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文化源流丨難持者莫如心 易染者莫如欲

2021-02-08 新華社客戶端

古人說:「天下之難持者莫如心,天下之易染者莫如欲。」一旦有了「心中賊」,自我革命意志就會衰退,就會違背初心、忘記使命,就會突破紀律底線甚至違法犯罪。

——7月1日,《求是》雜誌發表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總結大會上的講話》。

「天下之難持者莫如心,天下之易染者莫如欲」,出自宋代朱熹的《四書或問》。這句話,是朱熹引用北宋哲學家呂希哲的。呂希哲,安徽壽州人,曾跟隨張載、程顥、程頤、王安石等學習,主張學習要「不主一門,不私一說」,曾勸導宋哲宗以修身為本,修身以正心誠意為主。

朱熹的《四書章句集注》將《大學》、《中庸》、《論語》、《孟子》集於一體,成為儒家理學的經典著作。「自古聖賢相傳,只是理會一個心,心只是一個性,性只是有個仁義禮智能。」就是其中的名句。因為《四書章句集注》裡面匯合了眾家對經典的注釋和看法,各自不一,所以朱熹就用問答的方式來告訴世人對各家觀點如何取捨,於是就有了《四書或問》。

朱熹在《四書或問》裡引用這句話,意思就是:「天下最難把持的是人的內心,而天下最容易受到沾染的是人的欲望。」

這是古人在面對紛繁複雜的欲望時,就想到了假如不對欲望加以節制、而任由其泛濫,後果會不堪設想。於是,他們提出明理見性的主張,倡導萬事萬物和諧共生的大道理。這就是中國古人和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之處,在對自然和人倫觀察、思考的基礎上,上升為哲學思想,最難能可貴的是,到今天依然不過時。

中國傳統文化裡有句話,「不欺暗室」,意思是即便在沒有人看見的地方,也不做見不得人的事。許衡是元代有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當時就有人評價他「繼往聖,開來學」。《元史》中記載了許衡「梨雖無主,我心有主」的事跡。當時天下戰亂,許衡跟很多人一起逃難。正當夏天,烈日炎炎,眾人都饑渴難耐。這時,有人發現路旁有一棵大梨樹,上面結滿了梨子,正好能解渴充飢。於是,眾人紛紛爬到樹上摘梨子,只有許衡一個人端坐在樹下,巋然不動。有人問他為什麼不摘梨子,許衡回答不是自己的東西,怎麼能隨便拿呢。眾人說,現在戰亂,梨子的主人又不在,又何必介意。許衡的回答:梨雖無主,我心有主。由此,我們可以看到古人在修養心性、抵制欲望方面的定力和智慧。所以,《中庸》裡講慎獨:「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明代王陽明在對宋代儒學思想繼承的基礎上,又進行了推進和發展,形成了「知行合一」的心學。陽明心學通過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等追求理論與實踐的統一、主體與客體的統一,以及內聖與外王的統一。

王陽明有一句很經典的話:「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1518年,王陽明在平剿暴動的山賊之前,寫給弟子薛侃的信中講到了這句話。王陽明將這句話說給弟子聽,是希望弟子們能夠明心見性、掃蕩心中之賊、提升人生境界,才能成就大丈夫不世之功。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總結大會上的講話所說:一旦有了「心中賊」,自我革命意志就會衰退,就會違背初心、忘記使命,就會突破紀律底線甚至違法犯罪。

一切腐化、變質莫不是首先由心性墮落、欲望泛濫開始的。人之所以為百靈之長,正是因為人類的文明開化,能夠控制和約束負面的欲望,通過不斷地砥礪和淬鍊心性,來成全自我、回報社會。古今中外,有太多的因為心性被欲望所惑而身敗名裂的教訓,但我們也有更多的因為嚴格律己、抵禦誘惑而名垂青史的經驗。

百年風雨百年潮,中國共產黨從煙雨南湖的一條小船,到劈波斬浪的一艘巨輪,靠的就是一代一代共產黨人用嚴格的紀律來約束自己,用進步的思想來武裝自己,以勇於自我革命的鮮明品格不斷增強先進性和純潔性,歷經滄桑而初心不改、飽經風霜而本色依舊。初心不改、使命在肩,我們繼續書寫中華民族千秋偉業,保持定力,堅毅前行。(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劉同華)

