瑯琊王氏源流漫談——王氏文化

2021-02-23 王氏宗親總譜

瑯琊王氏是中華王氏的重要分支之一,歷史上曾經歷過榮辱盛衰的複雜過程。時至今日,國內外的瑯琊王氏後裔,雖然早已沒有了瑯琊王氏先祖們的光環籠罩,但他們為中國和世界各地的建設與發展都作出了自己的貢獻。

     一、琅琊王氏的繁衍過程與關鍵人物和朝代更迭有很大關係

     中華王氏的誕生和發展過程,也是中華民族榮辱盛衰的過程,且與其他姓氏的炎黃子孫息息相關、休戚與共。尤為重要的是,改革開放以來,海內外各地的王姓人士基於血濃於水的鄉土情義,對祖籍以及對歷代先人尋根問祖、飲水思源,進而開展拜祖掃墓、續修族譜活動,形成尋根熱潮,表現出令人震撼的向心力和凝聚力。這種向心力和凝聚力,既是一種血緣認同現象,又是一種文化認同現象;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中華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內在動力,以及與世界其他民族的一個重要區別。因此,在研究中華王姓源流時,我們採用了上述「兩種認同」相結合的辦法,即:對於近代以及確有真憑實據可查的源流應以血緣認同為主;對於年代久遠,確實無法查考而又存在多種議論,且爭論不休的源流,就以文化認同為主。這樣才能更好地團結和調動更多的炎黃子孫,增強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瑯琊王氏的起源從王姓在歷史上的發展沿革可以看出,雖然早在秦漢之際的天下大亂中,王離同秦朝的其他達官貴族一樣被歷史淘汰,然而王離的兩個兒子王元、王威卻奇蹟般地燼餘再生,後來形成了瑯琊王氏和太原王氏兩個望族。瑯琊王氏自太子晉傳至二十四代的西漢名臣王吉顯赫之後,至二十九代的東漢王音,到三十六代又出來一個「大孝子」王祥。就是這個三國時期的王祥翻開了瑯琊王氏輝煌史的第一頁。

     太子晉至王祥的世系一線圖如下:

1晉—2宗敬—3鳳—4覃—5渠—6豐—7芝—8億—9錯—10憤—11渝—12息—13恢—14亢—15頤—16翦—17賁—18離—19元—20忠—21渾—22曜—23襲—24吉―25駿―26崇―27遺―28遵―29音―30安―31高―32超—33和—34仁―35融—36祥

      他從家鄉山東瑯琊開創的「孝悌家風」,保證了家族的長久昌盛。後來在河南許昌仕魏,和進入西晉的都城洛陽後,長期擔任太保、太傅之職,但他卻做到了出淤泥而不染,顯示了他的高風亮節。王祥和王覽兄弟倆是時代的幸運兒,整個瑯琊王氏家族也跟著沾了光。有人統計過記載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各種史籍中,瑯琊王氏男女有名可考者共約294人,除隱居不仕、早卒、嫁與他族未記載外,有207人踏入了仕途,成為當時最著名的姓氏之一(世系表略)。這些入仕的瑯琊子弟,他們在各地為官,也把瑯琊王氏的種子播種在那裡了。當時不僅有瑯琊王氏稱雄於魏晉南北朝,而且還有太原王氏雄據於北方。

     瑯琊王氏自王祥、王覽之後,王導與王敦兄弟倆也是瑯琊王氏在兩晉時期的關鍵人物。他們一文一武,在「八王之亂」和「五胡亂華」導致西晉滅亡後,他們率瑯琊王氏子孫與其他姓氏的族人約九十五萬人從洛陽遠遷南渡。王導他們過江後在建康(今江蘇南京)輔佐司馬氏建立東晉,成為了南渡時的名士。王導還替司馬睿延攬了大批南渡的人才,成為東晉政權的最初班底。王導之後,他的子孫輩出現了一批著名的文人學者,如王彪之的「王氏青箱學」,王羲之、王獻之父子以書法著稱於世。瑯琊王氏南渡大江後,定居於秦淮河邊的烏衣巷(世系表略)。歷經數百年的風雨後,終因陳朝的滅亡,瑯琊王氏子孫也隨著眾多逃難的百姓,散遷於江南大地上了,更有一些子孫返遷回到北方的瑯琊祖籍。

