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王氏:92位宰相成就第一豪族

2021-02-07 王氏研究

點擊標題下面‍藍色字體三槐堂三個字點擊關注,點擊歷史消息,往期精彩不容錯過,實時收閱最新王氏文章

 

琅琊王氏:92位宰相成就第一豪族

    
  

琅琊王氏作為中華第一望族,自漢諫議大夫王吉「始家臬虞,後徙臨沂都鄉南仁裡」,即開創了家族貴顯的先河,後經東漢魏晉南北朝至唐末約一千年,族中竟有六百餘人將名字刻在了人類文明史上,單宰相就出產了九十二位。

正如南梁沈約的評價,「自開闢以來,未有爵位蟬聯,文才相繼如王氏之盛也」,這其中,尤以琅琊王氏奠基者王祥及其弟王覽,對我國孝友文化和人們的道德行為一直產生著巨大影響。

御賜的孝友村

在臨沂市城北12公裡的白沙埠鎮孝友村,「三聖」文化在這裡廣為流傳。所謂「三聖」,孝聖、友聖和書聖,都與琅琊王氏有關。

6月26日一早,95歲的王東山就從家裡出門,直奔村西頭的「孝友祠」。

「這是我們琅琊王氏的宗祠,從古代到現在,就像門前的這條孝河,琅琊王氏的家族文化源遠流長。」這位髯鬢花白、彎腰弓背的老人,話裡話外透露著一股自豪。

王東山是琅琊王氏後裔的第五十代,他每天吃過早飯都會到孝友祠門口坐一上午,與村裡的王氏後人們聊一聊家譜裡的故事。

中華書局出版的《世說新語》一書曾附有「琅琊臨沂王氏譜」,王融被列為一世祖,不過,讓琅琊王氏家族真正走上歷史舞臺的卻是王融的兩個兒子王祥、王覽,王氏後人也將這兩兄弟尊為第一代。王東山就告訴齊魯晚報記者,家譜以孝聖王祥為第一代,友聖王覽是王祥同父異母的兄弟,而書聖王羲之則是王覽的曾孫。

王祥的名字乍聽起來很陌生,但提到「二十四孝」,恐怕無人不知。王祥和王覽兩兄弟,一個被收到《二十四孝圖》中,一個被收到《二十四悌圖》中,他們的事跡在過去廣為流傳。

據說王祥至孝,他的後母朱氏人品很差,常常刁難王祥。朱氏喜歡吃鮮魚,在一個天寒地凍的夜晚,她要求王祥去捉活魚。王祥立刻來到河邊,卻見河上冰層極厚,他便解衣赤身臥於冰上,只待冰面突然裂出縫,從中蹦出兩條鮮活的鯉魚。這就是「臥冰求鯉」的故事,而人們被王祥的純孝所感動,便把那條河改名作「孝感河」。

朱氏還經常虐待王祥,讓他在風雨交加的夜晚去照看果樹。於是每遇風雨,王祥便抱樹而泣,這幾株李樹居然都枝椏無損。至今,臨沂孝感河邊還有一塊碑,提醒人們,此地便是王祥「風雨守李處」。

王覽和王祥同父不同母,卻非常愛護自己的哥哥。據說每次朱氏虐待王祥,王覽便「與俱」,讓朱氏狠不起來。長大後,王覽更是多次勸諫母親,為了防止母親把王祥毒死,每次飯前他都要先嘗一嘗。

「王祥、王覽的故事確實離奇,可能是被後人偶像化了。」臨沂市蘭山區望族文化研究會的王友禮說,不過兩人的孝友卻是真實的。

王祥、王覽所處的東漢尚名教,忠義孝信既是朝廷選拔人才的標準,也是時人的行為準則。德操人品在當時為人所重,王氏兄弟的孝友仁愛,一直讓他們名揚後世。

明代嘉靖皇帝特為王祥、王覽兄弟故居書寫了「孝友格天」的題詞,並將村名「南仁裡」改為「孝友村」。如今,這幅題詞仍懸掛在孝友祠的正堂門前。清代乾隆皇帝巡至沂州府時,也有感而發,寫下了「孝能竭力王祥覽」的詩句。

