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讀|東門:《詩經》中的城市密碼

2020-12-17 澎湃新聞

在固有觀念中,《詩經》總是同自然、鄉野聯繫在一起,為桑間濮上之音。所以讀《詩經》的時候,讀到和城市有關的內容就特別會留意。比如《國風》中有五首詩都以「東門」為題,《鄭風》兩首:《東門之墠》、《出其東門》;《陳風》三首:《東門之枌》、《東門之池》、《東門之楊》。

繼續查找,發現《詩經》中有關城門的描寫,不見西門和南門,北門只出現了一次,是一首官吏抱怨生活貧苦和工作繁重的怨詩。這麼一比較,五首「東門」詩就有些耐人尋味了。《鄭風》、《陳風》主要是春秋的創作,本文就圍繞這五首「東門」詩,來探一探其中所包含的春秋時期的城市密碼。

「東門」是正門?

引發懷疑的原因除了「東門」多次出現外,還有詩在內容上的線索。這五首詩皆以景化情,描述了「東門」外的景物。《東門之墠》中的墠(音shàn,經過整治的郊野平地)、慄(慄子樹),《東門之枌》中的枌(榆樹)、栩(柞木屬植物),《東門之楊》中的楊(白楊),屬於普通景物,無甚特別。而《出其東門》第四句說「出其闉闍(音yīn dū),有女如荼」,《說文解字》釋「闉」為「城內重門也」,是甕城門的意思(後文詳論),說明該城門的防禦等級很高;另一篇《東門之池》,「池」指護城河,這又是防禦等級高的一種表現。

「東門」是正門?乍一聽有些不可思議。的確,我們通常熟悉的古代城市、皇城、宮城,通常都遵循「坐北朝南」的規劃原則來建設,以「南門」為正門。典型如北京城的「正陽門」(內城門)和紫禁城的「午門」(宮城門),不論在形式和功能上都顯示出「南門」作為正門的重要地位。但是「坐北朝南」、「南門為正」是自古有之的嗎?縱觀古代城市的演變史,發現越是往前推,這條原則就越顯得晦暗不明。

曹魏王都鄴北城平面復原圖  圖片來源:徐光冀《曹魏鄴城的平面復原研究》,《中國考古學論叢》,科學出版社,1993年

先把時間往前推到曹魏,上圖為曹魏王都鄴北城的平面復原圖,圖中所顯示的規劃特點可以簡略概括為:以南北中軸線為核心的規則平面分布。

中國古代城市的形態演變,根據考古學家許宏的看法,可以分為曹魏鄴北城之前的實用性階段和從此開始的禮儀性階段。「擁有南北向長距離的都城大中軸線、城郭裡坊齊備的古都布局,可以上溯到北魏洛陽城和曹魏都城鄴北城(更早)。」(許宏,《大都無城》)

所謂禮儀性階段的「禮儀」指的是《周禮·考工記》中關於城市規劃的標準,可極簡為其中兩句:「匠人營國,方九裡,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塗九軌,左祖右社,面朝後市。」我們知道,歷史上沒有一座城市是完全依照這個標準來營建的,但標準中所蘊含的「南北中軸線」和「規則平面分布」原則,對後世的城市規劃影響極大。如果依照這兩點,曹魏鄴北城的確是第一座禮儀性城市。有南北中軸線的城市一定是「坐北朝南」、「南門為正」的,從此這就成為了城市規劃的基本原則之一。

漢長安城東向與南向布局演變示意  根據《漢長安城的朝向、軸線與南郊禮制建築》一書中示意圖重繪

曹魏鄴北城是非常清晰的「坐北朝南」,再往前推呢?根據考古學家劉瑞的考證(劉瑞,《漢長安城的朝向、軸線與南郊禮制建築》),在清晰和晦暗的交接處,有一座奇特的城市從原本的「坐西朝東」改為「坐北朝南」,那就是漢長安城。

早期「坐西朝東」的證據主要體現在城門的等級上:當時東側三門外都有「雙闕」,而宮城未央宮有「東闕」、「北闕」、長樂宮和建章宮均有「東闕」。劉瑞認為「闕」(城樓)作為特殊禮儀性的標誌性建築,它的朝向和建築以及城市的朝向具有高度一致性。而後期「坐北朝南」的轉變則反映在城市中軸線的變化上:西漢晚期,王莽在南郊建設了一套新的宗廟祭祀建築,包括闢雍、九廟、官社、官稷等,原來東西向的軸線「霸城門—直城門」變主為從,南北向「西安門—未央宮前殿—橫門大街—橫門」成為城市主軸線。顯然,在整座城市改為朝南的情況下,南門就變成了正門。