     二、瑯琊王氏子孫在唐宋時期的著名支系

    到了隋唐時期,整個天下王姓早已成為著名的姓族之一。在盛唐時期,據歐陽修在《新唐書•宰相世系表》中記載,瑯琊王氏在唐代雖然沒有了門閥士族的豪門地位,但還是簪纓盈門,唐代十三位王姓宰相中就有瑯琊王氏子孫王方慶、王璵、王搏、王璿。他們家族的繁衍情況,在《宰相世系表》中有明確的記載。這也是我們至今考證瑯琊王氏乃至其他王氏支系最權威的資料之一。儘管歐陽氏作此表後的一千餘年來,總有人不斷地提出批評和質疑,然而歐陽氏在作此表時,態度是嚴肅認真的,也是得到皇帝認可的,並不是他個人的決定。特別是《新唐書》編纂完成之後,歐陽修等人還得到了皇帝的肯定和嘉獎。歐陽修在編纂過程中,一定參考了不少我們現代人所不能見到的各種官方資料和王氏譜牒資料。因此,我們認為此表中的記載原則上應該是可信的。

     唐代最出名的宰相是王方慶,他是武則天當政時的宰相,武則天就是從他手上獲得了王羲之的手跡。他一生有許多著作面世,其中多部著作就是考證王氏來歷的譜牒類著作。如:《王氏家牒》十五卷、《王氏家譜》二十卷、《王氏著錄》十卷、《王氏尚書傳》五卷、《王氏訓誡》五卷、《王氏列傳》十卷、《王氏神道銘》二十卷等27種著作,共579卷。《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記載他有九個兒子,他們是光烈、光遠、光輔、光賓、光庭、光範、光業、光緒、光嗣。《舊唐書•王方慶傳》也說過:長子光輔,開元中官至潞州刺史。少子晙,工書知名,尤善琴棋,而性多嚴整,官至殿中侍御史。可見,其他幾個兒子,都因散居各地做官,未曾在他身邊,故王方慶的傳記中未曾記錄。《新唐書》中記載王方慶有長兄方舉、方紹、方節,弟方操,共五人,他們各有後裔。王方慶的父親弘直,伯父弘讓、叔父弘慶、弘仁、弘羲、弘訓、弘義兄弟七人,他們也都各有後裔。

     王方慶家族在唐代就是一個著名的大家族,他們的子孫後來遷徙到全國各地落戶,繁衍至今。其中最著名一支是遷到河南固始的王曄一支,他的後裔王審知等兄弟,遷徙到福建,後來形成了著名的開閩王氏。至唐朝末年,王審知和王建分別在八閩和巴蜀封邦建國,使王姓有了新的發展。固始的王綝,自從與王審知兄弟南遷福建之後,子孫又遠遷至新羅(今韓國),他們的子孫後來成為新羅的高門貴族,繁衍至今。固始這一支在福建形成開閩王氏以後,瑯琊王氏作為天下著名大支系的地位也進一步確立起來。明清以來,開閩王氏歷代都有人遠遷至海外。他們在世界各地繁衍生息,始終不忘根本,至今在許多國家成立了海外王氏宗親聯誼會,成為海外瑯琊王氏後裔尋根問祖的重要紐帶。

     除了固始王氏之外,其他支系的瑯琊王氏子孫,雖然正史上記載很少,但他們作為瑯琊王氏子孫,並沒有被歷史淘汰,而是在中華大地上繼續生根開花。進入兩宋時期,北宋的王審琦家族就是佼佼者之一,他有九子,人稱「九院王氏」,王審琦被封為「瑯琊郡王」。其第二代見於《宋史》的有8人,第三代見於正史的有6人,第四代見於正史的有5人。當然,兩宋時期還有眾多瑯琊王氏子孫在江南生根開花。如王羲之第二十三代孫王壽,從山陰遷到餘姚,成為餘姚王氏的始遷祖。雖然他只是一位迪功郎,但是像他這樣的「官小位卑」者,其實還有很多很多,他們在各地都成為始遷祖,都受到各地瑯琊王氏子孫世代緬懷。

     三、明清以後及近現代散居於國內外的瑯琊王氏子孫

    唐代瑯琊王氏中有一位名叫王偞之的,落戶於江西德安鍬溪,歿後長眠於此地,他的後裔至今繁衍遷徙到江西、湖北、安徽等地,人口眾多。到兩宋時期,德安的王韶,就是王偞之的後裔。王韶是北宋時期的一員虎將,他有十三子,《宋史》中有王韶傳,其子孫既有在江西生根開花,也有遠遷入湖北等地落戶的。

