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用典︱國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鑄之

2021-01-11 央視網

  聽解讀

  在1月2日上午舉行的《告臺灣同胞書》發表40周年紀念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全面闡述了我們立足新時代、在民族復興偉大徵程中推進祖國和平統一的重大政策主張,為做好新時代對臺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

  在講到「實現同胞心靈契合,增進和平統一認同」時,習近平總書記使用了典故「國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鑄之」。

  《告臺灣同胞書》發表40周年紀念會2日上午在人民大會堂舉行,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紀念會上發表重要講話。

  本期《學習用典》解讀:國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鑄之

  原文:國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鑄之。兩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種,中華文化是兩岸同胞心靈的根脈和歸屬。人之相交,貴在知心。不管遭遇多少幹擾阻礙,兩岸同胞交流合作不能停、不能斷、不能少。

  ——習近平在《告臺灣同胞書》發表40周年紀念會上的講話

  中央民族大學歷史系教授蒙曼解讀:

  「國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鑄之」這句話出自《易經》,原文是「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是說觀察自然界的各種現象,就可以知道時序季節的變化,而觀察人類社會的各種美好情操、美好品德,就可以教化天下人民,讓人的境界提升,也讓社會發生變化。這也是現在我們「文化」這個詞的來源,而「人文化成」也是中華文明的一個基本精神。習近平主席用「文以化之,文以鑄之」,是說中華傳統文化是兩岸同胞共同的心靈根脈和心靈歸宿,所以要用文化的力量來感召兩岸同胞,也用文化來鑄造中華民族的靈魂,這樣才能夠達到雙方的心靈契合,實現我們的統一大業。

  《周易》是中國最古老的文獻之一,被尊為「儒門聖典」、「群經之首」、「大道之源」,包括《易經》和《易傳》兩個部分。

  海峽兩岸,一脈相連。共同的傳統文化根基、共同的民族形式、共同的語言文字、共同的民族心理素質,將兩岸同胞緊密地連結在一起。

  2013年10月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印尼峇里島會見臺灣兩岸共同市場基金會榮譽董事長蕭萬長時強調,兩岸雙方應該堅持走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正確道路,倡導「兩岸一家親」的理念,加強交流合作,共同促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自此,「兩岸一家親」理念成為新時期發展兩岸關係的一面旗幟,為新時期兩岸關係的發展指明了方向。

  2013年10月6日,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印度尼西亞峇里島會見臺灣兩岸共同市場基金會榮譽董事長蕭萬長一行。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兩岸同胞一家親,根植於我們共同的血脈和精神,紮根於我們共同的歷史和文化。兩岸同胞同屬中華民族,都傳承中華文化。這是與生俱來、渾然天成的,是不可磨滅的。大家同根同源、同文同宗,心之相系、情之相融,本是血脈相連的一家人。兩岸走近、同胞團圓是兩岸同胞的共同心願,沒有什麼力量能把我們割裂開來。

  在黨的十九大上作報告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兩岸同胞是命運與共的骨肉兄弟,是血濃於水的一家人。我們秉持「兩岸一家親」理念,尊重臺灣現有的社會制度和臺灣同胞生活方式,願意率先同臺灣同胞分享大陸發展的機遇。我們將擴大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實現互利互惠,逐步為臺灣同胞在大陸學習、創業、就業、生活提供與大陸同胞同等的待遇,增進臺灣同胞福祉。我們將推動兩岸同胞共同弘揚中華文化,促進心靈契合。

  2017年10月18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開幕。習近平代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向大會作報告。

  祖國必須統一,也必然統一。兩岸中國人、海內外中華兒女理應共擔民族大義、順應歷史大勢,共同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只要我們和衷共濟、共同奮鬥,就一定能夠共創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美好未來,就一定能夠完成祖國統一大業!

