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最新用典]海不辭水,故能成其大

2021-01-07 央廣網

編者按:習近平總書記在文章、講話、著作中常常引用古代典籍中的經典名句,用中國經典講「中國經驗」,以中國道理說「中國道路」。這些典故名句是5000年文化長河中沉澱的智慧結晶,寓意深邃、生動傳神,極具啟迪意義,也彰顯了文化自信。中國之聲特別策劃《習近平最新用典》,梳理習近平總書記最新重要講話和文章中引用的經典名句。

今天的《習近平最新用典》,解讀習近平主席在2018年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開幕式上的講話中使用的「海不辭水,故能成其大」。解讀嘉賓:陝西師範大學國學研究院院長曹勝高。

央廣網北京9月5日消息(記者刁瑩 劉會民)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習近平主席3日下午出席2018年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開幕式並發表了題為《攜手共命運 同心促發展》的主旨講話。講話全面總結了中非合作優良傳統,倡導攜手打造更加緊密的中非命運共同體,提出未來三年和今後一段時間重點實施的「八大行動」,為中非共同發展描繪了更加美好的未來。

2018年9月3日,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在人民大會堂隆重開幕。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出席開幕式並發表題為《攜手共命運 同心促發展》的主旨講話。(新華社記者 劉衛兵 攝)

在講到要攜手打造更加緊密的中非命運共同體時,習近平主席引用了《管子·形勢解》中的一句典故:海不辭水,故能成其大。

習近平:「海不辭水,故能成其大。」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非洲是發展中國家最集中的大陸,中非早已結成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我們願同非洲人民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共築更加緊密的中非命運共同體,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樹立典範。

陝西師範大學國學研究院院長曹勝高解讀「海不辭水,故能成其大」:

海不辭水,故能成其大。出自《管子·形勢解》。這句話的原文是:「海不辭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辭土石,故能成其高。」意思是說,大海不拒絕點滴的水,才能浩瀚無邊;高山不拒絕一土一石,才能巍峨聳立。

習近平主席引用這句話,是說偉大的事業需要吸納儘可能多的力量,美好的未來需要拓展更務實合作領域。中國願意在未來的中非交往中,同非洲人民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通過責任共擔、合作共贏、幸福共享、文化共興,推進產業促進、設施聯通、貿易便利、綠色發展、能力建設、健康衛生、人文交流、和平安全八大行動,同非洲加強全方位的合作,共築更加緊密的中非命運共同體。

「中國是非洲國家天然的好朋友、好兄弟、好夥伴。」習近平主席曾多次用這句話來形容中非關係。一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一個是發展中國家最集中的大陸,基於相似的遭遇和共同使命,中非雙方即便相隔萬裡,卻在過去的歲月裡始終同心同向、守望相助,走出了一條特色鮮明的合作共贏之路。

習近平主席在講話中提出,要攜手打造「責任共擔」「合作共贏」「幸福共享」「文化共興」「安全共築」「和諧共生」的中非命運共同體。這是對中非命運共同體從理念到實踐的豐富和完善,為共築更加緊密的中非命運共同體提供了根本遵循。六個「共」字更是讓世人看到了中國始終與非洲國家同呼吸、共命運的誠意和決心。

「海不辭水,故能成其大」體現出中國在與非洲合作中所堅持的開放包容、兼收並蓄,彰顯了中國對外交往中開放的胸懷和共贏的理念。這也正是習近平主席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重要體現。

在多邊場合,習近平主席還曾多次引用另一句相似的典故——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在2013年的博鰲亞洲論壇上,他指出,我們應該尊重各國自主選擇社會制度和發展道路的權利,消除疑慮和隔閡,把世界多樣性和各國差異性轉化為發展活力和動力。2017年,在聯合國日內瓦總部的演講中,他強調,世界命運應該由各國共同掌握,國際規則應該由各國共同書寫,全球事務應該由各國共同治理,發展成果應該由各國共同分享。

2017年1月18日,習近平出席「共商共築人類命運共同體」高級別會議並發表主旨演講。(新華社記者 饒愛民 攝)