明清以來,在安徽祁門的王璧後裔、山東新城的王士禎家族、江蘇太倉的王世貞家族、浙江餘姚、寧波、紹興、蕭山、江蘇南京、江寧、淮陰、揚州、安徽合肥、五河、鳳陽、湖北陽新、大冶、黃岡、羅田、蘄春、福建福州、泉州、海南海口等地,出現了許多瑯琊王氏後裔。儘管他們的始遷祖在正史中不一定有名,但他們作為瑯琊王氏的後裔,則是可信的。

     據筆者調查,僅僅從江西德安進入湖北蘄春縣的瑯琊王氏王偞之的後裔現在就有一兩萬人了。南京是瑯琊王氏南遷後的大本營,現在江蘇南京、江寧一帶有許多瑯琊王氏後裔,他們主要是王羲之的後裔。像安徽祁門縣的唐代人王璧,他的後裔現在已在安徽、湖北、江西等省有126房,即126個分支,達數百萬人。以王彥超為始祖的浙江鳳林王氏也達數十萬之多。

     明清時期,民間大量修譜。部分失去家譜而找不到上源的王氏子孫,其中有少數支系採取「靠譜」的辦法,將自己的支系「靠」進瑯琊王氏支系,這種情況其實也不在少數。筆者認為,不管這些王氏子孫屬於哪個一支系,以祖宗的眼光向下看,這些王氏後裔都是他們的子孫。從這個意義上說,不管我們是瑯琊支系也好,太原支系也罷,只要是姓王,我們都是炎黃孖孫,都是王氏家族中的一員。

     中華民族自古有「奉先有祠,起居有堂」之說。湖北王義林先生收集王氏家譜堂號,他現已收集了中華大地上近786種王姓堂號,這些堂號既是王姓的徽記,又代表他們是哪一支系的子孫,像明代蘄州衛指揮使王忠,瑯琊支系,「鋤經堂」堂號,世襲指揮使十一代十二人,現在子孫在湖北蘄春已成大族(世系表略)。瑯琊王氏像這樣的支系,在全國各地比比皆是。開閩王氏還有許多後裔走出了國門,遠涉臺港澳和東南亞各國,他們今天都形成了瑯琊王氏的重要分支之一。其中佼佼者在國家的正史中、在各種地方志中都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相關焦點

