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的範疇講,譜學是史學的一個分支或一種補充和發展;在某些方面,譜學研宄又是史學研究的基礎。譬如,《世本》、《史記《世表》、《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和《二十四史》中的許多志、表、紀和人物傳記,史官除了取自當時國家流行記載的檔案材料和對當時時事的考察採擷外,有不少來自當時的譜牒。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講,修譜是一件十分有意義的事,必須嚴肅而認真地去做。也就是說,修譜工作的開展,應以對歷史認真負責的態度,對歷史資料進行廣泛搜集、整理、比較、考證、甄別,從而做到去偽存真,去粗取精,使之最大限度地符合歷史真實。在這一工作進程中,當正史即國史與譜牒發生矛盾的時候,當然要以正史為主,但要找出原因。這又不是絕對的。因為有時正史記載是依據譜牒而敘述,因此,在正史、譜牒與新發現的文物史料以及歷史上的記載與碑版等實物記載在諸如輩份和生卒年月差別較大、重名人物發生矛盾時,就需要認真審視對待了。
從特定意義講,譜牒雖對正史有所補充和發展,但畢意不同於正史。一般官修的正史記載,史官除了對皇族和禮儀有所忌諱外,對一般人物立傳,大多比較真實可信;而在譜牒撰修方面,則往往出現為親者諱或因避禍而語焉不詳,並且拉名人入譜的現象也時有發生。所以,在撰修過程中,就要認真甄別其真偽了。再就是有些譜牒的撰修者和研宄者,因受文化水平和歷史資料限制,往往對歷史時代的變遷和郡望的形成還沒弄明白,就遂意改變歷史,把郡望形成和姓氏源流先後次序都弄顛倒了,不著邊際地去纂修諸如《王氏總譜》、《王氏通譜》之類。譬如,有關琅琊王氏與太原王氏的關係問題,本來史有所徵,已成定論,可是有人卻不察歷史發展源流,任意杜撰。查史籍,秦王贏政統一天下,號稱始皇帝,全國劃分為三十六郡。嗣後,漢朝開國,始有郡望。那時,隨著儒家經學的發展,所謂琅琊王氏、太原王氏,只有在那種特定的歷史時代和情況下才開始出現。
考察琅琊王氏與太原王氏,共同開基創姓始祖為周靈王太子晉即姬晉也,後人遂改姬晉為太子晉。對此,史有所記,譜有所敘。據《國語》、《逸周書》、《風俗通》等文化典籍記載:太子晉幼有盛德,十五歲參政,德才兼備,遂名揚天下,成為楷模。後因京都洛陽的谷、洛二水相鬥,將毀王宮,在疏與導問題上,父子兩個做為君臣關係,發生爭執。爭執的最終結果,子晉公被廢為庶人,由他弟弟姬貴登上王位,是為周景王也;而子晉公遂成為平民,落籍洛陽緱氏山一帶。其子宗敬,東周官司徒,後避難於平陽,因系王家之子,時人號曰王家,便以此為姓。八世孫王錯,為魏將軍。王錯傳子王賁,官中大夫。王賁傳子王諭(《新唐書•宰相世系表》作王渝),官上將軍。王諭傳子王息,官司寇。王息傳子王恢,朝廷封為伊陽君。王恢傳子王永,這是宋人汪藻撰修《琅琊臨沂王氏譜》於別譜的敘述和始修於北宋年間流傳到元代梓版的安徽祁門《重修新安琅琊王氏統宗世譜》所載,新安譜並註明王永,名元,而宋人歐陽修、宋祁撰修《新唐書•宰相世系表》作王元,當是名元,清初至乾隆年間人王國棟和清末光緒年間人王庸敬分別於不同時代修譜均作王亢,當是依字形所改,為字形之誤,今從宋譜,並參照《新唐書•宰相世系表》、《逸周書》、《國語》、《元和姓纂》、《楚辭》王逸注諸書。