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流井區打造龍井廉潔文化公園
王蜀龍捐贈自由勳章。
王餘杞《自流井》。
自流井通虹井。
4月底,四川省首屆「天府好家規」評選結果出爐,自貢市自流井區珍珠寺王氏家族家規等49篇家規,在全省400餘篇家訓家規、800餘篇家風家訓故事中脫穎而出,成為最終獲獎的「天府好家規」,王氏家族家規獲得「天府好家規」提名獎。
曾為鹽商老「四大家族」之首的王朗雲及其家族的三畏堂,在當年龍蛇混雜的自貢打拼出一方天地,並創造了富可敵國的財富。百年後,王朗雲及其家族的傳奇故事仍在自貢民間流傳,而王氏家規中的「孝道」、「愛國」、「廉潔」、「修身」等主題,也一直為人津津樂道、爭相模仿。
2017年4月,自流井區在龍井打造廉潔文化公園,大力傳播廉潔文化。2016年3月,由自流井區紀委、監察局拍攝製作的廉政微電影《馬桑溝那些事》,在省委宣傳部開展的「百部看四川」微視作品工程中,被列為自貢市首批公開展播的必播作品,在CCTV大眾生活頻道和微電影頻道播出。
明朝初年,「有王公自湖廣麻城縣遷蜀,居榮昌縣」。成化年間,王氏心二、心七二祖,來到富順縣仙騾井「煎鹽為業」。他們就是自流井區珍珠寺王家的始祖。
百餘年後,在明末清初的亂世中,王家先人骨肉四散,從自流井逃亡到成都、嘉定、瀘州、貴州等地。戰後,族人重聚自流井。王氏先祖自強不息,在困頓中崛起,善於抓住機遇,克服來自方方面面的艱難險阻,最終在這片土地上紮下了根,取得了輝煌的業績。
19世紀中期起,兩次「川鹽濟楚」讓富榮鹽場迅速崛起,造就了眾多傳奇人物和故事。位列鹽場「四大家族」之首的王氏後裔——王朗雲及其家族的三畏堂,是其中最傑出的代表。在他的苦心經營下,王三畏堂積累起了當時富可敵國的財富。
王氏族人擁有當初規模最大的私營企業,為廣袤土地上的人民提供生活必需品,向國家繳納了巨額稅金,為抗戰經濟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抗戰時期,馮玉祥將軍曾親臨自貢鹽場,倡導「獻金運動」,「大鹽商王德謙個人獻金1500萬元」,「突破全國個人獻金的最高記錄」!
王氏族人利用陝幫資金開鑿井眼,開招商引資的先河,把鹽井資源變成了鹽井資本,流動了資金,活躍了經濟。最終形成為集土地、工業、商業於一堂,在經濟上形成了一套完整體系,同時還實現了科學化管理,具有經濟研究價值。
當時,自貢鹽業具有領先全球的鑽井技術,為後來的石油工業開了一代先河。王家先祖非常重視鹽業技術,三畏堂的工具和技術在當地獨樹一幟。「偏尖」、「把手」、「活偏尖」等專有名詞,記述著王氏家族對人類鑽井技術的特殊貢獻。家族在扇子壩先後開鑿的鹽井多達198眼,是當時中國巖鹽井群最為密集的地區,成為歷史奇蹟。
王氏家族所創下的輝煌成就,其成功秘訣被歸功於家規中的「孝道」、「愛國」、「廉潔」、「修身」八字真言。關於「孝道」,家規中指出「天下萬善,孝為之本」,對父母之恩,要加以回報,做到「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五者備矣。」強調「人能奉親,即是奉佛」,飽含親情,富有哲理。
關於「愛國」,要求子孫要按時向國家繳納稅賦公糧,應「及早完納,一毫不可縮短」。關於「廉潔」,告誡子孫,為官要清廉,不取不義之財。在「修身」主題中,主張「窮不失其志,富不失其仁」,指出「足踏實地,卓然自立,而外物不足以奪之。」
而「重視教育」、「熱心公益」,也是王氏族人一直秉承的家訓,對自流井珍珠寺王氏後裔影響深遠。秉承祖訓,王氏後人為國家做出了許多傑出貢獻。清光緒時期,北方遇到嚴重災年,王朗雲賑災,一出手就是七萬兩銀子!