  • 琅琊王氏源流考——王氏文化
    再就是有些譜牒的撰修者和研宄者,因受文化水平和歷史資料限制,往往對歷史時代的變遷和郡望的形成還沒弄明白,就遂意改變歷史,把郡望形成和姓氏源流先後次序都弄顛倒了,不著邊際地去纂修諸如《王氏總譜》、《王氏通譜》之類。譬如,有關琅琊王氏與太原王氏的關係問題,本來史有所徵,已成定論,可是有人卻不察歷史發展源流,任意杜撰。查史籍,秦王贏政統一天下,號稱始皇帝,全國劃分為三十六郡。嗣後,漢朝開國,始有郡望。
  • 三槐王氏的上源是琅琊王——王氏文化
    三槐王氏的上源是琅琊王,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 考證三:關於太原王氏王景肅、王仲舒上源的考證總結
    多年來許多熱心研究人士和景肅公後裔對王景肅上源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如:2008年12月13日—14日南昌灣裡「豫章王氏源流暨字輩研討會」上散發的「各地王氏源流」資料,提出了八種說法,南昌安義縣王禮強先生總結了十一條說法,已故南昌安義縣王習金先生經十八年潛心研究總結了十六條說法,等等。
  • 王氏家族堂號,速收藏!
    勤勞勇敢、仁愛智慧的王氏家族。王氏家族是當今中華民族中的第一大族,數千年來探天人之道,窮古今之變,暢時事之運,勵志自強,建功立業,英豪遍神州,美名揚天下。一、郡望源流相演繹郡望,堂號,是歷史上常用來放在姓氏前的稱號,也是表示一個姓氏內涵的專用術語。郡望,是某郡顯貴世族為標明家族身份而用的稱號,意即世居某郡為當地所望。
  • 太原王氏衍派天下
    ,在最大的源頭「姬姓王的源頭」中有:畢公高為祖的京兆王氏,河澗王氏、高平王氏、山陰王氏、鳳陽王氏等,周平王太孫赤為祖的河東猗氏王氏,有周考王弟揭的王城王氏,有王子成父的東萊王氏,有太子晉的太原王氏。另有導公之叔會公的泰和王氏,璧公為祖的安徽祁門縣的新安王氏,另有寧波假山王氏,湖北蘄春王氏,浙江鳳林王氏,另有王羲之後裔的福建赤岸王氏,浙江的南岙王氏、南裡王氏、鶴巖王氏,雲南鎮雄王氏,還有以彬公為祖的青箱王氏,瓘文公為祖的鍬溪王氏。威公為祖的太原王氏。首先分殷公為祖的祁縣王氏,鹹公為祖的晉陽王氏。祁縣王氏中又分王通為祖的河汾王氏,言公為祖的三槐王氏及貴州的珠樹堂王氏,浙江慈谿王氏。
  • 福建石獅王氏
    石獅王氏基本為「閩國王」之後裔。蚶江王氏:王潮後裔四世王永珍攜弟王永瑞於後晉天福四年(9 40年)避禍遷居蚶江。王審邽後裔十九世王象堯於明代從永春東坑遷居泉州,其次子王繼陽遷居蚶江。塔前王氏:王潮後裔十五世王孕青於明洪武四年(1371年)從晉江青陽型厝遷居塔前。茂廈塘頭水頭上浦錦亭王氏:王審知後裔王古陽,於宋末遷居茂廈。
  • 難怪王氏是第一大姓,原來也有陳氏的分支!還出過皇帝,也有個「義門」
    弘揚陳氏優秀文化傳播正能量 據最新公布的人口數據,此前第一大姓的李姓已經退居第二,王姓已為當前中國第一大姓。王姓的源流眾多,主要有琅琊王氏、太原王氏、北海王氏、京兆王氏、元城王氏、東海王氏、晉陽王氏、開閩王氏、三槐王氏、營陵王氏、密縣王氏等等。
  • 族譜文化:古籍欣賞——太原堂民國二十七年王氏總譜創修家乘序
    祖譜文化:古書籍欣賞——太原堂王氏總譜創修家乘序記錄:觀君賢敘譜事者,輒曰敬宗收族老親,親仿歐蘇之遺意洗魚鄭之陋規,究之滿紙浮談何關實錄此皆,垣之不能道亦,垣之不屑道也,垣不才有志斯譜十餘年矣,回首初年足門鈔藁幾易寒暑,力不足而中畫事將成而終止,曠日經年不隳泰山穿霤之志,欣楚兒踴躍從事
  • 琅琊王氏的家風底色:立德,立功,立言
    琅琊王氏是其佼佼者。琅琊王氏自漢代步入歷史舞臺,歷經兩晉的興盛,流風餘韻延續至隋唐之世,數百年冠冕不絕,固然與外在之社會政治、經濟財力有關,但像他們一樣能保持門戶不衰的並不多見,這與其良好家風有莫大關係。家風是家族的精神文化傳統,關乎家族文化的底色和基調,琅琊王氏家風的底色便是立德、立功、立言。
  • 泉港人文:溪頭王氏古民居