相關焦點

  • 天下之難持者莫如心
    【光明論壇·溫故】      作者:羅容海(北京師範大學副研究員)  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總結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古人說:『天下之難持者莫如心,天下之易染者莫如欲。』
  • 名言、名句:天下之難持者莫如心,天下之易染者莫如欲
    天下之難持者莫如心,天下之易染者莫如欲 出處: 出自宋•朱熹《四書或問》卷三 九:「呂侍講所謂天下之難持者莫如心,天下之易染者莫如欲,其亦善矣。但所 謂心者,性之用。
  • 學習用典︱天下之難持者莫如心,天下之易染者莫如欲
    在說到少數黨員、幹部自我革命精神淡化,違反黨的紀律和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問題屢禁不止時,習近平總書記使用了典故「天下之難持者莫如心,天下之易染者莫如欲」。  本期《學習用典》解讀:天下之難持者莫如心,天下之易染者莫如欲。  原文:古人說:「天下之難持者莫如心,天下之易染者莫如欲。」
  • 古人10句修身箴言:難持者莫如心,易染者莫如欲
    02天下之難持者莫如心原文:天下之難持者莫如心,天下之易染者莫如欲。——宋·朱熹《四書或問》。感悟:王陽明說「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面對「心中賊」,面對紛繁複雜的欲望,如果不對這些非分的欲望加以節制、而任由其泛濫,後果將會不堪設想。只有不斷地砥礪自我和淬鍊心性,控制和約束自己心中負面的欲望,才能夠明心見性、掃蕩心中之賊、提升人生境界,才能成就大丈夫不世之功。
  • 歷史文化源流 | 赤子之心
    ——習近平總書記2016年7月1日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赤子之心」一詞出自《孟子·離婁》:「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早期「尺」和「赤」通用,在古人眼裡,幼兒不過尺把高,故稱尺子,也即赤子,赤子之心即尺子之心。與幼兒的尺子相對應,成人則稱為丈夫。
  • 族譜中的姓氏源流應該怎麼寫?大多數人忽略了這一點
    弘揚陳氏優秀文化傳播正能量 傳家風丨揚正氣丨鑄族魂丨促發展 族譜3000多年的發展史,也是歷史不斷推進、演化的過程。
  • 歷史文化源流|源遠流長 博大精深
    到了唐代,白居易撰寫的《海州刺史裴君夫人李氏墓志銘》裡面講:「夫源遠者流長,根深者枝茂。」從源浚流長到源遠流長,基本的含義都是指源頭的水深,水流過的區域就廣、流域就長,後來多比喻根源深遠、歷史悠久。博大精深,有時也作博大深宏,見於唐代著名文學家、哲學家李翱的一篇談論文章寫作的書信《答朱載言書》。
  • 歷史文化源流丨同心同德眾志成城
    歷史活動是群眾的活動;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推動人類歷史的真正動力。這是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基本觀點,它揭示了人民群眾在社會歷史和現代國家中的主體地位。  中國的政治結構和社會形態,自古以來就是向心型的。尤其是秦漢時期,一個成熟意義上龐大的中華共同體網絡形成,並不斷吸收與消化外來的影響。
  • 學術爭鳴 | 方志學歷史源流
    第一節學界對方志學歷史源流的已有探討中國地方志編修歷史悠久,而方志理論和方志學的產生和發展卻落後於修志實踐數百年,具有明顯的緩慢性和滯後性。但這並未妨礙歷史上和今天的志家學者為「方志學」建設發展而努力,並未妨礙志家學者為「方志學」在學科之林居一席之地作出貢獻。
  • 2014.3丨時培磊、金久紅:《王先謙與〈日本源流考〉略論》
    且康梁之說,無疑叛逆,此豈可黨者乎?彼附和之者,今日學堂敗露,尚敢自號為新黨乎? 可以看出,王先謙非常不認可康有為的那套改良學說。在戊戌維新運動中,《日本變政考》和日本明治維新的經驗是康有為的理論工具,也是光緒帝推行變法改革的主要參照。因此對王先謙來說,釐清日本明治維新的史實,才可以更充分地反駁康有為的理論根據,也才能為中國尋求富強之道提供自己的見解。