王永名元傳子王頤,遂卜居頻陽東鄉即今陝西省富平縣東北美原鎮西南。至此,琅琊王氏與太原王氏上祖籍貫變遷便由河南洛陽避周難於山西平陽(東漢人王符《潛夫論•志氏姓》所載),又由山西平陽遷居陝西頻陽東鄉。王頤傳子王翦,為子晉公十六世孫,仕秦,官大將軍,與其子王賁均為秦朝平定六國而統一天下的功臣宿將。王翦之孫王離,是王賁的長子(王賁還有次子王武),在距鹿之戰中為西楚霸王項羽所敗被俘,遂以身殉國。至此,從太子晉到王離,共傳承十八世。王離生有二子:長子王元,次子王威,兄弟二人在秦末戰亂中為避國難,由頻陽東鄉遷居琅琊皋虞即今山東省即墨市溫泉鎮皋虞村。王元為琅琊王氏開基始祖,傳四世至西漢著名經學家王吉字子陽,史稱王陽,官諫大夫,致仕即退休後,遷居琅琊臨沂都鄉南仁裡即今山東省臨沂市蘭山區白沙埠鎮孝友村,遂為琅琊王氏定居臨沂始遷祖。而王離次子王威進入西漢後,過了好長一段時間,才被徵聘官揚州刺史,其九世孫王霸字儒仲,為漢代著名經學家,便於琅琊皋虞遷居晉陽即今屬山西省太原市隱居,由此,王威便為太原王氏開基始祖。在此之前,諸如周靈王太子姬晉即琅琊王氏與太原王氏共同開基立姓始祖太子晉及其子王宗敬,所居之地只能稱籍貫而還不是郡望,其歷史籍貫先後居住洛陽和由此不斷向外地遷涉,使籍貫變遷,即便是遷居過籍貫至後來所屬太原郡的平陽,也只是籍貫的變遷,如同太子晉的九世孫即王宗敬的八世孫王錯在東周先仕魏國後奔韓國,太子晉的十六世孫王翦是王錯的七世孫,其籍貫於父祖輩遷居頻陽東鄉,而還都不能稱諸如大梁王氏、新鄭王氏、開封王氏,也不能稱太原王氏,道理是一樣的。所以,漢代著名歷史學家司史遷在《史記》中稱王翦為「頻陽東鄉人」。因此,依據太子晉後裔隨歷史籍貫的變遷,到秦末漢初即王翦之孫、王賁之子王離的時代,由王離長子王元與次子王威,兄弟二人以秦國貴族即功臣宿將後裔的身份為躲避戰亂,保護家族,便東下由頻陽東鄉遷居琅琊皋虞。對此,宋代著名學者、文學家、歷史學家歐陽修、宋祁撰修《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時,先記述琅琊王氏衍變過程和發展源流說「王氏出自姬姓。周靈王太子晉以直諫廢為庶人,其子宗敬為司徒,時人號曰『王家』,因以為氏。八世孫錯,為魏將軍。生賁,為中大夫。賁生渝,為上將軍。渝生息,為司寇。息生恢,封伊陽君。生元,元生頤,皆以中大夫召,不就。生翦,秦大將軍。生賁,字典,武陵侯。生離,字明,武城侯。二子:元、威。元避秦亂,遷於琅琊,後涉臨沂。四世孫吉,字子陽,漢諫大夫,始家皋虞,後徒臨沂都鄉南仁裡。」這是琅琊王氏的衍變過程和發展源流。而王吉之子王駿,字偉山,官御史大夫,之孫王崇,字德禮,官大司空,封扶平侯,在西漢末年貴為三公。王崇之子王昇、之孫王遵。王遵,字伯業,為漢代著名經學家,仕歷東漢光武帝、明帝、章帝三朝,拜將封侯,安邦治國,並奉朝廷詔命,西方拜取佛典,傳承文化,功績卓著。