攜手共命運,同心促發展。2018年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唱響了中非合作共贏、共同發展的主旋律。相信未來更加緊密的中非命運共同體也必將成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典範。

相關焦點

  • 每日一言(名言、名句、名語):海不辭水,故能成其大
    海不辭水,故能成其大出處:出自《管子·形勢解》。原文是:「海不辭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辭土石,故能成其高。」釋義:大海不拒絕點滴的水,才能浩瀚無邊。賞析:推及到人,要廣闊的胸襟,要有包容的胸懷。
  • 海不辭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辭土,故能成其高!
    於是,在一些公共場合,一副高高在上的樣子,對服務人員稍有不滿便大聲呵斥,滿嘴髒話,仿佛他來這裡消費,出了錢,那些服務員就是他的奴隸一般,對人極不尊重,我不知道他是出自有意還是無意,但是別人都看得清楚,只是無法勸說,時間久了總能聽到些不同的聲音。
  • 鍾南山寄語青年學子:海不辭水,故成其大
    2020年8月11日,習近平籤署主席令,授予鍾南山「共和國勳章」。少而好學,日出之陽49年前,我35歲,也不算年輕了,但那時還在農村,是一名鍋爐工,完全沒有機會搞科研。現在的年輕人處在一個最好的時代,擁有最好的機遇。年輕人要抓住這一時代機遇多學習多實踐,學習是一輩子的事,大學畢業其實只是為一個階段的學習劃上句號而已。
  • ​鍾南山:海不辭水,故成其大-中國教育新聞網
    2020年8月11日,習近平籤署主席令,授予鍾南山「共和國勳章」。少而好學,日出之陽49年前,我35歲,也不算年輕了,但那時還在農村,是一名鍋爐工,完全沒有機會搞科研。現在的年輕人處在一個最好的時代,擁有最好的機遇。年輕人要抓住這一時代機遇多學習多實踐,學習是一輩子的事,大學畢業其實只是為一個階段的學習劃上句號而已。
  • 楊立新:習近平的用典藝術
    通過對習近平總書記在重要講話、文章中引用的典故查找原典、加注釋義,我深深 地感到,習近平總書記對中國傳統文化經典取精用宏、驅遣自如,在古典和現代之間自由穿行、遊刃有餘,所引典故體系完備、脈絡分明,充分發掘了中國傳統文化 的歷史意義和當代價值,揭示並彰顯了包孕其中的時代精神。 習近平善於用典,精於用典,堪稱用典大家。其用典範圍之廣、數量之大、頻率之高,在歷屆黨和國家領導人中非常突出。
  • 《習近平用典》立德篇
    習近平同志強調領導幹部要正確使用手中權力,必須能夠做到守得住清貧、耐得住寂寞、穩得住心神、經得住考驗,嚴守黨紀國法;自覺做到秉公用權、不以權謀私,依法用權、不假公濟私,廉潔用權、不貪汙腐敗;要有強烈的事業心和高度責任感,想幹事、肯幹事、能幹事、幹成事,為工作盡心盡力、盡職盡責、忘我奉獻,真正做到為黨和人民的事業鞠躬盡瘁。
  • 《習近平用典》敬民篇
    正因此,十八大部署在全黨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重拾黨的優良傳統,重申黨群血肉聯繫。這樣一次以密切聯繫群眾為主旨的黨內教育活動,不可能把群眾關在門外,習近平同志也一再要求「堅持開門搞活動」,一再告誡「切忌自說自話、自彈自唱」。他引用的這句話,把人民比喻成可以照見治亂的水。
  • 從《習近平用典》 中汲取精神力量
    經典作為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無論人們學與不學、用與不用,都一直存在,「用典」則能體現個人的風格、魅力、情操,領導人用典更會彰顯執政理念,乃至國家形象。 習近平用典的鮮明特點   因時應勢緊扣主題。習近平在省部級領導幹部研討班講話中談治國理政、深化改革,引用「為國不可以生事,亦不可以畏事」。
  • [習近平最新用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中國之聲特別策劃《習近平最新用典》,梳理習近平總書記最新重要講話和文章中引用的經典名句。今天的《習近平最新用典》,解讀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中使用的「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解讀嘉賓:中央民族大學歷史系教授蒙曼。
  • 博通經史 精釋用典——讀《習近平用典》一書的典故釋義