  • 琅琊王氏源流考——王氏文化
    再就是有些譜牒的撰修者和研宄者,因受文化水平和歷史資料限制,往往對歷史時代的變遷和郡望的形成還沒弄明白,就遂意改變歷史,把郡望形成和姓氏源流先後次序都弄顛倒了,不著邊際地去纂修諸如《王氏總譜》、《王氏通譜》之類。譬如,有關琅琊王氏與太原王氏的關係問題,本來史有所徵,已成定論,可是有人卻不察歷史發展源流,任意杜撰。查史籍,秦王贏政統一天下,號稱始皇帝,全國劃分為三十六郡。嗣後,漢朝開國,始有郡望。
  • 瑯琊王氏源流漫談——王氏文化
    瑯琊王氏是中華王氏的重要分支之一,歷史上曾經歷過榮辱盛衰的複雜過程。
  • 古DNA研究揭示懸棺葬源流歷史:或起源中國南方
    中新社昆明4月8日電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網站8日發布消息:該所及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泰國藝術大學的研究人員合作,利用古DNA分析技術,對來自雲南昭通威信和鹽津、廣西右江流域和泰國邦瑪帕地區的13個懸棺葬遺址共41個人類遺骸樣品,開展了線粒體DNA全序列分析,揭示懸棺葬的源流歷史
  • 【中國新聞網】古DNA研究揭示懸棺葬源流歷史:或起源中國南方流傳...
    【中國新聞網】古DNA研究揭示懸棺葬源流歷史:或起源中國南方流傳至東南亞 2020-04-09 中國新聞網 大約在2000年前(泰國最早的懸棺葬年代),非常少數的懸棺葬習俗傳承者又以文化擴散的方式,將該習俗大面積傳播到了泰國北部等東南亞地區的一些原住民群體。  科研人員表示,該研究僅從母系遺傳世系的角度對懸棺葬的源流歷史做了初步探討。
  • 如何理解佛說一切生命的真如心都是一樣的?
    佛有三身——法身、意生身、應化身,真如心則是法身,即是如來藏,又名無垢識、阿陀那識。真如心的自體相,是在一切凡夫位、聲聞阿羅漢位、緣覺闢支佛位以及菩薩位乃至成佛位中,他的真如體性都不會有所增減,這是說他的真實常住性與如如性,永遠都不會有增減。
  • 古DNA研究揭示懸棺葬源流歷史:或起源中國南方流傳至東南亞
    古DNA研究揭示懸棺葬源流歷史:或起源中國南方流傳至東南亞 2020-04-08 19:51:25   中新社昆明4月8日電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網站8日發布消息:該所及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泰國藝術大學的研究人員合作,利用古DNA分析技術,對來自雲南昭通威信和鹽津、廣西右江流域和泰國邦瑪帕地區的13個懸棺葬遺址共41個人類遺骸樣品,開展了線粒體DNA全序列分析,揭示懸棺葬的源流歷史
  • @所有人 源流·首屆高校學生文化遺產創意設計賽入圍名單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舉辦的「源流·首屆高校學生文化遺產創意設計賽」自2015年10月25日起徵稿,至2016年4月10日徵稿結束,共計收到作品316件。羅正賢廣東工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邊城渡歌——鳳凰古城民俗展覽館設計聶大為、楊喆雨、蔣子晗大連理工大學·建築與藝術學院「古今共此燈燭光」——系列燈具童瑞雪、關丹丹、尤悅華中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 歷史文化源流丨用眾力則無敵 用眾智則無畏
    《呂氏春秋》中說:「萬人操弓,共射一招,招無不中」,《淮南子·主術訓》中有:「積力之所舉,則無不勝也;眾智之所為,則無不成也」,以及更為我們所熟知的《孫子兵法》中「上下同欲者勝」等。這裡「上下同欲者勝」雖出現在兵法中,但絕不僅指軍隊內部的上下一心,更是指各方面的團結一心、眾志成城。同舟共濟、團結一心,是中華民族一以貫之的文化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