從上述示意圖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漢長安城朝向演變前後的主軸線都不是中軸線,和曹魏鄴北城以中軸線為核心的規劃理念有本質區別。「坐西朝東」時期的漢長安城,顯然正門在東門。

那漢長安城之前呢?容易得到的一個假設是:之前的城市都是「坐西朝東」的。這樣的話,春秋時期「東門為正」就立刻可以得出結論了。然而考古方面,情況卻是晦暗不明的,並沒有十分可信的證據支持該假設。主因是戰國時期城市大規模增建、改建,破壞了許多春秋時期的結構,所以了解春秋城市變得很困難。

有一種說法認為,「坐西朝東」源自於周人的禮制。《禮記·曲禮上》有云:「為人子者,居不主奧。」——周人以室中西南隅為尊長居住之處,小輩是不能住的。故而在建設城市的時候也以此為原則,把宮殿建在西南隅,城市坐西朝東布局。該說法的主要依據是:戰國時代出現了很多西城(宮城)東郭(居民區)的城市,包括洛陽王城、齊都臨淄、魯都曲阜、韓城新鄭、趙都邯鄲、楚郢都、燕下都。但這只能說明宮城和居民區的東西尊卑關係,並不能說明整座城市整體朝向問題。既然「坐西朝東」存疑,那麼以此來判斷「東門為正」顯然是缺乏依據了。但是,經過上述論證,至少「南門為正」的思維定式已經可以被打破了。

春秋處於實用性造城階段,根據考古遺址的發掘情況,比較客觀的說,當時的城市可能並沒有十分明確的朝向,大多根據自然因素來綜合考慮建城。而不論城市是規則朝向還是不規則朝向,都需要有一個正門。我國大部分地區在北溫帶,根據北溫帶太陽移動的範圍,北門和西門作為正門是不太可能的,「東門」作為城市正門在地理原理上應該可以作為一個備選。

拋開城市朝向問題,來看看有什麼其他證據可尋。

春秋末期史書《左傳》中關於鄭國都城的「東門」多次提及,其中一則重要的內容是關於發生於公元前719年(春秋早期)鄭莊公時期的「東門之役」。當時,春秋五霸尚未覺醒,鄭國稱霸一時。「東門之役」大概的劇情是:衛國州籲弒衛桓公自立,向鄭國報復前代國君結下的怨恨,糾結了陳、蔡、宋攻打鄭,「圍其東門,五日而還。」(《左傳·隱公四年》)

這場看似無功而返的「東門之役」,拉開了鄭莊公與眾諸侯後續一連串的戰爭。不久「鄭人侵衛牧,以報東門之役。」(《左傳·隱公五年》)在而後的諸侯與鄭國之間的戰爭中,「東門」亦多次被提到,可見其在於戰略上的重要性。清陳啟源《稽古編·附錄》對於此事議論曰:「意此門當國要衝,為市廛之墟歟! 故諸門載於《左傳》,亦惟東門則數及第一。」——意思是「東門」是鄭國要塞,也是百姓居住的地方,故《左傳》才會多次提及。

新鄭鄭韓故城示意圖  作者根據中國考古網新鄭鄭韓古城平面圖重繪

幸運的是,《左傳》中「東門之役」提到的「東門」在考古領域是有實證的。「東門之役」發生地——春秋時期鄭都新鄭——已在現河南省新鄭市市區周圍被發現。上圖即為春秋戰國時期鄭韓故城示意圖(鄭韓故城本為鄭國都城,公元前375年,韓國兼併鄭國,遷都於鄭)。

從圖上看,該城以西邊雙洎河與東邊黃水河為界限,依地形而建,沒有明確朝向。北面築城牆;西面以雙洎河直接取代城牆起作防禦;南面的城牆築於河道之外(春秋時期);東面北側城牆連北面城牆築於黃水河河道之內,南側沿著河道築牆,一直到與南城牆相交。從地形上看,南面地形過於複雜,城牆與河流所形成的區域仿佛是城市的邊緣地帶,顯然東門作為正門更有說服力。

《國風》大部分是周天子為了解各地民風而派人採集的歌謠,一個諸侯國文化最發達和最能表現國民性格的地方為都城,故而採詩官很可能在諸侯國的都城就完成了任務。《東門之墠》、《出其東門》在內容上與史料和考古亦無衝突。故筆者傾向於相信這兩首詩中的「東門」與《左傳》所提到的、以及上述鄭韓故城示意圖所顯示的,乃是同一座城市的「東門」。因此,判斷「東門」是鄭國國都新鄭的正門。至於《陳風》中的「東門」,目前尚無考古證據來佐證。

「東門」宜談情?

