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DNA研究揭示懸棺葬源流歷史:或起源中國南方

2020-12-15 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昆明4月8日電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網站8日發布消息:該所及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泰國藝術大學的研究人員合作,利用古DNA分析技術,對來自雲南昭通威信和鹽津、廣西右江流域和泰國邦瑪帕地區的13個懸棺葬遺址共41個人類遺骸樣品,開展了線粒體DNA全序列分析,揭示懸棺葬的源流歷史。

懸棺葬是將殮屍棺木高置於臨江面海、依山傍水的懸崖峭壁上的崖壁、洞穴、裂隙的一種葬俗,廣泛分布於中國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區,在東南亞乃至太平洋群島亦有較多分布。隨自然風化和人為破壞,這類遺蹟越來越少。作為一種比較奇特而古老的考古文化遺存和喪葬習俗,懸棺葬文化一直受到考古學界的廣泛關注。

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與泰國藝術大學的研究人員合作,利用古DNA分析技術,對來自雲南昭通威信和鹽津、廣西右江流域(百色市華村)和泰國邦瑪帕地區,年代在2500-660年前的13個懸棺葬遺址共41個人類遺骸樣品開展了線粒體DNA全序列分析。研究發現,滇西北的懸棺葬人群母系遺傳世系遺傳多樣性非常高,而泰國北部的懸棺葬人群的遺傳多樣性相對較低。該結果符合懸棺葬習俗在中國南方起源並向南流傳到東南亞的觀點。

另外,研究還發現,亞洲不同地區的懸棺葬人群之間共享少數的母系遺傳世系,這表明不同懸棺葬人群間存在非常密切的關係。研究人員將遺傳學分析結果與考古學、體質人類學、民俗學和歷史學等方面證據相結合,推測懸棺葬習俗約在3600年前起源於中國東南沿海地區(如武夷山地區)的百越族群中,他們是現今民族眾多的侗傣語系族群的先祖。之後,懸棺葬習俗以人群遷徙和流動的方式在華南地區廣泛流傳。大約在2000年前(泰國最早的懸棺葬年代),非常少數的懸棺葬習俗傳承者又以文化擴散的方式,將該習俗大面積傳播到了泰國北部等東南亞地區的一些原住民群體。

科研人員表示,該研究僅從母系遺傳世系的角度對懸棺葬的源流歷史做了初步探討。未來用更具廣泛代表性的懸棺葬人類遺骸樣品,從基因組DNA和父系世系Y-DNA等角度,結合多學科交叉的研究,將為更全面地展現懸棺葬習俗歷史文化的面貌提供更加系統的證據支撐。

這一研究成果以「A Matrilineal Genetic Perspective of Hanging Coffin Custom in Southern China and Northern Thailand」為題於日前發表在Cell Press子刊iScience上。(完)

