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條成語典故,讓孩子讀懂半個中國歷史,用在作文簡直無敵

2020-12-18 騰訊網

語文作為一門綜合性的學科,其涉及的知識是非常豐富的,考點也很繁多,可以說哪裡有生活,哪裡就有語文,哪裡有交流,哪裡就有語文。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也造就了不少的文化典故。當孩子學習這些典故,不僅可以了解古代人民的生活方式和特點,還能學到很多知識,明白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

成語作為中華文化的一部分,其獨特的結構和寓意也成為了中小學的必考重點。而在書本上,成語的學習是很分散的,只有在課本中涉及到了這個成語,老師才會重點講解,所以很多學生對於成語的積累都比較匱乏,加上很多孩子平時沒有一個總結和整理的習慣,學過就忘了,導致在考試中想不起來,白白丟分。

成語典故不僅會在基礎知識部分考到,典故也可以運用到寫作中,可以起到很好的修飾效果,個閱卷老師眼前一亮的感覺,也會忍不住多給幾分,語文的學習本來就是一個積累與閱讀的過程,不僅要牢牢掌握書本上的知識,課外的積累也相當重要。

今天老師整理了小學階段必須掌握的100個成語典故,讓孩子讀懂半個中國歷史,用在作文中也是相當「無敵」了,趕緊為孩子收藏列印一份吧。

註:圖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100條成語典故,用在作文簡直「無敵」
    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也造就了不少的文化典故。當孩子學習這些典故,不僅可以了解古代人民的生活方式和特點,還能學到很多知識,明白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 成語作為中華文化的一部分,其獨特的結構和寓意也成為了中小學的必考重點。
  • 教師媽媽太有才:100個成語典故匯總,孩子讀懂半個中國歷史!
    教師媽媽太有才:100個成語典故匯總,孩子讀懂半個中國歷史!古人云:「以史為鑑,讀史使人明智」,中華上下五千年,有無數的文化典故流傳至今,也是孩子們學習的重要內容。成語不僅是語文中的必考知識點,也是孩子寫作的絕佳素材,在古代,很多成語都源自於一些寓言故事,歷史傳奇,神話傳說。近期因為疫情的原因,學校延遲了開學,開展了網絡授課,孩子們都留守家中。
  • 100條經典歷史典故,讓孩子讀懂半個中國史,「絕妙」寫作素材!
    中國文學源遠流長,無數優秀的中國文化像是燦爛銀河中一顆顆閃亮的星星,散發著迷人的光彩。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語文這門學科不過是初窺中華文化的門徑而已。鑑於不少的家長都希望老師能夠多多整理一些,對打好中小學基礎有幫助的文章,所以,今天給大家分享一份100條經典歷史典故,絕佳的寫作素材,讓孩子讀懂半個中國史。不僅能夠擴寬孩子的視野,也能奠定好孩子的語文基礎,建議收藏了,和孩子一起看看。文末有Word版領取方式!
  • 成語歷史典故,讓孩子讀懂上下五千年!用在作文簡直無敵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成語即是我國文化遺產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其中許多成語來源於歷史典故,也有許多成語都是出自於古詩詞中,快和青欖君一起來學習這些成語吧!看看你對以下成語典故及其歷史人物故事了解多少呢?讓我們一起來學習吧!
  • 語文老教師直言:掌握這100個成語典故,學完半個中國歷史!
    成語作為我國語言文字的瑰寶,是精髓所在,簡簡單單的一個四字成語,背後包含了一個典故,是中華幾千年遺傳下來的結晶。在現在的語文學習中,成語也是必考知識點,甚至可以說,語文要想考取一個好成績,成語是必不可少的一環,不管是成語考點,還是閱讀、作文都離不開成語的點綴。
  • 100條成語典故,讓孩子牢記半個中國歷史,寫作不詞窮!
    要知道,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也造就了不少的文化典故,而其存在的歷史典故在語文上往往都能得到很好運用,尤其在寫作上,更是一個絕佳的寫作素材。中國人重史,是因為通過寫史、論史、讀史,通過總結了大量興亡規律和眾多得失經驗之後,中國人發現,人生代代皆相似,——不同的時代、演繹著相同的道理,常變的歷史天空、上演著不變的人情故事。
  • 高考作文曝光!資深教師作文高分秘訣:吃透歷史,活用歷史典故
    題目一出,熟讀歷史的孩子直言「今年作文太簡單」,而歷史不好的人,看到作文要求立馬炸了,完全不知道如何下筆啊~結合曆年高考的閱讀理解及作文題目,我們發現,題目基本跑不出歷史的範疇。帶過多屆高考班的資深語文老師分享經驗時說,中高考高分作文拿高分的秘訣,就是把歷史吃透,能靈活利用歷史典故,用在作文裡很拉分的。
  • 智慧100APP—100條歷史典故,讀懂半個中國!
    07 「伊尹」是商王朝的開國功臣,也是中國第一位賢臣,歷史上被視為臣道的楷模,後輔佐「外丙、仲壬(ren)、太甲」三王執政,親作《伊訓》、《肆命》等,有「伊尹囚帝(太甲)」之典故。
  • 2021高中歷史典故大全素材:100條歷史典故,讀懂半個中國
