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安寨是自貢地區的著名鹽商寨堡之一,始建於清鹹豐十年四月(1860年),位於自貢市大安區龍井街和大社區王大山山頂,面對大安街,背臨火車站,寨堡成南北向橢圓分布,區域面積約150000平方米。雖然海拔僅451米,但是大安地區的制高點。首任寨長就是富甲全川的大場商、自貢鹽場鹽業家族「王三畏堂」的發家人王餘照,又名王朗雲。
大安寨建成之初,與李蘭起義軍進行了一場血戰,史稱「大安寨保衛戰」。今日大安區的吉祥稱謂也來源於大安寨。1955年8月20日,經四川省人委會批准,將大墳堡區定名為大安區(取境內鹽商居住的大安寨之名)區政府駐地遷廣華山。同時,將大墳堡定名大安街。
時過境遷,大安寨僅南門的寨門尚存,而東門曾有內外兩道寨門,早毀,僅存門基。不過東門外的石板梯步基本保持原貌,依稀能看出大安寨東門的風採。
東門遺址的石板梯步位於現在的大坳口公路的右側,剛登幾步就發現飽經滄桑的石板梯步已部分塌陷位移。
這條石板梯步依山勢地貌而建,在此處拐了一個大彎才延伸到大安寨。
從大坳口公路到東寨門遺址共有一百多級石梯,這些條石的大小、寬窄與其他石板路相比算得上整齊劃一。
如今的大梯步兩側均為農地,旁邊高大的樹木見證了大安寨東門的滄桑,也為這裡增添了不少歲月感。
這些挺拔的大樹如同忠誠的衛士守護著東門遺址
俯瞰雨中的東門大梯步頗有韻味,石板上一道道防滑線十分明顯,可能是為方便寨上居民新建的吧。
石板邊角沉積的落葉和厚厚的苔蘚
一步一步,踏著歲月留痕的石板走向大安寨!
大梯步結束即為大安寨東門遺址,雜草經過春夏的瘋長已基本把石板覆蓋,僅留下一段「羊腸小道」讓人通過。
東寨門殘存的門基遺蹟
站在遺址久久地端詳,東門處相對南門沒有那麼險峻,故在此修建了兩道寨門。
石板路蜿蜒向前,通往大安寨內。
時過境遷,大安寨作為著名的鹽商寨堡早已繁華不在,雨中的東門遺址顯得更加的靜怡,行走在歲月留痕的石板路更能感受大安寨的百年滄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