    從清代留存至今的溪頭王氏古民居,古韻濃厚。這一清代御史王璋後人遺存下來的古建築、曾經惠北的名門望族,隨著時間的流逝,逐漸隱沒在鄉村裡,不為人知。在泉港區塗嶺鎮溪頭村兩委的牽頭下,王氏古民居重新進入世人的視線,引起關注。
  • 王氏宗祠千古對聯
    時稱「三槐王氏」。下聯典出晉·王導,位至丞相,其子孫世代簪纓。家傳烏巷古繼青箱——佚名撰王姓宗祠通用聯上聯典自東晉·王彪之精通經學,熟諳江左舊事,所錄儀規藏於青箱,世代相傳,人稱「王氏青箱學」。下聯典自東晉·王氏望族聚居建康烏衣巷。
  • 王氏家譜大全,王家人必看!
    點擊加入王氏大家庭 王氏家族匯 (摘自《太原王氏家譜》) 萍鄉王氏字輩: 「文運人才盛奎光鬥漢齊青箱延世澤儲俊隸金閨」。
  • 琅琊王氏:92位宰相成就第一豪族
    正如南梁沈約的評價,「自開闢以來,未有爵位蟬聯,文才相繼如王氏之盛也」,這其中,尤以琅琊王氏奠基者王祥及其弟王覽,對我國孝友文化和人們的道德行為一直產生著巨大影響。御賜的孝友村在臨沂市城北12公裡的白沙埠鎮孝友村,「三聖」文化在這裡廣為流傳。所謂「三聖」,孝聖、友聖和書聖,都與琅琊王氏有關。
  • 婺學大儒王庭槐與王氏義塾
    東陽舊時教育文化多是望族文化,南宋禮部尚書尤焴在南宋寶祐東陽縣誌中評價東陽「大家多創書院」,此大家即名門望族。元代,東陽教育機構衰減,存史者僅書院所、義塾所。由元代大儒王庭槐初創、其曾孫王宗遠繼辦的王氏義塾,成為邑地重要的教化之源。在畫水鎮畫溪村畫溪六村自然村,有一處稱為「道院口」的地方。
  • 江都王家樓王氏族譜與《揚州十日記》
    王家樓村的王氏乃太原王羲之嫡系後裔的金壇塔山一系,其始姐為太原王氏第八十世孫王和。王家樓村的王氏族譜《王氏家乘》現存三種不同年代修撰的版本,計11卷12冊。其中嘉慶年間的存一卷一冊;鹹豐年間的存4卷5冊;民國年間的存6卷6冊。
  • 百餘年後 自貢鹽商王氏家族重塑輝煌
    百餘年後 自貢鹽商王氏家族重塑輝煌 自流井區打造龍井廉潔文化公園 百年後,王朗雲及其家族的傳奇故事仍在自貢民間流傳,而王氏家規中的「孝道」、「愛國」、「廉潔」、「修身」等主題,也一直為人津津樂道、爭相模仿。  2017年4月,自流井區在龍井打造廉潔文化公園,大力傳播廉潔文化。
  • 海峽論壇參展族譜之王氏族譜
    閩臺館王清溪開閩臚傳王氏族譜12中國閩臺緣博物館展044閩臺館王安溪招卿王氏族譜142中國閩臺緣博物館展064閩臺館王南靖金山《水美王氏族譜》 (平)11中國閩臺緣博物館展329閩臺館王《漳州太原王氏族譜》11中國閩臺緣博物館展330閩臺館王南靖默林卦山王氏族譜11中國閩臺緣博物館展331閩臺館王南靖默林長教上寨王氏族譜11中國閩臺緣博物館展332閩臺館王南靖後溪王氏族譜11中國閩臺緣博物館展333
  • 開閩三王傳略/故事/《開閩傳芳》歌曲/王氏家譜/
    治閩興閩,造福八閩:唐前,福建經濟、文化落後,及至五代、宋,卻經濟繁榮、社會安定、人文薈萃。尤其福州,一派盛世景象,號稱「海濱鄒魯」。福建邁向文明之邦的歷史大轉折,始於王氏三兄弟率義軍入閩,平定閩疆;其關鍵人物是五代時期閩國的創始人王審知。王氏兄弟不僅是智勇雙全的出色將領,也是頗具謀略和才能,治閩興閩、造福閩疆的功臣。
  • 《王氏地域分布圖》查你屬於哪支王氏!
    北京市:宛平王氏、通縣宋家莊王氏。天津市:天津王氏。河北省:保定清苑王氏、灤縣王氏、新城王氏、撫寧王氏、滄縣王氏、臨漳王氏、寧晉王氏、陽原王氏、文安王氏、棗強王氏、滄州王氏。山西省:靈石王氏、臨晉王氏、洪洞王氏。遼寧省:本溪王氏。上海市:上海王氏、嘉定王氏、南匯王氏、松江王氏。
  • 王氏支系地域分布圖,姓王的對接尋根!
    北京市:宛平王氏、通縣宋家莊王氏。天津市:天津王氏。河北省:保定清苑王氏、灤縣王氏、新城王氏、撫寧王氏、滄縣王氏、臨漳王氏、寧晉王氏、陽原王氏、文安王氏、棗強王氏、滄州王氏。山西省:靈石王氏、臨晉王氏、洪洞王氏。遼寧省:本溪王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