同治年間,由三畏堂出資,興辦了三臺書院、育材書院,王朗雲親自主持院事。他逝世後,後人王作甘創辦了私立樹人學堂,將日本具有現代意義的辦學方式首次引進自流井,聘請洋教員,教授新學,開創先河,先後培養出王姓、異姓學生數百人。學堂人才輩出,留學海外,在理學、工學等多方面有所建樹者不少。王氏家族的義學除供本支子孫就讀外,「疏遠而有志讀書者亦許在塾肄業」,體現出天下為公的博大胸懷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
王氏家族對族人的資助政策,成就了一批學子。清光緒年間進士王開甲,原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王懷安,詩人、黃埔軍校畢業生王晉琦,都是受家族資助走出去成就傑出人生的。2010年,王懷安曾談到少年時家境貧寒,受到「眾上」(家族祠堂)資助完成學業。他說,當時的族規裡有搞教育慈善、扶植弱小的條文,培養了不少人才,「我就是例子」。由此,他也十分重視教育,終身學習,成就斐然,長期關心家鄉教育事業,擔任蜀光中學校友會第一任會長,為校友會事業盡心盡力。
正因有此家規,王氏家族人才輩出,產生了一大批震古爍今的人物——以朗雲祖和達之、德謙先賢以及九鼎集團董事長王傑為代表的創業者、企業家,以爆破專家王道周、著名核專家王方定院士和數學家王柔懷為代表的科學家,以長篇小說《自流井》作者王餘杞為代表的文化人,原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王懷安……
王氏家族是個仁義的家族,主張「窮不失其志,富不失其仁」。家族內部和諧,對待員工仁義,同其他家族平等相處,共同發展。正因有仁義內涵墊底,所以開創出舉世聞名的鹽業世家的輝煌業績。
2009年1月29日,自流井珍珠山王氏寶善祠四修家譜百年回歸展示會暨家族文化研討會,在自貢市鹽都會所隆重舉行。各界來賓和從各地趕回的金、木、水、火、土五支王氏後裔共300餘人齊聚一堂。
王氏族人在長達600餘年的歷史進程中,為自流井地區鹽井的開鑿和近代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為鹽文化的形成,為近代新式教育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在此過程中,王氏家族向國家輸送了不少頂尖級的科技、文化人才。會上,四川驚雷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邵光滏在致辭中,稱讚王氏家族的復甦,出現了新一代的王德謙、王和甫。
2011年,珍珠寺王氏後裔、自貢九鼎集團董事長王傑在接受《紀錄自貢》編輯部採訪時,談到了家規對他的影響。他說,「三畏」的意思是「敬畏天地,敬畏朝廷,敬畏聖人之言」,體現了家訓中「愛國」的意義。如今賦予它新的意義,就是要為國家經濟發展多做貢獻。「作為鹽商世家後代,秉承祖輩遺訓,按照政府指令經商行事,遵循社會約定的道德底線,努力做一個對社會、對政府、對員工履行責任的大寫的人。」
王氏家族勤勞智慧,奮發圖強。五支族人在艱難困苦中依靠自己的努力,發展路徑各有特色。木支、水支經濟運作卓有成效,火支、土支文化業績突出。如今,金支的族人由於發奮讀書,多已外遷,在祖國各地貢獻著自己的才智。
歷經前後數百年,王氏家族幾起幾落,如今後人的成就仍然令人側目。王氏家規穿越了歷史,經受住了時間的考驗,成為王氏家族傳承下來的一塊「瑰寶」。2017年,為弘揚以王氏家規為代表的家規家風,自流井區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活動,王氏家規被廣大群眾「點讚」。
據了解,該區將廉潔文化與園林藝術巧妙地融為一體,建設打造了佔地面積10萬餘平方米的龍井廉潔文化公園,園內設立廉潔文化藝術雕塑、各類展板及藝術燈杆71個,圖文並茂,內容豐富,使人們在潛移默化中接受廉潔文化的薰陶。以「尋找『最美家庭』」為抓手,開展「樹清廉家風」主題活動,組織全區各單位及轄區群眾徵集好家風好家訓130餘條,邀請省婦聯專家作「傳播經典家訓·培育文明家風」的專題講座,在區教育系統舉辦「傳承家風」演講比賽。同時,還深度挖掘「自流井區珍珠寺王氏家規」,其家規家訓中的「孝道」、「愛國」、「廉潔」、「修身」等內涵,得到了老百姓廣泛認同。通過開展一系列活動,用優秀的傳統廉潔文化感染人,引導黨員幹部重拾家規家訓,築牢反腐倡廉的家庭防線、形成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的共識,推動黨員幹部好家風的實踐養成和自覺傳承,使家庭成為反腐倡廉的重要防線。
另外,結合自流井區第三屆文化藝術節,在各鄉鎮、街道舉辦「廉政清風進萬家」文藝演出15場。打造龍井廉潔文化公園,大力傳播廉潔文化,營造了風清氣正的良好氛圍。結合桃花節的舉辦,組織一批優秀廉潔文藝節目參加桃花節演出活動。2016年3月,由自流井區紀委、監察局拍攝製作的廉政微電影《馬桑溝那些事》在省委宣傳部開展的「百部看四川」微視作品工程中,被列為自貢市首批公開展播的必播作品。同時,該片還在CCTV大眾生活頻道和微電影頻道播出。12月,該片被省新聞出版廣電局、省網際網路信息辦公室、省教育廳評為首屆四川網絡視頻創作大賽微電影入圍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