相關焦點

  • 【中國新聞網】古DNA研究揭示懸棺葬源流歷史:或起源中國南方流傳...
    【中國新聞網】古DNA研究揭示懸棺葬源流歷史:或起源中國南方流傳至東南亞 2020-04-09 中國新聞網 ,利用古DNA分析技術,對來自雲南昭通威信和鹽津、廣西右江流域和泰國邦瑪帕地區的13個懸棺葬遺址共41個人類遺骸樣品,開展了線粒體DNA全序列分析,揭示懸棺葬的源流歷史。
  • 古DNA研究揭示懸棺葬源流歷史:或起源中國南方流傳至東南亞
    古DNA研究揭示懸棺葬源流歷史:或起源中國南方流傳至東南亞 2020-04-08 19:51:25   中新社昆明4月8日電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網站8日發布消息:該所及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泰國藝術大學的研究人員合作,利用古DNA分析技術,對來自雲南昭通威信和鹽津、廣西右江流域和泰國邦瑪帕地區的13個懸棺葬遺址共41個人類遺骸樣品,開展了線粒體DNA全序列分析,揭示懸棺葬的源流歷史。
  • ...僰人」懸棺葬人群族屬之謎 我國南方一種古老而奇特的喪葬習俗
    古DNA揭開昭通「僰人」懸棺葬人群族屬之謎 我國南方一種古老而奇特的喪葬習俗時間:2020-04-17 16:21   來源:光明日報   責任編輯:凌君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古DNA揭開昭通僰人懸棺葬人群族屬之謎 我國南方一種古老而奇特的喪葬習俗 光明日報 昭通威信瓦石懸棺遺蹟。
  • 吉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古DNA科研團隊研究成果為探索中國文明源流...
    migration》的研究成果(Nat Commun,11, 2700 ,2020),該研究是首次對中國北方的黃河流域、西遼河流域及黑龍江流域的近6000年時間跨度下連續的古代人群進行全基因組高精度測定和分析,並從遺傳學、考古學、歷史比較語言學等多學科視角,探討了新石器時代農業革命以來中國北方地區的人群互動,為探討中華文明的起源、形成和發展提供重要證據,引發國內外同行的熱切關注。
  • 官渡河堪稱武陵山區懸棺天然博物館
    「可以這樣說,重慶黔江官渡河是武陵山區的懸棺天然博物館。」近日,湖北省利川市文博研究副館員、80多歲的民俗專家譚宗派,在研究武陵山區的懸棺後這樣定論。記者2012年在參加《穿越阿蓬江,擁抱母親河》系列報導採訪活動時,看到官渡河有4處懸棺,均坐落在天然石壁崖穴中。黔江區文物管理所工作人員顏道渠介紹,經研究,官渡河懸棺均為漢代懸棺葬,懸棺臺基為東漢幾何紋飾的磚塊砌成。官渡河懸棺,已被列為黔江區級文物保護單位。近年來,黔江區文管所工作人員又在官渡河發現了兩處懸棺。
  • 離水面近百米 懸棺究竟是怎麼「懸」的?
    懸棺是一種處置死者屍骨的特殊方式,這種富有深厚文化內涵的葬式,存在著許多令今人無法解釋的謎團。把棺木放在懸崖上的是什麼人據史料記載,「懸棺」一詞,來源於南朝人顧野王(公元519年—581年)「地仙之宅,半崖有懸棺數千」一語。1946年中國學者考察四川珙縣、興文縣懸棺葬時,始將此詞作為專稱。
  • 進擊的古基因組研究—新聞—科學網
    (以下簡稱古脊椎所)領銜的關於華夏族群探源的突破性研究成果,它揭開了有關中國南北方史前人群格局及遷移與混合這一重大學術問題上的若干謎團;兩個月後,該團隊又發布最新發現:通過古基因組研究發現距今約1.1萬年的中國南方未知現代人群,相關研究揭示出中國南方與東南亞人群舊石器時期的遺傳聯繫。
  • 神秘古菌,揭示生物起源
    來源:經濟日報本周,最新一期的《自然》雜誌,發表了一篇日本科研團隊的論文,日本橫須賀海洋研究開發機構(JAMSTEC)的井町寬之和日本筑波產業技術綜合研究所(AIST)的延優等研究人員,利用深海沉積物培養了一種阿斯加德(Asgard)古菌,對其進行了表徵,試圖揭示真核生物的起源。
  • 科普大家 懸棺,何以歷經千年而不朽?
    曾獲「21世紀前十年四川省優秀科普作家」稱號,被中國氣象學會評為全國氣象科普工作先進個人,被四川省科技廳、省委宣傳部、省科協表彰為四川省科普工作先進個人。著有《自然災害與農業避險》、《廢墟的故事》、《虎嘟嘟魔幻大歷險》、《破譯自然密碼》等60餘本科普書。其中《自然災害與農業避險》入選新聞出版總署推薦的「農家書屋」,《虎嘟嘟魔幻大歷險》獲2012年四川省優秀科普圖書。