儘管國內對王祥、王羲之等人的出生地多有爭議,但孝友村一直是琅琊王氏後人心目中先祖出生、生活的地方。王友禮說:「王祥、王覽、王羲之這『三聖』,確實都出生在我們這裡,不僅家譜裡記載著,而且也有出土的歷史古蹟為證。」

琅琊王氏的來源,相傳與太原王氏同出周靈王太子晉,至秦漢之際始分為琅琊、太原二望,「元避秦亂,遷於琅琊,後徙臨沂……後徙臨沂都鄉南仁裡。」自此,琅琊王氏一直居住此地。如今,在村頭巷尾,尚能見到一些古磚瓦碎片,早年還出土過寫有「南仁裡」字樣的古磚。


(琅琊王氏家訓 王家新書)

權傾天下後自損保家

在孝友祠的正堂裡,供奉著王祥、王覽和王羲之三位聖人。每天,80歲的王友禮都要把整個祠堂打掃得乾乾淨淨,特別是正堂裡擺放的一面玻璃框鑲嵌的「王氏家風」。

王氏家風是王友禮從小耳濡目染的幾句古訓。由於字詞間抑揚頓挫,幼時的王友禮還覺得晦澀難懂,而如今早已能張口就來。

「夫言及可覆,信之至也。推美引過,德之至也。揚名顯親,孝之至也。兄弟怡怡,宗族欣欣,悌之至也。臨財莫過於讓。此五者,立身之本。」王友禮說,這則家訓是王祥臨終前留給子孫的遺囑。

千年時光飛逝,王東山、王友禮依舊用家訓來訓教子孫。「以信為首,以行達信;開門施教,貴在待人。」王友禮說,與其他詩書繼世的家族一樣,琅琊王氏尊崇傳統的儒家思想。琅琊王氏後人王瑞柱一直研究「王氏家風」,他認為,王氏家風雖基於儒家思想,但有自己的變通之道。「王氏家訓把處理好人與人的關係放在首位,把『信』作為立身處世的第一要務。這便屏棄了傳統意義上『死讀書』關門式的教育方式,直接教人走出家庭,誠信地與人交往。」王瑞柱說,這種開放式家教,有助於琅琊王氏子弟走向社會。

歷覽琅琊王氏歷代名人無不以「信」而顯,以「行」達「信」。就王祥而言,入仕前以孝而名,面對官府多次徵辟,他都以繼母尚在,需要朝夕奉侍為由推辭。他言行如一,扶母攜弟「隱居廬江三十年」,直到近40歲「母終毀瘁」才入仕。

及至魏末,王祥已位居三公,待司馬昭刺殺魏帝曹髦,魏舊臣無人敢弔唁舊主,獨王祥能冒死撫屍痛哭,後入見司馬昭,長揖不拜,頗重氣節。同樣,王祥弟王覽也「少篤至行,服仁履義」。及後代子孫導、曠、羲之、彪之、弘、儉等,無不具有「言及可覆」的品德,從而為其建功立業打下了堅實的道德基礎。

自漢至唐千餘年來出將入相,琅琊王氏擔任宰相或相當於宰相職務者累計104人次。這樣一個大家族,為何除五代十國時王審知及其後代建立閩國外,竟再無一人登帝位。王瑞柱說,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王氏家訓中「推美引過」、「盛極自損」的處世原則。

比如在西晉滅亡後,王導、王敦輔佐司馬睿建立東晉。此時司馬皇室勢單力薄,而王敦掌天下兵馬大權,與宰相王導等族中文臣武將一起,一度形成了「王與馬共天下」的格局。

從實力上講,此時的琅琊王氏有問鼎帝位的機會,但那樣做不僅與傳統道德規範相悖,也與王氏家訓的精神背道而馳。因此,琅琊王氏雖有稱孤之機,然甘居人臣,王瑞柱說,這與宗族家訓「推美引過」不無關係。

