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文化源流丨同心同德眾志成城

2020-12-17 天眼新聞

要廣泛發動和依靠群眾,同心同德、眾志成城,堅決打贏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  ——2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市調研指導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時的講話。  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市調研指導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時強調,要廣泛發動和依靠群眾,同心同德、眾志成城,堅決打贏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  同心同德,指思想統一、信念一致。出自《尚書·泰誓》:「受有億兆夷人,離心離德。予有亂臣十人,同心同德。」這段話講的是武王伐紂,文中的「受」就是紂王的名字。周武王會師各路諸侯,舉行誓師大會說:「殷紂雖然有千萬人,但是離心離德;我們雖然只有十個人,但是同心同德。」周武王得民心之所向,終於伐紂成功。  眾志成城,大家同心協力,就像城牆一樣牢固,比喻眾人團結一致,就能克服困難、取得成功。出自《國語·周語下》:「眾心成城,眾口鑠金。」  由上可以看出,這兩個我們今天盡人皆知的詞彙,自先秦時代就已出現,足見其淵源有自、深入人心。歷史活動是群眾的活動;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推動人類歷史的真正動力。這是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基本觀點,它揭示了人民群眾在社會歷史和現代國家中的主體地位。  中國的政治結構和社會形態,自古以來就是向心型的。尤其是秦漢時期,一個成熟意義上龐大的中華共同體網絡形成,並不斷吸收與消化外來的影響。向心型或者說同心圓式的共同體,已經不再是單純政治層面的結構,而是成了一種文化生態。這樣的共同體,小到做什麼事情、大到實現共同理想,都易於最大效度地調動資源,實現總體目標和群體利益最大化。  所以,古往今來,無論遇到什麼樣的艱難險阻,中華民族都能沉著應對、化險為夷。這正依賴於我們同心同德、眾志成城的偉力。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中央紀委六次全會上指出:「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正義是最強的力量。」  所以,我們在這次疫情防控阻擊戰中,看到了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全國各地前往湖北和武漢支援的廣大醫務工作者、人民解放軍指戰員以及各方面人員發揚越是艱險越向前的大無畏革命精神,聞令而動,堅忍不拔,不怕犧牲,攻堅克難,為疫情防控工作作出了重大貢獻。我們看到了基層黨組織發揮政治引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範作用,把防控力量向社區下沉,把社區居民發動起來,使所有社區成為疫情防控的堅強堡壘,構築起疫情防控的人民防線。我們看到了黨中央派指導組到武漢,同湖北人民和武漢人民並肩作戰,英勇奮鬥、共克時艱。  湖北大學文學院一位教授在堅持用網絡授課的同時,寫下這樣的文字:「還有人在為我們的小區站崗,還有人在為我們供應麵包,還有人在為我們運送垃圾。有電有水有燃氣,有電視有網絡,還有好多朋友每天問候。這,就是溫暖!」  疫情防控是一場保衛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的嚴峻鬥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各級黨政領導幹部要靠前指揮、強化擔當,廣大黨員、幹部要衝到一線,守土有責、守土擔責、守土盡責,集中精力、心無旁騖把每一項工作、每一個環節都做到位。  能夠發動和依靠群眾,正是我們黨和政府之所以堅不可摧的根本力量源泉。黨與人民風雨同舟、生死與共,始終保持血肉聯繫,是黨戰勝一切困難和風險的根本保證。  我們黨作為馬克思主義執政黨,既有強大的真理力量,又有強大的人格力量;真理力量集中體現為我們黨的正確理論,人格力量集中體現為我們黨的優良作風。所以,我們能夠喚起和凝聚億萬人民的力量,無往不勝、無堅不克。  有一首寫春天的詩:「東風帶雨逐西風,大地陽和暖氣生。萬物蘇萌山水醒,農家歲首又謀耕。」春回大地的時節,萬象日新。在中國哲學裡,「日新」是個重要範疇,不僅指事物的自我更新和進步,同時還有道德上的自我完善和提升,推斯言到整個宇宙時空就是不斷地與時俱進、與日俱新。無論面對什麼樣的問題,我們一直站在人民群眾的立場上,廣泛發動和依靠群眾,同心同德、眾志成城,定會打贏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   來源 中國紀檢監察報

