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文化源流丨用眾力則無敵 用眾智則無畏

2020-12-12 新華社客戶端

「能用眾力,則無敵於天下矣;能用眾智,則無畏於聖人矣。」我反覆強調,人民是我們黨執政的最大底氣,在這次疫情防控鬥爭中,在黨中央統一領導下,全國動員、全民參與,聯防聯控、群防群治,構築起最嚴密的防控體系,凝聚起堅不可摧的強大力量。廣大人民群眾識大體、顧大局,自覺配合疫情防控鬥爭大局,形成了疫情防控的基礎性力量。

——5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的講話

「能用眾力,則無敵於天下矣;能用眾智,則無畏於聖人矣」,出自晉代陳壽《三國志·吳書》。意謂有能力使用眾人的力量,那麼對於天下也就沒有什麼不可戰勝的了;有能力使用眾人的智慧,那麼即便是先賢聖人也沒有什麼害怕的了。這句話原本是說孫權在用人上能廣納賢才、舉賢任能,後多用來形容只要人心齊,充分利用和發揮眾人的智慧和力量,就能戰無不勝、所向無敵。

在古代,許多思想家都深刻認識到團結所帶來的偉大力量。《呂氏春秋》中說:「萬人操弓,共射一招,招無不中」,《淮南子·主術訓》中有:「積力之所舉,則無不勝也;眾智之所為,則無不成也」,以及更為我們所熟知的《孫子兵法》中「上下同欲者勝」等。這裡「上下同欲者勝」雖出現在兵法中,但絕不僅指軍隊內部的上下一心,更是指各方面的團結一心、眾志成城。

同舟共濟、團結一心,是中華民族一以貫之的文化基因。沒有中斷過的歷史、韌性極強的文化、獨特的地理環境、行之有效的大一統政治措施等因素使得中華民族具有強大的向心力、凝聚力,因此歷史上儘管存在戰亂和紛爭,但團結與統一始終是民心所向。中華民族既是中國56個民族的總稱,同時也是一個自覺的民族實體,56個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使得中國作為一個有著如此幅員遼闊的國土、如此多樣民族文化的國家,能夠坐中懷遠、輻射遠近、保天下太平。

近代以來,中國共產黨更是前所未有地將中華民族團結成一個整體。長徵路上,衣衫襤褸,人缺糧少,九死一生,一聲「救亡圖存」,應者綿延兩萬五千裡,最終涓滴匯海而發展壯大,在黑暗中踏出一條中國革命走向勝利的大道。為緩解糧食壓力、減少工資支出,上世紀60年代初全國精簡職工,壓縮城鎮吃商品糧人數,沒有補償,甚至不用動員,當事者竟無怨言。毛澤東由衷讚嘆:我們的中國人民、我們的廣大幹部,好呀!兩千萬人呼之則來,揮之則去,不是共產黨當權,哪個黨能辦到?

為什麼能辦到?「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近百年來,我們黨之所以能凝聚起億萬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最根本的就是把群眾路線作為黨的生命線予以堅持和貫徹。正如學者所分析,中國共產黨之前的其他政黨之所以沒有完成「近代中國國家建構的歷史任務」,原因正在於「都與民眾不生關係,都成了水上無根的浮萍」,而共產黨從一開始就是「聯繫人民群眾的黨」,把人民擺在最高位置,同人民群眾想在一起、幹在一起、風雨同舟、同甘共苦,因而才能穿越革命、建設和改革的艱難行程,走向復興、走向輝煌。

在文化認同的基礎上,我們有著強烈的道路認同、堅定的理論認同、鮮明的制度認同。從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人民當家作主的新中國,到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建立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到實行改革開放,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再到進入新時代,向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昂首前進,每一個歷史時期,每一個發展階段,我們黨都將決策的出發點立足於人民;每一個危急時刻,每一個轉折關頭,中國人民都將自己的力量凝聚於黨。

今天,在抗擊疫情的戰場上,在復工復產、復商復市的一線,在脫貧攻堅的田間地頭,在城市基層社區……時代場景在變,但人民的奮鬥不變、人民的精神不變、人民的力量不變。這次抗擊疫情的戰爭讓我們再次看到:中國人民是具有偉大團結精神的人民。黨中央一聲令下,全國動員、全民參與,聯防聯控、群防群治,構築起最嚴密的防控體系,凝聚起堅不可摧的強大力量。廣大人民群眾識大體、顧大局,自覺配合疫情防控鬥爭大局,形成了疫情防控的基礎性力量。看著一個個躺在椅子上睡著的白衣天使,風雪中送飯送菜的基層黨員幹部,冒著危險採集病毒樣本的科研人員,義務接送醫護人員的計程車司機,主動捐獻血漿的康復患者,更加理解習近平總書記所說:「戰勝這次疫情,給我們力量和信心的是中國人民」「人民才是真正的英雄」「人民是我們黨執政的最大底氣」。