東晉以後,琅琊王氏依舊貴顯,既然不求問鼎,為防「樹大招風」,族中有識之士還常在勢力過盛時自動損抑,在政治上較少激進冒險,通過以退求進,從而保證家族久安。

如王弘、王曇首和王華同為南朝宋文帝宰相,為免臣妒君忌,王弘主動讓出相權,又如王峻「官至侍中,不復謀進仕」,王規「常以門宗貴盛,恆思減退」。

「這在世人看來實為消極,但正是這種知足與知止,才得以不辱與不殆,保證了家族的不衰。」王瑞柱說。

王瑞柱認為,琅琊王氏的奠基者王祥、王覽和其子孫王導、王微等人都是時代的賢哲,他們大都生逢亂世,歷經了社會的變遷、朝代的更替,對「昨日王侯今日囚」的世事人情有深入理解,對成敗、榮辱、貴賤相互轉化的規律也有深入思考。認識到世間萬物盛極必衰的規律,懂得人與社會環境應同生共存,於是「盛極自損」,使宗族的命運得以長久。


靠建功立業做到忠孝兩全

今年80歲的王友禮花了20年時間研究琅琊王氏宗族的文化。在這之前,他一直在基層政府部門負責農業、經濟方面的事務。

「俗話說,忠孝不能兩全,但是我不這麼認為。」王友禮說,王氏家訓對「忠孝」有自己的定義。

「孝」是我國傳統思想所讚頌的個體最重要的品行。一般而言,「孝」是指孝敬自己的雙親或尊長,王祥就以侍親至孝而名,但他賦予了「孝」更深的內涵。王祥把「揚名顯親」當作「孝」的最高境界,激勵子弟立志向上,走出家庭,去尋取功名,報效國家。

「這便把孝行從傳統的個人小家庭中解放出來,將傳統意義上的盡孝往往不能盡忠,『忠孝不能兩全』的矛盾雙方作了有機統一。」王瑞柱說,琅琊王氏認為,只要有利於「揚名顯親」,哪怕遠離雙親也是孝的表現。當然,在「揚名顯親」之時,切不可忘記家中父老,如果放棄了做人子的義務,哪怕有再大功業也難以「揚名」,更達不到孝的最高境界。

由於王氏家訓寓「忠」於「孝」,非常有利於族人博取功名。據統計,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僅在《晉書》、《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和《世說新語》等史書上有名可考的王氏族人便有290餘人,除隱居不仕、早卒、嫁於他族或無事跡記載外,共有207人踏入仕途,且大多居於要職,真正做到了「揚名顯親」。

此外,傳統的觀念認為,「忠」即為無條件地服從皇權,所謂「君讓臣死臣不得不死」,哪怕皇帝昏庸不堪。不過,依照王瑞柱的研究,王氏家風對「忠」也有自己的理解,表現在「忠」而有智,不為腐朽的統治者殉葬。

琅琊王氏家族形成之時便逢亂世,且在漢至隋末的千餘年間一直處於政治鬥爭的旋渦。頻繁的王朝更替中,不少起於軍功的「天子」缺乏雄才大略,登基不及數代或享樂腐化,或遠君子近小人,以致走向天下庶民的對立面。琅琊王氏在無力肅清朝綱政紀的情況下,往往扶持新生力量,甘當新王朝誕生的「催生婆」,這也是琅琊王氏屢為新帝「加冕」的原因。

王友禮說,種種變通讓琅琊王氏的家風一直處於開放的狀態,從不局限於自身,更不會頑固守舊。

「從家風中的『悌』也能體現出來。」王友禮說,「悌」原指同胞之間的弟弟敬愛兄長,而「王氏家訓」將此生發擴展為宗族之內要和睦相處,互幫互助。

對此,王瑞柱理解,家庭作為社會的細胞,其功能並不完善,使若干個同血緣關係的家庭組成的宗族成為社會的基本單位後,通過人與人、家與家、族與族的悌愛和睦,可以達到「四海之內皆兄弟」,使整個國家乃至普天下之人能和諧相處,此亦孟子所謂「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

正是有著良好的家風家教,琅琊王氏子弟當朝理政時,也像治家一樣清廉持法,把家風推廣於天下,使之成為立國方針,真正達到家國兩安的境界。

如今,琅琊王氏宗祠「孝友祠」樂於對所有遊人開放。王友禮則每天守在宗祠門前,為前來參觀、拜祭的人講解王氏家族文化及家訓,他說:「對每一個人來說,家風家訓是一種無形的道德約束,可以避免一些人心中出現拜金主義、唯金錢至上的錯誤價值觀。」


