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標題下面藍色字體三槐堂三個字,點擊關注,點擊歷史消息,往期精彩不容錯過,實時收閱最新王氏文章
琅琊王氏:92位宰相成就第一豪族
琅琊王氏作為中華第一望族,自漢諫議大夫王吉「始家臬虞,後徙臨沂都鄉南仁裡」,即開創了家族貴顯的先河,後經東漢魏晉南北朝至唐末約一千年,族中竟有六百餘人將名字刻在了人類文明史上,單宰相就出產了九十二位。
正如南梁沈約的評價,「自開闢以來,未有爵位蟬聯,文才相繼如王氏之盛也」,這其中,尤以琅琊王氏奠基者王祥及其弟王覽,對我國孝友文化和人們的道德行為一直產生著巨大影響。
御賜的孝友村
在臨沂市城北12公裡的白沙埠鎮孝友村,「三聖」文化在這裡廣為流傳。所謂「三聖」,孝聖、友聖和書聖,都與琅琊王氏有關。
6月26日一早,95歲的王東山就從家裡出門,直奔村西頭的「孝友祠」。
「這是我們琅琊王氏的宗祠,從古代到現在,就像門前的這條孝河,琅琊王氏的家族文化源遠流長。」這位髯鬢花白、彎腰弓背的老人,話裡話外透露著一股自豪。
王東山是琅琊王氏後裔的第五十代,他每天吃過早飯都會到孝友祠門口坐一上午,與村裡的王氏後人們聊一聊家譜裡的故事。
中華書局出版的《世說新語》一書曾附有「琅琊臨沂王氏譜」,王融被列為一世祖,不過,讓琅琊王氏家族真正走上歷史舞臺的卻是王融的兩個兒子王祥、王覽,王氏後人也將這兩兄弟尊為第一代。王東山就告訴齊魯晚報記者,家譜以孝聖王祥為第一代,友聖王覽是王祥同父異母的兄弟,而書聖王羲之則是王覽的曾孫。
王祥的名字乍聽起來很陌生,但提到「二十四孝」,恐怕無人不知。王祥和王覽兩兄弟,一個被收到《二十四孝圖》中,一個被收到《二十四悌圖》中,他們的事跡在過去廣為流傳。
據說王祥至孝,他的後母朱氏人品很差,常常刁難王祥。朱氏喜歡吃鮮魚,在一個天寒地凍的夜晚,她要求王祥去捉活魚。王祥立刻來到河邊,卻見河上冰層極厚,他便解衣赤身臥於冰上,只待冰面突然裂出縫,從中蹦出兩條鮮活的鯉魚。這就是「臥冰求鯉」的故事,而人們被王祥的純孝所感動,便把那條河改名作「孝感河」。
朱氏還經常虐待王祥,讓他在風雨交加的夜晚去照看果樹。於是每遇風雨,王祥便抱樹而泣,這幾株李樹居然都枝椏無損。至今,臨沂孝感河邊還有一塊碑,提醒人們,此地便是王祥「風雨守李處」。
王覽和王祥同父不同母,卻非常愛護自己的哥哥。據說每次朱氏虐待王祥,王覽便「與俱」,讓朱氏狠不起來。長大後,王覽更是多次勸諫母親,為了防止母親把王祥毒死,每次飯前他都要先嘗一嘗。
「王祥、王覽的故事確實離奇,可能是被後人偶像化了。」臨沂市蘭山區望族文化研究會的王友禮說,不過兩人的孝友卻是真實的。
王祥、王覽所處的東漢尚名教,忠義孝信既是朝廷選拔人才的標準,也是時人的行為準則。德操人品在當時為人所重,王氏兄弟的孝友仁愛,一直讓他們名揚後世。
明代嘉靖皇帝特為王祥、王覽兄弟故居書寫了「孝友格天」的題詞,並將村名「南仁裡」改為「孝友村」。如今,這幅題詞仍懸掛在孝友祠的正堂門前。清代乾隆皇帝巡至沂州府時,也有感而發,寫下了「孝能竭力王祥覽」的詩句。
儘管國內對王祥、王羲之等人的出生地多有爭議,但孝友村一直是琅琊王氏後人心目中先祖出生、生活的地方。王友禮說:「王祥、王覽、王羲之這『三聖』,確實都出生在我們這裡,不僅家譜裡記載著,而且也有出土的歷史古蹟為證。」
琅琊王氏的來源,相傳與太原王氏同出周靈王太子晉,至秦漢之際始分為琅琊、太原二望,「元避秦亂,遷於琅琊,後徙臨沂……後徙臨沂都鄉南仁裡。」自此,琅琊王氏一直居住此地。如今,在村頭巷尾,尚能見到一些古磚瓦碎片,早年還出土過寫有「南仁裡」字樣的古磚。
(琅琊王氏家訓 王家新書)
權傾天下後自損保家