    向學霸進軍整理出2021高中歷史典故大全素材之100條歷史典故,希望給考生和家長帶來幫助。 這種讓位,歷史上稱為「禪讓」。 3、鯀(gun)的兒子禹採取「開、通、疏、鑿、引」方法治水有功,被推為部落聯盟首領。 4、禹禪讓帝位給伯益,禹的兒子啟奪位稱帝,建立了中國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自此世襲製取代了禪讓制。
  • 記住這110個成語典故,讀懂《論語》,替孩子收藏!(附電子版)
    記住這110個成語典故,讀懂《論語》,替孩子收藏!(附電子版) 論語是儒家經典代表作之一,是中華歷史文化的體現。我們從小到大都在學論語,同時,論語也是考試卷中必考的試題,比如期中、期末的時候,考試大綱中一定有論語當中的字、詞、句默寫或賞析類題型考試題。
  • 成語「侯門似海」是什麼意思,背後的歷史典故讀懂,才會恍然大悟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會遇到很多成語,在寫作的的時候運用一些成語,也會提高我們文章的檔次。有很多成語我們耳熟能詳,但是也有一些生僻的成語,我們卻並不知道它們的意思。其實冷門成語也很有意思,只要我們讀懂背後的歷史典故,就可以熟練應用成語。今天的大話成語,我們來講2個成語,分別是戶限為穿和侯門似海,那麼這2個成語到底是什麼意思,看懂了典故,你就會豁然開朗。
  • 500條諺語彙總,英語老師:作文一旦出現這些諺語,我都會給高分
    500條諺語,英語優秀作文必備,用了能加分!建議都收藏起來!初中英語而言,最常考的不單單是詞彙量,更加注重考查詞彙的固定搭配。短語和單詞一樣都是學英語的基礎,是需要記憶的一部分。英語和語文一樣,作文分數佔比很高,有些學生可能基礎知識不好,但是由於平時的積累,每次寫作都能得高分,這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學生提高總體成績。不管是英語還是語文,在考試中,作文分值都很重,作文寫得好,能幫我們拉開跟同學的差距,快速提高分數。
  • 老師熬夜整理:100條歷史典故,讓孩子讀懂半個中國,會寫作文!
    「學霸札記」一個分享學習資料的平臺 中午12:00與你相約~ ▼ 以歷史為認識對象所形成的一門學問,叫史學或歷史學,也可以用「歷史」一詞代表。
  • 小學語文老師整理:這100個歷史典故,幫助孩子了解中國史!
    小學語文老師整理:這100個歷史典故,幫助孩子了解中國史!提前幫孩子啟蒙,升入初中還受益!語文學習最忌急功近利,很多家長跟我談及孩子成績,都過於注重分數,忽視了語文最本質性的東西——語文素養的形成。一時分數的高低決定不了孩子的未來,重要的是孩子能夠養成聽、說、讀、寫的好習慣,內涵的提升才能受益一生,語文成績也能潛移默化式地提升。
  • 趙孝斌和「中國成語典故名城」
    一本書奠定了一張城市名片   2016年4月1日,在開封清明文化節開幕式上,中國文聯、中國民協向開封市政府頒發了「中國成語典故名城」牌匾,並在開封建立「中國成語典故文化研究基地」。使古城開封成為全國首座「中國成語典故名城」,也是開封在獲得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中國書法名城、中國優秀旅遊城市、中國菊花名城等榮譽稱號之後的又一張亮麗的城市名片。
  • 怎樣提高孩子作文水平,跟著耶魯畢業生讀成語就好啦
    01成語是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橋梁。中國的成語大多來源於寓言神話、歷史典故、民間故事,這些形式短小的固定詞組承載著許多的傳統文化。孩子通過學習成語,能夠了解到中國的歷史、文化等多方面的知識,從而豐富知識積累,提高文化素養。
  • 人民日報:40個古代歷史典故,讀懂半個中國的歷史!
    中華上下五千年,產生了無數歷史故事。當你說出一個典故的時候,知道它背後那段風起雲湧、波瀾壯闊的歷史嗎?何為「永結秦晉之好」?為什麼說「問鼎中原」?「桃李滿天下」又出自什麼典故......
  • 淄博臨淄百條成語典故 再現齊文化泱泱大風
    據統計,《中國成語大辭典》共收釋古今漢語成語18000餘條,而源於齊國齊地的成語有千條之多,源於齊都臨淄的就有百條以上。淄博市臨淄區成語典故數量多、意義深,多側面、全方位地展現了齊文化的內涵,散發著迷人的魅力。  2009年,「臨淄成語典故」獲批為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 成語「入幕之賓」是啥意思,背後的歷史典故引人深思,漲知識了!
    成語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瑰寶,也是很多人在日常生活中經常使用的詞彙,但是有很多成語比較冷門,我們很少用到,但是背後的道理卻是每個人都應該學會的。想要學好成語,就應該讀懂成語背後的歷史典故,這樣才能更好的應用成語。今天我們給大家講解兩個成語,分別是入幕之賓和請君入甕,那麼這2個成語到底是什麼意思,讀懂背後的歷史典故,你就豁然開朗了!
  • 老師常教的100個成語典故,摘抄下來,小學生寫作和考試都能用
    成語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是一項很重要的內容,不僅會考到成語的字音字形,還會考到成語的使用語境,如果在作文中使用大量的成語,也會給作文增色不少,閱卷老師看了都忍不住給高分。書本上所出現的成語並不是很多,很多都是靠同學們私下自身的積累和總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