    如「兵無常勢,水無常形」條,作者除介紹通行本《孫子兵法》外,還比對了銀雀山漢墓出土的竹簡版《孫子兵法》:「『兵無常勢,水無常形』易為『兵無成勢,無恆形』,脫開了水的比喻,但仍歸結於用兵的『形』和『勢』。」下面談談我的讀後感,舉其大者,有三點: 一、 捋清思想源流,連通歷史現實。
  • "習近平用典"出版:"論語"引用最多 最青睞蘇軾
    歷時一年 精心組織  《習近平用典》一書由人民日報社社長楊振武作序,人民日報社副總編輯盧新寧組織撰寫解讀文字。楊振武在序言中寫道:「學習習近平的文章、講話、著作等,一個最為深切的感受就是,他善於用典,常常古為今用、推陳出新,不斷激活優秀傳統文化,賦予其鮮活的當代價值與意義。」
  • 習近平總書記用典為何有如此之魅力?
    而《平「語」近人——習近平總書記用典》這個節目,用一種特別的形式,把總書記的治國理政新思想新理念,以富有魅力的風格呈現出來,受到了大家的歡迎。《平「語」近人——習近平總書記用典》就像一場思想的盛宴,在這裡,能感受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的魅力,能感受到中華民族最深沉、最悠久的精神追求,更能感受到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強音。
  • 《習近平用典》亮相法蘭克福 英專家:引人入勝
    由人民日報出版社出版的《習近平用典》一書,在這充滿中華古韻的氛圍中亮相書展。  這本書從習近平數百篇講話和文章中,遴選出使用頻率高、影響深遠、最能體現其治國理政理念的典故135則,並對這些古典名句的釋義和習近平引述所賦予的現實意義加以解讀。其古樸素雅的裝幀設計,與展臺淡雅的風格相互輝映,引得不少參觀者駐足翻閱。
  • 山不辭土,故能成其高,海不辭水,故能成其深
  • 典故的意義——《平「語」近人——習近平總書記用典》觀後
    這些華章佳句,又和習近平總書記樸素的大眾化的語言鮮活地融合在一起,真正實現了讓古籍裡的文字活了起來。   正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百家講壇》播出的系列節目《平「語」近人——習近平總書記用典》,共分12期,每期節目確立一個主題,邀請一位思想解讀人,一位經典釋義人,和大家一起重溫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和論述當中的用典。
  • 帶您品讀習近平十大人才用典
    帶您品讀習近平十大廉政用典【編者按】習近平總書記歷來高度重視人才工作。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曾多次就人才工作發表重要論述,就如何識才、愛才、敬才、用才、引才、育才,以及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等話題,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新要求。
  • [習近平最新用典]行之力則知愈進 知之深則行愈達
    編者按:習近平總書記在文章、講話、著作中常常引用古代典籍中的經典名句,用中國經典講「中國經驗」,以中國道理說「中國道路」。這些典故名句是5000年文化長河中沉澱的智慧結晶,寓意深邃、生動傳神,極具啟迪意義,也彰顯了文化自信。
  • [習近平最新用典]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
    編者按:習近平總書記在文章、講話、著作中常常引用古代典籍中的經典名句,用中國經典講「中國經驗」,以中國道理說「中國道路」。這些典故名句是5000年文化長河中沉澱的智慧結晶,寓意深邃、生動傳神,極具啟迪意義,也彰顯了文化自信。中國之聲特別策劃《習近平最新用典》,梳理習近平總書記最新重要講話和文章中引用的經典名句。
  • 向總書記學習用典
    其中第一輯收錄習近平總書記用典135則,第二輯148則。將兩本書結合起來閱讀,我們不僅深刻地體會到總書記用典的精妙意境,更深刻地體會到總書記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愛和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強烈文化自信。   古人說文章是「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的一系列重要講話、文章、訪談等,形成了獨具個性的風格,人們愛聽、愛讀、愛看,海外媒體紛紛稱之為「習式風格」。