在孝友祠的正堂裡,供奉著王祥、王覽和王羲之三位聖人。每天,80歲的王友禮都要把整個祠堂打掃得乾乾淨淨,特別是正堂裡擺放的一面玻璃框鑲嵌的「王氏家風」。
王氏家風是王友禮從小耳濡目染的幾句古訓。由於字詞間抑揚頓挫,幼時的王友禮還覺得晦澀難懂,而如今早已能張口就來。
「夫言及可覆,信之至也。推美引過,德之至也。揚名顯親,孝之至也。兄弟怡怡,宗族欣欣,悌之至也。臨財莫過於讓。此五者,立身之本。」王友禮說,這則家訓是王祥臨終前留給子孫的遺囑。
千年時光飛逝,王東山、王友禮依舊用家訓來訓教子孫。「以信為首,以行達信;開門施教,貴在待人。」王友禮說,與其他詩書繼世的家族一樣,琅琊王氏尊崇傳統的儒家思想。琅琊王氏後人王瑞柱一直研究「王氏家風」,他認為,王氏家風雖基於儒家思想,但有自己的變通之道。「王氏家訓把處理好人與人的關係放在首位,把『信』作為立身處世的第一要務。這便屏棄了傳統意義上『死讀書』關門式的教育方式,直接教人走出家庭,誠信地與人交往。」王瑞柱說,這種開放式家教,有助於琅琊王氏子弟走向社會。
歷覽琅琊王氏歷代名人無不以「信」而顯,以「行」達「信」。就王祥而言,入仕前以孝而名,面對官府多次徵辟,他都以繼母尚在,需要朝夕奉侍為由推辭。他言行如一,扶母攜弟「隱居廬江三十年」,直到近40歲「母終毀瘁」才入仕。
及至魏末,王祥已位居三公,待司馬昭刺殺魏帝曹髦,魏舊臣無人敢弔唁舊主,獨王祥能冒死撫屍痛哭,後入見司馬昭,長揖不拜,頗重氣節。同樣,王祥弟王覽也「少篤至行,服仁履義」。及後代子孫導、曠、羲之、彪之、弘、儉等,無不具有「言及可覆」的品德,從而為其建功立業打下了堅實的道德基礎。
自漢至唐千餘年來出將入相,琅琊王氏擔任宰相或相當於宰相職務者累計104人次。這樣一個大家族,為何除五代十國時王審知及其後代建立閩國外,竟再無一人登帝位。王瑞柱說,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王氏家訓中「推美引過」、「盛極自損」的處世原則。
比如在西晉滅亡後,王導、王敦輔佐司馬睿建立東晉。此時司馬皇室勢單力薄,而王敦掌天下兵馬大權,與宰相王導等族中文臣武將一起,一度形成了「王與馬共天下」的格局。
從實力上講,此時的琅琊王氏有問鼎帝位的機會,但那樣做不僅與傳統道德規範相悖,也與王氏家訓的精神背道而馳。因此,琅琊王氏雖有稱孤之機,然甘居人臣,王瑞柱說,這與宗族家訓「推美引過」不無關係。
東晉以後,琅琊王氏依舊貴顯,既然不求問鼎,為防「樹大招風」,族中有識之士還常在勢力過盛時自動損抑,在政治上較少激進冒險,通過以退求進,從而保證家族久安。
如王弘、王曇首和王華同為南朝宋文帝宰相,為免臣妒君忌,王弘主動讓出相權,又如王峻「官至侍中,不復謀進仕」,王規「常以門宗貴盛,恆思減退」。
「這在世人看來實為消極,但正是這種知足與知止,才得以不辱與不殆,保證了家族的不衰。」王瑞柱說。
王瑞柱認為,琅琊王氏的奠基者王祥、王覽和其子孫王導、王微等人都是時代的賢哲,他們大都生逢亂世,歷經了社會的變遷、朝代的更替,對「昨日王侯今日囚」的世事人情有深入理解,對成敗、榮辱、貴賤相互轉化的規律也有深入思考。認識到世間萬物盛極必衰的規律,懂得人與社會環境應同生共存,於是「盛極自損」,使宗族的命運得以長久。
靠建功立業做到忠孝兩全
今年80歲的王友禮花了20年時間研究琅琊王氏宗族的文化。在這之前,他一直在基層政府部門負責農業、經濟方面的事務。
「俗話說,忠孝不能兩全,但是我不這麼認為。」王友禮說,王氏家訓對「忠孝」有自己的定義。
「孝」是我國傳統思想所讚頌的個體最重要的品行。一般而言,「孝」是指孝敬自己的雙親或尊長,王祥就以侍親至孝而名,但他賦予了「孝」更深的內涵。王祥把「揚名顯親」當作「孝」的最高境界,激勵子弟立志向上,走出家庭,去尋取功名,報效國家。