(文 齊魯晚報深度記者 寇潤濤 圖 王朝利 編輯 王朝利)

 【三槐堂簡介】

北宋王言公之孫王祜公在朝中為官,家居開封,積蔭德而手植三槐於庭,預言子孫必有為三公者。王祜公次子王旦公於宋真宗時期登上相位,從而實現預言。王旦公卒後葬於開封新裡鄉,並建王氏宗祠三槐堂於東門外。「三槐堂」由此而知名宇內,目前海內外王氏超過一億人,三槐堂王氏三分佔其一。

【聯繫交流】

聯繫人:王朝利

微信:   charlisht  charli128

電話:  13938517139

郵箱:  13938517139@126.com


歡迎關注三槐堂公眾號二維碼

長按即可識別關注


王氏編輯部聯繫微信二維碼

長按即可識別關注


【聲明】

本編輯部為弘揚王氏祖德,傳播王氏文化的熱心宗親組成,本平臺為中立平臺,不含任何觀點,歡迎姓氏研究學者以及王氏研究學者就自己研究成果在本平臺發布,理清上源脈絡,造福子孫後代

 

相關焦點

  • 出了92位宰相,18個成語,3位聖人,這就是琅琊王氏
    其中最為出名的是晉元帝司馬睿,他在王導輔佐下,以琅琊王的身份率領司馬皇室南渡長江,建立東晉,開啟了「王與馬,共天下」的局面。這裡的「王」便是代指琅琊王氏,領導人物便是王導。 王與馬,共天下 王導是東晉王朝的三代元老,扶龍之臣。登基大典之時,晉元帝司馬睿甚至要讓王導和他同坐龍椅。
  • 中國第一家族,昌盛1700年,有92位宰相,36位皇后,是你的姓嗎?
    古代的貴族都非常的重視家族傳承,一般在每個地方都會有幾個大的世家,而在公元220到420年這段時間裡面,曾經就出現過這樣一個龐大的家族,這個家族所達到的成就可以說是無人能及。因為就它這一個家族,就出現了有92為宰相,還出了36位皇后,你們看誰又能比得過?在秦朝的時候,出現了一位叫做王翦的一名大將,他也算是為秦國做出了很大的貢獻的人了。
  • 第一豪族琅琊王氏,600餘人留名青史,裡面一定有你熟悉的名人!
    咱們今天先從盤點琅琊王氏家族的歷史名人來入手,帶你看看真正的千年望族。琅琊王氏:王與馬,共天下琅琊王氏,這個家族的顯貴開創於西漢王吉祖孫幾代人,最為顯赫之時當屬東晉西晉。在歷史的長河中細細數來,從西漢至隋唐時期,琅琊王氏約有600多人在歷史上留下了顯赫之名,他們或為皇后、宰相、尚書,或為風流雅士,在文學、書法、繪畫、音律等方面有著旁人難以企及的成就。
  • 琅琊王氏源流考——王氏文化
    王恢傳子王永,這是宋人汪藻撰修《琅琊臨沂王氏譜》於別譜的敘述和始修於北宋年間流傳到元代梓版的安徽祁門《重修新安琅琊王氏統宗世譜》所載,新安譜並註明王永,名元,而宋人歐陽修、宋祁撰修《新唐書•宰相世系表》作王元,當是名元,清初至乾隆年間人王國棟和清末光緒年間人王庸敬分別於不同時代修譜均作王亢,當是依字形所改,為字形之誤,今從宋譜,並參照《新唐書•宰相世系表》、《逸周書》、《國語》、《元和姓纂》、《楚辭
  • 中古第一豪族:王與馬共天下
    一、源起—王吉談到琅琊王氏的起源,不得不說起近幾年在考古學界引起巨大轟動的人物—昌邑王、漢廢帝、海昏侯,如今只剩下幾顆牙齒被網友戲稱「沫沫」的劉賀。 誰也想不到這次很正常的推舉誕生了中古時期的天下第一豪族。而後,王吉擔任昌邑國中尉,輔佐劉賀,掌管王國軍隊,從中央到地方,從文官轉任武官,可見當時的朝廷對他的信任。不過後面的故事大家都知道,漢昭帝去世沒有留下子嗣,身為武帝之孫的劉賀被霍光選為帝國繼承人。