中華民族歷史上經歷過很多磨難,但從來沒有被壓垮過,而是愈挫愈勇,不斷在磨難中成長、從磨難中奮起。面對疫情,中國人民展現出億萬人團結如一人的中國精神。也正是因為有這種眾人拾柴、涓滴匯海的精神和力量,讓我們始終堅信: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步伐必定勢不可擋。(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田心)

相關焦點

  • 能用眾智,善用眾力
    劉邦的成功之處,也就在於能用、善用眾人的智慧,讓韓信、張良、蕭何各盡其才。這也正如三國時期孫權所說:「能用眾力,則無敵於天下矣;能用眾智,則無畏於聖人矣」。  領導幹部要善於整合力量。善用眾智者,是將將之才,把對的人放到對的位置上,用其所長,發揮「1+1>2」的整合力。善用眾智者,領導眾智,使其各司其職,避免「三個和尚沒水喝」的窘境。
  • 歷史文化源流 | 赤子之心
    不論是在艱苦的革命戰爭時代還是在改革開放的今天,我們黨之所以能夠經受得起歷史和時代的考驗,就是因為始終不忘「初心」,始終保持與人民群眾的血肉之情,始終對人民有感情、以人民為中心。毛澤東同志當年把人民群眾比作「土地」,把共產黨人比作「種子」,「種子」要發芽、吐穗、結實,一刻也脫離不了「土地」。我們現在有些黨員幹部之所以走上違法亂紀的道路,究其原因,在於喪失了「初心」,脫離了土壤。
  • 風雨無阻向前進|「勇者無畏,強者無敵!」
    短片由多位優秀企業家代表出鏡,用充滿力量的經典電影臺詞,展示他們直面疫情,堅定追逐夢想、帶領企業實現目標的決心,鼓舞民眾面對困難,風雨無阻向前進。獨家視頻第十期公益短片中,河北普陽鋼鐵集團董事長郭恩元引用《紅海行動》中的臺詞「勇者無畏,強者無敵」來表達對脫貧攻堅和防疫之戰的雙重必勝信念。
  • 古DNA研究揭示懸棺葬源流歷史:或起源中國南方
    中新社昆明4月8日電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網站8日發布消息:該所及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泰國藝術大學的研究人員合作,利用古DNA分析技術,對來自雲南昭通威信和鹽津、廣西右江流域和泰國邦瑪帕地區的13個懸棺葬遺址共41個人類遺骸樣品,開展了線粒體DNA全序列分析,揭示懸棺葬的源流歷史
  • 【中國新聞網】古DNA研究揭示懸棺葬源流歷史:或起源中國南方流傳...
    【中國新聞網】古DNA研究揭示懸棺葬源流歷史:或起源中國南方流傳至東南亞 2020-04-09 中國新聞網 大約在2000年前(泰國最早的懸棺葬年代),非常少數的懸棺葬習俗傳承者又以文化擴散的方式,將該習俗大面積傳播到了泰國北部等東南亞地區的一些原住民群體。  科研人員表示,該研究僅從母系遺傳世系的角度對懸棺葬的源流歷史做了初步探討。
  • 學術爭鳴 | 方志學歷史源流
    第一節學界對方志學歷史源流的已有探討中國地方志編修歷史悠久,而方志理論和方志學的產生和發展卻落後於修志實踐數百年,具有明顯的緩慢性和滯後性。但這並未妨礙歷史上和今天的志家學者為「方志學」建設發展而努力,並未妨礙志家學者為「方志學」在學科之林居一席之地作出貢獻。
  • 古DNA研究揭示懸棺葬源流歷史:或起源中國南方流傳至東南亞
    古DNA研究揭示懸棺葬源流歷史:或起源中國南方流傳至東南亞 2020-04-08 19:51:25   中新社昆明4月8日電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網站8日發布消息:該所及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泰國藝術大學的研究人員合作,利用古DNA分析技術,對來自雲南昭通威信和鹽津、廣西右江流域和泰國邦瑪帕地區的13個懸棺葬遺址共41個人類遺骸樣品,開展了線粒體DNA全序列分析,揭示懸棺葬的源流歷史
  • 歷史文化源流|源遠流長 博大精深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劉同華我們的實踐創新必須建立在歷史發展規律之上,必須行進在歷史正確方向之上。要高度重視考古工作,努力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提供堅強支撐。
  • 琅琊王氏源流考——王氏文化
    再就是有些譜牒的撰修者和研宄者,因受文化水平和歷史資料限制,往往對歷史時代的變遷和郡望的形成還沒弄明白,就遂意改變歷史,把郡望形成和姓氏源流先後次序都弄顛倒了,不著邊際地去纂修諸如《王氏總譜》、《王氏通譜》之類。譬如,有關琅琊王氏與太原王氏的關係問題,本來史有所徵,已成定論,可是有人卻不察歷史發展源流,任意杜撰。查史籍,秦王贏政統一天下,號稱始皇帝,全國劃分為三十六郡。嗣後,漢朝開國,始有郡望。