編輯 劉娟  編審 施昱凌

相關焦點

  • 歷史文化源流 | 赤子之心
    不論是在艱苦的革命戰爭時代還是在改革開放的今天,我們黨之所以能夠經受得起歷史和時代的考驗,就是因為始終不忘「初心」,始終保持與人民群眾的血肉之情,始終對人民有感情、以人民為中心。毛澤東同志當年把人民群眾比作「土地」,把共產黨人比作「種子」,「種子」要發芽、吐穗、結實,一刻也脫離不了「土地」。我們現在有些黨員幹部之所以走上違法亂紀的道路,究其原因,在於喪失了「初心」,脫離了土壤。
  • 族譜中的姓氏源流應該怎麼寫?大多數人忽略了這一點
    弘揚陳氏優秀文化傳播正能量 傳家風丨揚正氣丨鑄族魂丨促發展 族譜3000多年的發展史,也是歷史不斷推進、演化的過程。
  • 同心同德,援鄂抗疫丨「自然的恩典」義工學員愛心行動報導!
    在大家共同的努力下,這場眾志成城的防控攻堅戰正在全國各地的每一個角落打響——他們是封城後高唱國歌相互加油的武漢人;他們是穿著防護服和成人尿不溼,與病魔賽跑的一線醫生;他們是丟下自家父母作為黨和國家的助手、復興中華文化的推手,【自然的恩典】也在採取行動,積極應對。
  • 歷史文化源流丨用眾力則無敵 用眾智則無畏
    這裡「上下同欲者勝」雖出現在兵法中,但絕不僅指軍隊內部的上下一心,更是指各方面的團結一心、眾志成城。同舟共濟、團結一心,是中華民族一以貫之的文化基因。沒有中斷過的歷史、韌性極強的文化、獨特的地理環境、行之有效的大一統政治措施等因素使得中華民族具有強大的向心力、凝聚力,因此歷史上儘管存在戰亂和紛爭,但團結與統一始終是民心所向。
  • 學術爭鳴 | 方志學歷史源流
    第一節學界對方志學歷史源流的已有探討中國地方志編修歷史悠久,而方志理論和方志學的產生和發展卻落後於修志實踐數百年,具有明顯的緩慢性和滯後性。但這並未妨礙歷史上和今天的志家學者為「方志學」建設發展而努力,並未妨礙志家學者為「方志學」在學科之林居一席之地作出貢獻。
  • 歷史文化源流|源遠流長 博大精深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劉同華我們的實踐創新必須建立在歷史發展規律之上,必須行進在歷史正確方向之上。要高度重視考古工作,努力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提供堅強支撐。
  • 古DNA研究揭示懸棺葬源流歷史:或起源中國南方
    中新社昆明4月8日電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網站8日發布消息:該所及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泰國藝術大學的研究人員合作,利用古DNA分析技術,對來自雲南昭通威信和鹽津、廣西右江流域和泰國邦瑪帕地區的13個懸棺葬遺址共41個人類遺骸樣品,開展了線粒體DNA全序列分析,揭示懸棺葬的源流歷史
  • 【中國新聞網】古DNA研究揭示懸棺葬源流歷史:或起源中國南方流傳...
    【中國新聞網】古DNA研究揭示懸棺葬源流歷史:或起源中國南方流傳至東南亞 2020-04-09 中國新聞網 大約在2000年前(泰國最早的懸棺葬年代),非常少數的懸棺葬習俗傳承者又以文化擴散的方式,將該習俗大面積傳播到了泰國北部等東南亞地區的一些原住民群體。  科研人員表示,該研究僅從母系遺傳世系的角度對懸棺葬的源流歷史做了初步探討。
  • 琅琊王氏源流考——王氏文化
    再就是有些譜牒的撰修者和研宄者,因受文化水平和歷史資料限制,往往對歷史時代的變遷和郡望的形成還沒弄明白,就遂意改變歷史,把郡望形成和姓氏源流先後次序都弄顛倒了,不著邊際地去纂修諸如《王氏總譜》、《王氏通譜》之類。譬如,有關琅琊王氏與太原王氏的關係問題,本來史有所徵,已成定論,可是有人卻不察歷史發展源流,任意杜撰。查史籍,秦王贏政統一天下,號稱始皇帝,全國劃分為三十六郡。嗣後,漢朝開國,始有郡望。
  • 古DNA研究揭示懸棺葬源流歷史:或起源中國南方流傳至東南亞
    古DNA研究揭示懸棺葬源流歷史:或起源中國南方流傳至東南亞 2020-04-08 19:51:25   中新社昆明4月8日電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網站8日發布消息:該所及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泰國藝術大學的研究人員合作,利用古DNA分析技術,對來自雲南昭通威信和鹽津、廣西右江流域和泰國邦瑪帕地區的13個懸棺葬遺址共41個人類遺骸樣品,開展了線粒體DNA全序列分析,揭示懸棺葬的源流歷史