  • 古脊椎所揭秘中國史前人群遷徙動態與族群源流
    相關研究成果呈現了中國史前人群遺傳與演變歷史,提供了東方尤其是中國地區史前人類遺傳、演化、適應方面的重要信息。  該文系首次正式發表大規模中國南北方史前人類基因組分析結果,為探源華夏族群及其文化和修正東亞南方人群演化模式做出了重要貢獻。
  • 中國語言學研究成果首登《自然》,金力團隊揭示漢藏語系起源
    近日,復旦大學金力院士團隊宣布,綜合運用語言學和遺傳學等多學科交叉的分析方法,揭示了世界第二大語系漢藏語系起源及分化的時間和地點。該研究為探尋中華文明的起源和發展歷程,了解中國及周邊鄰國的各漢藏語系語言之間的演化關係提供了重要依據,為認識東亞人群遷徙歷史提供了重要啟示。
  • 饒有興味的漢字起源研究
    蘇三在書中提示,有一批在海外的年輕學者們正在從各個角度研究著自己祖國的語言和文化,他們隨時可能會發表一些重要的研究成果,這我是相信的。在我多年的人類學研究當中,我深感,我們正是由於自己的眼睛看不到自己頭頂上到底頂著什麼,由此忽略了很多重要的關於自己文化和文明的根源。
  • 研究揭示RNA嘧啶和DNA嘌呤核苷的形成早於生命起源
    研究揭示RNA嘧啶和DNA嘌呤核苷的形成早於生命起源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6/5 9:14:00 英國劍橋生物醫學園區John D. Sutherland研究組近日取得一項新成果。
  • 學術爭鳴 | 方志學歷史源流
    弄清方志學的歷史源流,不僅是縱向系統地研究方志學孕育產生及其後發展歷程的需要,也是深入研究方志學各階段背景、內容、特點等,從而正確地把握方志學內部發展規律,進而對方志學的未來發展進行預判並可以做出相應調整的需要。
  • 復旦教授:古中國人在古代就已滅絕,現代中國人源自非洲?
    復旦教授:古中國人在古代就已滅絕,現代中國人源自非洲對於我國歷史熟知的人,應該都知道我國有著5000餘年的悠久歷史。而我國的民眾也常常稱自己為炎黃子孫,因為其可謂我國民眾共同的祖先,也正是因為有其的存在才能夠使得我們能夠走向文明時代。
  • 我學者揭示漢藏語系起源於中國北方-光明日報-光明網
    一直以來,語言學家對漢藏語系內部各語支親緣關係、分化時間以及起源地點長期存在爭議。    復旦大學金力院士團隊歷時兩年多,通過對109種漢藏語系語言的近千個詞彙詞根-語義組合進行譜系建模分析,重構了漢藏語系諸語言間的親緣關係,通過語言學和遺傳學等多學科交叉的分析方法,對這一問題做出了有力的回答,揭示漢藏語系在新石器時代晚期起源於中國北方。
  • 研究揭示陸生植物起源標誌
    研究揭示陸生植物起源標誌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5/23 12:57:13 美國康奈爾大學Jocelyn K.C. Rose、Zhangjun Fei、斯基德莫爾學院David S.
  • 再訪:西方文明起源與中國,英語英人起源於中國
    他們全面拋棄中國傳統文化,他們在去考察西方尋求強國的真理過程中,發現西方歷史文化與中國歷史文化甚多極為相似相識,他們懵逼了,他們從「疑古派」發展到了民族虛無主義,錯誤的認為中國的文明是從西方傳來的。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特別是在西方中心論、西方至上主義及帝國主義亡我中華陰謀的喧囂下,那些「疑古派」也不可能有機會去西方考察東西方文明的歷史源流真象。
  • 「考古中國」最新進展:青藏高原人類歷史揭開神秘面紗
    2018年至2019年發掘期間,蘭州大學、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等積極開展多學科合作研究,綜合利用AMS14C和單顆粒光釋光測年技術,揭示了白石崖溶洞遺址已發掘地層主要形成於19-3萬年的中更新世和晚更新世,是青藏高原目前已知年代最早、有可靠埋藏地層、出土豐富考古遺存的舊石器時代遺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