伯業公與其高祖子陽公、曾祖偉山公、祖德禮公,均為漢代著名經學家,為中國儒學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伯業公還為佛教東傳,開拓了新局面。伯業公王遵傳其子王音、其孫王仁、其曾孫王書。王音字少元,王仁字周望,二公世襲祖上經學遺業。王仁史載由騎都尉官青州刺史。王仁傳王書。王書傳王融。王融字巨偉,譜載官南康尹,史載公府闢不就。史載先配高平薛氏,譜載先配臨沂姜氏,生一子:王祥,字休徵;繼配廬江朱氏,生一子:王覽,字玄通。休徵公事繼母至孝,被元人郭守敬之弟郭守正(又作郭居敬)列入二十四孝之中,歷漢、魏、晉三朝,官至太保,封睢陵公,卒諡曰元,位列三公。王祥的出仕,以孝行舉孝廉,由地方推薦,被徐州刺史呂虔徵聘為別駕,又作溫縣令,後為三公之一太保這樣的高級官員,說明他的優秀品德和治國才能,是一致的。古文《尚書•周書》於《周官》記載說:順從前代之法,建立我們的官制,「立太師、太傅、茲惟三公」。以此闡明重要的道理一一治理國家,調和陰陽。對此,《孔傳》注載:「師,天子所師法。傅,傅相天子。保,保安天子於德義者。」所以,《晉書》王祥傳記載司馬昭為晉王,王祥以三公的身份做為天子三司之一,怕「損魏朝之望,_虧晉王之德」,面見炙手可熱的司馬昭時,只是長揖而不跪拜。司馬昭稱讚他說:「今日方知君見顧之重矣。」這個「見顧之重」,便是太保這一虛銜職掌的本分。所謂「保安I天子於德義者」,強調領導從政,要有德義。因此,以孝為緣起,以「保安天子於德義表現了王祥在孝的基礎上緝盜靖安、踐行禮義、為國為民,是孝行與德義聯繫在一起的一個重要方面,也是道德的典範,是推己及人道德品質的重要方面。玄通公與長兄元公相處,兄弟友誼,遂名滿天下。玄通公入晉官宗正卿,以中大夫致仕,封即邱貞子,卒諡曰貞。自此,琅琊臨沂王氏被稱為孝感王,簡稱孝王,其家族也被譽為孝友之家。到了明朝嘉靖十三年即公元1534年,世宗皇帝朱厚熄欽賜「孝友格天」匾額,便改琅琊臨沂都鄉南仁裡為孝友村了。所謂家和萬事興。到了清代乾隆年間,高宗皇帝弘曆聖駕南巡,路過臨沂,遂將王祥、王覽二公題入沂州城裡,與諸葛亮、顏杲卿、顏真卿並廟,名曰「五賢祠」,又名「景賢祠」,命有司春秋致祭,歷代傳承,並立有御碑,書作碑文,加以褒揚說:「孝能竭力王祥、覽,忠以捐軀顏杲、真。所遇由來殊出處,端推諸葛是全人。」元公卒後,其後裔多居住河南洛陽。貞公之孫王導,字茂宏。茂宏公之父王裁,字士初,西晉官撫軍長史,襲封即邱貞子。士初公生四子,茂宏公是長子,於西晉末年,與首創「渡江之議」的羲之公之父王曠,均是晉元帝司馬睿的主要謀士,為佐命功臣。王曠字世宏,與晉元帝為姨家中表兄弟,茂宏公與晉元帝則為布衣之交,並首倡「分陝之計」,輔佐晉元帝於江東稱帝,創立東晉王朝,歷晉元帝、晉明帝、晉成帝三朝,世稱「王與馬,共天下」,為東晉開國元勳。後裔卜居建康即今江蘇省南京市秦淮河畔的烏衣巷,遂為琅琊王氏烏衣派大房王氏。《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又記述太原王氏衍變過程和發展源流說「太原王氏出自離次子威,漢揚州刺史,九世孫霸,字儒仲,居太原晉陽,後漢連聘不至。」