  • @所有人 源流·首屆高校學生文化遺產創意設計賽入圍名單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舉辦的「源流·首屆高校學生文化遺產創意設計賽」自2015年10月25日起徵稿,至2016年4月10日徵稿結束,共計收到作品316件。羅正賢廣東工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邊城渡歌——鳳凰古城民俗展覽館設計聶大為、楊喆雨、蔣子晗大連理工大學·建築與藝術學院「古今共此燈燭光」——系列燈具童瑞雪、關丹丹、尤悅華中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 周作人追溯新文學的源流
    新文學運動是一場影響深遠的思想文化革新。關於文學、新文學運動以及這場運動的歷史源流等問題,周作人曾在1932年作了一系列《中國新文學的源流》的學術講座,另外還發表了一些相關的文章,針對不同問題分別進行討論。
  • 百家姓王、李、張人口前三,姓氏的歷史源流有什麼故事?
    為了說清楚這個事,先給大伙兒說說這個姓氏是怎麼來的,這個王、李、張三大姓它的源流有密切關係。在我國古代文化中,姓,代表的是宗族血統;而氏,則象徵著地位的尊卑。所以這是姓氏的一個源流,這個源流就決定了為什麼王、李、張能成為大姓,什麼原因,首先一個先說王為什麼成為大姓呢,它是因為氏出多元,什麼叫氏出多元呢,就是這個分支下來特別多姓王的,你看歷史上相傳,據說這個黃帝的後代有姓王的,商朝那比幹的後人有姓王的,其他什麼堯舜禹什麼後人,都有姓王的,就是最開始,黃帝有不少孩子,其中有的孩子呢,不能繼承王位,到這個地方來,但大伙兒都說
  • 2014.3丨時培磊、金久紅:《王先謙與〈日本源流考〉略論》
    可見,王先謙在回復此信時已經著手編纂了《日本源流考》的部分篇章,因為資料的缺乏造成明治以後的歷史部分仍未完成,也就遲遲不能刻印出版。宗方北平寫給王先謙的信函落款時間是明治三十二年(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那麼王先謙的回信時間就應該是在此後不久。因此根據信函的內容和時間可以判斷出,王先謙編纂《日本源流考》的開始時間肯定在1899年以前。
  • 瑯琊王氏源流漫談——王氏文化
    瑯琊王氏是中華王氏的重要分支之一,歷史上曾經歷過榮辱盛衰的複雜過程。
  • 讓文化傳承的天籟之音更響亮系列:西北大學教授、歷史博士張茂澤
    主要表現在,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心理基礎,而黃帝文化構成歷史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黃帝文化的歷史發展,則構成了中華民族共同體形成發展的標誌性線索。1.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新時代中華民族的工作主線和根本方向。
  • 眾志成城的力量
    國防大學軍事文化學院集合了導演彭澎、作曲家欒凱、詞作家武洪昌、剪輯師李建等一批優秀創作力量,推出了《眾志成城的力量》這首歌曲MV,旨在展現人類在病毒面前團結的力量和不屈的精神。 《眾志成城的力量》MV 導演:彭 澎 剪輯:李 建 作詞:武洪昌 作曲:欒 凱 演唱:天下泉城合唱團
  • 「名家專欄」李裴:眾志成城
    苦難要成為人的財富,需要經歷思想的磨礪,僅僅身陷苦難而沒有深刻地意識到並使之進入文化構建,其該有的價值也就擦肩而過了,倒是其中的某些言語的碎片,卻會在某些社會情境中散發出難以意料的衝擊力。在苦難中不屈和抗擊的人們眾志成城,凝聚起人類在一次又一次血與火的考驗中共有的精神財富,勠力同心是迷宮般多選題的真正答案。眾志成城的內涵,是人對歷史重大事件的深刻反思。文字記載出處在《國語·周語下》,說的是公元前500多年東周第12代天子周景王姬貴在位時的事。
  • 《魏書》的歷史文化認同意識
    《魏書》創設《序紀》,通過敘述拓跋氏的族屬源流,從血統上把拓跋氏融入中華民族,有利於其從文化上認祖歸宗。
  • 17種人文社科原創好書推薦丨開學季書單
    :中日文化視域中的洛陽》黃婕 著定價:78.00元世間之鹽·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丨2020年7月內容簡介作為一座今日還「活著」的古都,洛陽的文化內涵與附帶價值絕不應被當作普通地域文化來看待,「洛陽」本身就是一種「中國符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