敗、建設廉潔政治,保持黨的肌體健康,始終是我們黨一貫堅持的鮮明政治立場。
原文:物必先腐也,而後蟲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後讒入之。——蘇軾《範增論》
《範增論》是北宋文學家蘇軾創作的一篇散文,指出項羽並非中了陳平的反間計,而是項羽已經對範增產生了懷疑,陳平之反間只是抓住了項羽的心理推波助瀾而已。作者肯定了範增傑出的才能,表達了對他的同情,也從側面說明了項羽必然滅亡的道理。
2013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指出,要牢記「奢靡之始,危亡之漸」的古訓,對作風之弊、行為之垢來一次大排查、大檢修、大掃除,切實解決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奢靡之始,危亡之漸」出自北宋歐陽修等編撰的《新唐書·列傳第三十·褚遂良》,意思是貪慾能把一個國家和民族推向毀滅的境地。
原文:雕琢害力農,纂繡傷女工,奢靡之始,危亡之漸也。
意思是,雕琢和纂繡之事雖小,卻會勞民傷財,奢侈糜爛的開始就是國家危亡的徵兆。
2018年全國兩會,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重慶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持之以恆正風肅紀,堅定不移把全面從嚴治黨引向深入。在說到領導幹部要講政德,把小事小節當做一面鏡子時,總書記用「心不動於微利之誘,目不眩於五色之惑」這句典故指出,小事小節中有黨性、有原則、有人格。還使用了「堤潰蟻孔,氣洩針芒」這句出自《後漢書·郭陳列傳》中的古訓來補充說明領導幹部要常修政德,形成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
「天下之難持者莫如心,天下之易染者莫如欲」背後的深意依然是「打鐵還需自身硬」,只有初心如磐、使命在肩,堅決清除一切弱化黨的先進性、損害黨的純潔性的因素,堅決割除一切滋生在黨的肌體上的毒瘤,堅決防範一切違背初心和使命、動搖黨的根基的危險,才能「補精神之鈣、固思想之元、培為政之本」,始終得到人民擁護和支持,書寫中華民族千秋偉業。
主創人員
總監製:蔡小林
總策劃:侯東合、趙雪花、王巧玲
記者:刁瑩、劉會民
新媒體:馬文佳、夏文
播講:劉鶴佳
綜合來源:人民網、光明日報等,圖片來自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新聞、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