  • @所有人 源流·首屆高校學生文化遺產創意設計賽入圍名單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舉辦的「源流·首屆高校學生文化遺產創意設計賽」自2015年10月25日起徵稿,至2016年4月10日徵稿結束,共計收到作品316件。羅正賢廣東工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邊城渡歌——鳳凰古城民俗展覽館設計聶大為、楊喆雨、蔣子晗大連理工大學·建築與藝術學院「古今共此燈燭光」——系列燈具童瑞雪、關丹丹、尤悅華中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 周作人追溯新文學的源流
    新文學運動是一場影響深遠的思想文化革新。關於文學、新文學運動以及這場運動的歷史源流等問題,周作人曾在1932年作了一系列《中國新文學的源流》的學術講座,另外還發表了一些相關的文章,針對不同問題分別進行討論。
  • 百家姓王、李、張人口前三,姓氏的歷史源流有什麼故事?
    為了說清楚這個事,先給大伙兒說說這個姓氏是怎麼來的,這個王、李、張三大姓它的源流有密切關係。在我國古代文化中,姓,代表的是宗族血統;而氏,則象徵著地位的尊卑。所以這是姓氏的一個源流,這個源流就決定了為什麼王、李、張能成為大姓,什麼原因,首先一個先說王為什麼成為大姓呢,它是因為氏出多元,什麼叫氏出多元呢,就是這個分支下來特別多姓王的,你看歷史上相傳,據說這個黃帝的後代有姓王的,商朝那比幹的後人有姓王的,其他什麼堯舜禹什麼後人,都有姓王的,就是最開始,黃帝有不少孩子,其中有的孩子呢,不能繼承王位,到這個地方來,但大伙兒都說
  • 歷史文化源流丨同心同德眾志成城
    歷史活動是群眾的活動;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推動人類歷史的真正動力。這是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基本觀點,它揭示了人民群眾在社會歷史和現代國家中的主體地位。  中國的政治結構和社會形態,自古以來就是向心型的。尤其是秦漢時期,一個成熟意義上龐大的中華共同體網絡形成,並不斷吸收與消化外來的影響。
  • 張杰的Risk It All,打破無謂爭議,表達無畏音樂
    拿張杰今年發行的全英文專輯《Risk It All聲來無畏》舉例來說,其中就有和傳統音樂行業完全不同的思維在其中。《RiskIt All聲來無畏》是張全英文專輯。自然,以前華人歌手出英語專輯也不少見,但大多數的製作理念停留在「唱一種別的語言的歌」的階段,連很多出生在國外或者長期接受國外文化的華人歌手出英文專輯也最多只能到「神似」階段,並無法真正切入那種語言的文化層面上,一種叫做「國際化」的奇怪標籤也就應運而生。
  • 100條成語典故,讓孩子讀懂半個中國歷史,用在作文簡直無敵
    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也造就了不少的文化典故。當孩子學習這些典故,不僅可以了解古代人民的生活方式和特點,還能學到很多知識,明白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 成語作為中華文化的一部分,其獨特的結構和寓意也成為了中小學的必考重點。
  • 瑯琊王氏源流漫談——王氏文化
    瑯琊王氏是中華王氏的重要分支之一,歷史上曾經歷過榮辱盛衰的複雜過程。
  • 族譜中的姓氏源流應該怎麼寫?大多數人忽略了這一點
    弘揚陳氏優秀文化傳播正能量 傳家風丨揚正氣丨鑄族魂丨促發展 族譜3000多年的發展史,也是歷史不斷推進、演化的過程。
  • 全球人工智慧學術大咖匯聚泉城:第四屆眾智科學與工程國際會議召開
    10月18日,在工業和信息化部復函支持建立濟南-青島人工智慧創新應用先導區的第二天,再擔國家重任的濟南就迎來了一場國際人工智慧領域的學術盛會——第四屆眾智科學與工程國際會議(ICCSE2019)。大會圍繞人工智慧、眾智科學以及老齡科技研究的綜合發展三個主題,舉行了12場由世界各個領域領先科學家擔綱的主旨演講,以及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眾智科學基礎理論與方法研究研討論壇、山東大學-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人工智慧聯合研究院(C—FAIR)青年論壇。本次會議同時聯合了第七屆人工智慧與樂齡科技國際會議(ICAA2019),第四屆IEEE智能代理國際會議(IEEE ICA 2019)的共同組織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