問題本來就是這麼簡單:遷居太原晉陽的是王元的胞弟王威的九世孫王霸,而子晉公之子宗敬公遷居的是平陽而非晉陽,宗敬公的時代郡望尚未形成,從秦、漢時代始有郡望講,琅琊王氏脈祖王元及其四世孫王吉在前,是長支,太原王氏脈祖王威及其九世孫王霸在後,是二支。若按王元四世孫王吉代數計算,王威九世孫王霸做為東漢光武帝時代著名經學家,應是西漢著名經學家王吉的六世族孫,由筆者重新考證的琅琊王氏世系,從王元至王吉,為四世:王元一一王諄(王誠)一一王淵一一王吉;從王吉至王祥、王覽,為十世:王吉一一王駿一一王崇一一王昇(王遺、王霸、王讚)——王遵——王音一一王仁——王書——王融——王祥、王覽。按此代數計算,王威的九世孫王霸與王音當是族兄弟。當然,《新唐書•宰相世系表》也有錯訛之處。譬如說:「霸生鹹,鹹十九世孫澤,字季道,雁門太守。生昶,字文舒,魏司空、京陵穆侯。」顯然,「鹹十九世孫澤」,應是鹹孫澤或曾孫澤或玄孫澤的筆誤。因為若按前面談到琅琊王氏從開基始祖王元到裔孫王祥、王覽兄弟,即便是補上了王昇(王遺、王霸)、王音、王書三代,仍然只傳承十三世,便到了生於漢末仕魏又仕西晉的王祥、王覽兄弟了;而按《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載,從王離次子王威至王霸已經傳承九世,加上王霸生王殷、王鹹一世,為十世。列為傳承世系一線表,則是:王威——王志——王詢——王言——王峙——王欽——王彝——王勖——王霸——王殷、王鹹……如果再加上王鹹十九世孫王澤,便為二十八世了,到王澤之子王昶,便是二十九世。王昶三國時仕魏,官司空,王祥、王覽兄弟也先仕魏,後仕西晉,為同一時代,那麼,長子王元只傳承了十三世便至仕魏的王祥、王覽兄弟,次子王威傳承了二十九世才到仕魏的王昶其人,其中相差十六世,這做何解釋呢?顯然,系《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撰修筆誤或集體撰修不慎使審稿出現差錯或傳抄者弄錯而沒有校對出來,或在後世流傳中出現了問題,以至把王鹹之孫或曾孫或玄孫王澤誤寫成「鹹十九世孫澤」了。若按王鹹之孫王澤計算代數,從王離次子王威到王昶,傳至三國時代魏,為十二世或十三世至十四世,這就與王離長子王元到漢末三國時代先仕魏又仕西晉的王祥、王覽兄弟為十三世相符合了。但筆者對《新唐書•宰相世系表》糾誤的同時,也鄭重指出:琅琊王氏與太原王氏的郡望形成為秦末漢初,太原置郡也在秦代,為秦昭襄王四十七年辛丑即公元前260年,距秦王贏政即後來的秦始皇即位主政只有十五年,其先後次序為王離長子王元與次子王威,一起由頻陽東鄉避難遷居琅琊皋虞。王元為「避秦亂,遷於琅琊,後徒臨沂」。這個「後徒臨沂」,指的應是後人遷居臨沂。因為下面又有「四世孫吉,字子陽,漢諫大夫,始家皋虞,後涉臨沂都鄉南仁裡」一段話。臨沂都鄉南仁裡即今山東省臨沂市蘭山區白沙埠鎮孝友村。事實如此。《琅琊臨沂王氏宗譜》也清楚記載:「即墨有宗祠和祭田」。王吉是漢代著名經學家,精通古文經學和今文經學,因病辭官,卒後仍由琅琊臨沂回葬琅琊皋虞,墓在今山東省即墨市溫泉鎮西北三公裡處的丘陵坡地,計有二十六座墳塋,總稱王吉漢墓群。