《鄭風》、《陳風》五首「東門」詩在主題上出奇地一致:皆關乎於男女戀情。《東門之墠》講戀人不得相見的苦惱,《出其東門》講美女如雲但我心只有你,《東門之枌》講約會之歡樂,《東門之池》講男子訴衷情,《東門之楊》則講情人爽約。為什麼「東門」和談情說愛會有如此緊密的關係呢?

筆者在上文中談「東門」的時候,沒有詳細說明一個細節,即該門指的是郭城而非宮城的城門。宮城和郭城的概念區別是探究春秋時期「東門」問題的前提。「築城以衛君,造廓以守民」,這裡的「城」指的是宮城,亦稱內城或小城,是王公貴族居住的範圍;而「廓」則為郭城,亦稱外城或大城,是普通百姓居住的地方。根據許宏的考證,從二里頭文化到漢代實用性城郭階段,城市的基本形態是宮城+郭區,大都沒有外郭城(沒有城牆遺址證據),郭區是比較鬆散的;但是春秋戰國時期鄭都新鄭、齊都臨淄、魯都曲阜是內城外郭的形態,郭城有城牆,「東門」即開在郭城的城牆上面。既然鄭、齊、魯三國都城都已被發掘,就來看看其中有沒有解答東門談情問題的線索。

鄭都新鄭

在上述新鄭鄭韓故城示意圖中,城市中部的城牆,是戰國時期修建的,形成了當時比較普遍的西城東郭的城市形態,東郭為百姓居住區。在圖中可以看到,手工業製作區都集中在城市東部。而在春秋時期,宮城尚未被單獨分割,位於郭城之內的西部,百姓的主要活動區在東部。

春秋戰國時期齊都臨淄示意圖  圖片來源:《中國考古學·秦漢卷》

齊都臨淄

考古證據表顯示,上圖郭城城牆建造年代自西周至春秋晚期不等,而嵌入郭城西南部的宮城,始建於戰國早中期。春秋時期的宮城根據《左傳》、《史記》中的線索,應當位於郭城之內。圖中文化堆積的東北部高地很可能是宮城所在的位置範圍。而圖中冶鐵、冶銅、制骨等手工業作坊的遺址則也集中在東北部,和宮城區呈現交叉的情況。基於戰國時期宮城顯然改到西南部,那麼東北部即使有過宮城,也沒有持續很長時間,後期成為百姓的主要活動區。

曲阜魯國故城示意圖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魯都曲阜

考古證據顯示,上圖中的外圈郭城城垣為春秋時期遺址,其它城垣為後世遺址。目前尚未發現確定的宮城遺址,但根據《春秋》中的記載(成公九年、定公六年出現了「城中城」的記載),宮城應當位於郭城之內。另外,在郭城北部、西部和東北部發現了周代冶銅、制骨、制陶、冶鐵等手工業作坊遺址,可見百姓的活動範圍相對而言是集中在西北部到東北部的。

根據上述三個春秋時期城市的考古證據分析,發現當時宮城位置偏西南,郭城位置偏東北,也就是說百姓的主要活動區是偏東北向的。另外,《易·說卦》曰:「萬物出乎震。震,東也。」東方是孕育生命的方位。物理上的便利(主要)和心理上的美好期待(次要),「東門」作為百姓活動區的主要城門、談戀愛出「東門」顯得順理成章。

「東門」有甕城?