  主創人員

  總監製:蔡小林

  總策劃:侯東合、趙雪花、王巧玲

  記者:劉會民、刁瑩

  新媒體:馬文佳、夏文

  播講:劉鶴佳

  綜合來源: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新聞等

相關焦點

  • 學習用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原文:「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培養社會發展所需要的人,說具體了,就是培養社會發展、知識積累、文化傳承、國家存續、制度運行所需要的人。——習近平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中央民族大學歷史系教授蒙曼解讀「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是《禮記·大學》開篇的第一句話,也是整篇《大學》的綱領。什麼意思呢?
  • 以文塑魂 | 白茅嶺監獄警營文化建設掠影
    以文塑魂 | 白茅嶺監獄警營文化建設掠影 2019-11-14 17:3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既塑「美麗之形」,更鑄「美麗之魂」
    作者:金之平  「推進農村文化服務供給側改革」「以文化繁榮助力鄉村振興」「鄉村振興要守護文化之根」……今年全國兩會上,很多代表委員建言獻策時,不約而同地將目光聚焦在鄉村文化振興上。鄉村振興需要文化支撐,既要塑鄉村「美麗之形」,更要鑄鄉村「美麗之魂」。
  • 學習用典︱天下之難持者莫如心,天下之易染者莫如欲
    在說到少數黨員、幹部自我革命精神淡化,違反黨的紀律和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問題屢禁不止時,習近平總書記使用了典故「天下之難持者莫如心,天下之易染者莫如欲」。  本期《學習用典》解讀:天下之難持者莫如心,天下之易染者莫如欲。  原文:古人說:「天下之難持者莫如心,天下之易染者莫如欲。」
  • 學習用典︱善為政者,弊則補之,決則塞之
    本期《學習用典》解讀:  善為政者,弊則補之,決則塞之  原文:古人說:「善為政者,弊則補之,決則塞之。」  2014年2月,習近平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學習貫徹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全面深化改革專題研討班上的講話中使用了蘇軾的名句「為國不可以生事,亦不可以畏事」,強調,一個國家選擇什麼樣的治理體系,是由這個國家的歷史傳承、文化傳統、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決定的,是由這個國家的人民決定的。在根本的問題上,我們要有主張、有定力。
  • 習語智典:2019年度習近平總書記用典合集
    中國網12月26日訊  從1月2日的「國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鑄之」,到12月20日的「善為政者,弊則補之,決則塞之」。習近平總書記用典,總是能引人入勝,帶領廣大群眾深入中國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寶庫。
  • 學習用典︱利於國者愛之,害於國者惡之
    在說到希望企業家增強愛國情懷時,習近平總書記使用了典故「利於國者愛之,害於國者惡之」。  本期《學習用典》解讀:利於國者愛之,害於國者惡之。  原文:優秀企業家必須對國家、對民族懷有崇高使命感和強烈責任感,把企業發展同國家繁榮、民族興盛、人民幸福緊密結合在一起,主動為國擔當、為國分憂,正所謂「利於國者愛之,害於國者惡之」。
  • 習近平談中華民族的根和魂
    讓我們一起來學習吧!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學習和掌握其中的各種思想精華,對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很有益處。古人所說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位卑未敢忘憂國」、「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報國情懷,「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氣,「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獻身精神等,都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我們都應該繼承和發揚。
  • 用典 |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青年要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等文中引用語出儒家經典著作《禮記•中庸》篇。「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是《中庸》第二十章中關於治學的名句。
  • 「鑄民族之魂、建強大國防」我市舉辦國防教育主題圖片展
    賈玉省 攝影報導)「一幅幅記錄歷史變遷的圖片,一段段飽含家國情懷的文字……」9月19日是第20個全民國防教育日,市國防教育辦公室、煙臺警備區政治工作處、煙臺市退役軍人事務局和芝罘區人武部聯合舉辦「鑄民族之魂
  • 習近平總書記用典為何有如此之魅力?
    「平易近民,民必歸之。」最近,一場思想文化盛宴引發人們廣泛熱議。「原聲微視頻」「思想解讀」「經典釋義」「現場訪談」「互動問答」「經典誦讀」,豐富的形式和內容,讓《百家講壇》系列特別節目《平「語」近人——習近平總書記用典》給人耳目一新之感。  提起典故,往往有人會覺得艱澀難懂。習近平總書記用典為何有如此之魅力?
  • 從《習近平用典》中感悟學習之道
    習主席指出:「學習是文明傳承之途,人生成長之梯、政黨鞏固之基、國家興盛之要。」學不學習是戰略差距,只有不斷學習才能增長知識、開闊視野、提升能力,否則便無法緊跟時代潮流,更遑論在強國強軍偉業中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作為新一代革命軍人,必須強化自覺學習、高效學習、持續學習的能力,以學習來加強修養、提升素質、履行使命。《習近平用典》中關於學習的論述言簡意賅、鞭辟入裡,值得我們深入學習、細細體味。
  • 學習用典︱志之所趨,無遠弗屆
    在說到可持續發展是社會生產力發展和科技進步的必然產物,契合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的共同訴求時,習近平主席使用了典故「志之所趨,無遠弗屆」。本期《學習用典》解讀:志之所趨,無遠弗屆。原文:中國人講:「志之所趨,無遠弗屆。」
  • 用典丨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是《中庸》第二十章中關於治學的名句。句中的五個「之」字指的都是學習對象——各種知識。意思是,廣泛地學習各種知識,詳細地向別人詢問,縝密地進行思考,明確地分辨是非,踏踏實實地去踐行。 這段話把做學問分成緊密相連的五個環節,或者說是五個遞進的階段。
  • 「大別山精神」用大別山精神鑄牢黨性之魂
    用大別山精神鑄牢黨性之魂李庚香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考察調研時指出:「鄂豫皖蘇區根據地是我們黨的重要建黨基地,焦裕祿精神、紅旗渠精神、大別山精神等都是我們黨的寶貴精神財富。開展主題教育,要讓廣大黨員、幹部在接受紅色教育中守初心、擔使命,把革命先烈為之奮鬥、為之犧牲的偉大事業奮力推向前進。」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具有豐富的思想理論含量和重大的理論創新意義。回望來路,我們黨之所以能夠贏得全國人民的支持,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並建立一個嶄新的中國,正是擁有了包括大別山精神在內的革命精神所蘊含的黨性之魂。
  • 鐵肩擔道義 筆墨鑄軍魂丨軍旅書家·劉安社
    >連結:點擊訂閱《中國書法報》編者按軍人之魂,文以鑄之。在「武藝練不精,不算合格兵」的火熱軍營生活中,我利用節假日,拜師求藝,潛心學習書法篆刻,引領戰士學有專長,既活躍了基層部隊文化生活,密切了官兵關係,又為部隊的軍事訓練提供豐富的文化服務和保障。同時,書法篆刻藝術伴隨著我一直前行,使我的文化素養、品德修養、精神境界得到升華。
  • 學習用典︱行之力則知愈進,知之深則行愈達
    在說到「只有順應歷史潮流,積極應變,主動求變,才能與時代同行」時,習近平使用了典故「行之力則知愈進,知之深則行愈達」。  習近平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  本期《學習用典》解讀:行之力則知愈進,知之深則行愈達  原文:「行之力則知愈進,知之深則行愈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