談到這裡,需要指出的是,漢、魏、晉提倡「以孝治天下」,這是當時社會的大環境。據《漢書》王尊傳記載:涿郡高陽人王尊由郿令升遷為益州刺史,由於王吉曾經被朝廷任命做益州刺史,因為孝行引退,《漢書》王吉傳說因為生病引退,回到家鄉琅琊臨沂都鄉南仁裡。王尊赴任,不畏險途,一片忠義愛國之心,遂叱其馭者說:「王陽為孝子,王尊為忠臣。」王陽即指王吉,字子陽,史稱王陽。王尊也是周靈王太子太子晉的後裔,遠祖是秦朝大將王翦的三叔王蠋,王蠋的後裔王陵在西漢惠帝時官至右丞相,後傳當路王氏一支,與琅琊王氏血緣關係很近。秦、漢時代,有兩位王陵,都是太子晉的後裔。另一王陵稍早於西漢右丞相王陵,是王翦的從伯叔,於秦王嬴政執政期間官五大夫、大將軍,與太子晉的另一後裔大將軍王齕同宗而同時,都是秦王贏政稱始皇帝之前的佐命功臣。據此,王吉的後世子孫多孝子,當有家學淵源。也就是說,王吉不僅是一位忠於國家的儒臣,以漢代著名經學家的身份出任兼資文武的益州剌史一職,雖然因病引退,但他退歸鄉梓,當另有原因。這就充分說明,他還是一位受人尊敬的大孝子,為後世子孫做出了典範。而王離的次子王威,大概於西漢開國後很長一段時間才出任揚州刺史一類官職。當時的揚州官署設在江東,其地點在長江以南的建業即今江蘇省南京市一個叫西州城的地方,而非今日長江以北的江蘇省揚州市,如今江北的揚州那時為廣陵郡,隸屬於江東的揚州。王威九世孫王霸做為漢光武帝劉秀時代的著名經學家,與其妻賈氏及二子王殷、王鹹隱居不仕,「居太原晉陽」,被當時人稱為「太原俗黨」。霸公除了《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有所記載外,《後漢書》隱逸傳也有記述,並對其妻列傳記載,但說不知姓氏。王霸做為太原王氏始祖,便是太原王氏的由來。所以,《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最後概括說:「王氏定著三房:一曰琅琊王氏,二曰太原王氏,三曰京兆王氏。」琅琊王氏與太原王氏,均是子晉公的後裔。對此,歷史記載十分清楚。可是有人卻節外生枝,把離開嚴格歷史學考證範疇——諸如一些拼湊流傳於清末的支離破碎而又漏洞百出的《太原王氏全譜》之類,做為範本,以此為依據,杜撰出什麼淵源、系姓始祖、太原世表、琅琊世表、江左世表、鹹陽世表、固始世表、閩臺世表、新安世表、三槐世表、贛湘世表、潮州世表、瓊崖世表、海外播遷、總說、太原王氏歷史名人傳之類,無視歷史或不察歷史,以至把王吉、王導、王羲之、王獻之、王儉、王褒等琅琊王氏名人統統篡改列入到太原王氏歷史名人傳承世系源流中,顛倒主次關係,使長支琅琊王氏變成二支太原王氏的分支,並由此杜撰出太原王氏所屬的琅琊世表、江左世表、鹹陽世表三個部分,變得不倫不類。需要指出的是,有些不加考證、任意杜撰的譜牒,竟然得到個別專家學者的跟風盲從,遠離正史記載,改變本來面貌,使屬於歷史研宄範疇的譜學變作兒戲。關於這個問題,已故著名學者王汝濤教授在群言出版社出版的《琅琊王氏考信錄》一書中,已經進行考辨,還有許多專家學者,對於有關問題,也進行了深入研宄和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