《鄭風·出其東門》提到「出其闉闍,有女如荼」。東漢許慎《說文解字》解釋「闉」為:「城內重門也。從門垔聲。」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曰:「闉、曲城也。闍、城臺也。闍謂之臺。闍是城上之臺。謂當門臺也。闍旣是城之門臺。則知闉是門外之城。卽今之門外曲城是也。故云闉、曲城。闍、城臺。」按段玉裁的解釋,「闉」(曲城)和「闍」(城臺),共同構成了一種類型的城門,示意如下圖。

半圓形甕城示意圖  作者供圖

城門是一種雙重功能的建築,而且這兩種功能是相反的:一為開放,即讓人能夠通過;一為封閉,即阻擋人通過。在和平時期,第一種功能主導;戰時則第二種主要。「闉」這個詞由「門」和「垔」組成,而「垔」的意思就是阻擋。《尚書》中有:「鯀垔洪水」,意思是鯀用阻塞的方式治理洪水。以「阻擋「為主要功能的「門」為「闉」,而這種功能直接指向了戰爭時期的城門防禦。故而筆者相信,儘管當時並沒有「甕城」這個詞,「闉闍」實際上指的就是甕城。

波蘭克拉科夫甕城遺址  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甕城的產生和城牆一樣,是一個世界性的城防現象,因戰爭而產生,並因戰爭規模的不斷擴大而進一步升級完善。交戰時,城門是最薄弱的環節。甕城的建設性主要在於兩重城門之間有「甕區」,這個區域將原來只能死守的城門變為「可守可攻」。就「守」而言,雙重門不僅加大了敵軍破門的難度,且可以利用四面的高牆夾擊「甕區」的敵軍。甕城最妙在於「攻」,可在「甕區」內排兵布陣,主動衝擊敵軍,且由於還有一道城門而不用擔心進攻時被敵軍直接破城。

「出其闉闍」是目前發現的文字記錄中最早關於甕城的記載,但是甕城出現的時間要更早。我國目前最早的甕城遺址疑為垣曲商城西南部城牆附近,西牆和南牆外皆發現了平行於內牆的城牆,長度分別為280米和175米,這可能是甕城早期的不是非常「經濟「的形式。《說文解字注》認為是「闉」是「曲城」,即半圓形的甕城,說明在清代人眼中,春秋時期的甕城是半圓形的——這實際上已經是早期商代甕城的改良版了。

鄭韓古城發現甕城考古現場  圖片來源:新華網

2016年,鄭韓故城考古發現北城門一帶,城牆缺口外側約50米處,有一道大致呈東南——西北走向的夯土牆基,牆基頂部現保留寬度約15米,高度約在2米左右,長度約為70米。這條夯土牆基和城牆缺口兩側向外突出的牆體結合在一起,構成了完整的甕城體系。雖然這座甕城的方位並不是在「東門」,但為春秋時期鄭都有甕城提供了證據。鄭國在春秋早期戰事頗多,所以城門的防禦功能加強,出現了甕城。甕城的記載在該時期其他史書上幾乎沒有發現,可以推測鄭國處於當時城防建設的領先地位。

結語

通過對《詩經》五首「東門」詩中城市密碼的破解,關於春秋時期的城市,可以得到的信息有:第一,「東門」作為城市的正門,在鄭都新鄭這個案例上有考古和史料依據,後世「坐北朝南」的城市規劃原則在春秋時期是沒有可信證據的;第二,「東門」之所以宜談情,與春秋時期城市東北部地區是百姓聚集區有直接關係;第三,鄭都新鄭有甕城,這是文字記錄中第一次提到甕城,但這很可能是甕城已經發展到了一定階段的新形式。

實際上,除了本文所論及的「東門」,《詩經》之風、雅、頌中還有多篇關於城市的詩歌,如《商頌·殷武》記錄商王武丁修建商邑,《大雅·文王有聲》記載周文王如何「作邑於豐」,《小雅·黍苗》歌頌周宣王大臣召伯虎建設謝城,《鄭風·子衿》有最早關於「城闕」的記載,等等。這些詩歌除了讓人不要總誤以為《詩經》只同桑間濮上有關,亦為了解西周到春秋時期的早期城市提供了非常寶貴的線索。