  • 琅琊王氏的家風底色:立德,立功,立言
    琅琊王氏是其佼佼者。琅琊王氏自漢代步入歷史舞臺,歷經兩晉的興盛,流風餘韻延續至隋唐之世,數百年冠冕不絕,固然與外在之社會政治、經濟財力有關,但像他們一樣能保持門戶不衰的並不多見,這與其良好家風有莫大關係。家風是家族的精神文化傳統,關乎家族文化的底色和基調,琅琊王氏家風的底色便是立德、立功、立言。
  • 三槐王氏的上源是琅琊王——王氏文化
    三槐王氏的上源是琅琊王,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 中國這個神秘的家族出過36個皇后、36個駙馬和92個宰相,憑什麼?
    」這其中的「王謝」指的就是琅琊王氏與陳郡謝氏。相比較於諸葛三兄弟後繼無人,其實,琅琊王氏對中國的歷史影響更大。最重要的是,琅琊王的兩旁,站著王導、王敦兄弟——這倆正是當前琅琊王氏中最耀眼的雙子星。這來祈福的江南士族都被鎮住了:連名滿天下的琅琊王氏都服了,咱小蝦米還不趕緊套近乎?
  • 琅琊王氏39世輩分表還存在嗎 顯赫家族幾千年的榮耀史
    琅琊王氏一直在不斷的傳承下去,這不僅是一種家族的傳承更是一種文化的傳承,今天就讓我們了解一下這個龐大而顯赫的家族吧。   按照歷來的說法,琅琊王氏與太原王氏一樣,都是出自太子晉之後,二者前身的分岔,出現在王翦的孫子王離之時。
  • 琅琊王氏:東晉第一名門崛起之謎,不只是財富
    琅琊位於今天的山東臨沂,秦朝時建郡,兩漢時為琅琊國。儘管在隋朝以後,琅琊之名已成為歷史,但琅琊王氏的說法一直延續至今。前面一篇文章說過,王離的長子王元為躲避戰亂,遷往琅琊郡,是為琅琊王氏的始祖。王氏能夠在琅琊迅速站穩腳跟,應該和他們的強大財力有著直接關係。剛開始,琅琊王氏還比較低調,直到王元的曾孫王吉才走上仕途,官至博士諫大夫。王吉之後,琅琊王氏開始在政壇嶄露頭角,他的兒子王駿官至御史大夫,孫子王崇更進一步,官至大司空,封扶平侯。王莽亂政時,王崇不願依附,被毒死。
  • 王氏大祠竣工升匾記:太原著姓,琅琊望族,澤泉肇始,筱嶺發祥
    除了14位進士之外,王氏國瑛公後人還湧現了解元王昭明等數十位舉人。北宋天聖五年,公元1027年。永豐王氏六世祖王炳文,與包拯、歐陽修同入考場。炳文公與包拯金榜題名,歐陽修因為太年輕,所以落榜了。三年之後,歐陽修金榜題名高中進士。炳文公高中進士之時,永豐縣還沒有成立。如今的永豐縣全境,都歸吉水縣管轄。歐陽修的故鄉在吉水縣明德鄉沙溪村,就是今天的永豐縣沙溪鎮。
  • 難怪王氏是第一大姓,原來也有陳氏的分支!還出過皇帝,也有個「義門」
    弘揚陳氏優秀文化傳播正能量 據最新公布的人口數據,此前第一大姓的李姓已經退居第二,王姓已為當前中國第一大姓。王姓的源流眾多,主要有琅琊王氏、太原王氏、北海王氏、京兆王氏、元城王氏、東海王氏、晉陽王氏、開閩王氏、三槐王氏、營陵王氏、密縣王氏等等。
  • 王氏家族堂號,速收藏!
    傳統二十一郡望及其主要源流大致分布如下:1、太原:太原王氏以太原為郡望者,多稱太原晉陽人或太原祁人。晉陽即今山西太原市郊區一帶,祁即今山西祁縣,在太原市南(詳略)。2、琅琊:琅琊王氏為祖居琅琊臨沂都鄉南仁裡,亦即今山東費縣東。註:太原、琅琊王氏都是周靈王太子晉之後。其中王元為避秦亂,遷居琅邪皋虞城(今山東即墨),為琅邪王氏祖(詳略)。