「這便把孝行從傳統的個人小家庭中解放出來,將傳統意義上的盡孝往往不能盡忠,『忠孝不能兩全』的矛盾雙方作了有機統一。」王瑞柱說,琅琊王氏認為,只要有利於「揚名顯親」,哪怕遠離雙親也是孝的表現。當然,在「揚名顯親」之時,切不可忘記家中父老,如果放棄了做人子的義務,哪怕有再大功業也難以「揚名」,更達不到孝的最高境界。
由於王氏家訓寓「忠」於「孝」,非常有利於族人博取功名。據統計,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僅在《晉書》、《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和《世說新語》等史書上有名可考的王氏族人便有290餘人,除隱居不仕、早卒、嫁於他族或無事跡記載外,共有207人踏入仕途,且大多居於要職,真正做到了「揚名顯親」。
此外,傳統的觀念認為,「忠」即為無條件地服從皇權,所謂「君讓臣死臣不得不死」,哪怕皇帝昏庸不堪。不過,依照王瑞柱的研究,王氏家風對「忠」也有自己的理解,表現在「忠」而有智,不為腐朽的統治者殉葬。
琅琊王氏家族形成之時便逢亂世,且在漢至隋末的千餘年間一直處於政治鬥爭的旋渦。頻繁的王朝更替中,不少起於軍功的「天子」缺乏雄才大略,登基不及數代或享樂腐化,或遠君子近小人,以致走向天下庶民的對立面。琅琊王氏在無力肅清朝綱政紀的情況下,往往扶持新生力量,甘當新王朝誕生的「催生婆」,這也是琅琊王氏屢為新帝「加冕」的原因。
王友禮說,種種變通讓琅琊王氏的家風一直處於開放的狀態,從不局限於自身,更不會頑固守舊。
「從家風中的『悌』也能體現出來。」王友禮說,「悌」原指同胞之間的弟弟敬愛兄長,而「王氏家訓」將此生發擴展為宗族之內要和睦相處,互幫互助。
對此,王瑞柱理解,家庭作為社會的細胞,其功能並不完善,使若干個同血緣關係的家庭組成的宗族成為社會的基本單位後,通過人與人、家與家、族與族的悌愛和睦,可以達到「四海之內皆兄弟」,使整個國家乃至普天下之人能和諧相處,此亦孟子所謂「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
正是有著良好的家風家教,琅琊王氏子弟當朝理政時,也像治家一樣清廉持法,把家風推廣於天下,使之成為立國方針,真正達到家國兩安的境界。
如今,琅琊王氏宗祠「孝友祠」樂於對所有遊人開放。王友禮則每天守在宗祠門前,為前來參觀、拜祭的人講解王氏家族文化及家訓,他說:「對每一個人來說,家風家訓是一種無形的道德約束,可以避免一些人心中出現拜金主義、唯金錢至上的錯誤價值觀。」
(文 齊魯晚報深度記者 寇潤濤 圖 王朝利 編輯 王朝利)
【三槐堂簡介】
北宋王言公之孫王祜公在朝中為官,家居開封,積蔭德而手植三槐於庭,預言子孫必有為三公者。王祜公次子王旦公於宋真宗時期登上相位,從而實現預言。王旦公卒後葬於開封新裡鄉,並建王氏宗祠三槐堂於東門外。「三槐堂」由此而知名宇內,目前海內外王氏超過一億人,三槐堂王氏三分佔其一。
【聯繫交流】
聯繫人:王朝利
微信: charlisht charli128
電話: 13938517139
郵箱: 13938517139@126.com
歡迎關注三槐堂公眾號二維碼
長按即可識別關注
王氏編輯部聯繫微信二維碼
長按即可識別關注
【聲明】
本編輯部為弘揚王氏祖德,傳播王氏文化的熱心宗親組成,本平臺為中立平臺,不含任何觀點,歡迎姓氏研究學者以及王氏研究學者就自己研究成果在本平臺發布,理清上源脈絡,造福子孫後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