(作者系半層書店合伙人)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詩經》中的社會生活
    詩中的行舟人「亦泛亦流」,他雖然有萬般思緒,卻只能隨波逐流,無法實現自己的理想。他因為這些憂愁得夜不能眠,輾轉反側,就想借酒消愁,可是酒也不能給他解脫。這或許就是他夜晚泛舟的原因吧?詩既實寫了詩人的行蹤,描繪了泛舟水上的情景,也隱喻了身不由己的處境。《詩經》中寫舟船的句子還有很多。經過多年的經營和努力,到春秋中後期,各國間的水陸交通已經具備了相當的規模,商業經濟較之周初有了更大發展。
  • 《詩經》欣賞丨國風 鄭風 出其東門
    出其東門,有女如雲①。雖則如雲,匪我思存②。縞衣綦巾③,聊樂我員④。出其闉闍⑤,有女如荼⑥。雖則如荼,匪我思且⑦。縞衣茹藘⑧,聊可與娛。【譯文】走出東門外,美女多如雲。雖然多得像雲,沒有我所念之人。那位白衣青巾的女子,才是我最心儀的人。走出曲門外,美女多如荼。雖然多如荼,沒有我所愛的人。那位白衣絳巾的女子,才是我願意交往的人。
  • 《詩經·出其東門》: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
    如此專一和鍾情的感情,在《詩經 鄭風 出其東門》就表達了。那可是一個美女盛行的國度,是一個美女遍地走的時代。一個男子從東門出城,見到美女就像天上的雲朵一樣多,就像山野裡的白茅花一樣蔓延。可是,對於這些美女,他都選擇無視,因為在他心中,只有一個白衣勝雪,頭上戴著青色頭巾的女孩才是他的最愛。
  • 詩經中的《鄭風·出其東門》是如何完美詮釋「弱水三千只取一瓢」
    在人的一生中,可能會遇到很多優秀的人,而你選擇的伴侶,在他人眼中可能不是很漂亮,也不是優秀,但你卻選擇了她,只因,你心目中只有她,其他人的好與不好皆與你無關,這就是「弱水三千只取一瓢」,多麼浪漫的愛情告白。
  • 讀《詩經.出其東門》:讓人想到美劇《別對我撒謊》中的一個情節
    讀《詩經.出其東門》:讓人想到美劇《別對我撒謊》中的一個情節在愛情中,人們最珍視的品質,莫過於忠貞不渝。在許多西方國家的婚禮上,神父會讓新人們起誓,無論健康還是疾病,無論貧窮還是富有,永遠都對對方忠貞不渝、直至生命盡頭。
  • 保利&精典 城市月讀 隨閱讀旅行 讓心靈成長
    保利&精典 城市月讀以閱讀之名,邀你共遨遊書海    保利地產重慶公司聯手精典書店發起「保利&精典  城市月讀」活動,在每月23日精選出一本好書免費贈予保利業主、重慶市民,更藉助多種形式的文化活動,日積月累的將好書帶到保利業主、重慶市民的生活裡。
  • 《詩經·出其東門》:男子對待感情專一不二的愛,世間少有
    《鄭風》為《詩經》國風中的內容,十五國風之一。為先秦時代鄭地民間民歌。鄭,古國名,姬姓。主要內容為周宣王二十二年封其弟姬友於鄭,是為鄭桓公。春秋時代鄭國的統治區大致包括今河南的中部和河南省鄰省的一些地方。「鄭風」就是這個區域的詩。
  • 《詩經》中最美的句子,都跟它們有關
    孔夫子曾告誡弟子,人不可不讀《詩》,《詩》也就是《詩經》。讀《詩經》有三個好處,一可以從中學習寫作方法,因為《詩經》中有很多比興的手法,非常生動精彩;二可以學到各地的風土人情和治理國家的道理;第三,《詩經》中有很多動植物名稱,讀了可以長見識,增長知識。這本我國古代的經典流傳到日本之後,也聚集了一大批的擁躉者。
  • 詩經裡的痴情者:出其東門,有女如雲。雖則如雲,匪我思存
    《詩經》裡有很多愛情詩句,比如《關雎》「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就形象地描寫愛情的動人感覺,而「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又極為傳神地表達了相思之苦,再如《蒹葭》「蒹葭蒼蒼,白露為霜。
  • 《詩經》中的愛情太純美,戀人之間的禮物也太接地氣