  • 太原王氏衍派天下
    還有《新唐書·宰相世系表》云:「太子晉之子宗敬之後,八世孫錯為魏將軍。生墳,為中大夫。墳生渝,為上將軍。渝生息,為司寇。息生恢,封伊陽君。生亢,亢生頤,皆以中大夫召,不就。生翦,秦大將軍,生賁,字典,武陵侯。生離,字明,武成侯。二子:元、威,元避秦亂遷於琅琊,後徙臨沂。」此乃由太原王氏分析出「琅琊王氏」,可見「琅琊王氏出太原」不是虛說。
  • 琅琊王氏39世輩分表 臨沂王姓族譜字輩
    琅琊王氏我我國古代最大的家族,而姓氏文化更是一種傳承,有網友會問琅琊王氏39世輩分表,下面就跟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琅琊王氏輩分:從十四世祖起思經公後裔(一勝真七公),派系:庚勝真天,光裕明文正,世賢代泰鍾,元亨紹盛遠,家克啟純良,自紹派結新派即欽承先澤厚,恩佑保純昌、建業貽謀廣、新安發福長、英才隆際會、化宇仰平章
  • 臨沂琅琊王氏家譜字輩 宗室傳承還得看輩分
    琅琊王氏才人輩出,這當然少不了家族的培養,但是隨著家族的傳承,琅琊王氏族人分布各地,但是其輩分是不能亂的,有網友就問臨沂琅琊王氏家譜字輩,下面咱們就來看看吧。   琅琊王氏祖訓   夫言行可覆,信之至也。推美引過,德之至也。揚名顯親,孝之至也。兄弟怡怡,宗族欣欣,悌之至也。臨財莫過讓。此五者,立身之本。
  • 東晉頂級門閥「琅琊王氏」北歸後為何沒被列入北魏四姓
    可以看出王氏是指「太原王氏」,在東晉南朝時期,「太原王氏」也是顯赫的門閥士族,田餘慶先生就指出「就東晉居位擅權的各個門閥士族而言,其家世的淵源和門第的顯貴,只有琅琊王氏可以和太原王氏相比。」但是在北朝,「琅琊王氏」卻並沒有和在南朝一樣,保持住顯赫的門閥地位,未能列入四姓門庭。
  • 古代一共有408位皇帝,只有這個省沒有出過皇帝,猜一下是哪個?
    而溥儀是中國最後一位皇帝,從始皇到溥儀,中國經歷了2132年,一共是408位皇帝。這其中,不包括,未在位,去世後被追封的73人。那麼,哪個省出過的皇帝最多呢?只有這一個省份,沒有出過一位皇帝。
  • 瑯琊王氏源流漫談——王氏文化
    時至今日,國內外的瑯琊王氏後裔,雖然早已沒有了瑯琊王氏先祖們的光環籠罩,但他們為中國和世界各地的建設與發展都作出了自己的貢獻。     一、琅琊王氏的繁衍過程與關鍵人物和朝代更迭有很大關係     中華王氏的誕生和發展過程,也是中華民族榮辱盛衰的過程,且與其他姓氏的炎黃子孫息息相關、休戚與共。
  • 三槐堂新鄭荊王王氏家族拜祖,四省十七縣市五百代表同祭
    ;開封三槐堂王氏文化研究會副會長、中國王姓文化委員會召集人、河南王姓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董事長、本部主編王朝利應邀參會,贈送荊王理事會硃砂木雕版中華王氏祖像王子晉坐像木框版一幅,贈送有六十年書法功底的王熙瑞教授書法作品二幅,王朝利給參會的五百宗親講解王姓枝派之一姬姓王氏文化淵源播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