    兩個原本或許並不認識的男女,一旦萌發了愛情,互相將成為彼此生命中最重要的存在。戀人之間互相贈送禮物,也是表達愛慕的方式之一,今天的禮物,往往很浪漫,很昂貴,玫瑰花、巧克力、擺成心形的蠟燭、鑽戒,都成了今天求愛必不可少的禮物。那麼,在遙遠的《詩經》的年代,兩個相愛的人,彼此之間會贈送什麼禮物呢?《詩經》中的愛情,其實很純美,戀人之間的禮物,往往也很接地氣。
  • 《詩經》中適合做網名的古風句子:句句簡短,卻動人心弦
    《詩經》作為中國古典詩歌的源頭,以其語言優美,情感真正著稱。孔子說過這樣一句話:「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可見《詩經》中飽含的種種深情和純真。那麼《詩經》當中又有哪些適合做暱稱和網名的句子呢?
  • 有美一人,清揚婉兮|聊聊《詩經》中讓人痴迷的詩句
    再不濟,喜歡追劇的朋友應該都知道在《如懿傳》裡,孝賢皇后富察氏和皇太后鈕祜祿氏有一場對手戲,就是雙方都不願意自己的女兒遠嫁到科爾沁部,鬥智鬥勇,後來富察皇后就用《詩經.召南》中的《摽有梅》來替太后的女兒恆媞公主徵婚。
  • 細井徇 | 《詩經》中的人間草木
    詩經》中的千古風物。因鑑時地、古今之異,思《詩經》內名物多難辨,而前人相關所著多有疏漏,遂與京都一帶畫工共同編撰此書,由細井徇親自審校,「加以著色,辨之色相,令童蒙易辨識焉」,此書遂成。《詩經名物圖解》壹 | 荇菜
  • 無限月讀
    一個偶然的機會,leo跟隨西安的朋友,去了一趟位於西安的終南山leo說,終南,是他一直都很嚮往的地方,以前讀詩經就曾被「終南何有,有條有梅」這樣的句子弄得起了很多雞皮疙瘩。兩個姑娘想去拜訪終南山中的隱士,因為一本美國人比爾波特寫的暢銷書《空谷幽蘭》的吸引,她們堅信,這些隱士都是從紅塵中來的。因為經歷過風雨和人生,處理得當之後才能得到山林的靜謐。
  • 《詩經》中的十五國風都有哪些?其中豈曰無衣不止一篇!
    我們知道《詩經》是我國現有的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根據不同的類別又分為風雅頌;國風、大雅、小雅等章節。今天小三主要講解其中的國風部分。國風記錄了西周時期十五諸侯國的樂歌,所以又稱為「十五國風」總共160篇。說白了十五國風就是十五個不同地區的地方歌謠,帶有地方色彩。
  • 從「美女如雲」從《詩經》開始
    在描寫許多美女時,人們常常用「美女如雲」這個詞來比喻許多美女和天空中的雲彩相比,天空中的雲彩柔軟美麗,數不勝數。然而「美女如雲」這個詞的原意是用來形容美女的數量嗎?他在說什麼美?「美女如雲」的原始單詞來自《詩經·國風·鄭風·出其東門》「出其東門,有女如雲。雖則如雲,匪我思存。」
  • 識五穀感受《詩經》中的煙火氣
    由《詩經》來看,華南雖為水稻的主要產區,但最遲在《詩經》時代,黃河流域已有栽培。黍黍,古又名:稷、秬、秠。《王風·黍離》:彼黍離離,彼稷之穗……彼黍離離,彼稷之實。《魏風·碩鼠》:碩鼠碩鼠,無食我黍。《小雅·黍苗》:芃芃黍苗,陰雨膏之。黍在《詩經》時代以前以及唐宋時代,都是中國人的主食。
  • 《詩經.出其東門》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
    《出其東門》出其東門,有女如雲。雖則如雲。匪我思存。縞衣綦巾,聊樂我員。出其闉闍,有女如荼。雖則如荼,匪我思且。縞衣茹藘,聊可與娛。《鄭風.出其東門》是一位男子表示對妻子忠貞不二的詩,因為在當時的鄭國,男女在戀愛、婚姻的問題上,風俗比較混亂。
  • 《詩經》中的40個神句,無關愛情,句句說透人生
    提起《詩經》,大家第一時間想到的是其中絕美的愛情詩句。其實,《詩經》遠不止愛情這麼簡單。在《詩經》中,許多名言警句,訴說著人生的哲理,闡述了世事的學問。下面40句詩經名句,句句說透人生。✦忘我大德,思我小怨。
  • 月讀在繪本館裡和你分享!
    」中公布 此外幸運讀者還可 獲得圖書館舉辦的 《月讀》線下活動入場券 線下活動精彩紛呈 敬請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